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之际的朅(qiè)盘陀国----神秘的国度

朅盘陀国的建立

古代西域葱岭(帕米尔)高原上的塔什库尔干地区为去曷 盘陀国所统治。据史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我国塔吉克族祖先建立的去曷 盘陀国的历史长达近六百年。去曷 盘陀国的灭亡时间比较清楚。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开元中破平其国,署葱岭守捉,安西极边戍也。”而《往五天竺国传》的作者慧超路过葱岭时该国已亡。慧超于公元727年回到中国。所以,去曷 盘陀国之亡当在公元713年以后,公元727年以前。但是关于在去曷 盘陀国建立时间问题上,学者们的看法不太一致。本书试图根据部分史料中的线索对去曷 盘陀国的建立时间以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阐释。

据《大唐西域记》卷十二记载,644年(贞观十八年),唐朝高僧玄奘从印度回国到达去曷 盘陀国时,葱岭东的乌鎩国“自数百年王族绝嗣,无别君长,役属去曷 盘陀国”,也就是说,在七世纪中叶时,去曷 盘陀古国已经存在了几百年。

据《大唐西域记》《去曷 盘陀国》(童受伽蓝)记载:“无忧王命世,即其宫中建窣堵波。其王于后迁居宫东北隅,以其故宫为尊者童受论师建僧伽蓝。台阁高广,佛像威严。尊者口旦叉始罗国人也。幼而颖悟,早离俗尘,游心典籍,栖神玄旨,日诵三万二千言,兼书三万二千字,故能学冠时彦,名高当世,立正法,摧邪见,高论清举,无难不酬。五印度国咸见推高。其所制论凡数十部,并盛宣行,莫不玩习,即经部本师也。当此之时,东有马鸣,南有提婆,西有龙猛,北有童受,号为四日照世。故此国王闻尊者盛德,兴兵动众,伐口旦叉始罗国,胁而得之,建此伽蓝,式昭瞻仰。”

也就是说,去曷 盘陀早期的一位国王,伐北印度的口旦叉始罗国(位于今巴基斯坦北部),胁迫当地的高僧童受北迁去曷 盘陀,将国王的故宫改建为童受的僧伽蓝(寺院)。那么,童受是谁?童受是印度佛教的四大思想家之一,也叫做“鸠摩罗多”(Kumāralabdha,约三世纪),又译“鸠摩逻多”、“拘摩罗逻多”,“究摩罗罗陀”等。意译“童受”,“童首”、“童寿”、“童子”等。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大唐西域记》卷十二等载,生于古印度口旦叉始罗国,出家后从僧伽耶舍受法,精于佛教典籍文理。“日诵三万二千言,兼书三万二千字”,名高当地,受全印度敬仰。撰有《喻鬘论》、《痴鬘论》、《显事论》等。唐玄奘把他与马鸣、提婆、龙 树并称“四日昭世”。这就是说,童受和马鸣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物。

马鸣(Asvaghosa,约一二世纪间)音译“阿湿缚窭沙”。古印度佛教诗人、哲学家,大乘佛教著名论师。据《马鸣菩萨传》等载,为中天竺国人,原为婆罗门外道,后受胁尊者(《付法藏因缘传》作胁尊者弟子富那奢)教化,改信佛教,“博通众经,明达内外”,受国王待遇。后北天竺小月氏国王率兵征中天竺国,后者屈服,将马鸣送对方。小月氏国王乃把马鸣带回本国,请为沙门外道等说法,“诸有听者,莫不开悟”,据称连马匹也“垂泪听法,无念食想”,后以马解其音,故名之为“马鸣”。主要著作有《佛所行赞》、《大乘庄严论经》(亦作《大乘庄严经论》)等。相传还撰有《大乘起信论》,佛学界有人疑为伪书。

马鸣是“伟大的佛教诗人和哲学家”,在印度贵霜王朝著名的佛教国王迦腻色迦时,他常出入宫廷,而且替迦腻色迦王主持了第四次佛教大集结。最可靠的说法是,迦腻色迦于公元一世纪下半叶在位,和我国的班超同一个时代。班超在疏勒时和大月氏的军队发生过的那次军事冲突,时间正是迦王时代。那么,去曷 盘陀王“请”童受,应当就是公元一世纪的事了。这些事件很有趣,它告诉我们:去曷 盘陀国是在童受时代,马鸣时代,迦腻色迦时代和我国的班超时代(公元一世纪)不仅已经存在,而且这个时候的葱岭古国是一个很有军事实力的强国。有关这个唐玄奘的记载更有意思。玄奘说,听去曷 盘陀王讲,他的国家曾经一度是一个很有军事实力的强国。国力强大到居然有力量打到当时的“口旦叉始罗”国去,把人家的佛教大师“胁而得之”用武力请到自己的国家来了。据说那个时代正是“无忧王命世”的时候。无忧王是个忠诚的佛教徒,他曾在自己的宫廷里建立了一座很美丽的佛塔。那时候,佛国印度正好出现了四个大佛学家。分别在印度的东、西、南、北四个大佛学家。分别在印度主持佛教活动,人称“四日照世”。那“照世”的“四日”之中,活动于北方(即今日巴基斯坦北部一带)的名叫“童受”。去曷 盘陀王听到童受活动的地方距自己不远,于是便“兴兵动众,伐口旦叉始罗国”,强行把人家印度的四个太阳摘了一个,带到自己的国家来了。童受是口旦叉始罗国人,去曷 盘陀王“请”到童受以后,便把自己的宫室空了出来,让这一位“红太阳”居住讲经,自己则在宫城东北隅,另建了一座王宫。在原来的宫廷里面还特为童受大师修建了许多佛教建筑物,“台阁高广,佛像伟严”,大约是相当辉煌的。根据唐玄奘的这一段记录,我们可以认为,现在塔什库尔干的石头城,可能就是当年无忧王建立的新宫室。在西域的古城当中,这是惟一一座保留下建城人姓名的城池。可见,去曷 盘陀国当在公元三世纪以前。

