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縣區鬆源走出的蔡姓後人近百萬,古賢蔡蒙吉忠孝廉潔家風傳子孫

梅縣區松源走出的蔡姓後人近百萬,古賢蔡蒙吉忠孝廉潔家風傳子孫

“一門三進士”文脈昌盛 忠義映千秋家國情懷

2018-07-11 來源:南方日報

12歲中進士的“神童進士”、梅州創辦義學第一人、南宋時期著名的抗元英雄和詩人、忠孝廉潔之士……這是世人對廣東古八賢之一蔡蒙吉的讚譽。

蔡蒙吉是蔡氏入梅始祖福粵公六世孫。梅縣區松源鎮有民謠曰“未有松源,先有蔡屋”。880多年前,福粵公從福建來到松源,當時此地人煙稀少,重巒疊嶂,但環境優美,便選擇在此定居,遠離世事。

福粵公重視文化教育,松源開基譜引中記載:“自我福粵公開居於此,土地闢,田野治,而衣食足矣;學校作,詩書講,而教化興矣。”耕讀傳家的傳統從福粵公傳至蔡氏世世代代。宋朝年間,蔡家就有“一門三進士”的佳話。

而今仍留在松源的蔡姓已不多,他們遠離祖祠,在粵閩贛桂等各地開枝散葉,有些甚至遠赴海外謀生。據不完全統計,當代蔡姓人口達600多萬,而廣東省內就有113萬,其中由梅縣松源蔡屋走出的蔡姓人佔據了近百萬。他們繼承著松源蔡氏耕讀傳家的家風,傳承著忠孝廉潔的基因。

南方日報記者 張柳青 汪思婷

通訊員 鄭建華

追根溯源▶▷“未有松源,先有蔡屋” 蔡氏建起梅州最早圍屋

驅車來到梅縣區松源鎮,從田間的鄉村小路駛入蒙吉大道,一座典型的客家古民居映入眼簾,這是抗元將士蔡蒙吉的故居。故居大門上有著梅州首屈一指的門神畫,穿過故居的門,白牆灰瓦、薑黃底色、黑色窗框……修繕後的故居面目一新。

蔡蒙吉故居位於松源鎮金星村,為二堂二橫一圍的傳統客家圍龍屋。其主體建築為二進院落形式,佈局簡潔,僅設上下堂及左右各一間廂房,大門兩側對稱設門房各一間,左右被橫屋和後面的半月形圍龍所包圍,是粵東客家地區初期圍龍屋的典型。2014年,該故居被列為第二批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故居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是蔡福粵由福建武平遷至梅州松源開基的祖屋,也是蔡氏祖祠,為梅州現存最古老的古民居建築。蔡福粵即福粵公,是梅州蔡姓的始祖。說起蔡姓,它是我國古代以國為姓的典型代表,起源於河南駐馬店上蔡縣,上蔡縣古代屬蔡國,是西周春秋諸侯十二大國之一。

木有根兮水有源。溯源蔡氏,據《國語晉書四》載:“黃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任、荀、箴、僖、姞、儇依是也。”其中有姞姬二姓,“姞姓封於燕”、“姬姓封於部”,溯源追根,蔡氏同軒轅黃帝是一脈相承的。

據不完全統計,當代蔡姓總人口達到600多萬,約佔全國總人口的0.46%,人口總數在中國姓氏中位列第44位。蔡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廣東、浙江、江蘇三省,全國形成了東南沿海地區高比率的蔡姓區域。

其中,廣東省內的蔡姓人口約113萬人,佔全國(不包括港澳臺地區)蔡姓總人口的15%,為蔡姓第一大省,佔省總人口的1%。“梅州蔡氏始祖福粵公的後代就有近百萬人。”蔡氏福粵公第32世孫蔡漢壽說,自南宋紹興年間,福粵公從福建遷入梅州松源金星村定居,不斷繁衍生息,至今約有880多年的歷史了,目前已衍傳了三十多代人,分佈於世界各地。

“松源不是小地方,開基創業始蔡鄉……”自古以來,松源就流傳著一首順口溜。福粵公在松源開基闢祠之時,松源還沒有地名和建制,人煙稀少,到處山巒重迭、松林茂密。在蔡屋門口,大河縱橫奔騰,經60公里流入鬆口,寓松林之地、河水之源,所以取名為松源。因此在鎮裡流傳著這樣一句老話:“未有松源,先有蔡屋。”

蔡氏一族認為,松源能發展至今,離不開蔡氏祖祠,即蔡蒙吉故居。《蔡氏大宗族譜》記載,該祠堂後枕老虎寨,前朝蛟峰,左拱王壽山,右揖皇佑筆,四面群山環抱,祠堂位居中心,層巒聳出青山外,是一流的風水寶地。自福粵公開基於此,在松源廣闢土地、豐衣足食、興辦學校、廣興教化,一派生機勃勃。

