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日兩國交流的媒介——商人和僧侶,為何宋代沒有“遣宋使”

宋日兩國交流的媒介——商人和僧侶,為何宋代沒有“遣宋使”

宋太祖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是《詩經》中的一句話,我想用它來形容中日兩國的幾千年的一衣帶水的關係。是最好不過的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是一句唐朝與日本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而這句佳話的淵源我們要追溯到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

通過學習歷史我們知道在唐朝那個時代。因為國家的強大,吸引了周邊國家不斷向唐朝派遣“遣唐使”。就日本而言就先後向唐朝派遣了十九批遣唐使。來學習中華文化。然而這一切都在唐朝末年戛然而止。直到後來宋朝建立仍然沒有要恢復的跡象。似乎我們再也看不到那些熟悉的派遣使的身影了。二百多年的文化交流突然終止。那麼這些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一、宋日兩國,政冷經熱

學習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中日兩國。在宋朝時期的交流媒介主要以商人和僧侶為主

,而日本不再像從前那樣會派專門的派遣使來中國學習。那時中國剛經歷了五代十國的幾十年的動盪和分裂。造成了文化和經濟的後退。但後來宋朝的建立,使得經濟也得到了飛快的發展。又一個繁榮的王朝建立。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日本不在向中國學習呢?

宋日兩國交流的媒介——商人和僧侶,為何宋代沒有“遣宋使”

宋朝朝堂

1、文明的後退

中華文化幾千年文明,源遠流長,如果從黃帝開始算起共五千年多年,那麼到唐朝結束也只是四千年多年的文明。那麼日本僅僅只學習了二百年多年而已,是否全部學習和融合我們暫且不論。就單論唐朝之後的宋朝文明,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古代四大發明,除了蔡倫的造紙術是在東漢以外,其餘全部都在宋朝。

趙詰詩句,‘玉京曾憶昔繁華,萬里帝王家。瓊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琵。

此詩寫出了京都的繁華。由此我並不認為宋朝的文明落後於唐朝文明。所以我想日本並不是認為中華文明已經學習完了,而是認為宋朝的國家政策,不利於本國的發展需要或者是統治者思想觀念的轉變。或是宋朝此時期文化的不可取之處良多。

2、政策的反對

日本國家政策不鼓勵,頒佈了一系列的禁令。包括禁止國民出海的渡海制。渡海制規定官民未經批准不得乘船前往中國等地。在宋神宗熙寧時期,日本僧人誠尋向前往中國五臺山尋求佛法,希望可以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最終被日本政府依據渡海制拒絕了他的請求。

雖然在宋朝時期日本僧人東渡困難重重,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有不少的僧人在宋朝冒死前往中國學習文明。他們都毫無意外的受到宋朝政府的歡迎。後來有些僧人返回了自己的國家,而有些人則在宋朝生活了一生。因為他們的存在使得在《日本傳》中有,‘日本國之西,為宋,經濟繁茂,都城林立’的記載。使得日本國民開始對宋朝有了最初的印象。

3、經濟貿易交流密切

雖然日本對向宋朝的國家政策是一向冷淡的,但是

無法否認宋朝的貿易的發達,經濟的繁榮。在宋朝時期海上貿易發達,很多商人臨海出發經商前往日本販賣貨物。有時會受到日本政府的打壓和欺凌。比如日本出臺的禁購令,規定官員和百姓購買中國的商品都必須接受嚴格的審查,日本政府為此還專門設立了大宰府等部門對海外貿易進行嚴格的管理。還有定年紀,規定同條船或商人必須相隔兩年以上。但宋朝商人因其豐厚的利潤令其人心之嚮往。這同時也在說明了宋朝商人也在有意無意地促進著兩地的經濟和文化的交流的作用。這從客觀的角度反映出了宋朝統治者對經商的鼓勵與支持。

宋日兩國交流的媒介——商人和僧侶,為何宋代沒有“遣宋使”

發達的商品經濟

二、中日交流,媒介變化

1、商業發展

宋朝曾經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第一個鼓勵經商的王朝,這也是造就經濟必然繁榮的原因。從上面所述政冷經熱我們不難看出宋朝是一個經濟很發達的王朝。即使日本國不鼓勵,怕被宋朝貿易衝擊本國經濟,但宋朝的商人們依然會利用已有的條件去創造價值。而這也是宋朝時期商人能夠成為中日兩國交流媒介的主要原因。也就是商人替代之前唐朝的遣唐使最主要的原因,成為了新模式下的遣宋使,成為了沒有遣宋使的主要原因。

政冷經熱或許會影響一個社會發展的模式,但是一種社會形態的產生必然會有與之對應的發展模式。矛盾是必然存在的,甚至有時候無法調和。但如果換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將會別有洞天。如果將其古為今用,在當今社會只有遵循其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才能豐富自身,社會,國家。

