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何攻城時不用火燒門?

付小付3


中國古代的城防體系是很完備的,往往一個固若金湯的城池,只要城內的兵員、武器、糧草都比較充足,敵人甚至圍困攻打一二年之久都無法攻克。

但要說起攻城一方,想要攻克城池,那方法也是很多的。比如可以利用雲梯去搶攻,用攻城車去撞開城門,挖地道以便讓城牆垮塌,藉助地利水淹城池,還有就是可以藉助一些攻城工具,像投石車、火藥兵器,諸如大炮、火箭等來攻城。



不過,在中國古代的戰爭中,卻很少有人直接通過火燒城門的方式攻破城池,這是因為古代城防體系早已考慮到了這一威脅,並對之做出了防護措施,攻城者往往空費力氣,卻無法攻克城門,所以也就不再火燒城門了。

一般來說,城防是一整套系統,不僅僅有城門和城牆,還有護城河和吊橋。尤其一些重要的城池,護城河十分寬闊,想要渡過護城河直接火燒城門,就要面對守城一方在城樓上的各種攻擊,所以很多情況下攻城一方往往損兵折將也沒法接近城門,伺機放火。



還有,大城池一般都設有甕城。所謂甕城,就是在真正的城門之外再套上一圈城牆,將城門圍起來,敵人一旦攻入甕城,就會被一圈城牆圍住,然後城牆上的守軍就會群起而攻,猶如甕中捉鱉一般。所以就算火燒城門,燒的也是甕城的城門,一旦進去,就會遭到守軍360度無死角的進攻,損兵折將,也無濟於事。

再者,為了防止敵人火燒城門,城門洞裡早已預留了灌水口,一旦有敵人放火燒門,孔洞裡就會噴出水來,將火澆滅。所以即便敵軍費了牛勁,攻到城門前,火燒城門,結果孔洞裡噴出水來,一下澆滅了火,人白死了,還得從頭再來。



所以,與其用火燒城門這種費力不討好的辦法來叩開城門,還不如想想別的主意。


達摩說


既然古代的城門都是用木頭做的木門,木頭怕火燒,那麼為什麼在攻城的時候很少甚至不燒燬城門呢?這樣不是更容易攻破城池嗎?木頭怕火燒這麼淺顯的道理古人肯定知道,之所以古代的城門用木頭做成,而且攻城的時候不怕敵軍燒燬,敵軍往往也不會用火攻去燒城門的方式攻城,這其中是有原因的。

城門都是用堅硬結實的木頭做原料的

對於城門,在古代是非常重視的,做城門的木頭旺旺都是到深山裡採伐的那些前年巨木,而且木頭還要是堅硬,一般用的是棗木,榆木這樣的木頭,奢侈的用鐵樺木等作為原料。這樣的木頭防火能力很強,一時半會你是燒不著的。而且城門都是相當厚的,即使燒著了,要燒穿也需要很長的時間。

城門經過了防火處理,更加不容易燒著

城門做好後,還要經過防火處理這道程序,經過了防火處理後的城門,還要報上鐵皮,釘上粗大的銅釘,經過這樣處理後的城門,你就是在城門洞裡鋪滿柴草一時半會也燒不著,而且往城門洞裡搬運燃火之物也會造成進攻方很大的損失,所以一般不燒城門。

城門有防火措施,很難靠近堆放大量易燃物

古代對於城門的防火措施是很有一套的,一是城門都在城門洞中,很難靠近;二是一般的城門前都有護城河,並且有吊橋,更加不容易接近城門;三是城門洞裡都有預留的孔洞,就是用來戰時滅火的,敵人一放火,這些孔洞就會被灌滿水留下來將火澆滅。

城門後邊有可能被沙石堵上,燒城門不一定管用

古代作戰,一般防守方都是處於弱勢的一方,為了能夠更好的防守城池,城門洞都會被沙石填滿。這樣的話,即使你把城門燒著了,而且還燒穿了,可能你面對的也是一個被堵死的城門,根本進不去。即使攻城的時候沒有堵塞城門洞,危急的時候也是會迅速的被堵上,因為平時用來堵城門的沙石都是準備好的,堵上是很快的,進攻方要想靠燒城門破城一般希望都是渺茫的。

