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教育學全套學習文檔

教育與教育學全套學習文檔,全部乾貨,省去看教材的步驟,直接從知識點開始,想要word版本的,請在下方私信我。


第一章 教育與教育學第一節 教育及其產生髮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類有目的地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本質屬性),是傳承文化、傳遞生產與社會生活經驗的一種途徑。(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養人才)……"教育"一詞最早出現在《孟子.盡心上》……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教育的社會屬性:永恆性、歷史性、相對獨立性、繼承性。……教育起源:生物(最早)、心理、勞動(馬克思主義)起源說。認為教育是兒童對成人的模仿是教育的心理起源說,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孟祿……教育的構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二、教育的發展歷程……奴隸社會初期,人類出現了專門的教育形式即學校。……填空題……夏代,我國就有了學校教育的形態。……西周的教育內容是以禮樂為中心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西歐進入封建社會後,形成了教會教育和騎士教育(騎士教育組要內容:七技:騎馬、游泳、射擊、投槍、打獵、下棋&吟詩)。……★20世紀後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特點(趨勢):教育的終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現代化最重要的標誌即受教育者的廣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術的現代化。……簡答、填空……教育民主化的內涵:a.實現教育機會均等;b.師生關係民主化;c.教育方式、內容民主化;d.教育自由化。……教育在提升人類地位中的作用:教育對人的價值的發現、潛能的發掘、力量的發揮、個性的發展。第二節 教育學概述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教育學的根本任務:揭示教育規律;教育問題是推動教育發展的內在動力。教育學的研究價值:宏觀:超越日常教育經驗、科學解釋教育問題、溝通教育理論與實踐。微觀(學習研究教育學的意義):a.利於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掌握教育規律,指導教育實踐;b.利於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學質量;c.利於掌握學生思品發展規律,做好教育工作;d.利於教師構建合理優化的知識結構,提高教育理論水平和實際技能;e.有助於培育創新精神,積極投身教改。三、教育學的發展概況:(一)教育學的萌芽階段1.中國萌芽階段的教育思想: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獻《學記》。……填空題2.西方萌芽階段的教育思想:……蘇格拉底把教育分為諷刺、定義、助產三階段,稱為產婆術(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思索,自己得出結論,為啟發式教學奠定了基礎)。……填空題……柏拉圖,教育思想集中體現在其代表作《理想國》中;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其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她的著作《政治學》中;最早提出"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年齡特徵,進行和諧發展"。……PS:古羅馬的昆體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個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教育家,他的《雄辯術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專著。(二)教育學的獨立形態階段……填空、簡答1.教育學學科的建立(1)誇美紐斯:   a.1632年出版的《大教學論》是教育學形成一門獨立學科的標誌;   b.在此書中提出了"泛智教育"的思想,探討"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藝術"。   c.在《大教學論》中對班級組織進行詳細論述,奠定了班級組織的理論基礎。(2)盧梭:《愛彌兒》,主張自然主義教育,認為讓兒童順其自然的發展是最好的教育。……填空題(3)康德:1776年,在大學哲學課中開講教育學,他是將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在大學裡講授的第一人。(4)洛克:他在《教育漫話》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說",認為人的心靈如白板,觀念和知識都來自後天,並得出結論:天賦的智力人人平等,"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於教育之故"。(亦稱教育萬能論)……名詞解釋:白板說★。洛克提出了完整的紳士教育體系。2.規範教育學的建立(1)赫爾巴特(注意與誇美紐斯比較)   a.1806《普通教育學》的出版標誌著規範教育學的建立。   b.赫的貢獻在於把道德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的基礎上,把教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將心理學引入教育學的第一人),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因此被稱為"現代教育學之父"&"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赫最主要的教育觀點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c.赫被看做是傳統教育理論的代表,主張教師中心論。(2)杜威a.代表作《民主主義與教育》   b.是現代教育理論的代表。強調兒童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兒童中心主義的代表人物,與赫爾巴特針鋒相對。……填空題。    c.杜的主要觀點是: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改造。(三)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建立(科學教育學的建立)   1939年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闡述了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並極其重視智育即教養的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比較嚴格和嚴密的教學理論。該書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部馬克思的教育學著作,並對我國建國後乃至現在的教育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我國教育家楊賢江的《新教育大綱》是我國第一部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學著作。   Ps:提出"人力資本"理論的學者是舒爾茨。第一個明確提出"使人類教育學心理學化"的是裴斯泰洛齊。   二十世紀主要的教育學流派:實驗教育學(代表:拉伊&梅伊曼);文化……;實用主義…… ;馬克思主義……;批判主義……。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規律第一節 教育與社會的發展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為:正向功能&負向功能。★一、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簡答題、論述題 全重點   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是相互制約的關係,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而教育有對社會經濟制度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和作用。(一)社會政治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填空題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1.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性質;2. …………………………………領導權;   3. …………………………………受教育權;   4.……………………………………教育目的。   5.教育相對獨立於政治經濟制度(二)教育對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作用(具體也要看)教育受到政治經濟制度的制約,同時又對政治經濟制度有維護、鞏固和加強對作用。教育培養出政治經濟制度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制度的輿論力量;教育促進民主化進程,但對政治經濟制度不起決定作用。(每條具體看)Ps: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二、教育與生產力水平……簡答題   教育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同時又對生產力發展起促進作用:(一)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   1. 生產力是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   2. 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3.…………………………………結構的變化;   4.…………………………………的內容、方法和手段;   5.教育相對獨立於生產力的發展。   Ps:決定教育性質的根本因素是生產關係。(二)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1.教育再生產勞動力;2.教育再生產科學技術三、教育與科學技術……論述題   (一)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   1.科學技術能夠改變教育者的觀念;   2.