中国三大石头城之一的塔什库尔干古石头城的历史也可以说明去曷 盘陀国的建立时间。石头城就是唐代书籍中所说的“去曷 盘陀”国王城。《新唐书·地理志》记录的所谓“安西道”称:“自疏勒西南入剑末谷,(过)青山岭,青岭、不忍岭、百六里至葱岭守捉,故去曷 盘陀国。开元中置守捉,安西极边之戍”。“去曷 盘陀”又名“谒盘陀”、“汗盘陀”、“汗陀”。从地理位置上讲,这里所说的“葱岭守捉”(即唐政府设在葱岭上的边防基地)和“羯盘陀”非“石头城”莫属。

关于石头城,唐玄奘还为我们记录了一些有趣的故事。玄奘回国的时候,说他在帕米尔高原谒见了羯盘陀(即去曷 陀)国王。国王“淳质,敬重三宝(即信仰佛教),仪容闲雅,笃志好学”。显然还不是一个昏庸愚昧的土皇帝。玄奘的记录告诉我们:去曷 盘陀的首府建在一大石岩之上,背靠徒多河,这座城周长有二十多里。他说的这座古城,位于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县城的北面,它的基本情况和玄奘所说相符,只是大石岩周边没有20多华里那么长。玄奘说这里一座座山岭相连,平原狭窄。庄稼长的少,其中豆类和麦类最多。树木稀疏,鲜花和水果很少。高平的原野和低湿的土地都荒废着。城市里很空旷。

据三国时代的《魏略·西戎传》记载,疏勒(今新疆喀什)下属的十二小国中有一个竭石国,这是去曷 盘陀国最早见于汉文记载的名称。可见三国时代(220~265年)该国已经存在。

唐朝还把去曷 盘陀国称为葱岭国。《往五天竺国传》中记载:“外国呼云渴饭檀国,汉名葱岭。”《旧唐书》卷八三苏定方传和《册府元龟》卷九七O等处都有关于葱岭国的记载。

以下记载也说明去曷 盘陀国的建立时间以及相关情况。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夏,法显及其同伴经过这里,《佛国记》中记载:“去曷 叉国在葱岭之中。这里是高寒山区,除了麦子能成熟以外,其他谷物都不能生长。当地有一千多名和尚,都属于小乘佛教。”

朅盘陀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南北朝时去曷 盘陀国达到鼎盛时期,同时它和内地的联系也更加密切。北魏太延年间(公元435~439年),去曷 盘陀、龟兹、疏勒、乌孙、悦般、鄯善、焉耆、车师、粟特等西域九国遣使向北魏王朝朝贡。北魏派遣散骑侍郎董琬和高明等携带许多丝绸锦缎,去招抚九国。董琬等到过去曷 盘陀。《魏书·西域传》记载了当时去曷 盘陀的情况:去曷 盘陀位于葱岭东部,在朱驹波(今叶城县南)的西面。葱岭河(今叶尔羌河)的上游流经这个国家,然后向东北流去。当地的高山终年积雪,人民信仰佛教。

《梁书·诸夷传》所记载的南北朝时期去曷 盘陀国的情况比较详细。据此书记载,去曷 盘陀是于阗西面的小国。西与滑国(即口厌哒,在今阿富汗北部)为邻,南与罽宾(今克什米尔)接壤,北面连接沙勒国(在今之喀什)。首府在一处山谷中,城周围长约十多里。全国有城12座,风俗同于阗相似。用吉贝(木棉)布做衣服,穿紧袖长袍和在脚踝处收口的裤子。土地适宜种小麦。国内多有牛、马、骆驼、羊等牲畜,出产毛毡、黄金和玉。中大同元年(公元546年),派遣使臣向梁朝贡献当时的土产。《梁书》所记载的内容,想必是从

去曷 盘陀国使者处打听来的。《梁书》为古代新疆境内各地写了传记的,只有高昌、龟兹、于阗、末国(在今且末境内)和去曷 盘陀五处,可见这部史书对去曷 盘陀国的重视。

南北朝时期,去曷 盘陀同内地多次进行联系,据《魏书》各本纪记载,公元437、439、453、462、502、503、512、513等年份,去曷 盘陀都曾向统一了祖国北方的北魏王朝遣使朝贡。北魏亡后,又同南方的梁朝进行联系。这一时期有关塔吉克族先民的最详细的记载,当推亲自到过去曷 盘陀的宋云和惠生的游记。宋云等在神龟二年(公元519年)农历八月初进入汉盘陀(去曷 盘陀)辖境,向西走了六天,才登上葱岭。可见当时去曷 盘陀的国势强盛,在帕米尔高原东面的山麓和平原地带,拥有一片长达六天路程的领地。宋云等登上葱岭以后,向西走三天到钵盂城。再走三天到不可依山,这里非常寒冷,夏季都有积雪。在这里,宋云插入了一则当地的神话传说:不可依山中有一湖泊,湖里住着一条毒龙,从前有过往的客商在湖边住宿,遇到毒龙发怒,把这些客商都杀害了。去曷 盘陀王见此,便将国事交与儿子掌管,自己去乌苌国(位于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河流域)学婆罗门经咒。四年后他完全掌握了婆罗门法术,他回来后,到湖边用经咒降服毒龙。这条龙化为人形,向去曷 盘陀王悔过。国王将他流放到距离湖泊两千多里的葱岭中去。这位国王是宋云经过当地时的去曷 盘陀王的第13代祖先。

这则神话传说曲折地反映出了朅盘陀国社会的一些情况。一是当地自然环境很艰苦,这里所说的毒龙,大概是气候发生突然恶劣变化的象征。二是丝绸之路经过这里,去曷 盘陀王非常重视保护过往客商的安全,为降服毒龙,他甚至亲自出国长期学习,最后排除商道上的障碍。三是当时这里不但信仰佛教,并且也信婆罗门法术,国王不但是全国的政治领袖,并且领导宗教活动。四是当时去曷 盘陀已是13世以上的古老王国。