2、政策支持

宋朝的統治者對中日文化交流這項政策是鼓勵的態度,對待日本的關係一向都是積極的態度。根據《宋史》記載宋太宗曾通過日本僧人所知道的日本,‘國王以王為姓,傳襲至今六十四世,文武僚吏世代為官’。再比如宋神宗曾經專門讓商人孫忠攜帶國牒及賞賜禮物交遞給日本朝廷,但因公文有回賜字樣,日本朝廷反映冷淡。但宋神宗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又派了兩批,直到第三次日本政府才勉勉強強有了回應。

宋日兩國交流的媒介——商人和僧侶,為何宋代沒有“遣宋使”

軍事實力孱弱

這也就導致了宋朝時期的中日兩國關係的一直無法正式的建立起來。自然而然不會有遣宋使前往中國。但卻吸引了日本僧人冒死前往中國尋求佛法。這也使得在日本傳中有了關宋史的記載,但都是一些微乎其微的的表述。僅僅依靠商人和僧侶,無法進行更加深層次的文化交流。

三、弱國無外交

看到這個小標題可能會有些疑惑,上面所述都是在講宋王朝如何強大和繁榮。如果是這樣一個標題的意思的話,那將是與前面所述背道而馳,是完全不符合邏輯的。那我想說這就是在宋朝時期中日兩國交流媒介成為商人和僧侶的主要因素。那麼這一切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1、國家的失信

我們從宋朝可以推算日本所處的時代,大概是在日本的平安時代和鎌倉幕府時代

,為了適應統治的需要,採用了脫宋的對外策略。但如果我們要追根究底來講的話,從根本上來說完全是宋朝自己本身的問題。即使它經濟發展迅速,也無法掩蓋其從宋朝統治階級內部的懦弱無能。統治者這種內部自上而下缺乏進取的精神,影響了一個國家的精神面貌,使得我們可以從中窺見其繁華背後的破綻。

宋日兩國交流的媒介——商人和僧侶,為何宋代沒有“遣宋使”

奸佞當道

明白失去了一箇中原王朝應該有的分量的原因。一個人的失信會影響一群人,使得他人和自己都不會受到尊重。那麼最高統治者的失信最終會上升到一個國家的失信。這將會會成為 一個時代的悲哀。這也就是造成了宋朝時期商人和僧侶成為中日兩國交流的媒介,因為這兩個階級不會摻雜過多的政治因素,所在的考慮問題的層面不同,目的單一且有方向,僅僅限於個人或是人生層面的剖析。造就了其時代的特色性。造就其成為文化交流使者的原因。

2、國家威信的反思

根據唐史記載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期被各個部落尊稱為天可汗,受到周邊國家的擁護。面對強敵不會選擇去逃避,而是去與將士們同生共死。使得在唐朝時日本總是會源源不斷的派遣遣唐使的原因。這與宋朝的最高統治者截然相反

,我想應該都聽過將軍岳飛被奸臣逼死的故事。可怕就在於還有南宋最高統治者的參與。統治階級的無能使得在宋朝時期中日兩國交流只有依靠商人和僧侶的最主要的原因。也造就了其時代的必然性。這無疑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孟子曰;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更有甚者,人不自強,斯招辱矣。

在禮記中曾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格言。這是古人對待如何完善健全人格的看法。同樣一個國家威信的提高是必要的。宋朝並不是真正意義上落後於其他國家只是威信不足,在宋朝的國家的‘骨架’存在著懦弱的理念,是需要去反思的。去沉澱的。而宋朝時期商人和僧侶成為中日兩國交流的媒介的主要原因,是對國家威信反思最有力的批判。

宋日兩國交流的媒介——商人和僧侶,為何宋代沒有“遣宋使”

靖康之恥

五、總結

從日本和中國在宋朝時期的交流而言,沒有遣宋使主要兩方面。一方面在那個時期受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影響,兩個國家都站在不同的國家層面去剖析存在的交往問題。商人和僧侶不用將問題的考慮擴大到這麼大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兩國國家交往的媒介。而當時日本國情與宋朝不同沒有發展經濟快速的潛力,而宋朝經濟的發展迅速,也導致了最後不再會有遣宋使來中國學習。

另外一方面國家的失信,宋朝統治階級的懦弱無能,使其失去了一箇中原王朝在東亞各國間應有的分量。因此盛世情懷是需要我們去沉澱和反思的。是需要文化軟實力去調節,去造就的。我們應該去具備基本的盛世憂思觀。去思考個人和國家。才是我們去學習中日宋朝文化交流不足得出的原因與反思。

參考文獻:

1、《詩經.秦風.無衣》

2、《孟子》

3、《宋史》

4、《日本傳》

5、《橫渠語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