………………影響受教育者的數量和教育質量;   3.……………………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4.…………………………技術。   Ps:現代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因是科技進步   (二)教育對科學技術發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學知識再生產   2.教育推進科學的體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學研究的功能(高校尤其明顯)   4.教育促進科研技術成果的開發利用。四、教育與文化   (一)文化對教育發展的制約作用:   1.文化影響教育目的的確立;   2.………………內容的選擇;   3.………………教學方法的使用。   (二)教育對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   1.教育具有篩選、整理、傳遞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傳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更新和創造文化的作用。   ★(三)校園文化(華勒首先提出此概念)   1.概念:學校全體員工在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過程中所共同擁有的價值觀、信仰、態度、作風和行為準則。包括:校園物質文化、校園精神文化(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最高層次)和校園組織與制度文化。……名詞解釋   2.特徵:互動性、滲透性、傳承性。   3.校園文化的創建策略   1)主題統攬策略 2)個性塑造策略 3)傳統拓展策略 4)重點突破策略      第二節 教育與人的發展一、個體身心發展的概念★二、個體身心發展的動因……簡答題、名詞解釋(一)內發論(遺傳決定論):是個體身心發展的動因理論之一,一般強調人的身心發展的力量主要源於人自身的內在需要,身心發展的順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孟子(性本善)、佛洛依德、格塞尓(強調成熟機制對人的發展的決定作用)霍爾(一輛遺傳勝過一噸教育)(二)外鑠論(環境決定論):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諸如環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等。……荀子(性惡論);洛克(白板說);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填空題(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論(共同作用論)三、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主要因素……簡答題(一)遺傳(生物因素)   1.遺傳素質是人的發展的前提,為個體的身心發展提供可能性。   2.…………的成熟過程制約著人的發展過程。個體的遺傳素質是逐步發展成熟的,教育必須按照遺傳素質發展的水平進行,超越或落後於遺傳素質成熟水平都不利於人的發展。   3.遺傳素質的差異性對人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作用。(二)環境(外部條件)……填空題   1.社會環境為個體的發展提供裡多種可能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則直""孟母三遷"都說明了環境對人的發展的影響。   2.人對環境的反應是能動的。★(三)(學校)教育   1.學校教育對人發展的作用:   a..對個體發展做出社會性規範;   b.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功能;   C.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有即時價值和延時價值;   D.具有開發個體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2.為什麼說學校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簡答題   a.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活動,規定著青少年的發展方向;   b.教育給人以全面、系統和深刻的影響;   c.學校有專門負責教育工作的教師;   d.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不僅具有即時的價值,而且具有延時的價值。(四)個體主觀能動性(內在動力)……名詞解釋   是指:人的主觀意識和活動對於客觀世界的積極作用,包括能動地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並統一於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中。 Ps:人的身心發展的源泉&動力在於個體因素。★四、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填空題、簡答題   1.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個體身心發展整體上有一定順序性,,身心發展的個別過程和特點也有一定順序性。 啟示:人的發展順序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教育工作要尊重順序性,循序漸進的促進人的發展。   2.…………………階段性:個體身心發展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總體特徵和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此為階段性。   啟示:教育工作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具體任務,採取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同時應注意前後相鄰階段的銜接。   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規律,決定了教育工作必須根據不同年齡段的特點分階段進行。在教育教學的的要求、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上,不能搞"一刀切"。   教育必須不斷地向學生提出他們能接受但又高於其現有水平的要求,以促進他們的發展。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最近發展區":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現有水平,即由一定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所形成兒童心理機能的發展水平;二是可能達到的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如果學生的發展處於"最近發展區",那麼這正是最能敏感地接受教育的時候。★(跳一跳,摘個桃)  3.…………………不平衡性:   表現:首先不同的年齡段身心發展是不平衡的;其次,不同方面發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較早的年齡段就達到了較高的發展水平,有的則相反。……心理學家勞倫茲據此提出了"發展關鍵期"的概念:指身體或者心理的某一方面機能和能力最適宜於形成的時期。此時,對個體某一方面的的訓練可以獲得最佳成效,並能充分發揮個體在這一方面的潛力。反之錯過了關鍵期,效果可能降低甚至永遠無法補償。★   4.…………………互補性:   互補性首先,是指機體某一方面幾機能受損甚至缺失之後,可以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其次,互補性也存在於心理機能與生理機能之間。   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規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樹立信心,相信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暫時落後的學生或者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學生,通過其他方面的補償性發展,都會達到與一般正常的學生一樣的發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發現學生的優勢,揚長避短、長善救失,激發學生自我發展的信心。   5.…………………個別差異性:   概念:個體之間的身心發展以及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同方面之間,存在著發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表現:首先,不同兒童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少年得志VS大器晚成);其次,不同兒童不同方面的發展存在差異;再次,不同兒童所具有的不同個性心理傾向上(如同年齡的兒童具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和性格);另外,也表現在群體之間(男女性別差異)。   據個體差異性規律,教育必須:a.因材施教,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和積極因素;b.有的放矢地選擇適宜、有效的教育途徑和方法手段,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大的發展。論述題:1.聯繫中學生的年齡特徵,談談當前對中學生的教育應注意的問題。中學生的教育應遵循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與規律,堅持面向全體中學生,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全面地得到發展。(1)學校、社會、家庭應該為中學生的身心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2)減輕過重的課業負擔,生活要有節奏;(3)培養穩定而積極的情緒和情感;(4)進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性道德、性法制的教育;(5)重視安全教育,防止意外傷亡事故;(6)加強青少年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7)重視人生觀教育。第三章 教育目的與教育制度第一節 教育目的★一、概念:是對受教育者的總的要求,規定了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是培養人的質量規格標準。