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清輕重緩急提高急救效率——淺談大規模傷亡與檢EMT傷分類

經典二戰題材軍事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的開頭段落,再現了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底地區“奧馬哈”海灘(“奧馬哈”為美軍為登陸場起的代號,並非地名)迎著防守德軍火力進行登陸作戰的場景。其中有一個鏡頭,是醫務兵韋德冒著橫飛的雙方槍彈匍匐在灘頭,跟隨著同樣匍匐前進的軍醫經過一排傷員。軍醫簡單觀察一下每名傷員的狀況,再扭頭對韋德下醫囑:“優先處置……一般處置……他已經死了……”韋德與軍醫正在進行的工作,正是本文將要介紹的內容——檢傷分類。

無論是戰況激烈的軍事作戰行動,還是高烈度的自然災害與大型意外事故,都會造成大規模傷亡(MASCAL)情況的出現。在極短時間內,就會有遠遠超過醫療急救單位救治與轉運能力的大量不同類型傷患需要處置。這種情況,不論是對於常規醫療急救機構,還是隸屬於軍方的戰地醫療體系,都是一項十分艱鉅的考驗。通過從以往歷次戰爭行動中獲得的經驗,美軍醫療機構總結出了利用檢傷分類這一手段來提高戰場傷員救治效率的方法。

分清輕重緩急提高急救效率——淺談大規模傷亡與檢EMT傷分類

2013年4月15日,美國波士頓馬拉松現場發生爆炸。圖為爆炸發生之後的現場,警察、急救人員、消防員和軍人混在一起救治及轉運傷員

分清輕重緩急提高急救效率——淺談大規模傷亡與檢EMT傷分類

美軍進行大規模傷亡應對訓練,圖為專門劃出的檢傷分類區,轉送至此的傷員在經過分類之後會被繼續轉送至相應的救治區

分清輕重緩急提高急救效率——淺談大規模傷亡與檢EMT傷分類

多國聯合軍事演習期間,美軍士兵與塞爾維亞軍人一起對傷員進行檢傷分類

分清輕重緩急提高急救效率——淺談大規模傷亡與檢EMT傷分類

分清輕重緩急提高急救效率——淺談大規模傷亡與檢EMT傷分類

在訓練中等待進一步救治的美軍“傷員”

檢傷分類的基本概念與原則


檢傷分類(Simple Triage and Rapid Treatment,START)是通過戰術醫療急救人員掌握的醫學專業知識,並根據傷員的創傷類型、嚴重程度、生還可能性、治療及轉運優先順序來進行分類,以確定傷員救治的優先級別。進行檢傷分類的目的是合理、優化使用醫療資源,使傷員整體的受益最大化。在戰場上處置大量傷員時,負傷最嚴重或者死亡風險最高的傷員,並不是需要首先救治的對象。這個時候最核心的原則是通過治療,用盡可能短的時間使盡可能多的傷員能夠恢復作戰能力。

中國有句關於統籌方法的老話叫作“磨刀不誤砍柴工”,而這句話恰好可以用來解釋檢傷分類的核心思想——戰術醫療急救人員在面對大規模傷亡時,不應該一頭扎進對最先到達傷員的具體救治中,而是應該先根據傷員的具體情況進行評估和分類,將有限的時間、人力及器材使用在需要優先處置治療的那部分傷員身上,確保這部分傷員在經過救治之後能夠保住性命甚至恢復部分作戰能力。否則,當戰術醫療急救人員花費很長時間在少數幾名危重傷員身上的同時,更多原本有機會生存下來的傷員,卻因為得不到及時的救治而死亡或不得不接受截肢。




檢傷分類的類型


傳統的戰場檢傷分類類型可以分為“立即處理”“延時處理”“簡單處理”“觀望病情”四種(見表1);再加入化學武器襲擊造成的損傷之後,則將“立即處理”進一步分流為“立即處理的傳統創傷”與“立即處理的化學損傷”,共計五類(見表2)。

立即處理是指傷員的傷情需要立即得到復甦治療才能保住生命。被劃分到這一類型的傷員都存在直接危及生命的嚴重創傷,而處置這些創傷的操作都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需要佔用的醫療資源相對較少。該組傷員的生存率高、需要優先處置。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危及傷員生命的創傷在經過處置之後趨於穩定後,不要再進行後續救治,而是繼續處理其他需要立即處理的傷員。

