叱吒華夏幾千年麵食,曾於餃子共用姓名,十幾種叫法稱霸美食圈

讀陳丹燕的旅行隨筆《今晚住哪裡》,面對異國陽光馥郁的餐室,她想起故鄉的早餐,小籠包子、鹹豆花、蘿蔔絲餅,還有小餛飩,“皮薄得像女孩子的臉,透出裡面粉紅色的一小團肉,清湯上浮著綠色的細蔥花”,那是講究又有閒的中國人早上的食物。

叱吒華夏幾千年麵食,曾於餃子共用姓名,十幾種叫法稱霸美食圈

陳丹燕是上海人,她筆下的餛飩也是江南美食。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方人,對於餛飩的記憶源於幼年時的早餐檔口。那時總跟父母去一家江蘇人經營的鋪子吃早餐,店面清爽整潔,窗明几淨的操作間透露著店家的信心和誠意。

坐著等餐,眼見著飄著香冒著熱氣的食物魚貫而出:有煎得滋滋脆的鍋貼、鮮香四溢的灌湯包、綿滑細膩的豆花,還有招牌小餛飩,粉嫩緊實的肉身包裹著又薄又爽滑的皮子,周身披掛著湯汁晶瑩的光澤,光是視覺就很受用。

叱吒華夏幾千年麵食,曾於餃子共用姓名,十幾種叫法稱霸美食圈

滴上少許醋提鮮解膩,喝上一口湯,整個腸肚都鮮活起來。趁熱吃餛燉,小口的咬開皮,露出裡面的肉糜,慢慢讓滋味在唇齒間醞蕩。此時要配一口剛炸出鍋的油條,飽蘸湯汁,就著鮮熱的餛飩吃它個面酣耳熱,屋外再冷的寒秋都抵得住。

“餛飩”一詞,最早見於三國時期張揖的《廣雅》,“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這種形狀更像餃子,而不似餛燉。因此,在後世很多典籍中,這兩種食物總是給我們以“傻傻分不清楚”的印象。

其實,翻閱中國美食歷史,餛飩和餃子在很長時間裡都共用同一種稱謂,例如“牢丸”“扁食”“餃餌”等。而宋代以後,隨著功能性發生轉移,餛飩也逐漸作為一種獨立的麵食形態流行於世。

歷盡千年,餛飩這種小食不僅沒有被歲月消磨了光彩,反而在逐步的發展碰撞中與各地文化巧妙結合,衍生出品種多樣各具特色的形態。例如四川的“抄手”,廣州的“雲吞”,湖北的“包面”,江西的“清湯”,福建的“扁食”,新疆的“曲曲”等。 

據統計,全國加海外各地流傳的餛飩叫法竟然有十幾種之多,在飲食屆也算得箇中翹楚了。

叱吒華夏幾千年麵食,曾於餃子共用姓名,十幾種叫法稱霸美食圈

它之所以受到大眾歡迎一個重要原因是餡料取材廣泛,口感豐富,兼容幷包。

餛飩最常用的是豬肉餡。在清代《隨園食單》中,袁枚記載了廣東官鎮臺的做法,即嫩肉去筋,用肉皮煨成膏脂,從而提升肉餡的鮮美程度。

除去豬肉餡外,各種去骨魚肉、蟹肉、蝦肉皆可作餡。

高濂《遵生八箋》載,“膘脂不可搭在精肉,用蔥白先以油炒熟,則不葷氣。花椒、薑末、杏仁、砂仁、醬,調和得所。更宜筍菜、煠過萊菔之類,或蝦肉、蟹肉、藤花,諸魚肉尤妙。”

素餡一樣可以發揮餛燉的精髓,宋人林洪曾在江西品嚐過一道筍蕨餛飩。這種餛飩餡料需要採集新鮮的筍和蕨菜,分別用湯灼熟,再用醬、香料、油拌成餡,這樣做出來的餛燉具有筍、蕨的鮮味,別有一番滋味。

叱吒華夏幾千年麵食,曾於餃子共用姓名,十幾種叫法稱霸美食圈

古人對餛飩皮同樣看重,相較於餃子,餛飩皮薄而易煮,但更見功夫。清代美食烹飪集大成的《調鼎集》對餛飩製作有極為詳細的介紹,“白麵一斤,鹽三錢,入水和勻,揉百遍,糝綠豆粉捍(應為擀)皮,薄為妙。”而煮餛飩講究要用骨頭湯、雞湯、筍汁、鴨汁等鮮味菜餚提升口感。