……名詞解釋二、意義與作用(一)教育目的的意義   a.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b.它貫穿於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對一切教育活動都有指導意義,也是確定教育內容、選擇教育方法和評價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據。c.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通過教育目的體現的。(二)作用……填空、選擇   1.導向作用;2.激勵……;3.評價……;4調控……   總之,教育目的是衡量、評價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據和標準三、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簡答題、名詞解釋   教育目的包括三個層次:國家的教育目的、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和教師的教學目標。(一)教育目的:是對受教育者的總的要求,規定了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是培養人的質量規格標準。(二)培養目標: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是根據各級各類學校的任務確定的對所培養的人的特殊要求,……名詞解釋(三)教學目標: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在完成某一階段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要求或產生變化的結果。……名詞解釋 ps評價教學結果的最客觀最可靠的標準是教學目標。   ★關係: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是普遍與特殊的關係。區別在於教育目的是一個國家教育的總要求,而培養目標是各級各類教育的具體要求;聯繫在於,培養目標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教學目標是更為具體的概念,微觀到每堂課、每個知識內容。   Ps:教育目的VS教育方針:a.方針包含的內容比目的更多些;b."目的概念",方針則在"辦什麼樣的教育"&"怎麼辦教育方面"更突出。四、確立教育目的的依據(一)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教育目的的本質是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他是社會需求的集中反映。(二)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    ……………………………是確定教育目的的前提。(三)人們的教育理想;(四)我國確立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是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1.人的全面發展:指人的勞動能力,即人的體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諧、充分的發展,還包括人的道德的發展。   2.舊式分共造成了人的片面發展   3.機器大工業生產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基礎和可能。   4.社會主義制度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條件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唯一途徑。五、(西方國家)有關教育目的確立的理論(一)個體本位論:確立教育目的的根本根據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養健全發展的人,發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潛能,而不是為了某個社會集團或者階級服務。代表人物:盧梭、裴斯泰洛奇、康德、馬斯洛、薩特。(二)社會本位論:確立教育目的的根據是社會的要求,因為個人生活在社會中,受制於社會環境。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合格的成員和公民,教育質量和效果可以可以用社會發展的各種指標來評價。代表人物:赫爾巴特、涂爾幹、巴格萊。六、我國的教育目的★(一)現階段我國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簡答   現階段我國的教育目的: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表述體現了現階段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養的人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堅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知識能力的統一;   (2)要求學生在德智體方面全面發展,要求堅持腦力與體力兩方面的和諧發展;   (3)適應時代要求,強調學生個性發展,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4)教育目的的實現途徑是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也是實現人全面發展的途徑)。   Ps:我國現階段的教育方針:教育必須為社義現建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義世界建接人。   (二)素質教育(全重點)……論述題   1.概念: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名詞解釋   2.意義(why開展素質教育):a.注意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提高綜合國力;b.是克服應試教育的弊端,深化教改的必然趨勢;c.助於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的落實。   3.內涵、特徵……論述題   (1)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2)……………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   (3)………………………個性發展的教育   (4)……………是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   4.素質教育的實施策略:   (1)端正教育思想,轉變觀念;   (2)確立正確的人生觀,此為教育觀念的核心;   (3)建立科學的評估制度;   (4)改革考試製度;   (5)提高校長、教師素質;   (6)建立素質教育的保障&運行機制。   Ps: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根本上要靠法制、靠制度。     能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本質區別。   第二節 教育制度一、概念:狹義的教育制度指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總體系,具體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目的、要求、入學條件、修業年限及他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名詞解釋 ps學校教育制度是國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主體。★二、建立教育制度的依據(注意與教育目的的比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發展狀況;社會政治經濟制度;青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人口發展狀況;本國學制的歷史發展和國外學制的影響。三、我國現代學制的沿革(一)舊中國的學制的沿革……填空、選擇1.1902年的"壬寅學制",是以日本的學制為藍本,是我國頒佈的第一個現代學制,未實行。   2.1903年的"癸卯學制"(實行新學制的開端),主要承襲了日本的學制,是我國第一個是實行的現代學制。   3.1912年的"壬子癸丑學制",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學制,首次規定男女同校。   4.1922年的"壬戌(xu)學制",留美派主持的全國教育聯合會以美國學制為藍本,頒佈了"壬戌學制"(首次劃分學校教育階段)。四、我國當前的學制改革2010年6月21號《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據此:今後一個時期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工作方針是: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填空題Ps:《中長期……規劃》中要解決的問題有:擇校問題、進城務工子女教育問題、留守兒童問題、特殊教育問題。   到2020年,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兩基本,一進入"……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   《中長期規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麼樣的人、怎麼培養人的問題,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重點是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推進思路是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   在學制方面,《中長期規劃》按照完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形成終身教育體系的要求,明確了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學制方面的發展(改革)任務(趨勢):   1.積極發展學前教育,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   2.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重點推進均衡發展;   3.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4.把職業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6.