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故地之贤良寺:江山风雨情,荣辱浮沉处

贤良寺是北京内城中一座著名寺院,也是许多历史事件的见证地,旧址位于金鱼胡同、煤渣胡同一带,基本不存。

京师故地之贤良寺:江山风雨情,荣辱浮沉处

当初,贤良寺名重天下,是因为地近皇宫,诸多名官显宦进京述职,多寓居于此。

怡亲王爱新觉罗•允祥旧邸

贤良寺最早在明朝时是著名的“十王府”,清雍正时期为怡亲王府。

京师故地之贤良寺:江山风雨情,荣辱浮沉处

怡亲王爱新觉罗•允祥,康熙帝第十三子,与雍正皇帝胤禛关系莫名其妙的好。

允祥,《清史稿》记载,“世宗即位,封为怡亲王。寻命总理户部三库。雍正元年,命总理户部。”几个月后,雍正发布上谕,说他在康熙时期就“敬谨廉洁”;雍正四年七月,赐御“‘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榜”。

允祥病逝,雍正悲恸欲绝,辍朝三日,下令让允祥恢复原名——这实在是天大的恩典。

允祥生前即有意把王府捐出去建庙。死后,雍正帝满足了他的遗愿,将王府改建成寺。允祥死后王爵世袭罔替,谥曰"贤",寺名由雍正皇帝依谥赐名“贤良寺”。

乾隆二十年,贤良寺迁建于冰碴胡同路北,据说寺内还有乾隆皇帝御书心经塔碑。

京师故地之贤良寺:江山风雨情,荣辱浮沉处

乾隆御书心经碑,乾隆的字不予置评,但一是皇帝御书,再者喜欢写、量大

民国时,贤良寺对普通游人开放。据1935年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记载,院中古柏参天,老槐荫地,房舍宽敞,十分幽静。寺中有画工精致生动的壁画,“实臻上乘,艺术之佳,洵为近代所罕见”。由于寺内建筑宽敞,民国时,在配殿设有民众小学校。

清朝时,这里还是许多富贵人家操办丧事的场所,民国时,这里开设国殡仪馆,是北京最大的殡仪馆之一,灵柩多停于北墙内,使用到1950年以后停止。

李鸿章与贤良寺

慢慢地,贤良寺成了外省的重臣进京朝见的住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地方督抚进京都寄住于此。康有为、沈子培、王病山等维新派人物进京时也都居住于此。

京师故地之贤良寺:江山风雨情,荣辱浮沉处

李鸿章

李鸿章第一次进京时便住这里,之后的无数次进京,李鸿章均居贤良寺。

1900年庚子事变后,李鸿章从广州两广总督任上被调回北京与联军议和。当时的北京城里,八国联军宣布除了“两个小院落属于清国政府管辖”之外,京城的其他区域都由各国军队分区占领。联军所称的“两个小院落”,一个是与联军议和的庆亲王府,还有一个就是李鸿章回京后居住的贤良寺。

国势艰危,令人不忍遐想。

京师故地之贤良寺:江山风雨情,荣辱浮沉处

辛丑条约签订,右二为李鸿章

辛丑条约签订后,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贤良寺死于钦差大臣任上。

死之前,北京的天气突然骤变,秋风萧瑟,满街的落叶如人们撒落的冥纸。已经穿上寿衣卧于病榻上的李鸿章忽然睁大眼睛,嘴唇喃喃颤动,两行清泪缓缓滚出。匆忙赶来的部下周馥痛哭道:“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事,我辈可以办了,请放心去罢!”李鸿章忽目张口动,欲语泪流。周馥以手抹其目,且抹且呼,其目遂瞑,须臾气绝。终年78岁。

京师故地之贤良寺:江山风雨情,荣辱浮沉处

李鸿章书法

临终前李鸿章曾吟诗一首: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乱,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