城門防守嚴密,進攻傷亡大還沒有攻擊城牆快

城門上方一般都有城門樓,還有護城河和吊橋,從城門進攻有許多阻礙,在進攻中會遭到猛烈的打擊。古代作戰不像現代作戰有炸藥,有機槍,有的只是弓箭,弓箭的掩護進攻效果對於城門這個地方來說很一般,進攻的部隊不但要擔心城樓上的進攻,還面臨著護城河和吊橋的阻礙,進攻速度慢,而且被殺傷的概率更大,因此進攻方一般對於城門往往都是佯攻,主要的進攻還是城牆。

即使進攻城門也是撞更有效果

前面已經講了,城門防火性能好,而且還有防火措施,用火燒城門速度太慢,這樣會給進攻方帶來很大的損失。撞就不一樣了,智瑤能夠突破護城河和吊橋,進入城門洞,幾十人抬著撞木使勁撞就可以了,效率比用火攻高多了。所以,即使進攻城門,也大多采取撞城門的方式而不是火燒。


老王春秋觀史


對於簡單的大門,肯定也會放火燒,但是一般情況下,不是不想燒,而是沒法燒,一是很難燒的到,二是很難點的著,三是很難燒的透。

古代的大城,特別是在戰爭期間,在城牆前面都會挖護城河,或者是挖壕溝,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想跑到城門之下,要爬過壕溝,要遊過護城河,還要防備頭上的弓箭,石塊,木料,熱油,熱水等千奇百怪的東西,能跑到城下已經是不容易了。

等跑到城下,來到城門邊,還要保證手裡的點火工具不能滅,一切都具備了卻發現大門刷過幾層生漆,做過特殊處理,怎麼都點不著,然後就向大門上澆油,卻又發現大門上早就貼上了防火磚,澆上油燒著了,也燒不壞。

好不容易燒著了,卻發現大門太厚,一時半會之間燒不透,城牆上的守軍發現大門燒著了就想辦法滅火,往大門上澆水,死了一堆兄弟,好不容易燒著了大門,最後卻被澆滅了。

當然也可以把箭點著了,射在大門上,只是箭上綁著其他東西就很難射的遠,城牆上居高臨下,弓箭射程要遠得多,這邊沒射上大門,弓箭手可能就被射死了。

因此,放火燒門遠沒有想象中那樣簡單,還不如爬上城牆或者把大門撞開更簡單。


醉美木瀆


我們看還原古代戰爭電視劇或電影的時候,發現士兵都是架著雲梯不顧一切的往城牆上進攻,城上的守衛士兵用石塊拼命往下砸,或者用火燒雲梯,攻城士兵死傷慘重,講真從下往上攻城確實很難。

當時人們產生了疑問,古代城門都是木門,攻城的士兵用火燒大門豈不是比架雲梯更容易嗎?用木頭撞擊木門不行嗎?

其實古人攻城並沒有死規定,用雲梯或者火燒,要根據敵人的城防具體佈置,也就是“因地制宜”採取相應的戰略戰術。

假如敵人主城前面建有甕城,攻城燒大門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所謂的“甕城”是古代主城防禦措施之一

“甕城”一般建在主城外,其建築高度和主城一般高,呈半圓形或者方形,像一個“翁”一樣罩住了主城。

甕城兩邊的城牆和主城的城牆相連,甕城的大門和主城的大門不在同一條直線上,也就是說城門錯開,目的就是防止攻進城的士兵再次攻擊主城門,城牆上設有箭樓、門閘等防禦措施,上面有士兵守護。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甕城,我覺得就像主城的盾牌,甕城是進入主城的必經通道。

如果攻城士兵用火燒燬了城門,而城牆上的士兵沒有被消滅。這時守城士兵就會堵住甕城城門,攻進城的士兵就被包了餃子,主城門進不去,守城士兵兩邊堵,“甕中捉鱉”這句話就因此而來的。

換言之,攻城士兵燒燬第一道大門沒用。唯有駕雲梯消滅城牆上的守兵。

如果主城沒有甕城,主城的大門會建造的十分牢固,到後來還會用鐵皮包裹。這還不算,城門上面設有防火裝置,就和我們現在的消防設施一樣,發現起火就會用水澆滅。

另外大門的木料沉重細膩,不容易著火。古代攻城又沒有容易燃燒的汽油,燒燬大門需要的時間很長,並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城牆上有專門保護大門的士兵。