發展繼續教育,努力建設學習型社會;   7.關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體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機制。五、現代教育制度的發展趨勢(一)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發展   我國近代制度化教育興起的標誌是清朝末年的"廢科舉,興學校",以及頒佈了全國統一的教育宗旨和進代學制。   (二)現代教育制度(學制)的發展趨勢……簡答題   1.加強學前教育並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   2.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互相滲透的方向發展;   4.高等教育的大眾化;   5.終身教育體系的建立。      Ps:高等教育毛入學率<15%屬於精英教育階段;>15%X<50%屬於大眾化階段;>50%屬於普及教育階段。   題目:   1.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為人的發展奠定德智體各方面的基礎。   2.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徵是:學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3.西方三種基本的現代學制:單軌制、雙軌制、分支型學制(產生於前蘇聯)。   4.我國第一次明確提出"終身教育"的文件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教師與學生第一節 教師及其職業素養概念:教師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實施者,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填空)。職業的性質與特點(一)教師職業的性質   1. 教師職業是一種專門職業,教師是專業人員   2. 教師是教育者,教師職業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職業。(二)特點:教師角色最大特點在於職業角色的多樣化。具體: 1.傳道者角色;2.授業解惑者角色;3.示範者角色;4.教育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管理者角色;5.家長代理人、父母&朋友、知己角色;6.研究者&學習者角色  ★新課程倡導的師生角色教師角色:   (1) 從教師與學生的關係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這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時代性的角色特徵,是教師角色中的核心特徵。 其內涵包括:1.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2.教師是學生人生的領路人。要求教師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和健康品德形成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學生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引導學生向更高目標前進。   (2) 從教學與研究的關係看,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教師即研究者,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最終形成規律性的認識。   (3) 從教學與課程的關係看,教師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   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同時確立了三級課程管理政策,這要求課程與教學相互整合,教師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作用。 教師不僅是課程實施的執行者,更應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   (4) 從學校與社區的關係來看,教師是社區型開放的教師。三、教師勞動的特點教師勞動的複雜性和創造性   1. 複雜性。表現:(1)教育目的的全面性;(2)教學任務的多樣性;   (3)勞動對象的的差異性。   2. 創造性。表現:   (1)因材施教;(2)教學方法上的不斷更新;   (3)教師需要"教育機智"。   教育機智:是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種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師能根據學生新的特別是意外的情況,迅速而正確地做出判斷,隨機應變地採取及時、恰當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決問題的能力。(……名詞解釋) 教育機智是教師良好的綜合素質和修養的外在表現,是教師嫻熟的運用綜合教育手段的能力。可以用四個詞概括:因勢利導、隨機應變、掌握分寸、對症下藥。教師勞動的連續性和廣延性   1. 連續性是指時間的連續性;2. 廣延性是指空間的廣延性。教師勞動的長期性和間接性。……………主體性和示範性。   Ps:教師勞動的價值包括: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新課程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   1.對待師生關係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讚賞。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 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學會讚賞每一位學生。2.對待教學關係上,新工廠強調幫助、引導。   教的本質在於引導。 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價值和做人。在此,引導表現為教師對學生的啟迪與激勵。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 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依據教學進程,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教學反思有助於教師形成和培養自我反思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4.在與其他教育者的關係上,新課程強調合作。四、教師威信(一)概念:是指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威望和信譽。有兩種:一種是權利威信,一種是信服威信。應追求後者而非前者。 教師威信實質上反映了一種良好的師生關係;教師威信的結構:人格威信、學識……、情感……。(二)建立教師威信的途徑   1. 培養自身良好的道德素質(基本條件)   2. 培養良好的認知能力和性格特徵(必須的心理品質)   3. 注重良好儀表、風度和行為習慣的養成。   4. 給學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 做學生的朋友和知己。★五、教師的職業素養職業道德素養(包括職業道德意識修養&職業道德行為修養)   1. 概念:師德是指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遵循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   2. 內容:   (1)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2)熱愛學生;(3)團結協作;(4)為人師表   3.(加強)師德建設的意義   (1)師德對於教師自身的發展與提高起保證和推動作用;   (2)教師的道德行為對學生是直接的師範;   (3)師德修養直接影響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   Ps:慎獨是教師職業道德素養的最高層次。   2008.9《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內容:   1.愛國守法——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   2.愛崗敬業——……………本質……;   3.關愛學生——師德靈魂;   4.教書育人——教師天職;   5.為人師表——教師職業內在要求;   6.終身學習——教師專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二)知識素養(教師必備的知識結構)……簡答題   1. 政治理論修養;2. 精深的專業知識; 3. 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   4. 必備的教育科學知識。教育學、心理學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師首先要掌握的最為基本的教育學科知識。   (三)能力素養(教師的能力素養)……簡答題   1. 語言表達能力;2. 教育教學能力;3. 組織管理能力;   4. 自我調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5. 運用教育機智解決突發事件的能力(新課改對教師的能力要求);   6.研究能力;7.學習能力 8.創新能力;9.教育教學交往能力;   10.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   (四)職業心理健康   1. 高尚的師德。包括:忠於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為人師表、團結協作。   2. 愉悅的情感;   3. 良好的人際關係;   4. 健康的人格。六、教師的專業發展(一)概念:   教師專業發展,又稱教師專業成長,是指在整個專業生涯中,依託專業組織、專門的培訓和管理制度,通過持續的專業教育,習得教育教學專業技能,形成專業理想、專業道德和專業能力,從而實現專業自主的過程。 包括:教師群體的專業發展&教師個體的專業發展(核心)。   教師個體專業發展是指教師作為專業人員,在專業理想、思想、知識、能力等方面不斷完善的過程,即由專業新手逐漸成為專家型教師的過程。(二)內容:1. 專業理想的建立;2. 專業知識的拓展與深化;       3. 專業能力的提高;4. 專業自我的形成(三)教師專業的發展的途徑:師範教育、入職培訓、在職培訓、自我教育。   (或者:樹立堅定的職業信念(職業信念是教師從事教育事業的根本動力);提高自主反思意識;進行教育研究;豐富專業知識)。   