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書法,為什麼不能太注重結構?

寫書法,為什麼不能太注重結構?

龐中華用硬筆結構寫毛筆字

用筆、結體、章法,好的書法缺一不可,但在現當代書法世界中,偏重結體成為一道“景觀”。多少人為了追求“好看”或者“險怪”的結體而日夜奮筆,卻終不能在書法藝術上登堂入室,徒耗功夫,實在令人唏噓不已。就像一個姑娘,打扮得再花哨、再別緻,一張嘴說話,毫無品味,那也不行。

寫書法,為什麼不能太注重結構?

楊再春作品


書法作品的鮮明風格往往是在其獨特的結構中反映出來的,書法家各有其結構的奧妙處,有的扁肥,有的瘦長;有的疏朗,有的緊密;有的偏宕,有的端莊,常常妙在能反他人之道而行之。長的縮短,短的伸長,方的變斜,斜的壓扁……大膽設想,綜合平衡,出奇制勝,不落俗套,能自創出一種形態自然而又符合平衡總原則的煥然一新的面貌來,也就能體現個性。所以結構變化是體現個性最有效的方法,而平衡則是結構變化的原則。

寫書法,為什麼不能太注重結構?

江湖俗書專以結構媚人

結構要變化,但要避免落入專重結構的俗套。任何把書法藝術納入固定模式中,把書法曲解成毫無感情的零件裝配,都是捨本求末,會走向死衚衕。王羲之早已告誡我們:“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另一方面,故作驚險,實涉詭異,看似奔放,實屬庸俗,以及那些字態扭捏,裝腔作勢地忽大忽小,大幅度地挪動點畫,比例嚴重失調的狂怪之作,則違理失情,不合自然,也是不可取的。變而失態,與拘謹刻板都是不可取的,都是對“變化”和“平衡”的曲解。

寫書法,為什麼不能太注重結構?

米芾行書汪洋恣肆,結構自然

若以各人風格而論,孫過庭的雋拔剛斷,米南宮的恣肆奇崛,趙孟順的妍麗勻正,懷素狂草的發瘋動氣,用筆的氣質有極大的差異,而結構的變化總能寓險絕於平正之中,平中有奇,奇不納怪,其結構是因用筆而生,所以又稱“用筆生結構”。用筆而生的結構其變化是活的,因為是從腕的圓心運動中來,故能不失重心,絕無機械硬裝;因從中鋒用筆中來,故能不失規矩,點畫線條的內質良好;因從筆勢、筆意的變化而來,姿態各異,秉性各具,能得書法藝術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