而最講究的餛飩皮要數福建的扁食的“燕皮”。製作時將瘦豬肉用木棒棰成肉蓉,再放入上等甘薯粉等製成薄皮。燕皮薄如紙片,色澤潔白,久煮不爛,口感滑潤細膩,有燕窩的風味。

八九年前曾在廈門一間沙縣小店吃過扁食,至今難忘。

豬骨熬湯,燕皮包制,煮熟後通體晶瑩的扁食浮在滋味濃郁的白濃高湯上,映襯著賞心悅目的蔥花點點,一口吃下去,鮮得舌頭眉毛都掉了。

相對於餃子這種以前平民人家節慶才吃得到食物,餛飩也更加親民隨意。著名學者鄧雲鄉在《舊京散記》回憶北京小吃,餛飩每碗三大枚,“是貧苦孩子的恩物”。

舊時賣餛飩就跟武大郎賣炊餅一樣,根本不需要實體店,一副餛飩擔就足以完成從製作到售賣全過程。

叱吒華夏幾千年麵食,曾於餃子共用姓名,十幾種叫法稱霸美食圈

在蔡省吾編纂、周作人抄錄的舊京風物小書《一歲貨聲》中提到,餛飩擔是“前鍋灶,後方擔。”前是一塊晾盤,中心處坐鍋,下面有小煤球爐。盤四面邊沿可放碗、醬油壺。後面方擔下放肉餡盤子,中間幾個小抽屜,是餛飩皮和各色調料,方便隨時包餛燉。最下一層有水桶,可以隨時加湯。

整個設計不可謂不簡單精妙。

汪曾祺老爺子有一篇小說《三姊妹出嫁》,裡面主人公秦老吉就是用這套挑擔獨自一人養育了三個聰明、美麗、善良的女兒,得到鄰里鄉親交口稱羨。只不過小說裡的擔子是楠木雕花的材質,紫銅的鍋,雍正青花瓷碗,這在餛飩屆也算拉風的“頂級裝備”了。

也許是因為餛飩擔可以隨時移動的特點,吃起來還饒有些興味,《浮生六記》的作者沈復和妻子芸孃的愛情故事歷來為人津津樂道,雖貧賤但生活志趣濃厚的二人也在吃這事上也能別出心裁。

沈復記載,曾想要與友人遊玩飲樂,但苦於沒有溫熱的吃食,芸娘便僱了一個賣餛飩的隨行,大家一邊遊吟賞樂,一邊溫酒做飯,結果賓主盡歡,也算是古代野餐史上的成功案例了。


餛飩是溫熱的食物,不僅能滋補身體,還可療愈人心。

叱吒華夏幾千年麵食,曾於餃子共用姓名,十幾種叫法稱霸美食圈

記得當初失戀,漫步他鄉的街頭,媽媽打來仔細叮嚀,心情再糟也要吃好。掛了電話兀自在街邊要了碗餛飩,熱氣一燻,眼淚也撲簌簌地掉下來。就這樣,一邊擦著眼淚,一邊含混地吃著,最絕望的夜竟然也就這樣平順安然地度過了。

很多年後看《四重奏》卷姐對小雀說,“一邊哭一邊吃過飯的人,定能堅強地生活下去的”,才想起多年前的那個夜晚。當初的愁眉深重早已化為雲淡風輕。

叱吒華夏幾千年麵食,曾於餃子共用姓名,十幾種叫法稱霸美食圈

也許再悲傷的時刻,只要能有溫熱的食物果腹,人生總不會太絕望。而經歷了比暗夜更深的悲傷,才知道並沒有什麼可以摧毀我們。

穿街走巷間,多少故事誕生又隕滅,而食物的滋味繚繞舌尖,緩慢又深刻地給予我們力量,鼓舞著我們用盡氣力與生活赤身搏鬥。即使一時落敗,總能重整旗鼓,再次面對前路的驚喜與挑戰。

苦痛也罷,難題也好,終將會隨時間化解,而最終陪伴我們的除了身邊的愛人還有冒著熱氣的小餛飩。

叱吒華夏幾千年麵食,曾於餃子共用姓名,十幾種叫法稱霸美食圈

春子料理店:傳遞美食文化,探索美學生活方式,用食物撬動平凡人生的綺麗風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