Ps:名詞解釋:教學反思: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提出改進意見或表達困惑。以便日後矯正或引起他人思考的文字。(四)教師專業化的實現   從客觀上看,需要國家和政府法律、政策&資金的支持;從主觀上看,需要教師自身的努力。   1.國家&政府對教師專業化的保障:強教師教育;制定法律法規;提供經濟保障。   2.教師個人為實現專業化應做的努力:善於學習、恆於研究、勤於反思、勇於實踐。            學生學生的特點……簡答題(一)學生是教育的對象(客體):學生具有可塑性、依賴性和向師性。(二)學生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表現:1.學生具有主觀能動性(自覺性、獨立性、創造性); 2.學生可以進行自我教育)。(三)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包括三層含義:1. 學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發展特點;2. 學生具有發展的巨大潛在可能性;3. 學生有發展的需要。★二、現代學生觀(學生的本質屬性)……簡答題(一)學生是發展中的人,要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學生: 1. 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五性"); 2. 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 3. 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4.學生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 5.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二)學生是獨特的人: 1. 是完整的人; 2. 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獨特性是個性的本質特徵); 3. 學生與成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三) 學生是有獨立意義的人。(四)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學生的主體活動是學生獲得發展的內在機智和內因。這表現在:   1. 學生是具有一定主體性的人,這是他作為主體的基本條件。   2.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   3. 教學在於構建學生主體(五)學生是權責主體。   把學生作為權責主體來對待,是現代教育區別與古代教育的重要特徵,也是教育民主的重要標誌。   在教育實踐中,一方面我們要承認學生的權利主體地位,學校和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另一方面,學校負有對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的責任,必然要對學生權力有所制約。                第三節 師生關係一、概念: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互相關係,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態度等。師生關係是教育活動過程中人與人關係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關係。……名詞解釋   關於師生關係,有兩種對立的觀點,即教師中心論(代表:赫爾巴特&凱洛夫)和兒童中心論(代表:杜威&盧梭)。二、內容……簡答題(一)師生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結成授受關係   1. 從教師與學生社會角色規定的意義上看,教師是傳授者,學生是受授者;   2. 學生在教學中主體性的實現既是教育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條件;   3. 對學生的指導、引導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二)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關係   1. 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在人格上與教師是平等的;   2. 教師和學生是一種朋友式的友好幫助關係。(三)師生在社會道德上是互相促進的關係 (四)社會關係三、師生關係的基本類型:專制型、放任型、民主型。民主型的師生關係源於教師的民主意識、平等觀念及較高的業務素質&強大的人格力量是,是理想的師生關係。四、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和發展(一)影響師生關係的因素   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是學生健康、和諧發展的重要保證,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條件。具體:教師方面   (1)教師對學生的態度; (2)教師領導方式(專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3)教師的智慧; (4)教師的人格因素。  2. 學生方面:學生對教師的認識。  3. 環境方面:學校的人際關係環境&課堂的組織環境★(二)、我國新型師生關係的特點(對新型師生關係的認識)……論述題   1. 尊師愛生。尊師與愛生是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   2. 民主平等。不僅是現代社會民主化趨勢的需要,也是教學生活的人文性的直接要求和現代人格的具體體現。 (師生平等的要義在於理解學生)   3. 教學相長。含義:一是教師的教可以促進學生的學;二是教師可以向學生學習;三是學生可以超越教師。   4. 心理相容。指的是師生之間在心理上協調一致,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表現為師生關係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Ps新型師生關係具備以下屬性:平等性、互動性、教育學。★★(三)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論述題   1. 瞭解和研究學生。 包括瞭解和研究學生個人、群體關係、學習生活環境   2. 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3. 尊重熱愛學生,平等對待學生;   4. 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5. 發揚教育民主;   6. 主動與學生溝通,善於與學生交往;   7. 正確的處理師生矛盾;   8. 提高法律意識,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   9. 加強師德建設,純化師生關係。第五章 課程第一節 課程概述一、概念:是指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二、課程類型……簡答題(一)學科課程VS活動課程(從課程的組織方式來劃分)……論述題:比較兩種課程的不同   1. 概念;學科課程(又稱單一課程)是指從各門科學領域選擇部分內容、分門別類地組織起來的課程體系;活動課程(又稱綜合課程、兒童中心課程、經驗課程)是為打破學科邏輯組織的界限,從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出發,以活動為中心組織的課程。代表人物杜威。   2. 編排方式:學科課程強調學科知識邏輯的系統性;活動課程強調各種有意義活動的多元性。   3. 教學方式:學科課程以教師為主導去認識種族經驗;活動課程以學生實踐為主去獲取直接經驗。   4. 評價方式:學科課程強調終結性評價,側重結果;活動課程強調過程性評價,側重過程。(二)分科……vs綜合課程(三)必須課程VS選修課程(從對學生學習要求的角度來劃分)(四)顯性……VS隱性……(從課程的呈現方式來看)(五)國家……VS地方……、校本……(六)基礎型……vs拓展型……&研究型……。★三、制約課程的主要因素……簡答題 (注意與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比較)總的來說,社會、知識、兒童是制約學校課程的三大因素。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發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一定時代人類文化及科技發展水平。Ps課程內容是人類歷代積累的豐富知識中精選出來的。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與技能的基礎及其可接受性。課程理論。★四、課程理論流派……簡答題(一)活動課程理論(學生中心課程理論)   又稱兒童中心課程或經驗課程,具有實用性、綜合性、實踐性等特點。主張課程內容要適合兒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嗎,要求以活動為中心組織教學,沒有固定的課程標準和教材。主要倡導者是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填空題(二)要素課程論(學科中心課程理論)   又稱傳統主義教育或保守主義教育。代表人物:巴格萊。   主要觀點:課程的內容應該是人類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慮國家&民族利益;學科課程是向學生提供經驗的最佳方法;重視系統知識的傳授,以學科課程為中心。(三)結構課程論   代表人物是該課程理論的創始人布魯納。其強調學科基本結構的學習要與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相一致,因此在編制學科課程時,要依據學習者的思維發展水平,採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編制課程。在課程實施上,結構課程論倡導發現式學習法,重視培養學習者的直覺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   結構課程理論與活動課程理論存在本質差別。前者是在學科課程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強調學科結構的重要性,主張課程分科設置,每門學科的課程要根據科學的聯繫性、連貫性進行編制。Ps 1."課程"一詞在我國最早見於(唐宋期間)  2.美國著名的課程理論學家泰勒於1944年出版《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關於課程編制的問題。   