《宋云行纪》记载,葱岭的顶端位于半天之际,去曷 盘陀的首府正在山顶上。葱岭以西的河水都向西流。世界上的人都说这里处于天地之间的中心地带。当地人引水灌溉,当他们听说中原地区的农田靠下雨才能播种时,觉得可笑,说:老天爷怎么可能根据人的期望而下雨呢?这和现在塔吉克族利用帕米尔高原的冰川融水灌溉的情况是完全相同的。

关于朅盘陀的记载,历来以身历其境的唐代高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最为详细,其中并有若干佛教神话和民间传说。

玄奘在谈及去曷 盘陀人的时候说:这里有学问的人较少。人们性格直率,既有力气,也很勇敢。用毡和毛织品做衣服穿。语言文字和法沙(今喀什)大致相同。

在谈到当地的宗教信仰时,玄奘说去曷 盘陀人是虔诚的佛教徒。境内共有十多所佛寺,五百多名和尚,信的是小乘佛教。朅盘陀王敬重佛、法、僧三宝,举动从容大方,非常爱好学习。这个国家已经建立了很多年。

玄奘还记述了关于去曷 盘陀建国的传说:去曷 盘陀开国之主是一位来自中原地区的王室之女,她的宫室建在一座孤立的石峰之上(即公主堡)。去曷 盘陀王族是这位汉族公主和太阳神生的后代,所以他们自称“汉日天种”。玄奘抵达去曷 盘陀时,这一王族的势力已经衰落,遭受附近强国的压迫。如若将玄奘的这段记载和其它史籍对照,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最初,《梁书》说去曷 盘陀“王姓葛沙氏”。后来,《新唐书》说去曷 盘陀“其王本疏勒人,世相承为之,并说疏勒“王姓裴氏”。又据《往五天竺国传》的记载,去曷 盘陀最后一位国王名叫裴星。由此可见,去曷 盘陀在梁朝以后曾发生王室易性的重大政治变革。去曷 盘陀王说他们的男性祖先是太阳神,这可能同他们原先信仰袄教,后来虽改以佛教为国教,但仍崇拜袄教的神灵有关。袄教或称拜火教,即琐罗亚斯德教,古代流行于伊朗和中亚一带。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唐代去曷 盘陀附近的疏勒“俗祠袄神”,于阗也“喜事袄神、浮屠法”。袄教以火为善和光明的代表。太阳神是去曷 盘陀人崇拜的神灵之一。

玄奘还提到葱岭东面的乌鎩国,说这个小国在几百年以前就隶属于去曷 盘陀,乌鎩国大约在今莎车县境内。从去曷 盘陀对乌鎩国的统治,去曷 盘陀国所拥有的12座城堡,以及它曾出兵远征印度等情况,可以得知,我国塔吉克先民曾建立过一个势力比较强盛的国家,并在西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后来,我国另一兄弟民族藏族建立的吐蕃古国,势力达到帕米尔一带,去曷 盘陀王裴星投奔吐蕃,从此去曷 盘陀国在历史上消失。唐朝政府直接在这里设立“葱岭守捉”。

唐代朅盘陀属于安西都护府管辖。《新唐书·西域传》中列有去曷 盘陀国的传记。据此书记载,去曷 盘陀的首府在葱岭之中,都城在徙多河(今叶尔羌河,此指其源流之一的塔什库尔干河)边。葱岭俗称极嶷山,环绕这个国家的境域。全国有可以作战的壮士1 000人。去曷 盘陀的国王本来是疏勒(今喀什)人,世袭为王。当地人身体强壮,矫捷勇猛。人们的外貌和语言同于阗人相似。这里的法律规定:杀人犯和抢劫犯要判处死刑,犯其他罪可以用钱财赎免。在交纳的赋税中必须包括衣服。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派遣使者进京(长安)朝贡。去曷 盘陀亡国以后,唐朝在当地设立葱岭守捉,是安西都护下属的边防要地。

“葱岭”是《汉书》中指称帕米尔的汉语名称。唐代著名的《汉书》注释者颜师古在其注释中对葱岭是这样解释的:“《西河旧事》云,葱岭其山高大,上悉生葱,故认名焉。”宋元时期的史学家和《资治通鉴》的注释者胡三省对葱岭的解释也同《汉书》注释者的解释是一致的。“帕米尔”为我国塔吉克语pomayr 一词的音译,《大唐西域记》写作“波迷罗”,此词原意为“丰沃的草原”。《大唐西域记校注》对葱岭得名的另一解释为“山崖翠绿”,这样看来,塔吉克语的pomayr与汉语的“葱岭”在意思上是基本相同的。

去曷 盘陀这个名称,据日本学者白鸟库吉在《西域的新研究》中考证,属于东伊朗语,意思是山路,同这里地处中西交通枢纽的位置有关系。也有人说这一词是伊朗语,意思是山间平地。古代中国同中亚、西亚、欧洲、印度等地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的南道,经过去曷 盘陀。特别是从东晋至唐代,许多从中国前往印度巡礼、取经的高僧,如法显、惠生(与敦煌人宋云同行)、玄奘、慧超、悟空等,都曾路过这里,留下了有关当时朅盘陀的珍贵记载。

据考古发掘的材料说,位于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北部的香宝宝古墓是距今二千四、五百年前的文化遗存,当时墓中主人已处于奴隶制发展阶段。朅盘陀地区与古代新疆其他牧区相似,大概在南北朝时期过渡到封建社会。及至唐代,去曷 盘陀的畜牧业经济和灌溉农业已达到一定水平,同内地的联系更加密切,封建盛世的唐王朝直接统治这一地区,因此当地的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

关于朅盘陀亡国的时间,《新唐书西域传》记载为“开元中”(713~741年),而《往五天竺国传》的作者慧超747年(天宝六年),唐安西副都护高仙芝(朝鲜族)远征小勃律(即后来的博洛尔,位于今巴基斯坦东部雅辛河流域),曾路过葱岭守捉,但他并没有提及有关当地去曷 盘陀人后裔的消息。