可以劃歸立即處理的創傷類型包括但不限於:呼吸道梗阻、張力性氣胸、嚴重外出血、長骨的開放性骨折、失血性休克等。

延時處理的傷員不會因為治療延時而導致死亡或者截肢。在醫療資源緊張的情況下,這一類傷員的處置應安排在所有需要立即處理的傷員全部完成處置之後再進行處理。可以延時處理的創傷包括但不限於:胸部開放性損傷(沒有伴隨呼吸衰竭)、腹部創傷(沒有休克)、眼部外傷、骨折、需要清創的軟組織損傷(需要去除異物或壞死、被感染的組織)、頜面部損傷(不伴隨呼吸抑制)等。

需要簡單處理的傷員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輕傷員,他們的創傷通常非常淺表,只需要清創、在局部麻醉下取出創口中的異物、用輔料和繃帶包紮好傷口即可。對這一類傷員的處置,可以由非醫療急救人員進行,如未受傷的士兵甚至輕傷員之間互相進行處置(需要具備基礎戰場自救與互救技能)。

需要觀望病情的傷員身負嚴重創傷,只有通過複雜、長時間的治療才有可能延長傷員的預期存活時間。這類傷員都存在有嚴重而廣泛的創傷,即使當前只有這一名傷員需要救治並且擁有足夠的器材設備,也很難保證一定能夠將其救活。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將其排在所有傷員的最後接受治療,而將有限的資源優先分配給那些救治成功概率高的傷員。客觀來講,這類傷員中的絕大多數會在等候過程中死亡。為此,美軍醫療機構建議在觀望病情的傷員等候治療時,由非醫療急救人員(包括軍方的神職人員)為其提供臨終關懷治療。劃歸觀望病情的傷員包括但不限於:意識不清的頭顱開放傷(伴隨瀕死表現)、占身體表面60%以上的Ⅲ度以上嚴重燒傷、頸髓損傷、全身多處爆炸傷(涉及多個部位及器官)、瀕死前呼吸、多發傷嚴重休克、沒有生命體徵、頭顱槍彈貫穿傷、開放性骨盆損傷伴隨無法控制的出血(休克伴隨意識障礙加深)、輻射暴露傷後24小時內發生驚厥及嘔吐等。

表1 傳統戰場檢傷分類類型


檢傷分類類型

描述

立即處理

傷員需要立即獲得救治以挽救生命、保全肢體或視力。

延時處理

傷員立即死亡或肢體壞死的風險很小,可以先穩定情況等待進一步處理。

簡單處理

傷勢輕微,可以在獲得相應器材用品後自行處置創傷或與其他輕傷患者相互處置。

觀望病情

傷員負傷嚴重,需要多名醫療急救人員同時進行處置和長時間救治才能獲得延長生命的可能性。

表2 合併多種創傷的戰場檢傷分類類型


檢傷分類類型

描述

立即處理的傳統創傷

傳統致命創傷,不伴有致命危險的化學損傷

立即處理的化學損傷

嚴重致命的化學損傷,不伴有致命危險的傳統創傷

延時處理

沒有危及生命的傳統創傷,輕度致命的化學損傷

一般處理

輕微的傳統創傷,無致命風險的化學損傷

觀望病情

致命的傳統創傷,嚴重致命危險的化學損傷

當然,在檢傷分類受制於各項外部條件時,也可以簡單地將傷員分為“緊急”與“非緊急”兩大類進行處置。



檢傷分類決策方法


面對數量眾多的待救治傷員,檢傷分類必須儘可能快速、準確地進行以免延誤救治導致更多傷員死亡或截肢。因此,檢傷分類就不可能像常規門診那樣按部就班地“望聞問切”,通過以下4項核心判斷標準就可以立即得出結論:

1、傷員是否能行走?

2、傷員是否意識清醒?

3、傷員有無規律性的自主呼吸?

4、傷員橈動脈的搏動是否能通過手指觸摸感覺到?

以上4項核心判斷標準全部具有非常明確的決定性,並且都可以非常直觀或非常迅速地通過非常簡單易行的檢驗手段得出結論。具體決策流程如下:

首先凡是能夠行走的傷員一律歸入“簡單處理”或“非緊急”類別中;

對於無法行走的傷員,通過呼喚、搖動身體來判斷其意識是否清醒。如果意識清醒且橈動脈及呼吸正常,則歸入“延遲處理”類別。如果沒有橈動脈搏動並伴隨呼吸障礙,將傷員歸入“立即處理”類別中;

