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幾年的師專是什麼水平?

typ1580402090


我覺得80年代的師專學生的素質相當於現在的211水平。

從下面的數據可以看看:1964年全國出生人口2721萬;1965年全國出生人口2679萬;1966年全國出生人口2554萬;1968年全國出生人口2731萬,1969年全國出生人口2690萬。
到了1985年左右上述的人要考大學了。再看看80年代中後期每年大中專的招生人數:1984年錄取48萬人;1985年錄取62萬人;1986年錄取57萬人;1987年錄取62萬人;1988年錄取67萬人。

我們可以計算一下80年代中期大中專的毛入學率60÷2650=2.26%。其實當年大專生及本科生人數每年就35萬~40萬的樣子,就是說大專以上毛入學率不到2%!

再看看2000年以後全國的出生人口:2000年:1765萬;2001年1696萬;2002年1641萬。現在他們考大學,每年211高校招生在45萬左右,45÷1650=2.73%。也就是說,現在211高校的毛入學率在2.73%左右。

80年代要考上大專及本科,都是百裡挑一的人了,真的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大學教育真的是精英教育。現在每年大學招收幾百萬,真的是大眾教育。


平淡是真oymlq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回顧一下80年代師專錄取分數,本人師專85級的,88年師專畢業,以85年為例,廣東考區,全國理科卷滿分670(語數各120.理化政英各100.生30),省重本線502.本科線473.專科線(汕頭地區最高468.其他諸如惠陽,肇慶等地區.460),本人所讀班級(以汕頭地區考生為主),最高分的526.過重本線的有好多個,過473分的,彼彼皆是,你說屬於什麼水平,當年重本,普本,專科,省中專,地區中專,五個層次毛錄取率是35%,考慮預考因素(高考前預考先涮掉50%左右),實際上五個層次總錄取率也只有18%左右,那麼對應在考生中的位次:重本1%,普本2%~4%,專科5%~9%(本人472分,大概位置在6%左右),省中專10%~13%,地區中專14%~18%,入讀分數和名次在全省考生中位次中屬前百分幾?一比較就清楚,畢竟數據最有說服力。這個專科位次:5%到9%放在現在,大概可上一本(一些高分低錄的甚至可上211或偏遠地區的985)。現在畢業30零年了,當初10個宿友中,據說善始善終從教只有3人,其他的不甘願屈從於命運安排,或從政,或棄公職下海,早已逃之夭夭,離開教育戰線了,混得還算湊合


黃坤德


我是八五年師專畢業的。考上大專以上的人,有一雅稱“天之嬌子”,在當時很有成就感!記得與從小讀書的一幫人(我們是縣城的),能讀上初中也就七成左右吧,讀上高中也就兩成左右,全班只有我一人上了重點高中。到了高考前,還要參加預選考,我所在一中(全縣最學府),還淘汰了幾十人,只有八成多的人有資格參加高考,普通高中更少了。那一年高考,記得我們縣有一百六十多人考上大專以上學校,我們縣可是一個有一百多萬人口的大縣,當時的高中有三十多所,應屆畢業生好幾千人。能考上大專是很不容易的,真是千軍萬馬擠過獨木橋!


用戶8084828515258


我88年參加高考,錄取在本省(安徽)的一所師範專科學校,直到今天我仍然記的高考分數為487,依然記的那年的語文作文題目叫《習慣》。現在仍在農村教學第一線。那時的高考就是萬人過獨木橋,拿現在的比例,不是985,那也肯定是211[呲牙]。同班同學,有2個在外省高校當博導,1個在本省當大學教授。不說了,只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才有切身體會!


奮進中的沉默


就這麼說吧,95年前的師專都是學習前茅的人,在師範裡學習的普教課程也很系統,很全面,很基礎,那個時候的師範生是真正的多才多藝,彈琴,唱歌,畫畫,都會來,不像現在的師範生,漢字的筆畫順序都不知道 ,只要字寫對就好,不講究筆順,這是什麼話啊,漢字的筆順直接和字的結構有著莫大的關聯,還有一些字的讀音也不正確,舉個例子,胳膊,兩個字的偏旁讀什麼,我小女兒告訴我,老師教她們念月字旁,這是漢字的基礎啊,現在的年輕老師都把這個月讀成月字旁,正確的讀法,這個是rou肉字旁,不是月字旁,凡是和身體有關的都讀肉字旁,例如腳,髒,脾,肝,肺,腸,臂,腿等。只有和月亮有關的才是月字旁,比如朦朧的月字偏旁就唸yue.我是90年的師範生,小學教育,我們在學校的時候每天早上要早讀3500常用字,記筆順,這是漢語的基礎啊。所以說八幾年的師專和我們一樣,都是中考成績最好的學生。