總而言之,你只要不消滅城牆的守兵,攻進城的士兵就會成為活靶子。

有鑑於此,攻城的士兵都會採取兩種結合的辦法,即一邊攻城門,一邊兒架雲梯,目的就是分散敵人各個擊破。

講真只要消滅了守城士兵,大門不用燒,單用木頭撞就能撞開,撞擊大門總比燒大門來得直接和快捷,所以古代攻城士兵都不單獨採取燒城門的辦法。


秉燭讀春秋


因為攻城的一方很難接近城門,而且城門也並不容易被點燃,有的城門甚至設了好幾道門

古代攻城,奪取城門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在炸藥出現之前,大部隊想入城還是需要通過城門的。後來隨著火藥的出現,炸塌城牆或用火炮轟塌城牆也可以允許大部隊入城,但總之還是走城門最方便。

相對而言,城門是城牆最薄弱的一個環節,畢竟相比於厚實的城牆,城門就是一道木板。為了加強對城門保護,大型城市城門外的護城河都比較寬,而且守軍在對城門的防護也是非常周密的,敵人想接近城門是非常困難的。

1626年,努爾哈赤率軍攻擊寧遠城,明軍守將袁崇煥誓死抵抗。在攻打寧遠的戰鬥中,後金敢死隊一度衝到城南城下,拿著刀斧硬生生地在城牆上鑿出一個大洞,幾乎就將城牆鑿穿了,要不是袁崇煥身先士卒血戰到底,後金軍差點就把城牆給拆了。

相比拆城牆,拆城門的難度肯定是更低的。但是後金卻放著“單薄”的城門不拆,偏偏要去拆堅固的城牆,這顯然不是後金的腦子壞了,而是城門非常難於接近,後金無奈之下才選擇去拆城牆。

除了守軍對城門看護嚴密以外,城門本身也是非常堅固的,許多城門外部都是包鐵的,用火是燒不著的。

當然在歷史也有許多火燒城門的例子。公元1461年,司禮監掌印太監曹吉祥聯合忠國公石亨在京師謀反,企圖謀害明英宗朱祁鎮。

由於謀反之事意外洩露,曹石二人只得在夜間倉皇中起事。在攻打東安門的時候,石亨就縱火燒門,企圖毀門而入。但讓石亨崩潰的是,東安門的守軍非但沒有滅火,反而給大火添柴,導致火勢越來越大,成功地阻擋了叛軍的進入。

不過這種情況是萬不得已才出現的,通常情況下,城門是燒不著的,即便是燒著了,城內也會即使拿石塊、磚頭、土堆給堵上,有事甚至用鐵水將城門給焊死。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為了更好的保護城門,甕城開始興起。

甕城就是在城門外再修建一個半圓形或長方形的小城,用以保護城門。

甕城的防禦能力是非常強的,即便是敵軍攻入甕城,也會立即受到周圍城牆上360°無死角的射擊,簡直就是甕中之鱉。(甕城就是在城門外又修了一座防城牆,後來甕城越來越大,甚至出現好幾層甕城,一層套著一層,甕城外面還有護城河,這一套防禦工事目的都是為了保護主城門)

(北京居庸關甕城)

在大多數城市中,甕城都是修在主城們外面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城門。但有些城市的甕城卻是修在城門裡面的,繼續讓主城門當第一座防線,而甕城則變成了第二道防線。萬一城門被攻破,敵人仍舊無法攻入城內。(中華門的甕城就是修在城門裡面,但是主城門前面還是有很寬的護城河做保護的,圖中左右兩個城門不是主城門,而是民國後為了疏導交通後開的)

(中華門有三個甕城,足以讓敵人崩潰)

總的來說,主城門是一座城市防守的重點,守城方必定會對主城門嚴加死守。在真實的戰爭中,攻城方想接近主城門都很艱難,更別提火燒城門了。

而且大多數城市的城門都是包鐵的,或者外面包有一層鐵架子,燒掉是不可能的,就算是一塊木板,想點著它也是很費勁的。並且有的城門甚至設了好幾道門,哪怕燒了一道門,結果還有一道。

當年湘軍攻打南京城時,湘軍主將曾國荃放著南京的13座城門不去攻打,而是是通過挖地道,把城牆炸塌了一段才攻入城中的,由此可見城門之堅固,超乎你的想象。


千佛山車神


在中國古代,城門在整座城池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不管戰爭年代也好,和平年代也罷,只要是在冷兵器時代,城門就關乎著城內幾十萬百姓的安危。一般來說,城池有東、西、南、北四個門,只要把他們拿下,攻城方基本就可以宣告勝利。然而,對那些攻城的將士們來說,他們在攻城時寧願爬雲梯登上城牆,也不採取火攻的戰術燒燬木製城門,這是為何?