第二節 課程目標一、內涵、概念:是根據教育宗旨和教育規律而提出的具體價值和任務指標,是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他是確定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基礎,是整個課程編制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準則。   課程目標據有時限性、具體性、預測性、可操作性等特點。★二、確定課程目標的依據(一)學習者的需要(基本依據)(二)當代社會生活的需求(三)學科體系★三、三維課程目標(《基礎教育課改綱要》確立的課程目標)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程教學,要求根據各學科教學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設計課程目標。三維課程目標是一個整體,三個方面互相聯繫,融為一體。……填空題            第三節 課程內容目前在我國,中小學課程主要有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材三部分組成。……填空題★一、課程計劃 (課程設置是課程設計的中心和首要問題)(一)概念: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由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有關學校教育和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名詞解釋(二)義務教育階段教學計劃的特徵……填空題   義務教育:是根據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   特徵:強制性;普遍性;基礎性。……填空題★   我國中小學教育具有:技術性、全面性、義務性的特點。二、課程標準   概念: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是課程計劃的分學科展開。……名詞解釋   作用、意義:   1. 規定了學科的教學目標、任務,知識的範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及有關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   2. 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依據,也是衡量各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教師應該將課程標準作為檢查自己教學質量的依據。三、教材   課標是教材編寫的依據,教材是課標的最主要載體,是對課標的一次再創造、再組織。★四、教科書編寫應遵循的基本原則與要求……論述題(一)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統一;(二)強調內容的基礎性與適用性;(三)知識的內在邏輯與教學方法要求的統一;(四)理論與實踐統一;(五)教科書的編排形式要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六)注意與其他學科的縱向和橫向的聯繫;五、課程資源   1.教材是課程資源的核心&主要組成部分。   2.課程資源的分類:a.按空間分佈的不同分為:校內課程資源&校外……;b.按功能特點可分為:素材性……&條件性……   3.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途徑和方法:進行社會調查、審查學生活動、開發實施條件、研究學生情況、鑑別利用校外資源、建立資源數據庫。   4.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中,特別關注幾種課程資源:教師、學生、教學過程。六、課程結構:課程的橫向結構、……縱向……。簡答:選擇課程內容時應遵循的原則   1. 注重課程內容的基礎性;    2. 課程內容應貼近生活;   3. 課程內容要與學生和學校特點相適應。         第四節 課程設計與實施一、課程設計(一)概念: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產生課程計劃、課程標準以及教科書等的系統化的活動。 Ps課程計劃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課程設置。(二)主要模式……填空題、簡答題★1.目標模式   泰勒是美國著名的課程理論學家,他於1944年出版了《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關於課程編制的四個問題。   泰勒原理可以概括為:目標、內容、方法、評價,即①確定課程目標;②根據目標選擇課程內容;③根據目標組織課程內容;④根據目標評價課程。2.斯滕豪斯的過程模式……填空題二、課程實施(一)概念:將已經編訂好的課程付諸實踐的過程他是達到預期的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二)有效實施課程的條件   1.課程計劃本身的特點。合理性、和諧性、明確性、簡約性、操作性。   2.教師的特徵。教師的參與、態度、能力、交流和合作。   3.學校的特點。領導的態度、學校的支持、系統的保障和學校的環境。   4.校外環境。政府機構和社會各界的支持。第五節 課程評價與管理   一、課程評價: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徑對課程的目標、實施和結果等有關問題的價值和特點作出判斷的過程。包括對課程本身評價和對學生學業的評價。   (一)現代教育評價理念提倡發展性評價,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個體差異。   (二)主要模式:目標評價模式和CIPP評價模式。   (三)課程評價對象:課程方案評價、教學過程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評價、課程資源評價、課程與教學管理評價。   Ps 泰勒被稱為課程評價之父。   (四)課程評價的類型   1.根據教學評價的作用,分為   (1)診斷性評價:   概念:是在學期開始或者一個單元教學開始時,為了瞭解學生的學習準備狀況及影響學習的因素而進行的評價。(摸底考試)   功能:a.檢查學生的學習準備程度;b.決定對學生的適當安置;c.辨別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  (2)形成性評價:   概念:是在教學過程中為改進和完善教學活動而進行的對學生學習過程及結果的評價。(口頭提問和書面測驗)……填空題   功能:a.改進學生的學習;b.為學生的學習定步;c.強化學生的學習;d.給教師提供反饋。   (3)總結性評價   概念:亦稱終結性評價,是在一個大的學習階段、一個學期或一門課程結束時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此方式注重考查學生掌握某門學科的整體程度,概括水平較高,測驗內容範圍較廣,常在學期中或學期末進行。         功能:a.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b.證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達到教學目標的程度;c.確定學生在後繼教學活動中的學習起點;d.預言學生在後繼教學活動中成功的可能性;e.為制定新的教學目標提供依據。   2.按照評價主體分類:內部評價、外部評價&個體差異性評價   個體內差異評價:是對被評價者的過去和現在進行比較,或將評價對象的不同方面進行比較。 此種評價利於自我發現差距,但由於評價對象不與他人相比較,這就難以找出自己在群體中的真正差距。   3.按照評價基準(標準)的不同可以分為   (1)相對性評價   概念:又稱常模參照性評價,是運用常模參照性測驗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的評價,他要依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在該班學生成績序列或常模中所處的位置來評價和決定他的成績優劣,而不考慮是否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   此法具有甄選性強的特點,因而可以作為選拔人才、分類排隊的依據。   (2)絕對性評價   概念:又稱目標參照性評價,是運用目標參照性測驗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的評價,它主要依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編制試題來測量學生的學業成績,判斷學生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而不以評定學生之間的差異為目的。   此法可以衡量學生的實際水平,瞭解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適宜於升級考試、畢業考試和合格考試。不適用於甄選人才。   4.按照評價分析方法的不同分類:定量評價、定性評價。課程評價的功能   (一) 促進發展的功能   這是當代課程評價非常強調的基本功能。具體說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導向功能、診斷……、調節……、激勵……、反思……、記錄……。   (二)鑑定水平的功能。   (三)選拔淘汰的功能。★★(五)現代課程評價的基本特點   1. 淡化甄別與選拔,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評價功能的轉化。   2. 重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實現評價指標的多元化。   3. 強調評價標準與內容的多元化,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   4. 強調質性評價,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5. 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強調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倡導多主體參與評價,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6. 強調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重心的轉移。   (六)新課程理念下的發展性評價   1.概念:通過系統地蒐集評價信息和進行分析,對評價者和評價對象雙方的教育活動進行價值判斷,實現評價者和評價對象共同商定發展目標的過程。   2.特點   (1)過程取向   a.把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全部情況都納入評價範圍,凡是具有教育價值的活動,都應受到評價者的重視;   b.強調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的交流,強調過程本身的價值;   c.方法論特徵是量化與質性相結合,本質上受實踐理性支配。   (2)主體取向   a.評價目的是要讓被評價者認同,評價者與評價對象共建評價的意義;   b.