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犯焉識》∣精神自由的堅守和追求,讓人性如此閃耀

《陸犯焉識》作者美籍華人嚴歌苓,出生於1958年的上海。她的小說和劇本曾獲多項國際大獎。“我以為中國文壇要非常認真地對待嚴歌苓的寫作,”北大教授陳曉明,“她的作品思想豐厚,她筆下的二戰,寫出戰爭暴力對人的傷害,生命經歷的磨礪被她寫得如此深切而又純淨。”

《陸犯焉識》∣精神自由的堅守和追求,讓人性如此閃耀

而這部《陸犯焉識》最真實的部分源自嚴歌苓的祖父的經歷,她曾透露,“他是一個神童,十六歲上大學,二十五歲讀博士,之後有著長達二十年的大西北監獄生涯。”

小說榮獲中國小說協會評選的2011年度長篇小說排行榜榜首,豆瓣評分8.8分。嚴歌苓說,“我想寫這樣一段不尋常帶有荒謬的歷史運動,讓讀者看到一種非凡的奇怪的人性。我對人性感興趣,而對展示人性的舞臺毫無興趣。”

《陸犯焉識》∣精神自由的堅守和追求,讓人性如此閃耀

《陸犯焉識》講述了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在歷史浩劫中渡過的一生和遲到的愛戀。陸焉識,上海大戶人家的公子哥,學識過人,相貌堂堂。父親去世後,焉識家裡有年輕的繼母恩娘,和出國前娶進門的恩娘侄女婉喻。結束五年放浪的留學生涯,取得博士學位的焉識開始了風流得意的大學教授生活,同時在精明的繼母和溫婉的妻子夾縫之間周旋。而一場浩劫將他自由剝奪,他被冠以“反革命”的罪名被囚禁在大西北監獄長達二十多年。

《陸犯焉識》∣精神自由的堅守和追求,讓人性如此閃耀

焉識漫長的一生,半世繁華半世淒涼,年少聰慧、學識卓然超群,成年為保留自己僅有的學術自由而陷入中立的困境,在發配大西北牢獄中,雖然被剝去了文人所有的尊嚴,不得不忍辱求存,卻在最深處守護著最後的精神自由和道德底線。二十多年的牢獄過後,他仍然還是那個會為了良知和真理直言不諱的的老頭子。嚴歌苓筆下的陸焉識有著舊時代文人的迂腐,更有政治和利益汙流中難能可貴的純真,他對精神自由的堅守和追逐,對愛的執著和懺悔,讓殘酷歲月里人性的光輝達到了令人敬仰的高峰!

一、繁華之上,精神的自由暗藏危機

焉識的學識是一流的,留學攻讀應用語言學的他,可以遊戲於四門西語之間,喜歡寫一些詼諧帶刺的文章,總之他熱愛人類語言的妙趣橫生。但也正是因為這點純粹的樂趣,為他埋下了那顆致命的定時炸彈!

當焉識沉浸在和凌博士報紙上的“學術交流”,暗自為自己的文采陶醉時,他不知道這很快被看作是一種背後捅刀。他認為對凌博士的反駁是溫和的,是焉識風格的詼諧,是凌博士認可的法式締造友誼的方法。而不斷升級的辯解和同學韋的有意挑撥,徹底毀壞了這位教育部副部長凌博士和焉識脆弱的私交。

《陸犯焉識》∣精神自由的堅守和追求,讓人性如此閃耀

焉識就是這樣調皮著“暢所欲言”,在上海寫文章諷刺政府和黑幫暗中勾結,貪占房產、倉庫等,在重慶寫小文戲說遷徙內地的混亂和無恥,前項差點讓他喪失祖傳房產,後者讓他遭受了兩年多的監獄之災。

而那次信中對同學韋憤慨的直抒胸襟,直接引爆那顆的定時炸彈。因為不願意和激進的同學韋為伍,同學韋將他的私人信件寄去報社。他如是說,

“知識分子的生命在於接受知識、分析知識、傳播知識,甚至懷疑知識、否定知識,在他接受和分析的時候,他不該受到是非的仲裁。知識分子還應該享有最後的自由,精神的自由。”不想對知識的追求和保有的懷疑態度,無意觸碰了敏感的政治神經,導致焉識被冠以“反革命”罪名,被從學校帶走!這一走,就是長久離別!