對於已經喪失意識的傷員,在傷員氣道暢通的前提下,無論其是否能夠自主呼吸,都將其歸入“立即處理”類別中。如果傷員有自主呼吸,但是需要通過進行食道-氣管插管或環甲膜切開氣管插管操作才能維持呼吸,則將其歸入“觀望病情”類別中。

分清輕重緩急提高急救效率——淺談大規模傷亡與檢EMT傷分類

檢傷分類決策邏輯導圖

在具體行動中,應該由現場經驗最豐富的軍醫或士官來進行檢傷分類,畢竟他們做出的專業判斷將會決定每一名傷員的生死。其他戰術急救人員則根據分工各司其職做好配合,使檢傷分類工作像工廠裡的流水線那樣高效、不間斷地運行。注意,其他人員必須堅決、嚴格按照檢傷分類決策人員做出的判斷將傷員轉送至指定區域,不要提出異議以避免干擾本來已經承受著重大精神及心理壓力的決策人員,影響作業效率。

分清輕重緩急提高急救效率——淺談大規模傷亡與檢EMT傷分類

為傷員佩戴的檢傷分類卡片,其上通過黑、紅、黃、綠四種顏色及圖標表示傷員的類型,便於醫療人員直觀、快速識別

完成檢傷分類之後,戰術醫療急救人員會為傷員隨身佩戴檢傷分類卡片,其上通過黑色、紅色、黃色、綠色四種顏色及圖標表示傷員的類型從嚴重到輕微分別為:已死亡、需要立即處置或轉運、可以等候進一步處理、簡單處置後可自行撤離或離開,便於醫療人員直觀、快速識別。在專用檢傷分類卡片被大規模應用之前,部分美軍醫務人員已經在使用將不同顏色塑料夾夾在傷員作戰服上或使用不乾膠貼紙等方法來標識不同類型的傷員。

分清輕重緩急提高急救效率——淺談大規模傷亡與檢EMT傷分類

美國空軍醫療人員正在檢視傷員,注意中間的女性軍醫手持傷員檢傷分類卡片

分清輕重緩急提高急救效率——淺談大規模傷亡與檢EMT傷分類

一名負責進行檢傷分類的美軍醫務人員正在將一枚黃色的塑料夾子夾在剛剛被抬下救護車的傷員身上。注意他的胸前別滿了紅色、黃色和藍色的塑料夾子,用於夾在傷員身上標識類型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對於那些經過檢傷分類之後沒有立即接受治療的傷員,無論是屬於“一般處理”“延時處理”還是“觀望病情”,都應該指派專人定時進行動態檢查。如果最新的檢查結果有變化,則需要將傷員再次轉移至相應組別中,繼續等待接受救治。


Tips:

美軍戰術醫療急救人員在實踐中,還總結出了一種更為簡便易行且高效的前沿檢傷分類方法——當雙方交火停止可以安全地行動之後,急救人員會向傷員大聲呼喊:“如果你能聽到我的聲音,並且能夠自己行動,請立即向我的聲音走來!”這一部分傷員都可以歸入“簡單處理”一類中,可以讓其相互進行初步處置並自行前往集結地點;緊接著,急救人員再次大聲呼喊:“如果你能聽見我的聲音,但是無法起身走動,舉起或搖擺肢體讓我看到!”這一部分傷員將被歸入到“延時處理”一類,可以由未負傷的的士兵在個的指導下進行初步處置並後送;最後在戰場上留下的,就是需要“立即處理”“觀望病情”的危重傷員以及已經陣亡的屍體,由戰術急救人員上前進行處置。




相關檢傷分類功能區域的建立與劃分


同樣是為了提高救治效率,在有條件的前提下應對臨時救治場所進行區域劃分——一般可以分為檢傷分類區、治療區、等候區以及不同區域之間的單向通道。每一個區域都要有戰術醫療急救人員負責,通道也要安排人手維持秩序、協助轉運。

一處理想的檢傷分類區應儘可能滿足以下幾項內容:

▽靠近接受傷員的通道,如直升機起降場、地面轉運站、洗消區(應對核生化武器襲擊),儘可能縮短傷員在擔架上的週轉時間。如果遭遇核生化武器襲擊,注意要為已被沾染的傷員與未被沾染的傷員分別設立獨立的檢傷分類區域。

▽空間寬敞、位置隱蔽、光線充足(必要時可以使用照明設備)以便於記錄傷員信息。除非出現極端惡劣天氣,檢傷分類區及簡單處理區都可以在露天設置。

對於那些已經確定死亡的傷員,也需要在遠離檢傷分類區、治療區、等候區的位置開闢專門的區域存放,並指定專門人員進行轉送與管理,等待後勤部門接手。屍體及存放區應進行遮蓋及圍擋,避免對戰術醫療急救人員及其他傷員產生負面的心理影響。