以人的自由與解放作為評價的根目,強調評價者與被評價者平等交往;   c.反對量的評價,主張質的評價;   d.強調被評價者的自我評價。   3.基本內涵   1)評價的目的在於促進發展。 淡化原有的甄別和選拔功能,關注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發展中的需要,突出評價的激勵與控制功能,激發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內在發展動力,促進其不斷進步,實現自身價值。  2)與課程功能的轉變相適應。 體現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  3)體現最新的教育觀念和課程評價發展的趨勢。 關注人的發展,強調評價的民主化、人性化的發展,重視被評價者的主體性及評價對個體發展的建構作用。  4)評價內容綜合化,重視知識以外的綜合素質的發展,尤其是創新、探究、合作與實踐等能力的發展。 以適應人才發展多樣化的要求;評價標準分層化,關注被評價者之間的差異性和發展的不同需求,促進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發展的獨特性。  5)評價方式多樣化,將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方法相結合。 適應綜合評價的需要,豐富評價與考試的方法,如成長記錄袋、學習日記、情景測驗、行為觀察和開放性考試等,追求科學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  6)評價主體多元化,從單向轉為多向,增強評價主體間的互動。 強調被評價者成為評價主體中的一員,建立學生、教師、家長、管理者、社區和專家等共同參與、交互作用的評價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饋信息促進被評價者的發展。  7)關注發展過程,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 使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發展過程成為評價的組成部分;而終結性的評價結果隨著改進計劃的確定亦成為下一次評價的起點,進入被評價者發展的進程之中。二、課程管理(一)課程管理的管理政策   2001年頒佈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規定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二)三級課程管理   1.國家課程   2.地方課程   3.校本課程,即學校課程,是學校在確保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有效實施的前提下,針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結合學校的傳統和優勢以及辦學理念,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課程資源,自主開發或選用的課程。(三)課程管理目標:   讓學生擁有更多的學習時間、進行自我管理、投入到學習中去。★三、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論述題(一)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作用:   1. 有利於形成學校辦學特色;   2. 利於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   3. 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展,真正滿足學生生存與發展的需要;   4. 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趨勢。教育民主化既要求教育管理部門適當地簡政放權,也要求學校真正將教師、學生當做"主人",充分發揮其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作用。(二)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   1. "以學生為本"的課程理念。   校本開發更重視學生的學習需要,尤其是重視學生個體的有差異的學習需要,同時兼顧社會的需要。   2. "決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3. "全民參與"的合作精神   4. 個性化是校本開發的價值追求   校本課程開發至少在三個方面體現了教育追求個性化思想:滿足了各地區經濟發展對教育多層次、多元化的需要;在編制、實施和評價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教師的主體性得到體現,從而能更好地發揮教師教學&教師作為研究者主體的作用;③校本課程更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等的個性差異,力求使每個受教育者在全面發展的同時,個性優勢得到展示與發揮,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未來社會的的需求。(三)校本課程開發的條件   1. 明確的教育哲學思想和辦學宗旨;   2. 民主開放的學校組織結構;   3. 體現學校教育哲學和辦學宗旨的教學系統;   4. 自覺自律的內部評價與改進機智。(四)校本開發的開發程序   建立組織、現狀分析、制定目標、課程編制、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與修訂(五)校本開發的途徑   1. 合作開發;   2. 課題研究與實驗;   3. 規範原有的選修課、活動課和興趣小組。(五)校本課程開發與教師專業發展的關係   1.校本課程開發促進教師專業自主意識的提升;   2.…………………………知識結構的完善;   3.………………增強教師的參與意識&合作能力;   4.………………促進教師研究意識和能力的提升;   5.…………………………反思意識和能力的提升。Ps:1.新課改關於課程結構的要求是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2.小學以綜合課為主,初中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教學第一節 教學概述一、概念: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傳遞&和掌握社會經驗的雙邊活動。★新課程倡導的教學觀   1.教學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   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觀認為,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創造者和主題,他們共同參與課程開發的過程。 教學不僅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更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   2.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3.教學重過程甚於重結論。   4.教學更為關注人而不只是學科。二、教學的本質和特點   教學是一種特殊的認識、交往和實踐活動。這是教學的本質。特點如下:   1.教學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根本目目的;   2.……由教與學組成,教學是師生的共同活動;   3.學生的認識活動是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4.教學具有多種姿態,是共性與多樣性的統一。三、教學的作用和意義   1.教學是傳播系統知識、促進學生髮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會經驗的再生產、適應並促進發展的有效手段;   2.教學是進行全面發展教育、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為個人全面發展提供科學的基礎和實踐,是培養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環節;   3.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學校教育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校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全面安排的原則。★四、基本任務(主要目的)……簡答題   1. 首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現代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填空題   2. 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3. 發展學生智能,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 發展學生的體能,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5.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能力。    6. 培養學生共產主義道德品質。   Ps:1.學校教學活動的基本類型包括:課堂教學活動&課外教學活動。   2.掌握知識&發展智力是教學活動的兩大基本任務,試分析兩者關係:   a.概念不同,知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智力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能力。知識多少與能力高低並不同。知識也運用知識的能力也不同。智力並不隨著知識的掌握而自然的發展起來。   b.傳授知識和發展智力是相互統一的和促進的:這兩個教學任務統一在一個教學活動之中,統一在同一個認識主體的認識活動之中;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發展智力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   五、基本環節:包括五個基本環節:備課、上課、課外作業的佈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學業成績的檢驗與評定。……簡答題(一)備課   1. 意義:備好課是教好課的前提。對教師而言,備好課可以加強教學的計劃性,利於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2. 要求  (1)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鑽研教材、瞭解學生、設計教法。