追憶先民▶▷蔡蒙吉創五個“第一”為梅州義學先驅

步入蔡蒙吉故居的中堂,一眼望見牆壁上刻著四個近2米高的大字——“忠孝”“廉潔”,環顧四周,古色古香的宋代建築,有種時光倒流之感。

那四個大字正是南宋丞相文天祥親筆所寫。“當時文天祥來到蔡蒙吉家中,匆匆忙忙用掃帚在牆壁上寫了這四個字,後人依照字跡臨摹加深,才有了現在的效果。”蔡漢壽說。文天祥和蔡蒙吉的關係可見一斑。

宰相贊英雄,忠義映千秋。文天祥之所以為蔡蒙吉題字,是為了褒揚蔡蒙吉的民族氣節。當時南宋末年元兵南下,大宋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面對強敵,蔡蒙吉挺身而出,以家產作為軍費,在梅州組織義軍抗元,保家衛國。可惜兵敗被俘,但他寧死不屈,精忠報國,年僅32歲。而後文天祥收復梅州後,親自為蔡蒙吉舉行國葬,並親自作祭文,稱讚和表彰他的忠義愛國。

“從國家立場來講,蔡蒙吉是在廣東本土抵禦外侮壯烈犧牲的第一個文化人。”嘉應學院縣域經濟研究所所長閆恩虎說,廣東在秦漢時期尚是“化外之地”,外族尚未侵入廣東。南宋亡國,是廣東第一次面對民族政權滅亡和文化顛覆,蔡蒙吉組織梅州客家人抵抗蒙古鐵騎,是廣東本土人第一次以漢民族正統的身份捍衛民族尊嚴,是廣東人尤其客家人國家意識覺醒的強烈表現。

蔡蒙吉是蔡氏福粵公的第六世孫,可以說,他是全國蔡氏裡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不僅是一名為國捐軀的抗元英雄,成為廣東愛國英烈第一人,更是梅州人文傳統的主要奠基人。在他32年短暫的生命中,創下五個“梅州第一”的輝煌。

一門三進士,梅州宋無雙。蔡蒙吉是梅州“三代進士”第一人,他的祖父蔡若霖、父親蔡定夫和他自己都是進士,被當地譽為蔡府“一門三進士”。祖孫三代進士,在南宋時期的梅州是唯一。此外,據《乾隆嘉應州志卷六·人物部》記載,“蒙吉生而穎悟,八九歲能背誦五經……年十二應童子科,賜進士出身,授迪功郎”。年僅12歲的蔡蒙吉就考中進士,被稱為“梅州第一神童”。

值得一提的還有,梅州是“詩詞之鄉”,在流傳下來的詩篇中,宋、元、明三代詩極少,清代最豐。清末編輯的《梅水詩傳》是集梅州詩歌大全的一部詩集,在編的梅州詩人中,宋代最早,僅有一人詩三首。這位詩人就是蔡蒙吉。他所創作的《登王壽山》《遊陰那山》成為目前留下來的梅州本地人所寫的最古老的詩文。

“蔡蒙吉是梅州創辦義學的第一人,開創了梅州鄉村辦義學的先河,梅州從此文教日興,最終成為‘文化之鄉’。”義學即義塾,為貧寒子弟提供免費上學的機會。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長肖文評認為,正是因為蔡蒙吉為梅州社會文化的發展做出卓越貢獻,因此從明代開始,梅州地方政府就把他作為“鄉賢”,成為梅州歷史上最負盛名、影響最大的鄉賢之一,是梅州客家人學習的榜樣。

追古撫今▶▷崇祖重禮深入骨髓 忠君廉潔代代傳承

“陳濟文明,改良社會,我們便是先鋒;振奮精神,團結力量,期達天下為公……”這是白渡鎮中心小學的前身詒燕小學的校歌。在建造之初,詒燕小學是一座供沙坪蔡氏族人子弟就讀的學校,校名是以沙坪蔡氏的開基祖詒燕公的諡號命名。

走進白渡鎮中心小學,煥然一新的校舍環境已難見當年詒燕小學的“身影”。但從學生們朝陽向上的面龐、勤奮認真的學習態度、互助友愛的校訓中,還能看見詒燕小學校歌中所描繪的精氣神。

詒燕小學的校歌是蔡氏家風家訓的集中體現。“積善之家,慶必有餘”“為善最樂,福壽雙至”“教訓子孫,攻讀詩書”“功成名就,流芳百世”“周窮恤匱,濟物利人,毋致貪愛蓄藏,有遺後患”……客家蔡氏的家風家訓中,強調為善為孝,功成名就,追求家國情懷。

“從小祖輩們就要求我們熟背家風家訓,端正人品,愛國愛家。”蔡敏是南源世第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為了“留住祖宗言,勿忘祖宗源”,他利用家鄉南口鎮車陂村閒置十餘年的中西結合堡壘式建築慎軒樓,改造成南源世第姓氏主題文化園,並於今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

南源世第的屋簷、門楣上的木雕,展示了客家人精湛的雕刻技藝;牆壁上留存著的彩色壁畫,每幅都講述一個故事,闡述一個道理,彰顯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思想和家風家訓的傳承。屋子裡的89間房裡,展示著客家各姓氏的起源、堂聯堂號、家風家訓、姓氏名人等。