正確使用戰地醫療卡片/創傷信息卡片


對於在美軍部隊服役的士兵來說,戰地醫療卡(Field Medical Card,DD Form 1380)屬於正式的個人永久醫療檔案的一部分。戰術醫療急救人員通過這一張小小的卡片,可以第一時間建立一份傷員在被轉運至醫療機構之前已經接受過的處置與救治的檔案,便於幫助負責後續救治的醫療人員快速瞭解傷員的具體傷病情。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就已經開始使用戰地醫療卡片。卡片簿由醫務兵攜帶並負責填寫。每張卡片一式兩份,其中一份帶有細線,可將卡片掛在傷員衣服釦眼上;另一份則自帶複寫紙,由醫務兵留存作為“原始病歷檔案”。卡片上有印刷好的表格,其中的內容簡明扼要很容易看懂,醫務兵在空格內填寫好相應的傷員信息即可。

分清輕重緩急提高急救效率——淺談大規模傷亡與檢EMT傷分類

分清輕重緩急提高急救效率——淺談大規模傷亡與檢EMT傷分類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使用的創傷信息卡片

目前使用的戰地醫療卡片上的表格中,第1、3、4、7、9、11項為必填項,其餘為選填項。戰術醫療急救人員首先根據詢問傷員(傷員意識清醒可以作答)或查看傷員隨身攜帶的金屬身份信息牌(傷員已經失去意識),填寫表格中的第1項,從左至右依次為傷員姓名、社保號碼(Social Security Number,SSN)、軍銜、專長代碼、性別及宗教信仰。

分清輕重緩急提高急救效率——淺談大規模傷亡與檢EMT傷分類

目前美軍使用的DD Form 1380戰場醫療卡片,相比二戰期間的戰場醫療卡片,最顯著的區別是增加了正反兩面人體線圖,急救人員可以在其上快速標註創傷部位,便於後續救治

分清輕重緩急提高急救效率——淺談大規模傷亡與檢EMT傷分類

TCCC戰鬥創傷信息卡片,也採用了正反兩面人體線圖

卡片上表格中的第3項是正反兩面人體線圖,急救人員可以在其上快速標註創傷部位,便於後續救治。這是目前使用的戰地醫療卡片及TCCC戰鬥創傷信息卡片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戰地醫療卡片最顯著的區別。在人體線圖右側的表格中,列出了幾種最常見的主要創傷類型可供勾選,不過無法通過窮舉法列出全部創傷類型,需要由戰術醫療急救人員在“其他”一欄中寫明。為了節省寶貴的時間,戰術醫療急救人員會在填寫戰地醫療卡片時使用各種通用的縮寫來指代創傷類型(見表3)。這種縮寫顯然應該被所有戰術醫療急救人員及軍事醫療機構內的人員掌握。

表3 創傷類型及對應縮寫


術語

縮寫

擦傷

Abr W (Abraded wound)

挫傷

Cont W (Contused wound)

單純骨折

FS (Fracture simple)

開放性骨折

FC (Fracture Compound open)

開放性粉碎性骨折

FCC (Fracture Compound open Comminuted)

撕裂傷

LW (Lacerated wound)

多發傷

MW (Multiple wounds)

貫穿傷

Pen W (Penetrating wound)

穿孔傷

Perf W (Perforating wound)

重傷

SV (Severe)

輕傷

SL (Slight)

槍傷

GSW (Gun Shot Wound)

卡片上表格中的第4項是可通過勾選相應選項來記錄傷員的意識水平,包括“清醒”(ALERT)、“對呼喚有反應”(VERBAL RESPONSE)、“對疼痛有反應”(PAIN RESPONSE)及“完全無反應”(UNRESPONSE)共4項。

卡片上表格中的第7項用於記錄傷員是否已經被注射過嗎啡。如果注射過,則勾選“是”的同時還必須填寫完整注射劑量與注射時間。第9項為備註信息,戰術醫療急救人員可以使用相對詳細的文字記錄諸如傷員的藥物過敏史、特殊症狀等需要在後續救治中特別關注的信息。最後在第11項空格內註明填寫卡片者的姓名及所屬單位。