去曷 盘陀国这一历史时期在我国塔吉克族历史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塔吉克先民创造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去曷 盘陀文化,并且形成了今天中国塔吉克族的主体。或许可以这样说,去曷 盘陀人所创建的社会是封建制社会,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战乱和掳掠),这个社会不但未能得到发展,反而衰亡了。

朅盘陀衰亡以后,去曷 盘陀人的后代塔吉克族仍在帕米尔高原东部生息繁衍。唐朝中叶以后,经过塔吉克族聚居地区的丝绸之路逐渐衰落,来往的行人越来越少,有关记载亦随之而几乎绝迹。

从上述记载和分析可以看出,葱岭古国去曷 盘陀大约公元二世纪初建立,“开元中”(公元713~741年)灭亡,其历史长大约近六百年,在我国塔吉克族的历史及其古代西域产生过非常深刻的影响。

朅盘陀国时期的文化

(一)朅盘陀国大都——古石头城

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有两座城,一是现在的塔什库尔干山城,另一个是色勒库尔的古代石头城。如果说座落在慕士塔格山山麓的现在的山城展现了塔什库尔干现代的发展面貌和今后的发展前景有话,那么古石头城就向我们重现遥远过去的历史和灿烂辉煌的城堡文化。

驰名中外的古石头城遗址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县城东北角的一个高土丘上。用唐代西游的高僧玄奘的话来说,就是“国大都城基大石岭,背徙多河,周二十余里”。石头城的北面就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香宝宝古墓群。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地吉日尕勒就在石头城以南30几公里处。很显然,以石头城为中心的这块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帕米尔高原人类活动十分集中的地区。

从石头城现有的遗迹看来,它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外城方圆3600米,这部分已遭严重破坏,仅可见用石块和泥砌成的城墙残迹、炮台的痕迹。外城城墙以内原有的民宅遗址、寺庙和其他建筑,后来土用来造田,石用来筑房了。

内城在外城东北角上,保存比较完整,古代城堡的威严和辉煌依稀可见。帕米尔高原的这所要塞看上去十分宏伟,由皇宫、军政官邸组成,塔吉克人平常称之为“旧衙门”。在建筑设计方面,该内城从土丘的下面砌起,到上面与土丘的上部大小宽窄相等,建成美观的楼阁,因此这内城所处的地方比地面高出许多。由于这城的结构以土丘的自然形状为基础构建,其整体形式既非方形,也非圆形,同上窄下宽的土丘的自然形状完全一样。城墙的墙基同石块砌成,上面以石块、城砖、草皮和泥筑成,有几处还用土坯修筑哨所和炮台。城的四角有四座大门,其中东北角的城门保存得相当完好。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1862-1943年)在中亚游历来到塔什库尔干时,游览了慕士塔格和古石头城,在《古代和阗》一书中刊布了石头城中保存完好的这个城门的照片。古代驼队商路从左右两侧进入该城,值得注意的是,城的最上部是椭圆形,留有很多的垛口,垛口离城墙内侧地面约一人高,垛口由上向下倾斜,显然是哨兵观察四周的地方,由此可见石头城的防卫系统是多么完备。城内基本上已成废越,但原来的街市、官邸、民宅的痕迹依然可辨,使人想起古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在此住宿的情景。城墙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墙外另有一些时断时续的石墙,层层环绕。

塔什库尔干的古石头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复杂、坚固、美观的结构而享誉国内外,历史上许多城堡学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都对这座云端下的古石头城进行过研究。公元2世纪,希腊学者托勒密对马其顿商人玛伊斯·提塔亚努斯在前往“丝国”(seres)的途中,经过中亚海曼丹,恰里罗德和玛尔维等地,到达古代巴克特利亚的首都巴克特拉(即巴尔赫赫)以后,又越过帕米尔高原,来到著名的石头城的经历进行了记载,他说石头城当时是一个很大的商业中心,法国史学家L·布尔努瓦在其题为《丝绸之路》的著作中证实玛伊斯·提塔·亚努斯去过的石头城正是塔什库尔干古石头城。

根据历史文献,古石头城被认为是塔吉克族的先民所建去曷 盘陀国的都城。据《梁书》记载:“去曷 盘陀国,所治在山谷中,城周四十余里,国有十二城,风俗与于阗相类。出好毡、金、玉。”《新唐书》记载:“去曷 盘陀国治葱岭中,都城负徙多河,周二十里。”唐朝名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有关“童受伽蓝”的有趣的故事,这一记载为我们弄清楚石头城的历史年代,做出某些描述提供了依据。据说无忧王(去曷 盘陀国国王)登基后,在王宫中修建了极为美观宏伟的佛塔,后来国王移王宫至东北角,把自己原来的王宫空出来让高僧童受住,在这里修建了金壁辉煌的宫殿给童受,并塑了庄严的佛像。童受原本是呾叉始罗国人。当时东有马鸣,南有提婆,西有龙树,北有童受,号称“四日照世”。去曷 盘陀国王听到童受的大名,不惜兴兵伐呾叉始罗国,强行把童受接到本国,并为之建伽蓝,他本人也虔诚地听童受讲经。据可靠的资料,印度“四日照世”的辉煌时代以及去曷 盘陀国的无忧王兴兵征伐呾叉始罗国强行接童受回国的时代正是印度历史上的贵霜王朝迦腻色迦国王在位时期,因为童受与马鸣是同时代人,而马鸣是佛教大诗人和哲学家,在印度的贵霜王朝著名的佛教信徒国王迦腻色迦的时代经常出入王宫,甚至代表迦腻色迦王主持了印度的第四佛教大集结。从史料看,迦腻色迦王公元1世纪后半叶在位,既如此,他与我国历史上的班超(公元32-102年)当为同代人。班超在疏勒(喀什噶尔)时,有一次与大月氏人(吐火罗人)发生军事冲突,此事发生之时也与迦腻色迦王在世的时代相合。这样算来,去曷 盘陀国无忧王将高僧童受接回自己王宫的时间正是公元1-2世纪的事。童受到来时王宫已建,由此可以推测,塔什库尔干的古石头城建于我国东汉(公元25-220年)中期,即公元50-60年间。另有一重要线索,我国西汉时代(前206-公元前23年)有西域都护府统辖的36国,其中有8国即在帕米尔高原上,其中的蒲犁国就是在塔什库尔干境内。《汉书·西域传》载“蒲犁国,王治蒲犁谷……”,有人证实汉代的蒲犁谷即后来去曷 盘陀国王宫所在地石头城。