好兒姐姐


恢復高考是1977年,當時能考上大專以上的大都是老三屆,因為這些人上學時學校教學還正常,基礎紮實。且能讀老三屆學生也不多。我是78年上的中師,記得當時的上線率在百分之六左右包括大中專。但各地情況不同,錄取率差距很大。後來這些年,高考錄取率逐年上升,學校恢復正常,能考上師專的學生應該是優等生。但各地情況不同,八十年代初中期,我所在的地方,特別是農村,中考首選是中專中師,因為上中專中師就能分配工作。因此最優秀的學生首先上了這些學校,二流的才上重點高中。那時的高中能考大學也能考中專中師,不過能上師專水平也算不錯的了。


瀟瀟雨1958


其實中國的高考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都是十分艱難的。之後的不包分配了又擴招了就不算很難了。那麼,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之前的高考難到什麼程度呢?那我們就以中國廣大的農村地區學校和學生升學情況來慢慢的說道說道。

一、小學升初中。

那個時候,上世紀五、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就知道,還沒有實行義務教育,小學升初中也要通過考試錄取一次,錄取的範圍以區鎮為單位,而且那時每個村(當時叫大隊)基本上都有一間小學,規模每級有大約一二個班,有些甚至每年級有好幾個班,而且在小學階段只讀到五年級畢業,所以競爭壓力還是很大的。那麼,當時的小升初難度大不大?說大也不大,說小也不小。這麼說吧,按一般的招生比例,在農村的一個大隊的學校教育質量不是很好的情況下,小升初每班也只不過幾個人,也就是說,堂堂一個大隊升初中的學生也就才幾個到十來個不等,且當時農村一個大隊的學生人數一定是比現在農村的一個村的學生人數要多,所以當時大多數農民子弟只要小學一畢業,就回家務農了,升學繼續讀書的機率是非常小的。可想而知,在當時農村學生升學的機會不是很大的。如果以一個村民組(當時叫生產隊)為單位,有時每年只有一個把小學生能升到初中,甚至可能打白板。可想而知,當時小升初是比較困難的。並且,那時,從一年級到五年級,成績不合格的還要留級。所以,在那時,一個學生不算很聰明而又不很努力學習的話,就一般的升學都是很難的了,更不要說一路暢通考上大學了。

二、初中升高中,師範,中專,中技。

考上初中之後,還要學習三年。這些初中生在那時基本沒有笨的人,幾乎沒有學渣(當然後來你不努力學習,調皮搗蛋還是有可能變成學渣的,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因為畢竟被錄取過一次的,不像現在,管他什麼學生,一律趕上去讀初中。三年之後,如果你考高中,只考兩次,第一次預選,包括是師範、中專、中技的第一次預選。那麼,這次的預選錄取比例是多少呢?按當時的一般應屆畢業生(因為也有一定的補習班級)班級來核算,第一次預選平均至少要刷脫三分之二左右,有些班級甚至要刷脫更多,只有幾個能通過第一次預選。然後是第二次預選。第二次預選是初中升高中的考試,同時也是升師範、中專、中技的第二次預選考試。這一次刷脫的人至少也要佔一半。然後是第三次考試,升中師、中專、中技等。最終,把升高中、中師、中專、中技等的學生一起核算,按應屆畢業生計算,大約每班平均只有十來個左右,其升學的比例是非常小的。

三、高中升大學。

新中國成立以後,高中最開始有幾屆是隻讀兩年的,後來讀三年。那麼,高考有好難?那時除了初中考的中師、中專、中技包分配工作以外,高考能考上大中專院校的學生也是可以分配工作的。所以,每年國家招生的學生也是按國家每年需要多少在編工作人員來核算招生的。因而,每年招生的比例是十分少的。並且,每年的高考也是考兩次。第一次預選至少被刷脫一大半,有些班甚至只留下幾個。第二次決定性的考試,成績特別好的很少的高中畢業班級,升學的比例大約也只佔一半左右,一般大多數班級,升學的比例是很少很少的,一般每班也不過十個以內,甚至有些班級是空白的也有。可想而知,當時的高考是多麼的難。