“打造姓氏主題文化園,既是給客家人慎終追遠的地方,亦是提醒後人勿忘祖宗言。”蔡敏說,蔡家文化中和睦鄉黨、光耀門楣、愛國愛族、崇祖重教等內容對他影響深遠。“先祖蔡蒙吉是梅州人的榜樣,更是蔡氏後人的榜樣,他既是抗元英雄,也是梅州義學第一人。這個偶像永遠提醒著我要為社會進步作貢獻。”

廣東瑞山高新農業生態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蔡俊發2010年回到家鄉大埔縣洲瑞鎮探親,發現這裡依舊很落後,當時仍是水、電不通的地方,但是這裡山清水秀,煙霧繚繞,景色十分優美,於是萌生了在家鄉開展旅遊業的想法。“我也是農民的孩子,我有了自己的事業,就想回報家鄉,讓家鄉人也能過上好日子。”

他帶著他的團隊將這片曾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土地開發成度假村,並建成了長約18公里的環山公路,方便村民出行。“對村裡的經濟帶動作用已逐步顯現。”蔡俊發說,無論貧富,皆應扶持鄉里,是蔡氏祖宗留下的諫言,流淌在血脈中。

蔡氏家風家訓不僅深入到蔡氏後人的血脈,也因蔡蒙吉興辦義學而深深影響了客家文化。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周雲水認為,蔡氏家訓家規注重人文教化,蔡蒙吉忠於皇帝的選擇是家風薰陶的結果。“文天祥為蔡蒙吉所書的‘忠孝廉潔’四個大字,後來遺存在客家諸多古民居中,如興寧市羅崗鎮柿子坪村的善述圍裡。”周雲水說,蔡氏文化中忠君廉潔的精神匯流到客家文化的長河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客家人。

■家族軼事

梅州蔡氏與張氏的不解淵源

蔡姓入梅的近千年裡,與張姓產生了許多不解的淵源。梅縣南口車陂蔡氏祖祠原是張姓族人的屋子,位於白渡鎮沙坪村的蔡氏祖屋卻叫做張屋蔡氏祖屋。這裡面都蘊含著怎樣的故事呢。

張姓岳父與蔡姓女婿互換祖屋

梅縣南口鎮車陂村有一座蔡氏祠堂,該祠堂代代流傳著南口鎮蔡氏開基祖與岳父的美好傳說。

車陂蔡氏開基祖齒德,是福粵公十三世裔孫,原居住在林徑山裡,自娶了車陂張姓的女子為妻後,每次妻子張氏回孃家後,都不肯回林徑蔡屋,說林徑很山,一路都無人煙,路上也無行人,又怕山中有老虎,而不願回家。齒德剛介公的岳父見此情況,便向女婿提出是否將在車陂的張屋與林徑的蔡屋對換,女婿見岳父深明大義,便同意雙方對換。

至今,蔡氏已在此屋傳下20代,在此居住了有500多年曆史。

蔡姓張姓共用一祠堂

位於白渡鎮沙坪村的張屋蔡氏祠堂,原是張姓人建的祖祠。

據傳福粵公26世孫蔡琳軒做煤炭和鹽生意發了家,便從田心遷到張屋的左側做屋子,叫做下新屋。當時的張屋住有六七戶張姓人家,他們感到住在這裡發展不快,生活較為貧苦,於是決定遷徙到近梅城的月梅居住。

張姓人家決定有條件地將祖祠出賣,因蔡姓和張姓是鄰居,相處不錯,蔡姓同意張姓提出的條件,保留神龕的張姓祖公牌位和“曲江賢相”的大門聯,並允許他們回來祭祖。該祠堂雖然已是蔡姓人的,但村民至今仍習慣叫張屋。

該祠堂是坐北向南,二堂二橫一圍的圍龍屋。有上下二堂,中間天井,左右各一廊。祠堂距今約有200年的歷史。蔡姓人做到了對張姓的承諾,至今祠堂大門聯仍寫著:“梅水名臣;曲江賢相”。曲江賢相,是指在曲江出生的唐朝丞相張九齡,梅水名臣是指梅縣南宋的抗元英雄蔡蒙吉。

■家族名人

一家三代出了四個師(廳)級幹部

現任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作戰局副局長,兼任國家空管委辦公室副主任,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部航空管制部部長的蔡軍是梅縣區白渡鎮沙坪村人。

蔡軍的父親蔡霹光年少時離開沙坪到上海讀書,抗美援朝時參軍,後在哈爾濱空軍第一航空學校學習飛行,畢業後在西安空軍飛行學院教書,先後任飛行學院系主任、教授、空軍大校,曾被軍委總部授予“全軍優秀教員”和空軍授予的“優秀知識分子”稱號。並獲飛行榮譽獎和科技發明獎。

蔡軍繼承了父親的事業,也從事航空事業。蔡軍曾在2011年12月參加廣東揭陽機場通航慶典後,回到家鄉梅縣、白渡沙坪蔡屋尋根問祖,拜祭先祖。

蔡軍的祖父是蔡綺桐,又名蔡玉琴,早年留學英國讀博,曾在東山中學任教,後到上海工作。現蔡綺桐的子孫有將軍1人,師(廳)級幹部4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