第一,城門其實非常堅固。古代城市的城牆不但可以圍住整座城市,通常情況下還要圍上兩圈,內圈叫城,外圈叫郭。城是城市的核心,俗稱“內城”;郭是這個城市的外圍,俗稱“外城”。另外,內城的城牆高厚,外郭城牆較低,攻城時,往往也是外郭城牆先被攻破。可是,木製的城門與城牆相比,也是比較容易攻破的那一方。

一般情況下,存在於歷史上的城門都是非常堅固的,施工時,百年老樹,甚至是千年老樹的軀幹部分才是城門的首選材料。其次,為了保證其堅硬程度,還要選用鐵樺木(棗木也可以)這樣高級的木材,而且它們還有一定的防火性。最後,城門上還要上塗上一層漆,有條件的話,還要加上銅釘、鐵條等材料,使得整個城門的堅固性和防火性大大提高。

第二,城門在設計之初都採用了滅火設計。眾所周知,城池一般都建在近水地帶,即使沒有水,城主也要差人挖一條護城河出來。據史料記載,早在宋代,襄陽護城河的平均寬度就超過了180米,最寬處達到250餘米,襄陽城堪稱華夏第一城池。每逢戰事吃緊時,城內軍民就取護城河的水用來滅火,甚至還可以直接飲用。

此外,襄陽護城河還有一套完善的排水系統。據《襄陽縣誌·歲修章程》一文記載:宋郭杲舊設二閘,盛漲之時閉北閘,開南閘,放渾水入漢(漢江);大水既退,則閉南閘,開北閘,導清水入壕,方法極為盡善。由此可見,護城河非但可以滅火,還不用擔心在雨季時發生洪澇災害,有護城河存在,放火燒城門這種操作就完全不可行。

第三,即使燒燬了第一道城門,後面還有埋伏等著他們。甕城是古代城市主要防禦設施之一,有著“天下第一甕城”之稱的中華門不僅具有三道甕城,還有四道門垣,每個城門都有雙扇包鐵門,還有可以上下啟動的千斤閘,此外,甕城內還有27個藏兵洞,可以藏兵3000餘人。公元1561年,忠國公石亨謀反,為了儘快衝進宮裡,他就選擇了縱火燒門。結果守軍不但不滅火,反而給大火添柴,以至火勢越來越大,叛軍反而死傷嚴重。

事實上,一旦攻方放火燒城門,守軍第一反應不是滅火,而是加大火勢。只要火勢變大,站在下面的叛軍首先就會被波及,他們不但靠近不了城門,反而會因為強行闖入產生死傷,守軍再趁勢撒一些油下來,這場仗也不用再打了。






範啦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用火燒城門,吃力不討好!

古人打仗攻城門的方式有,抬著柱子撞門,利用衝車,弩車,火箭等各種方式。

我們電視劇中看到的敵方攻城門樓用的最多的就是爬雲梯,這樣的方式其實是損傷最大的,也是最傻的。這樣也很好的詮釋了送人頭這個概念。但實際上軍隊打仗攻城門很少用這種方式。

因為城門作為古人戰鬥中最重要的一道防火線,防守一方最為重視,肯定需要周密佈置。城門樓上會有重兵把守,守城門的將士們會利用石頭,弓箭,甚至於火燒,潑熱油等方式來防禦攻城的敵人。而且力度遠比城牆上的其他地方要大!

古代建築中用的最多的都是木材,城門也不例外。木頭最怕火燒,那麼為什麼古人打仗時寧可用各種方法去撞城門,也不用火攻呢?

放心,古人可沒那麼傻,他們不是想不到用火攻城門,不過火燒城門成功的難度係數實在是太大了,不實用!


只最開始打仗時候,古代也試過用火燒城門攻城,而且頗有成效,後來為了防止再次發生這樣的危險事件,他們對於城門做了一些改進。

一是在木頭城門外包裹了一層鐵皮,這樣不會輕易就能點燃。甚至他們在絕境時期,還會以巨石、鐵水把城門封死,我出不去,你也進不來。

二是城門上邊留了縫隙,一旦遇上城門外防火,通過留的縫隙往外灌水,這樣很快也能夠把火撲滅。

再有一個環境因素,一般城門都有護城河,這就是為何說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種環境下,還怕火?最重要的是,短時間裡這個城門你是燒不壞的!

城門都是被深埋在泥土中的,這樣城門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被點燃的,得需要支撐點不斷的續火。

而這個火堆的支撐點也是難以找到的。

所以一般攻城的方式就是撞城門,或者爬城牆!