《陸犯焉識》∣精神自由的堅守和追求,讓人性如此閃耀

在學術上不願站隊得罪了凌博士,不出借學術論文得罪了同學韋,不登報道歉寧可在重慶入獄,正是這些“不合時宜”的舉動和語言,讓焉識一度陷入危急和牢獄之中,就像恩娘所說的他是個不懂“鬥爭”的“無用場”的人。

與他而言,他“就剩學問裡這點福地”,為什麼都不放過?他的迂腐固執鮮有人理解,他對誰也沒有提起,對他而言,自由是多麼的重要!他可以做任何其他犧牲,卻定要為最後的福地,知識分子應有最後的自由——“精神的自由”而堅守,為此他付出了半生囚禁的巨大代價!

二、蒼涼之下,焉識的愛在囚禁之地尋找自由

如果沒有那場浩劫,焉識仍舊是那個受人尊敬的大學教授,喜歡寫一些詼諧帶刺文字的儒生,在年輕繼母、溫婉妻子之間周旋的好男人。

相對焉識的另兩段感情,婉喻對他來講都是被迫、無愛,和非自由的。另兩段感情一段是留學時候認識的望達,一段是在學校遷往重慶結識的韓念痕。而婉喻是被姑母恩娘送來鎖住焉識的,包辦婚姻的不自由的性質讓焉識一開始就認定和婉喻是無愛的。而婉喻對焉識卻是仰望著的無盡崇拜,近乎把他當成了“神”,男神!她不像望達那般會為自己謀劃,更不像韓念痕那樣豔麗和練達。即使焉識被髮配到了大西北,距離的遠近也不影響婉喻對他的膜拜。

《陸犯焉識》∣精神自由的堅守和追求,讓人性如此閃耀

而長期的牢獄生活是苦難,也給了焉識一次重新認識婉喻,認識自己的機會!獄中的焉識褪去了舊時代知識分子的所有尊嚴,謹小慎微、唯唯諾諾,像牲口一樣的活著。他假裝結巴,巴結鄧指,與梁葫蘆為伍,每一天都過得小心翼翼。但就是在這樣的境地裡,他一次次回憶起婉喻那一個個捉摸不定的眼神,它們變得生動、風情、熠熠生輝,也讓他心驚肉跳。為此,忍辱苟活的焉識決定冒加刑槍斃的風險,去追求無盡牢獄中對他意義非凡的親情愛情

為此他做了兩樁險事。第一樁,焉識把用命換來的歐米伽手錶拿去賄賂鄧指,穿越封鎖區奔去禮堂看小女兒出境的電影,回來的路上被狼群包圍,僥倖脫險全身大面積擦傷。

由此引發第二樁更大膽的行動,他要逃亡去當面跟婉喻懺悔,請求原諒,並告訴她“這個浪子是愛她的。”為此他準備了兩年。輾轉奔波,他終於看到了婉喻及家人。為了不給婉喻增添新的苦難,他選擇默默地回去自首,面對更嚴厲的懲罰和報復,在沉默中贖罪。

《陸犯焉識》∣精神自由的堅守和追求,讓人性如此閃耀

焉識對婉喻的愛比起婉喻的遲到了許多年。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也許早在最初一次次準時的探監、那一罐油浸蟹黃,也許是被從槍決現場拉下來的減刑書,又或是持續來到大西北的一封封信,太多的點點滴滴絲絲縷縷,喚醒焉識的意識,他真的愛婉喻!連他自己也感到驚奇,彷彿從來都不瞭解自己,或許他一開始就是愛婉喻的,只是不夠了解自己,愛的認為不愛,一定要一場滅頂之災、一場無期的流放才能夠真正瞭解,知道自己曾經是愛的。

又或者這份突然迸發的真情其實並不純粹,加了一分對美好事物的嚮往,二分對平凡生活的追求,三分對前塵往事的懺悔。沒有深受其苦,很難深刻體會一個人複雜的情感變換,肉和靈本身就是難以分割的。婉喻的愛曾經是卑微、婉約的,帶著敬仰,因挽救他於水火讓她的愛變得執著和狂野,焉識為未曾認真對待這樣真實立體的婉喻而感到後悔和愧疚!而現在,他要懺悔,要彌補,希望自己不會太遲到!

《陸犯焉識》∣精神自由的堅守和追求,讓人性如此閃耀

有的時候真的就差一個特殊的機會讓你看清自己,看清身邊的人,只是有的時候來的過於殘酷。大西北的監獄沒有什麼自由可言,在一次次勞作之後,他為自己開拓新的自由領地,堅持在心底盲寫一封封書信稿、一本散文集、一本回憶錄,那是要寫給他的婉喻的。他利用自己堅強的精神內在,捍衛可以做主的自由,在這樣的自由下,他一次次重溫婉喻每個驚豔的眼神,重塑那個曾被他忽視的美麗女子,一天天增加著對婉喻的回憶和思戀。如果是婉喻的愛讓他重新燃起心中的激情,和對生的渴望,叫他如何不去愛這樣一個為愛痴狂和守候的女子?!