石头城历史究竞多久?这个问题曾经引起过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我国的著名学者林梅村先生在其《西域文明》一书中指出:“据以上讨论罗马商团是从塔什库尔干进入中国境内的,然后沿丝绸之路南道往返塔里木盆地。所以,石塔肯定不在塔什干,而在新疆塔什库尔干一带。其地汉代称作无雷,《法显传》作竭叉。《魏略·西戎传》作竭石,《大唐西域记》作去曷 盘陀国周。该书卷12云:“去曷 盘陀国二千余里。国大都城基大石岭,背徙多河(塔什库尔干河)……城东南行三百余里,至大石崖……大崖东北,逾越履险,行三百余里,至奔穰舍罗……从此东下葱岭东冈……行八百余里,出葱岭,至乌铩国。”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石塔,一定得名于适合这个名称的某种自然景观。如果真是这样,它应即玄奘说的“大石崖”《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5作“大石壁”。按玄奘提供的里程推算,去曷 盘陀与奔穰舍罗相距500余里,和《汉书·西域传》所说的无雷与蒲犁相距540里相符。那么,奔穰舍罗应即蒲犁。据此,石塔的位置应在无雷之东300余里和蒲犁之西200余里处,今新疆塔什库尔干与库斯拉甫之间。这条路是沿着塔什库尔干河东行,石塔或说大石崖似在该河河畔。

法国学者勒尼·格鲁赛(1885-1952年)在其巨著《草原帝国》中写道:“赫尔曼先生把这个地点定位于帕米尔的阿莱与‘阿莱外地’之间的纵向山脉中的克泽尔苏,自那里起,可以从乌浒河上游盆地进入到喀什山谷。哈金先生到过这些地区,他认为‘石堡’的确存在,具体方位在他以前所建议的瓦罕(即小帕米尔)与叶尔羌河发源处之间、敏忒格山口之北,今日称之为塔什库尔干的地方寻找。”

他还写道:“马可·波罗父子从巴里黑向东北斜行,穿过巴达克伤、勃律河以北的瓦罕高原谷地,登上帕米尔高原。他们又从古代丝绸之路(即塔什库尔干、托勒密所说的‘石堡’)东下至喀什。”很显然,格鲁塞基本上同意哈金的看法,认为托勒密的“石堡”就是塔什库尔干的古石头城。因为他们已经把塔什库尔干(意为石头城)这 个名称和托勒密所说的“石堡”联系在了一起。

另一位当代者名的东方学家阿里·玛扎海里(1914-1991年,法国籍伊朗人)在其名著《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中介绍有关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的希腊—罗马史料时,引用了托勒密《地理志》中有关“石堡”的记载,并对此提出了自己的间接观点,他写道:至于“石堡”,李希霍芬把它确定在费尔干纳到捷列克—大宛之间的大道上,即位于瓦赫夏普山一带,但斯坦因则认为它是指今塔什库尔干的遗址,这也是阿尔—比鲁尼的观点(见《马苏第天文表》)。

关于石头城已发现一批考古资料。1980年在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有关人员在石头城北角20多屋舍中集中考察了其中的4个,发掘出了陶器残片、唐乾元年间(758-760年)的铜钱,公元3-8世纪广泛流传于克什米尔地区的梵文写本和一些文物。对其中的木炭进行碳14测定,该房屋遗址距今已1300年左右。

199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府将塔什库尔干古石头城列为重点保护文物。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也将其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帕米尔高原被称作“世界屋脊”,这里气侯寒冷,自然条件十分艰苦,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生存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塔吉克族先辈在如此艰苦的自然条件下,筑成了古代宏伟的石头城。

塔什库尔干的古石头城是勤劳勇敢的塔吉克人民世世代代历史经历和灿烂文化的见证,它将在人类文化史上永远占有自己的位置。

(二)“汉日天种”的见证——公主堡

公主堡在民间也称“姑娘城堡”,是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重要文物之一,其位置在今塔什库尔干县城以南约70公里的一座高山上,海拔4000多米,处于“八帕”之一的塔格敦巴什帕米尔范围之内。

公主堡地处红其拉甫河(也叫塔格敦巴什河)和喀喇楚库尔河的交汇处(此二河合流形成水势浩大的塔什库尔干河),震耳的河水奔流声与四周的回声汇合在一起,形成更为巨大的涛声。公主堡正是在这巨大的涛声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作为塔吉克族的历史见证,屹立在“世界屋脊”上。

公主堡方圆2000多平方米,依高山而建,正面是陡峭的石崖,西墙用黄泥和树枝筑成,除南北两面是可以攀上的砾石斜坡外,其余几面均是悬崖峭壁。上公主堡必经此斜坡。公主堡所在的山峰由西向东逐渐低下去,形成一个斜坡,公主堡正是依照此山峰的自然形状修筑的,所以公主堡地由西向东逐渐低下去。就是说,古建筑家们很善于利用山势建造城堡。公主堡的北面的下方有一个山谷,此山谷也因公主堡而得名“公主堡山谷”。公主堡内早已成为废墟,但只要仔细观察,仍可辨认出由东向西呈阶梯形修筑的宫室墙恒的痕迹。公主堡内有一棵孤零零的柏树,称为“公主柏”。堡上的东面有一处可对四周进行观察的哨楼。

公主堡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通过她可控制从这一地区经过的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北路。公主堡是为控制东西方交汇处的政治、经济、军事防务和交通而建造的。《汉书·西域传》载:“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汉书》中所说的“南道”和“北道”皆经由塔里木盆地,都要过葱岭(帕米尔),这两条道路到帕米尔后,先在古石头城汇合,然后继续往前行,进入公主堡境内后,又分为南道和北道两道,各自朝不同的目标,通向《汉书》中所提及的各地方。这样一来,公主堡就控制了古丝绸之路从帕米尔经过的各条分支。

