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察合臺語,人類歷史上的文化瑰寶!

察合臺語,是指從中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流行於中亞地區一種語言。曾普遍應用於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領地察合臺汗國而得名。察合臺語直到19世紀末,是維吾爾、烏茲別克、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塔爾等民族的共同書面語。


曾經的察合臺語,人類歷史上的文化瑰寶!

新城發展

察合臺語,成吉思汗(1162~1227)的次子察合臺(?~ 1242)建立的汗國,始用於重建其汗國的察合臺後裔都瓦汗時期(1274~1306)。

語文學上指察合臺汗國的維吾爾人及蒙古人使用的書面語言,在帖木兒(Timūr-i-lang 1336~1405 )統治時期得到發展,並在相當程度上作為其汗國交際語基礎的文學語言。察合臺文即察合臺語的書面形式。


曾經的察合臺語,人類歷史上的文化瑰寶!

內容

察合臺文采用阿拉伯字母,共有28~32個字母。有的字母專用於拼寫阿拉伯語-波斯語源的詞。詞中的元音往往省略不寫出。

有些輔音用發音近似重複的2~4個阿拉伯字母拼寫,有個別的雙字母及清濁音混用字母,有幾個元音用同一個字母(單字母或雙字母)表示,或一個字母在不同音節中既表示元音又表示輔音的觀象。

有些輔音字母在阿拉伯文中發音近似,字形不同,但在察合臺文中發音相同。除字母外,還有輔助符號。字母分詞首、詞中、詞末、單獨等形式。從右至左橫書。阿拉伯 -波斯語源的詞,依阿拉伯 -波斯文正字法拼寫。

一部分維吾爾語固有詞受阿拉伯—波斯文正字法及回鶻文書寫傳統影響,其音節僅由輔音字母構成。

詞幹與某些後綴不連寫,正字法遵循形態學原則。察合臺文具有超方言的性質。其作品在歷史上從小亞細亞直至阿爾泰、印度(莫臥兒王朝)使用突厥語的民族中廣為流傳。

察合臺文獻,除較晚的鉛印本外,多用阿拉伯字母的"納斯塔利克體"(正體字)傳抄。現代維吾爾文是察合臺文的延續。


察合臺汗國


察合臺汗國(Chagatai Khanate)始建於1222年,是蒙古帝國四大汗國之一,由察合臺及其孫子哈剌旭烈及他的後人統治。


曾經的察合臺語,人類歷史上的文化瑰寶!


察合臺汗國於14世紀中葉分裂為東察合臺汗國與西察合臺汗國。


1369年西察合臺汗國實際上亡於帖木兒帝國,至1402年西察合臺汗國汗統結束。


東察合臺汗國在中國史籍以國都為名,先後稱為別失八里(唐朝的庭州、北庭都護府,今新疆吉木薩爾)、亦力把裡(歪思汗之後,即伊犁,今新疆伊寧市)、吐魯番(也密力火者、速檀阿力之後,即唐朝的西州、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市)。


曾經的察合臺語,人類歷史上的文化瑰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