對於古人,因為科技的不發達,低端的條件限制造就了他們的防禦模式。但古人不傻,而且是非常有智慧的。對於城防上來說,他們已經是物盡其用,保持了最好,最穩固的防禦模式


比如說,古代的城門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門都是往裡推才能開的,跟現在我們每個家庭裡用到的防盜門是反方向的。

這樣的開門方式也是為了更好的防禦外敵入侵的。試想一下如果門是往外推的,所有的防禦就會處於被暴露的被動狀態。

現在農村許多門口的大門,也都依然保留了古代城門往裡推才能開的這點防禦優勢的。


白話歷史君


記得以前看《三國演義》,裡面有許多攻城的戲:

士兵順著梯子,嗷嗷地往上爬,剛剛爬到一半,只見頭頂上熱油、飛箭、亂石如雨點般砸了下來,頓時腦漿迸裂,鮮血亂濺,哭爹喊娘一片,好不悽慘。


除了爬梯子,還有大木樁子撞門的,幾十個大老爺們抬著個大木樁子,頭頂上矢石如雨,死了一個又一個,後來好不容易抬到了城門前,開始狂懟城門,一下,兩下……,眼見城門就要懟開了,突然城門上一盆盆熱油澆了下來,頓時又是一片哀嚎,死傷一片,懟門失敗!

不少觀眾一定心生納悶,這城門是木頭制的,為何不放火燒啊?大夥兒一起抱著柴火,衝到城門底下,點起熊熊大火,把城門燒開不就得了嗎?

只能說你想的太簡單了,既然你能想到,古人一定也能想到,應該有不少人試驗過,只是失敗了!

要知道,古代城門的木不是普通的木,而是深山老林中幾百年的榆木、棗木,而且城門又經過了防火處理,表面有一層厚厚的鐵皮,火根本燒不著它。


再者,城門之上一般留有洞口,這些洞口就是滅火使用的,你這邊放火,他那邊澆水,怎麼可能點著城門呢!

再次,古代城池相當堅固,遠超你的想象,南宋末年,蒙古大軍將襄陽城圍的水洩不通,又是架雲梯,又是衝車撞城門,但襄陽堅如磐石,固若金湯。

太平天國時期,湘軍將南京城包圍達兩年之久,又是挖地道,又是火炮轟,又是撞城門,甚至於扔死屍(生化武器),但均宣告失敗。不是湘軍太垃圾,而是城池太堅固。

看了下面這張圖,你就知道攻城有多麼難了?


最外一層是護城河,南京明長城護城河,最寬處334米,最窄處9米,平均深度5米,護城河上只有一座吊橋,敵人來了,吊橋就升了起來,敵人要不游泳過來,要不造船,要不架浮橋。

再往裡走,有閘樓,閘樓正對著吊橋,它就像閘門一樣,倘若敵人過來了,只需將門一關,城牆上放箭的放箭,扔石頭的扔石頭,不讓敵人前進一步。

再往裡有個甕城,有個成語叫作請君入甕,甕城得名於此,倘若敵人攻進了閘樓,本以為勝利在望,殊不知甕城才是真正致命的所在。

敵人一旦進入甕城,箭雨、亂石、熱油四面八方地招呼了過來,進也進不去,出也出不來,只能等死。甕城將城樓的防禦功能前移了,極大的減少了主城牆的防禦壓力。

古代的城池設計充滿了智慧。


一半秋色


戰必攻城!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不妨穿越到古代,成為攻城的一方的一個小卒,並且以燒燬城門作為攻城的主要手段,實地來試驗一下就知道了。

首先,要燒城門就必須先攻到城門邊上。於是,我們先要冒著城上的石灰箭雨、滾木擂石,向著城門發起衝擊。然而,為啥這箭雨這麼密集,即使頂著木盾、嚴防死守,身邊的夥伴仍然在不停的死去,有的是大意被射死的、有的是被滾木擂石砸死的。原來,一個城相對最薄弱的地方是城門,所以城門總是守城軍最為看重,同時也最是布重兵防守的地方。人員齊備、箭矢火器充足。上峰讓我們直接奔著防守最嚴密的城門殺,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令人髮指,再換四個的話:喪心病狂!