“公主堡”建于何时?关于这个问题至今尚无翔实详的史料,但有一些历史线索。公元641年,唐玄奘从印度回归,途经去曷 盘陀国时,受到纯厚质朴、仪容安祥文雅、笃志好学、敬重三宝的虔诚佛教徒国王的诚恳热情的接待,据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在热烈的交谈中,去曷 盘陀国王道出他们是“汉日天种”(即汉公主和太阳神的后裔)。玄奘没有弄懂此话的真意,去曷 盘陀国在向贵客讲述一则神秘而又有趣的故事,可玄奘却把国王讲的故事以去曷 盘陀建国传说为题写进了《大唐西域记》。相传很古的时 候这里原本十分荒凉,没有人烟。波斯王有一次梦见自己脚下出了月亮,圆梦人告诉他这是他要从东方迎娶一女子为妃的先兆。于是波斯王便派大臣带上礼物,率人马去秦国求婚。使臣们经长途跋涉,来到秦国都城,向秦王说明来意,秦王欣然应允,将美丽非凡的公主许配波斯王择良辰吉日,送使臣和公主上路,并派了宫女、太监、卫队土兵护送,迎亲送亲的一行人一路风餐露宿,行走多日,好不容易才来到遍布崇山峻岭的葱岭。不料这时正值这一带战乱,烽烟四起,道路不通。迎亲大臣与从人商量,决定在路旁的山上修筑起一座宫室,宫室四周又修筑了围墙和城堡,将公主安置在其中,派兵日夜守卫,不许闲杂人等近前,暂避战敌。待路上太平后再赶路。三月之后,天下复归太平,道路重又开通。使臣欲禀明公主启程奔波斯国,不料公主已有身孕。使臣十分惊惧,下令严查公主受孕根由。公主的一位贴身使女告诉使臣说:每日正午,有一束光自太阳落下,进入公主卧室,与公主私会,公主由此遂有身孕。使臣和随行人员听得目瞪口呆,急忙商议如何措置。大家认为公主已成这般模样,既不可进献给波斯王,也不便送还秦国,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就地安家,立公主为王;拥兵自重。他们于是筑成周围三百步的城廓,自成一国。后来,公主至期生下一个十分英俊的婴孩,长大成为一名德才兼优的智者,公主便将王位传给他。有一天,公主染病,竟一病不起,临终前,她留下遗言,要儿子待她死后将她面东而葬,以志不忘故土。儿子遵母命,待公主死后,将她埋在离宫室百步远的地方,并用围墙围起来,与城堡连为一体。这里因此得名“公主堡”,公主的后代在这里世代为王。并且自称是“汉公主和太阳神的后代”。公元641年唐玄奘从印度归来途经去曷 盘陀,由此可以肯定,公主堡的存在早于641年。

《梁书》记载去曷 盘陀国“国有十二城”,我们认为,公主堡即此十二城之一。20世纪初,英国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斯坦因来塔什库尔干境内考察,沿玄奘走过的路行进,越过瓦黑吉鲁依山口,经塔什库尔干进入塔里木盆地,据斯坦因的《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记载,他曾多方调查询问当年玄奘曾见到过的塔格敦巴什的城堡遗址,最后终于在山峰上发现了古堡。他根据对古堡内的考察肯定这就是玄奘所记写的汉公主住过的城堡。他还为公主堡遗址照了相,记录了《公主堡的传说》,将之公布于世。从此公主堡闻名于世,变成了考古者和旅游者们神往的地方。斯坦因提出了历史上任何人也未曾提出过的设想。他认为,公主堡的建筑特点与公元2世纪汉代长城建筑法相同,公主堡也是按照中国古建筑风格成的。如果斯坦因此说被证实,公主堡的历史则可由玄奘的时代前推500年左右,几近2000年。

新疆考古研究所的人员对公主堡进行了部分考察,在古堡中发现13处房屋遗址,发掘出陶器碎片和树枝等,对古堡上层的树枝进行碳14测定其时间约为300年,相当于清代。这一方面说明公主堡在清代曾经被使用,另一方面证明各个朝代都可能对之进行过修葺。公主堡是高居于云端以白云为冠的古代建筑奇迹,是塔吉克族祖先远古历史的引以为豪的佐证,是古代各民族友谊的象征,对公主堡的建筑历史背景的研究,对有关它的各种传说的文学和历史价值的研究,对塔吉克族古代社会历史、帕米尔地区与中原地区历史关系的研究无疑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公主堡是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帕尔哈德—西琳渠遗迹

在中亚和伊朗无论哪个民族民间文学中都可以见到讲述帕尔哈德—西琳渠的故事、传说或者叙事长诗。可是我们这里所要谈到的帕尔哈德—西琳渠决不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中的水渠,而是塔什库尔干大地上真实的历史存在,虽已成废墟但却作为历史的见证保存至今的帕尔哈德—西琳渠。

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内塔什库尔干河东岸由南向北走向的一道山岭被塔吉克人民称作“干代喀尔”(意为“恶山”)。沿这道山岭的山脚坡地由南向北有一道古代引水渠的遗址,人们称之为“帕尔哈德—西琳渠”,此渠自塔什库尔干县达布达尔乡一个叫艾介克布依的地方开始,由塔什库尔干河作源头,沿干代喀尔山山脚蜿蜓曲折的走势向前,一直到此山尽头阿甫拉布希亚甫山一个叫色台尔故孜地方终止,水渠全长约80公里,沿途穿越陡峭山崖、深沟和荒漠沙滩,两岸时有古代村落遗址和沃土、荒地、戈壁旷野,还有旧石器时代文化遗迹—吉日尕勒,传说中曾非常繁荣的“巴扎尔西提”遗址,含有“旌旗招展”之意的“托格朗夏”古代村落,其建筑规模之大,挖渠技术之高超,从古代帕米尔的自然条件的角度看,实在令人惊叹。关于此水渠的宽度、深度及其周围建筑物的遗址尚未进行仔细考察,但从其宏观规模看,应是塔什库尔干地区从古至今最大的引水渠工程。堪与古代平原地区的引水渠媲美。

