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和善 外圆内敛 小品亦抒情


与人和善 外圆内敛  小品亦抒情

因疫情肆孽,在家隔离。画都没有裱装,拍照清晰度不高。特殊时期希望大家理解


与人和善 外圆内敛  小品亦抒情

张智永,现任故宫学院中国画研究院画家。

1990年得列于崔如琢先生门墙。为入室弟子。擅山水,兼入花卉翎毛。作品多次参加大型拍卖会。中央民族大学山水画高研班,崔如琢工作室助教。泰中友好关系协会副主席。泰中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副主席。


与人和善 外圆内敛  小品亦抒情

北京京劇院 馬派老生张凯已收藏 杏花春雨江南 扇面


与人和善 外圆内敛  小品亦抒情

北京京劇院 馬派老生张凯已收藏


与人和善 外圆内敛  小品亦抒情


与人和善 外圆内敛  小品亦抒情


与人和善 外圆内敛  小品亦抒情


与人和善 外圆内敛  小品亦抒情


与人和善 外圆内敛  小品亦抒情


与人和善 外圆内敛  小品亦抒情

我畫此山水小册页以數寸中見大氣象,求墨瀋淋漓,氣象萬千。石涛云;墨团团里黑团团,墨黑丛中天地宽。9.3x12cm 0.1 平尺。


与人和善 外圆内敛  小品亦抒情


与人和善 外圆内敛  小品亦抒情


与人和善 外圆内敛  小品亦抒情


与人和善 外圆内敛  小品亦抒情


与人和善 外圆内敛  小品亦抒情


与人和善 外圆内敛  小品亦抒情


与人和善 外圆内敛  小品亦抒情


与人和善 外圆内敛  小品亦抒情


与人和善 外圆内敛  小品亦抒情

丹青妙墨是本行,梨园掌故腹内藏。最喜人前夸血票,西皮唱罢又二黄。

平生最喜听秋声,蛐蛐扎嘴镇日鸣。凭他数九朔风紧,满园秋色入怀中。

葫芦罐子码一行,加食注水日日忙。最恨蝈蝈不酣叫,翅膀上面点药糖。

葫芦小巧号丫丫,肚圆脖细总不差。很不手拓园半亩,好傍槡阴种匏瓜。

此海波老师生前给我写的竹枝词

与人和善 外圆内敛  小品亦抒情

回归传统笔墨

——对传统中国画的三度思考

二、重新定义传统母体——传统是一种精神

中国画“传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词汇,一批以传统为轨迹、以新语言为面貌的优秀的传统中国画艺术家普遍认为“传统是一种精神”。张智永说,传统不是一种形式,是一种精神内核,精神轨迹下艺术作品的任何“味道”都是很正宗的。他所说这种“味道”正是意趣。中国画讲究意在笔先,因而寄情于物、“窥意象而运行”。所以有了黄宾虹的经典语句“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这种似与不似,并非写生得到,也不受人体解剖学、焦点透视学和色彩学的限制,这种造型是意象的,如中国诗歌、戏曲等艺术形式,在京戏中,武生做一些蹋腿、飞脚之类的动作(走边),便有种在曲折小径上疾走,夜行时脚下崎岖不平,以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严密注意周围环境的感觉。中国诗歌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更是短短几个字,将黄河的气势展露无疑。对于中国画也是如此,物象源自意象,大都来自传统造型的“理”,却拥有眼前景物的“实”。


与人和善 外圆内敛  小品亦抒情


谢赫六法谈到“应物象形”、张彦远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荆浩说“凡属万本、方如其真”,都显示出古人对于中国画造型的态度。对于写生,传统的做法是“目识心记”,在传统中国画蓝本的基础上,理清了自然界中的一枝一叶的关系,再去观看自然,又看画,一定会有“澄怀观道,栖丘饮壑,卧以游之”的感受。

没有一丝一毫的杂念,从中悟道,主客归一,即使不能亲身抵达,也从意象造型中回到意象,从中国画的画理走到了眼前的实景,又从实走到了自己的感受本身。因此,传统中国画真正造型方式是以“形”写“神”,“神”到了,形可忽略。“对景写生”的西画观对于真正的传统中国画的发展是一种限制。


与人和善 外圆内敛  小品亦抒情


画理如何学习?《论语·子张第十九》中,子夏的一段话说明了中国画画理学习的前提。子夏说“虽小道,必有可观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他的意思是说,艺术虽是小道,但还是有可观的地方,虽然可观,还是不要太投入,太投入就会耽误了“道、德、仁”的修炼。

历代的文人墨客因此尽情的“游于艺”,他们没有过分强调“像”某物,但从未脱离“像”,不仅像,而且栩栩如生。其中的奥妙在于“可观”。 很多人认为临摹的东西都是过去时,而且在受到西方造型模式的影响下,过分注重对形式(造型)的学习,一部分会学习材料技法。因此“向传统学习”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再者,今天的临摹如果缺乏传统“游于艺”的心态和较高的鉴赏力做引导,是很难真正理解传统的。传统即是画理,从中不仅会明白一枝一叶的中国画组成、描绘方式,也会看到山川、河流、石头的组织关系,同样看得多了,也会看到气势、神韵,能够与艺术家对话,知道“中国画原来是这样的”,这就是学到的画理。


与人和善 外圆内敛  小品亦抒情


对于临摹,“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如上文所言,很多人注重对于形式的学习,导致自己习气难以改变,因此出现了大批“学我者死”的无名之辈。选择蓝本需要讲究,选择高质量而且是一个体系脉络的蓝本,真正加重认识。

风格的形成,还表现在“气”之上。中国画是笔线的艺术,通过线感知气,主要体现在线及墨迹为画面带来的节奏感,线条倏忽旋转,其六彩的变化,合乎阴阳,具备音乐的节奏特性。而且,画家的墨迹随心迹,每个人的运笔习惯及动作不同,因此会出现不同的视觉形式和节奏变化。不同画家有不同的“气”。这也正是徐邦达被称为“徐半尺”,打开画幅的一半便可知真伪,也就是作品看得多了,对于个性风格、用笔、用墨的感受变得异常敏感,因此辨别真伪便成为经验之谈。


与人和善 外圆内敛  小品亦抒情


中国传统是一种精神,林语堂曾经说过,中国画的抒情性是两种反对的结果,第一种是反对将艺术家笔下的线条束缚在所画的客体上,第二种是反对照相机似的再现物质现实。书法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线条自成体系),诗歌则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画为无声诗,体现造型的意象性)。这正是“画理”和“实”的关系,是一种可以发挥无穷奥妙的空间,里面的“画理”与“实际操作”,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成为了一种“文中之文”,其中的妙不言自明,与中国文学、戏曲、文玩等艺术形式中的哲学规律相通。也正是这样,形成了传统中国画范畴内精彩纷呈的各种艺术风格。

张智永说,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学习上,如果违反了步骤,是无论怎样都不会成功的。今天有些艺术家违反传统,摆脱传统的束缚,又不经意的掉进了另一种传统(西画或者其它规范)当中,借着传统功力不够形成的习气,亦步亦趋,走到无路可走。他说中国画失去了传统精神(画理)一定是野狐禅,而真正高级而且能够走出来的画家正是“似与不似”之间,以自己的个性形成风格。

2019年7月18日 李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