三、迴歸之後,重獲自由的黃昏之戀困難重重

戰爭把親情消磨殆盡,把子女變得面目可憎。持續二十多年的革命風暴不光把焉識送進監牢,也連帶著全家人都成為“敵屬”。大兒子馮子燁因為父親的身份,錯失一段他刻骨銘心的愛戀,他變得市儈,善於爭奪各種利益,包括在父親的問題上,他仍疑心父親的恥辱烙印還可能給家人帶來麻煩。小女兒丹珏雖然遺傳了他的聰慧,她的美麗,但戀愛一再莫名其妙告吹,最後不得不妥協,把自己嫁給一個勢利的男人。

《陸犯焉識》∣精神自由的堅守和追求,讓人性如此閃耀

除了婉喻,這個家沒有人期待焉識的歸來。婉喻的失憶我理解為一種如釋重負後的近鄉情卻,在無盡的等待和煎熬中,他的焉識已經變成一個念想,甚至一個符號,這對於現實的她來說無關緊要、可有可無,只是心裡還一直惦記著。

直到臨終病榻,她還在為她的焉識袒護:“哦,路很遠的。”焉識來不及趕不到也不是他的錯,是路太遠了。

婉喻走後,與其在子女夾縫中生存,焉識選擇淡淡的留了封信不辭而別,帶走了婉喻的骨灰。

畢生都在追求“自由”的焉識,走到哪裡都會遇到囚禁的牢籠,從小被包辦婚姻囚禁,成年被無恥的同學設陷阱擺弄,於市井中被亂世流氓欺壓,直到獄中徹底失去人身自由。就是老了釋放歸家,他還是被禁錮於親情難以解脫。鄧指三兒子的拜訪,讓焉識頓悟,廣闊的天地何處不是自由?!於是,他帶著婉喻的骨灰,迴歸等待半生的溫情。

《陸犯焉識》∣精神自由的堅守和追求,讓人性如此閃耀

四、時代的轉換,讓文學的價值審視當代的自由

嚴歌苓的文字敘事平實,在插敘的風格中往返於蒼涼的西北監牢,和繁華的上海、留學美國、駐重慶回憶間穿梭、反芻,像一個疲乏極了的靈魂一絲尚存,一絲遊離。

焉識作為特殊時期的高級知識分子,當運動的洪流奔流而下時,個體只能被波濤裹挾而下。論才貌和爾雅的氣質,焉識可以是很多人的男神,但他帶給人的震撼遠超表面,讓人不由他黯然悲愴。在政治潮湧中他堅持了對學術的嚴謹和中立;在饑荒和的監獄裡他小心隱匿,悉心盲寫一篇篇書信稿、回憶錄,用大腦存儲思想;在不斷的回望中被婉喻風情萬種的眼神照亮牽引,穿越憐憫生出了深厚執著的愛意!

焉識是純真可愛的,一個病弱的知識分子的意志力是何等的堅強和耐久,真實的“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貫穿一生的對精神自由的堅守和追求,其良好的人格和嚮往自由的人性已超越時代,於沉積的黑暗中閃耀炙熱的光芒!

《陸犯焉識》∣精神自由的堅守和追求,讓人性如此閃耀

這部小說會塞給你很多情感,一下子難以消化,每品味一處,總有一處的陣痛和思考!對於當下的我們,自由的空間和環境已不可同日而語,相比於苦難困境下的陸焉識,新時代的我們該如何傳承和堅守對學術的嚴謹,精神自由以及真理的追求?舊時的囚籠已不復存在,不同的時代仍面臨不同的禁錮,比如金錢、權勢、利益,太多人已經淪喪其下無法堅持初衷,更有一批潛心鑽研的“陸焉識”成為民族的希望,在文學界不斷推出醒世的真言,在科技界創造讓國人驕傲世人驚歎的偉業,在醫學研究領域不斷求索危機時刻力挽狂瀾,在各行各業追尋真理的自由路上綻放異彩!回顧古今,陸焉識是固執迂腐的,也是可愛的,更承載了跨越時代的彌足珍貴的人性光輝!這部半世紀前的文人傳奇並沒有走遠,它的光輝仍足以照亮世人的迷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