塔吉克民间流传着各种关于水渠的传说。有的研究者推测,认为这水渠可能是塔什库尔干地区历史上去曷 盘陀国时代开挖的。他们的理由是,无论从人力、物力及其他社会条件上看,在塔什库尔干历史上只有去曷 盘陀国统治500多年,其间是塔什库尔干地区牧业发展、商业繁荣、灌溉农业达到一定水平。如同僧人宋云记载的那样:“(去曷 盘陀)人民决水以种,闻中国田待雨而种,笑曰:天何供水也?”朅盘陀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约100年)使莎车(鸟铩)臣属自己,拥有几座城池,曾出兵北印度,迫使以礼相请而遭拒绝的“四日照世”的高僧之一童受来到自己的国家,为他建台阁高广、佛偈像威严的寺院。由此看来,塔吉克人的先辈所建的这个国家国力强盛,曾对西域远近产生过自己的影响。《梁书》曾为古代新疆境内几处立传,也只有高昌(今吐鲁番)、于阗(今和田)、龟兹(今库车)、且末国(今且末境)和去曷 盘陀(今塔什库尔干)五处,可见梁朝对去曷 盘陀国的特别重视。

帕尔哈德—西琳渠是塔什库尔干地区历史、社会发展的见证,是勤劳的塔吉克人民用血汗在“世界屋脊”上创造的奇迹,它的真正的奥秘和历史背景将被今后的研究所揭示。

(四)“福舍”和“大龙池”

塔什库尔干地区在历史上曾经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的隘口。如果说古石头城是由东而来经塔里木盆地的两条路的最后的汇合点,那么它又是通往中亚、西亚、南亚次大陆和更为遥远的欧洲各国的两条支路的起点。在塔什库尔干历史上的去曷 盘陀国时期,丝绸之路经过去曷 盘陀国的一段曾经流传过许多生动有趣、感人至深的事迹和故事。其中有一些被载入史册,有的则只是在塔吉克族民间世代相继、流传至今。

据唐代高僧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记》中叙述,从去曷盘陀国都市朝东北方向行走,翻越许多高山和险崖,行程200里,便可到达一处古时候的“福舍”(资助旅行者、给食施药的慈善机关)。这福舍处于帕米尔东面的四山之中的越有100公顷的一块地方上。这里终年积雪,时有风暴,土地盐碱,不长庄稼,不生树木,除了稀稀落落的小草之外,别无他物。夏日三伏天也常常风雪大作,旅人至此,如同身处云端,商贾在此常常受灾蒙难。玄奘继续记叙说,据古代传说,从前有一次,万名商贾和几千峰面驼的驼队途经此地,遭遇暴风雪,人畜全部死亡,当时去曷 盘陀国的一位大罗汉受派遣来救助,只好将所遗钱物收拢一处,在这里建立馆舍,给过往商客供给膳食、药品及其他所需之物,从邻国买地,建立驿站,疏通商路。从此以后,商旅每一次遇到危难,都能得到福舍的救助。玄奘所记的传说故事中涉及的事不单纯是传说,而有其历史依据。这反映历史事实的故事的深层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告诉我们,第一,古去曷 盘陀国是东西方商队往来的必由之路,第二,佛教文化在古丝绸之路,包括在塔什库尔干的去曷 盘陀国都有很大影响;第三,古丝绸之路非常繁华;第四,那时古丝绸之路上的福舍的建立曾对商路的畅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以想象,去曷 盘陀国在艰险的地方建驿站旅店、筑城堡,甚至在某些地方建福舍,疏通商路,一方面是为了给商队创造方便条件,使之安全通达帕米尔高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发展自己的经济。因为他们要通过这条商路输出自己的牲畜、羊毛、毡、金、玉等土产,换回他们所需要的布疋、棉花、生产工具及其他生活用品。帕米尔地区气候寒冷,不产棉,许多生活用品也不在那里出产。

时至今日,仍能看到古丝绸之路经过帕米尔高原有一段沿途各关隘处的驿站旅店的废墟,这些驿站旅店当年在丝绸之路上都曾起过福舍的作用。它们反映着古丝绸之路原貌,使人们的思绪飞向遥远的过去,引起种种想象与联想。

北魏的宋云去印度取经时曾涉足去曷 盘陀国。他在《宋云行纪》中记叙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在葱岭的不可依山中有一湖泊,湖里住着一条毒龙。有一次毒龙发怒,把正在湖边歇息和过往的行人都吞食了。去曷 盘陀国国王听到这件悲惨的事情后,便将国事交给王子托管,自己去乌苌学习婆罗门经咒。在4年之中,他学会婆罗门经咒法术,回到去曷 盘陀国重登王位。有一次他来到湖边,念起经咒,制服了毒龙,毒龙化作人形,悔罪自新,国王将他流放在2000里之外的帕米尔山中去。据宋云记载,这位国王正是宋云见到的去曷 盘陀国王的前13代祖宗。这虽然是一则神话色彩很浓的故事,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塔吉克社会的一次变革的局部情况:首先反映了当地自然条件的恶劣。故事中多次提及的毒龙实际上象征着当地变化无常的恶劣气候;第二,说明去曷 盘陀国王十分重视和关心丝绸之路上商队的安全,为了制服“毒龙”,国王竟暂时放弃王权,亲自到异国他乡学习法咒,自己亲自出马,为丝绸之路商道扫清障碍;第三,说明当时去曷 盘陀国王王室不仅信奉佛教,而且笃信婆罗门信条;第四,去曷 盘陀国王不仅是国家的政治领袖,而且指导宗教活动;第五,到南北朝时期,去曷 盘陀国已历13世国王,由此可想见去曷 盘陀国统治时间之长。