好了,終於衝到城下了,沒死!還沒有來得及慶幸呢,眼前是一條大河波浪寬,要想到城門邊上去,得遊過護城河啊!這天寒地凍的,一身甲冑是想淹死我們還是凍死我們啊!最重要的是,咱是去燒城門的,這點火的火石火絨你得隨身帶著吧,這引火的火油火把你得隨身揣著吧,這點火的木頭劈柴你得隨身揹著吧,好麼,這一遊過去,從裡到外溼個透,別說點火了,光是晾乾就要兩三天,你當咱們是來人家城底下紮營曬太陽來了?

有人說,可以帶著長梯子,搭在護城河上不就是個橋麼,不就能跑過去了麼。沒錯,一般大家也都是這麼幹的,不過人家那可是雲梯,一物兩用的,次要作用是搭在河上能過河,主要作用是豎起來搭在城牆上就能爬城。既然費了老鼻子勁把那玩意扛來了,不用來爬城,不用來攻擊防守相對薄弱的城牆,居然只當橋用,那個帶兵的你過來,我保證不打死你。

算了,不管怎麼說,總算過了河,並且在付出了重大的傷亡之後,我們終於攻到了城門洞裡。這裡算是死角,一般來說,箭射不到、滾木擂石也砸不到,只要上面不燒開了大缸的開水往下澆的話,就算是比較安全的地方了。接下來要燒門了,先把各人身上背的柴火集中起來堆在城門邊上,再往上潑油,最後打火燒。有人說了,為啥這麼麻煩啊。你知道城門有多厚麼,你知道城門都是經過防火處理的麼,有的還包了鐵皮,你拿著個火把伸到門上去燒?火把滅了門也燒不起來。

經過一番努力,火終於點起來了,總算是準備工作做得好,有木柴有火油,火苗子蹭蹭的往上竄,一點、一點、一點的把城門引燃了,幸好木頭帶得多,少了的話,木柴燒完了城門都沒有著,那就全白乾了。但是城門燒的怎麼這麼慢啊,一點、一點、一點的燒,這要燒完得等多少時候啊?突然想到,咱們都已經到了城門邊了,為啥不直接撞開,又省時又省事;再說了,搭箭樓、爬雲梯、堆土山、挖地道,哪一個也比這個強啊,非得腦袋讓驢踢了在這點火燒門?

然而,已經沒有什麼時間讓我們詳細思考了。木柴加城門,這麼多的木頭燃燒,立刻把這個城門洞烤成了燒磚的窯、鍊鐵的爐,至少幾百度往上。咱一不是瓷器、二不想當烤肉,只能拼命跑出來。好麼,一出來立刻又被城頭的箭雨、滾木、開水招呼上了。咱也沒處躲,咱也不敢跑,只能這麼死撐著,撐到死。然而,平時生個爐子,填好一爐柴也要燒個好久,這麼大的門,先從木頭燒成炭,再從炭燒成灰,這得多長時間啊?一小時、兩小時……反正軍隊不是馬戲團的老虎,沒學過鑽火圈,這火要是不停,裡面的人出不來,外面的人進不去。有這個時間,估計我們早就被守軍射成刺蝟了。

再假設我們有老天保祐,仍然大難不死,並且成功把城門燒燬,但是還要得等被烤成高爐的城門洞冷卻了之後才能進,不然它就從高爐直接升級成焚屍爐了。又等了好久,終於冷下來了,大部隊向城門衝來的時候,他們發現了——

  1. 發現城頭的千斤鐵閘不知道什麼時候落下來了……從木門免費升級成了鐵製防盜門;

  2. 發現城門裡面被磚土沙石封死了。燒掉了門,發現門裡仍然是牆……原來因為燒門用時太長,守軍有足夠的時間調集建築材料來堵門封戶,甚至還有時間洗個澡換套衣服;

  3. 發現城裡守軍的精銳,甚至是主力,全部集結在城門裡,虎視眈眈的盯著外面。這下好,燒門都燒成心力憔悴的疲兵了,洽洽對上有充裕時間從容集結的以逸待勞的敵軍……沒辦法,你燒門這麼大動靜,傻子不調重兵來防。

好了,就到這吧,不然就太不人道了。從上面的描述,應該可以看出,之所以不採用燒城門的方法,一是不符合避實擊虛的用兵至道,二是這種方法的效率太低,在分秒必爭的實戰中可行性不大。


凱撒視界


1、木門經過特殊處理是可以一定程度的防火的

2、歷史上是有攻城的時候用火攻的,但是火攻並不會比撞車或其他物理方式更好,因為火攻如果只是點燃的話很容易被守軍撲滅,且門燒燬後清理通道或者說等門燒燬的時間,比純粹物理開門要費事許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