分清輕重緩急提高急救效率——淺談大規模傷亡與檢EMT傷分類

美軍醫療人員正在為“傷員”填寫創傷信息卡片

如果時間和條件允許,將其餘選填項內容也補充完整,包括:2、傷員所屬部隊番號;5、傷員心率及測定時間;6、是否使用止血帶及使用止血帶的時間;8、靜脈輸液的具體日期、時間及藥液種類(如NS為生理鹽水、LR為乳酸林格液等); 10、傷員處置結果(返回勤務崗位、後送或死亡)與具體時間。

分清輕重緩急提高急救效率——淺談大規模傷亡與檢EMT傷分類

來自美國空軍第83遠征救援中隊的傘降救援隊員(PJ)正在訓練中為“傷員”填寫創傷信息卡

分清輕重緩急提高急救效率——淺談大規模傷亡與檢EMT傷分類

2014年3月13日,Fused Response 2014演習期間,一名美國空軍傘降救援隊員(PJ)正在按照演習規定內容完成對另一名在行動中負傷的傘降救援隊員的初步處置,並根據傷員情況填寫創傷信息卡片

注意,戰地醫療卡片應妥善繫留在傷員手腕等易於發現的部位,不要將其簡單掛在作戰裝具或作戰服上。因為在救治過程中,戰術醫療急救人員很可能需要脫下傷員身上的作戰裝具、剪除作戰服以便尋找出血點或處置創傷,這樣將會導致戰地醫療卡片與傷員分離、遺失。另外,戰地醫療卡片必須一致保留在傷員身上,直到傷員被轉運到達醫療救治機構,或者傷員返回戰鬥崗位,或者傷員死亡後被埋葬。除此三種情況以外,都不得將戰地醫療卡片從傷員身上取下。

分清輕重緩急提高急救效率——淺談大規模傷亡與檢EMT傷分類

一名美軍“傷員”手腕上綁著的創傷信息卡片,通過卡片正面人體線圖上的標註可以看出這名“傷員”的右手和右前臂“負傷”




戰術醫療急救人員的個人防護


戰術醫療急救人員在戰場上冒著風險救治傷員的目的,顯然不是為了使自己也成為傷員。為此,當戰術醫療急救人員接觸到傷員的時候,還有幾項行動細節需要注意:

首先是在進行初步檢視及處置創傷的過程中,必不可少地會接觸到傷員的體液。醫療急救人員應先佩戴後一次性醫療手套等個人防護裝備,防止相互感染。目前,美軍為一線部隊配發的單兵急救包及班組急救包中都配有一次性的醫療手套(手套材質為丁腈橡膠或氯丁橡膠,不再使用乳膠是因為有部分人對乳膠過敏),眼部的防護則可以通過統一配發的護目鏡(原本是用於防護破片傷害,而並非設計用於醫學防護)來實現,只要能將原本可能意外濺入或被甩入醫療急救人員眼部的血液攔阻住就是有效的防護。

分清輕重緩急提高急救效率——淺談大規模傷亡與檢EMT傷分類

在接觸傷員之前,醫療急救人員應先佩戴後一次性醫療手套等個人防護裝備,防止感染

與此同時,還要防範傷員無意識間對於處置的干擾以及對醫療急救人員的傷害。有經驗的戰術醫療急救人員,會在接觸到傷員時,先將其武器、彈藥(手榴彈)收繳放置在一邊安全區域,並視情況來決定是否需要綁縛住傷員雙手、雙腳。在國產軍事電影《紅海行動》中,通過“石頭”這個角色負傷後的行為,直觀而真實地表現出了傷員在身負嚴重創傷後出現的應激反應。失去理智(俗話說就是“發狂”“打敵人打瘋了”)的傷員如果不被及時繳械,則很有可能做出危極自身及戰術醫療急救人員生命安全的行為。

分清輕重緩急提高急救效率——淺談大規模傷亡與檢EMT傷分類

兩名美國海軍醫務人員正在對“傷員”進行急救,注意“傷員”的雙手被縛住避免其干擾搶救

當然,在為傷員處置創傷的同時,也不要忘記通過語言對傷員的心理進行安撫和鼓勵。如果傷員清醒並感到恐懼、緊張,在能夠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戰術醫療急救人員也可以將已經卸下供彈具(彈匣)並清空膛內彈藥的武器(最好是體積不大的手槍,以免妨礙救治)交至傷員手中讓其握持,可以有效緩解傷員的緊張情緒。

分清輕重緩急提高急救效率——淺談大規模傷亡與檢EMT傷分類

在為傷員處置創傷的同時,也不要忘記通過語言對傷員的心理進行安撫和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