所以,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的大學畢業生,從小學到高中,其決定性的考試就有小學一次,初中兩次,高中兩次,總共五次,層層篩選,而只要有其中任何一次不能通過,你就與大學無緣,更談不上能跳出農門,而每次都要篩掉很大一部分學生,所以剩下的真的是精華中的精華了。就是在以前的皇朝時代的讀書人要當官跳出農門,也才只有四次決定性的考試:考童生,考秀才,考舉人,嚴格來說考到舉人就可以跳出農門了,但還有一次考進士就可以候補做官了。當然還有一次殿試,理論上不是跳出農門的決定性考試,而是通過皇帝來考試決定狀元、榜眼、探花的,可以不算它,那是讀書人已經跳出農門可以候補等做官之後的再一次篩選精華中的精華。那麼,現在的大學畢業生從小學到參加工作(指有編制的工作)經歷了幾次決定性的考試?也只有三次,這就有點相當於以前的八股考試了:第一次是初中升高中,只考一次;第二次是高中升大學,只考一次;第三次是大學畢業之後參加國考,考編制,不過這最後一次的國考的比例也是非常小的,有的崗位達到了幾千比一,其難度還是相當大的。但是,作為當代大學生,考不上國家事業編制,也沒有什麼,畢竟現在就業機會很多。所以綜合起來考量,現在的各級學生遠遠沒有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的各級學生那樣艱難,因為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的學生要經歷五次決定性的考試,每一次都能決定你的命運。當然,現在的學生普通考試也很多,比如學期考試,小畢考,高中的會考等,但這些考試的壓力基本為零,是不起決定性作用的。

所以,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的大學畢業生是很困難的,每一次升學考試都是決定其命運走向的考試,那種心靈折磨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當然,如果是學渣類的學生,就沒有必要經歷這些折磨了。而現在的大學生,嚴格地說,如果你不想考編制,那麼你可能一生只經歷一次考試就夠了,而這一次你考不起,好像也沒有什麼折磨的。那麼,這唯一的一次考試是什麼考試呢?那就是初中升高中的考試,這應該是最難最起決定性作用的考試。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只要你能考上高中,那麼,你就有可能百分之百的能夠讀得到上一級學校,比如普通大專院校,高職等,其發展的平臺是廣闊的。只要你願意讀,好壞大學總有你讀的,然後才考慮其他問題,發展的空間就很廣了。所以,理論上說,現在的大專院校畢業生,嚴格意義來說,就只考一次決定性的考試。

所以,綜上所述,八幾年的師專甚至包括當時的中師生、中專生、中技生等,至少相當於現在的985或211類的師範院校的畢業生,按其比例來說,是所有學生當中極少的一部分。


鄢光乾


我認為相當於當今的雙一流學生。我88年的師專生,高考462分。那時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錄取率都在五分之一左右,高中考上大學的錄取率更低。當時的師專生,個人素質,學習能力都很高,但由於時代的限制,眼界和知識不如今天的雙一流學生。


亞運世博


還能什麼水平?大專水平!而且是當時大專裡面錄取分數最低的!當然不管怎麼說,出來也是國家幹部、有正式編制的人民教師。只要自己不作不鬧不折騰,安心工作,熬到現在也是有車有房有穩定收入,60歲以後還有不菲的退休金!比大部分人強多了,知足吧!

有人說他們的能力水平相當於現在的211水平,這就是笑話了!當初你考多少分上的師專?現在考211需要多少分?而且現在的考題難度遠遠大於30年前。

只能說當初考上師專的難度相當於現在考上211的難度。因為30年前高考招生人數太少太少,競爭太激烈!現在985211擴招,普通大學更在都擴招,考學難度大大降低。

無論什麼水平,努力學習、努力工作,都能成為專家!不努力,也就泯然眾人矣!


西南散修


八十年代的能考上中專的人絕對牛X,因為那時國家急需人才,所以在中考的時侯,考試成績特別優秀的學生可以直接上中專,例師專,XX鐵路學校,XXX衛生學校等等,一旦考上之後,農村戶口直接轉為城市戶口,也就是說不用上高中了,直接讀四年中專後畢業國家給分配工作,中轉錄取後,下層的優秀學生可以錄取重點中學,成績再往下的學生就可以普通高中,所以那個年代十五六歲的初三畢業生如果能被中專錄取絕對令人羨慕,因為他已經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其碼比上完高中再高考早了好多年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