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走後17年,這部影片在韓國重映,細節細思極恐……

“一輩子是一輩子。差一年、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能算‘一輩子’。”

二十多年前,張國榮在《霸王別姬》中的那段對白,如今再看,已是物是人非……

作為中國影史上的一座巔峰,《霸王別姬》歷經了歲月洗禮,卻始終風華不減。

4月1日,韓國即將重映這部經典影片,在張國榮逝世17週年之際,向他致敬!

除了電影,其原著作品同樣精彩絕倫。

雖然已經N刷影片,但看完原著後,庫管還是恍然大悟,不由得感嘆:“原來是這樣?!”

張國榮走後17年,這部影片在韓國重映,細節細思極恐……

小石頭與小豆子

民國十八年,冬,初相見。

一位青樓女子,因生計問題,把她九歲的兒子小豆子,帶到戲班關先生處,為兒子謀個出路。

小豆子雖長得眉清目秀,但因天生六指,關先生不願收留。女子一狠心,親自用刀剁掉了兒子的第六指。

從此,小豆子的十年梨園生涯,便隨著那根剁掉的手指,一同拉開了帷幕。

初來乍到,其他孩子都欺負他,只有年齡最大的師兄小石頭對他好。

犯錯時,小石頭替他擔;捱打時,和他一起被打。

稍微長大些,關師傅看這倆孩子頗有天賦,就根據各自的嗓音狀況,選了小石頭做“生”,小豆子做“旦”。

平日裡,關師傅有意調理小豆子的動作、身段,使其展現出女子的柔美。而小豆子那受了一刀的手,也在這裡脫胎換骨般的重生了……

“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

他攤著蘭花指,繞著腕花,輕走圓臺,一步、一步……一下雙晃手指、一下雲手回眸、一下又托腮凝思。

時間久了,小豆子竟分不清是人是戲,只知道從此便與小石頭一起,一生一旦,心無旁騖。

張國榮走後17年,這部影片在韓國重映,細節細思極恐……

段小樓與程蝶衣

十年過去,二十二歲的“生”,十九歲的“旦”。

當年的小石頭和小豆子,就這樣一路唱成了角兒,成了如今的段小樓和程蝶衣。

而最受歡迎的曲目,當屬“霸王別姬”。

臺下,他們是最好的師兄弟;臺上,又是最好的“夫妻”。

像小時候一樣,蝶衣一直依附在小樓身旁,因他天性剛強硬朗,遇事從來不低頭,出事也永遠有他抗。直到小樓遇見了青樓女子菊仙……

至此之前,小樓只屬於蝶衣一人,但此後,小樓卻有了其他的牽絆。

就這樣,蝶衣與菊仙,因小樓結下了“樑子”;而小樓和蝶衣,也不像從前那般“形影不離”。

從日本侵略中國,到日本投降,再到新中國成立,他們二人搭檔、分散、重組、又別離,歷經眾多坎坷……

小樓和蝶衣因戲子的身份被批鬥時,在群眾面前互相“揭發”;菊仙又因被蝶衣說出了青樓女子的身份,上吊而亡。

他們便再“沒”了情分,從此形同陌路。

當十一年後,二人在香港巧遇,都已年過花甲。

“我這輩子就是想當虞姬。”

在香港,他們最後一次合唱霸王別姬,蝶衣遂了心願,自刎倒在了“霸王”小樓的身旁……

戲,終於唱完了。

張國榮走後17年,這部影片在韓國重映,細節細思極恐……

霸王與虞姬

很多人看完《霸王別姬》,都對程蝶衣的性格表示不解。

是什麼造就了他“雌雄同體”“人戲不分”的性格?又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悲慘結局?

蝶衣的母親是位風塵女子,可以說,他的童年是在青樓度過的。

因為看慣了周邊的男男女女,看盡了風月中的骯髒,蝶衣打心底反感這樣的男女關係。也因此,讓他對霸王和虞姬間從一而終的愛情,心生嚮往。

同時,在蝶衣的潛意識裡,早已把自己視作女子,一直以女性化的姿態依附在小樓身邊。小樓就是他的“霸王”,始終保他、護他、讓他依靠。

這一點,從蝶衣對菊仙天然的敵意中,便不難看出。

所以當互相“揭發”時,蝶衣看到一向不低頭的小樓,為了自保竟下跪“討好”,他心中的那個“霸王”便一下子倒了。

“我早就不是東西了,可你楚霸王也跪下來求饒了。”

君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虞姬的價值因霸王而存在,如今霸王已倒,虞姬還算什麼?

雖然蝶衣死於十一年後,但在那一刻,在自己心裡,他已經死了。

張國榮走後17年,這部影片在韓國重映,細節細思極恐……

與其他影片不同的是,《霸王別姬》一直與原著作品相輔相成。

當年,作者李碧華已經是位出色的香港編劇,其多部作品被翻拍成電影,並廣受好評。

但為了使《霸王別姬》呈現最好的效果,她與導演陳凱歌一起,在幾年時間裡,共同探討、不停完善細節。

雖於八五年六月完成初版,但直到九二年二月才修訂結束,敲定了最終的電影版本。

例如,六指的設計在原著第一版中沒有,是後來才加上的。

它其實是 “雌雄同體”的基礎。對蝶衣而言,不斷此指成不了角兒,更完成不了從“我本是男兒郎”到“我本是女嬌娥”的轉變。

再比如故事結尾。

最初的版本是蝶衣流落香港,改革開放後與小樓在浴室相遇,意指二人袒膊相見。

但陳凱歌認為,蝶衣的性格一定會驅使自己追隨虞姬的步伐,因此蝶衣的死是唯一合乎邏輯的結局,故而進行了二次修改。

這樣的細節還有很多,因此不少讀者表示,原著比電影更加感懷、更令人神傷……

張國榮走後17年,這部影片在韓國重映,細節細思極恐……

有人說,《霸王別姬》是一部常看常新的作品,不同時期看會有不同的體會。

庫管覺得,正因為有這些值得反覆推敲的細節,才使得它二十多年後,依然歷久彌新、屹立不倒。

多數作品如同過場,隨走隨忘。但《霸王別姬》卻始終像一壺老酒,越品越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