古去曷 盘陀国的人们处于古丝绸之路最艰险的地段,曾经为此做过很多慷慨的善举,在人类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他们的这种慷慨贡献的精神在历史上一直受到人们的钦佩和赞颂。他们在丝绸之路上留下了的印记—古石头城、公主堡,帕尔哈德—西琳渠,起了“福舍”作用的旅店驿站等今天已变成了引人入胜的旅游景点。

(五)叙事诗《勇敢的秦公主》

这是一部很长的叙事诗,长诗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再现了古代塔吉克人民与中原地区汉族人民之间的兄弟友谊。长诗的内容是:古时候,秦国的皇帝有一位名叫萨拉日·胡班的公主,是君王的独女。公主14岁那年,秦王召来星相术士为公主占卜,预测她的吉凶。星相术士们预言公主长大后将会满腹经纶,威望盖世,是很好的王位继承人,但她的死会由蜜蜂引起。秦王听后,思虑了很久,想找一处葡萄不能熟、蜜蜂不能活的高寒之地。大臣们向秦王推荐了塔什库尔干这个地方。秦王应允,让公主戴上面罩,女扮男装,来到色勒库尔的瓦热西德村,为秦国守卫西部边疆。萨拉日·胡班自幼喜爱食葡萄,秦王临行前曾答应每年给她送葡萄去。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转眼萨拉日·胡班已经满21岁了。有一次,秦王又派人送来一箱葡萄,开箱时,忽见一只蜜蜂从箱中飞出,在公主的朱唇上蜇了一下。公主由此一病不起,秦王夫妇闻讯,千里迢迢,带领御医术士前来为公主治病。可是,什么药也不见效。秦王为了向上天祈求护佑,广济博施,大赦天下,也没有什么效应。从小不照镜子的萨拉日.胡班有一天躺在床上,无意中从镜子里看到一位貌同仙女的美貌女子,便问身边的母亲那是谁,母亲告诉她那就是她自己。公主为自己这样花容月貌的美妙青春就这样过早地毁掉而感到悲伤,她把自己的一生遭际编成了一首叙事长诗加以吟唱。这里举一些片断:

我的年华好似春天的柳枝,

三百仕女常伴我每日起居,

我的金银财宝装满了宝库,

我却为凋谢的青春而悲泣。

这世上没有哪个美人能与我相比,

容貌如花,身段如雪松般笔直,

饱学之士也叹服我的智慧才华,

我却为凋谢的青春而悲泣。

我有新月般的眉,月儿般的丽姿,

踏乐而舞时如孔雀开屏般的美丽,

我一个手势便有成百的奴仆呼应,

我却为凋谢的青春而悲泣。

我本是秦王陛下独生的爱女,

我又是王储,要把王位接替,

所有的人都称赞我聪明睿智,

我却为凋谢的青春而悲泣。

我的名字萨拉日传遍了人世,

我的金樽盛美酒,一应齐备,

惟我独尊,他人都听命于我,

我却为凋谢的青春而悲泣。

供我随时驱使的是成百的奴隶,

上至国王下至乞丐都为我痴迷,

我目光闪闪,光彩可以照人,

我却为凋谢的青春而悲泣。

一只怪物来了,寒光向我紧逼,

三眼四足七颗头,一脸的邪气,

这怪物带来惊恐,威胁我的生命,

我要为凋谢的青春而悲泣。

它四处巡行后凶恶地向我行刺,

蜇了我的朱唇,毒刺中射出毒汁,

这毒汁要葬送我年轻的生命,

我要为凋谢的青春而悲泣。

我整夜不合眼,盼着东方的晨曦,

形容枯槁无奈何,只有坐以待毙,

我浑身乏力只余下这奄奄一息,

我要为凋谢的青春而悲泣。

医生和巫师为我设了千方百计,

用遍了各种药,念完了所有的咒语,

这一切都没能使我的病好转,

我要为凋谢的青春而悲泣。

一百只骆驼长长地排在一起,

要把宝库的金银为爱女驮去,

为救女父王要散去所有的积蓄,

我要为凋谢的青春而悲泣。

成千上万的牛羊我毫不吝惜,

为了救秦公主统统做了布施,

可这些善行难救这不治之症,

我要为凋谢的青春而悲泣。

父王把关押的囚犯放出牢狱,

给忧伤悲愁的人家送去欢喜,

我敞开金库的大门广施博济,

我却为凋谢的青春而悲泣。

长叹一声,霎时间分崩离析,

公主的死讯传遍了天下各地,

人们为我泪成河肝肠寸断,

我为凋谢的青春而悲泣。

萨拉日的宫闺将变作废墟,

这王冠的荣耀将被一风吹去,

年轻生命的明灯将永久熄灭,

我要为凋谢的青春而悲泣。

当生命离开了我的躯体,

我躺着,手脚扎上了青丝,

黄土中的墓穴是我最后的归宿,

我要为凋谢的青春而悲泣。

我本是人世的鲜花一枝,

我郁金香一般纯洁的玉体,

我一入土那花絮能不飘落?

我要为凋谢的青春而悲泣。

啊,我死了,含苞的花儿在哪里?

如满月般姣美的容颜将在哪里?

我那飘向人世的芳馨又在哪里?

我要为凋谢的青春而悲泣。

传说秦公主所写的告别人世的诗篇的确哀婉动人。据说,她就葬在帕米尔高原上。这个传说乍看起来并无神奇之处,似乎还显得过于平淡。但我们若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这则传说,就会发现这个似乎平淡无奇的传说还是清楚地反映了遥远的帕米尔与祖国内地之间的深刻联系。在塔吉克人中流传的这个传说有散文与诗体两种形式,诗体可以吟唱。由此可以看到,塔吉克人是那样地珍视它。千百年过去了,那么多狂风暴雨般的历史事件都淡忘了,但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传说却经历了千百年的口耳相传,流传了下来。

千百年来淳朴善良的塔吉克族人民为秦公主不幸的命运而婉惜,而悲伤,而吟唱,这本身即是一种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种感情就是塔吉克族人民与祖国息息相关的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