……填空題 (2)寫好三種計劃:學年(學期)計劃、課題(單元)計劃、課時計劃(教案)★(二)上課   1. 意義: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最直接體現,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2. 教師要上好一節課的標準是:……簡答題   (1)使學生注意力集中;    (2)使學生思維活躍;   (3)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   (4)照顧到每一位學生,並且能夠發展學生個性。   3. 教師上好一堂好課的基本要求……簡答題   (1)教學目標明確;    (2)教學內容準確;   (3)教學結構合理;   (4)教學方法適當;   (5)講究教學藝術;   (6)板書有序規範;   (7)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根本要求,離開這一點,所有要求失去意義)。   (三)課外作業的佈置與反饋   1. 意義:是課內作業的繼續,是教學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勤學苦練、克服困難的品質和自覺完成作業的習慣都有重要意義。   2. 形式:閱讀作業、口頭作業、書面作業、實踐作業等   3 佈置課外作業的要求:a.內容符合課標要求;b.考慮不同學生的能力需求;c.分量適宜、難易適度;d.作業形式多樣,具有多選性;e.要求明確,規定作業完成時間;f.作業反饋清晰、及時。(四)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1. 意義   (1)利於促進學生的學習   (2)利於促進教師的教學   (3)利於學校領導瞭解學校的教學情況   (4)利於家長了解子女的學習情況   (5)為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制定教育方針和選拔人才提供了依據。   2. 方式:平時考查&考試   3. 學業成績的檢查的基本要求:   (1)學業成績檢查要堅持科學性、有效性&可靠性   (2)………………的內容應力求全面,使其既能反映出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能反映出學生認知結構的情況   (3)學業成績檢查的方法要靈活多樣   4. 學業成績評定的基本要求   (1)客觀公正,必須嚴格遵循評定標準   (2)方向明確,要向學生指出學習上的優缺點和努力的方向,此為評定學生學業成績的主要目的   (3)鼓勵學生創新,在評定中,不僅要看答案,而且要看思路,要重視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Ps考試的改革   1. 在考試內容方面:應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繫,重視考察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在考試方式方面,倡導給予多次機會,綜合應用多種方法,打破唯紙筆測驗的傳統做法;   3. 在考試結果處理方面,要求作出具體的分析指導,不得公佈學生考試成績並按考試成績排名;   4. 關於升學考試和招生制度,倡導改變將分數簡單相加作為唯一錄取標準的做法,應考慮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建議參考其他評價結果。第二節 教學過程一、概念:是教師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發展學生的智力和體力,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個性特徵,使其形成科學世界觀的過程。二、本質……論述題(一)為什麼說教學過程(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表現在哪些方面?   1.其特殊性在於,它是學生個體的認識,是由教師領導未成熟的主體通過學習知識去間接認識世界。 其目的在於: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把社會歷史經驗變為學生個體的精神財富,不僅使學生獲得客觀的映像即知識,也使學生個體獲得發展。   2.教學過程的特殊性表現:a.認識對象的間接性&概括性;b.認識方式的簡潔性&高效性;c.教師的引導性、指導性&傳授性;d.認識的交往性&實踐性;e.認識的交往性&發展性。   3. 教學過程是以認識過程為基礎,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三、教學過程應遵循的基本規律(基本特點)…論述題(一)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   1. 以間接經驗為主是教學活動的主要特點,學習間接經驗是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的基本途徑。   2. 學生學習間接經驗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   3.正確處理此關係關係,必須防止兩種傾向:一種是隻重視書本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一種是隻強調學生通過自己探索去發現,忽視書本知識的學習和教師的系統講授,應該將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有機結合起來。(二)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規律   1. 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   2. 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能動性;   3. 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是相互促進的;   4.貫徹此規律,要防止兩種傾向,即或者忽視學生主體作用,捉著忽視教師主導作用。(三)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   1. 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   2. 發展智力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   3. 貫徹此規律,要防止兩種傾向,即只傳授知識或只訓練思維。   Ps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的關係:(1)概念不同,知識是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智力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能力;(2)知識的多少與才能的高低不等同,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也不同。智力並不完全是隨著知識的掌握而自然發展起來的;(3)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是相互統一和促進的+"1.、2、3"。(四)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的規律(教學的教育性規律)   1. 知識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   2. 思想品德的提高為學生積極地學習知識提供動力。   3. 貫徹此規律時,須防止兩種傾向,即或者脫離知識進行思品教育,而是隻強調傳授知識,或忽視思品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把二者結合起來。四、教學過程的結構(課的結構的基本環節、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簡答題   1. 激發學習動機   2. 領會知識(教學的中心環節)   3. 鞏固……。教學過程的必要環節,減少遺忘、奠定基礎。   4. 運用……。   5. 檢查……。論述題:   教學的規律性與藝術性並存   1. 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四條)+教必有法   2. 教學的藝術性:(1)概念: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運用藝術化的手法通過優化的語言、情境環節等設計,引導學生去積極的思考問題,在學習、掌握知識的過程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在這個意義上講,教學藝術性是一種達到較高水平的教學設計能力,是教學水平高的綜合體現。 (2)達到教學藝術性的前提是教學的規律性,然後才是藝術性。如果連最基本的教學規律還沒掌握,那麼多好的藝術性也是沒有意義的。   3. 教學的藝術性包括:教學語言設計的藝術性;教學情境……;教學環節……   4. 教學的藝術性應該是教師一生的追求。簡答題: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關係:   1. 預設與生成是辯證的對立統一體,課堂教學既需要預設,也需要生成,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兩翼,缺一不可。   2. 預設體現對文本的尊重,生成體現對學生的尊重;預設體現教學的計劃性,生成體現教學的動態開放性,兩者具有互補性。   3. 教學既要重視知識學習的邏輯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體驗的過程和質量,但是生成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有利亦也弊,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實際上總是在努力追尋著預設與生成之間的一種動態平衡。如何處理"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係?1. "少一些預設",這並不是說不要預設。課前教師應鑽研教材,瞭解學生,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和積累實踐經驗,精心設計綜合的富有彈性的教案。   2. "多一些生成",教師要善於捕捉有價值的生成資源。教師在教學中不再是機械地執行預設的教案,而是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需要,不斷調整教學內容。   3. 創設開放課堂,為生成拓展空間。   4. 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為"生成"營造氛圍。   Ps:啟發式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據教學任務&學習的客觀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採用多種方式,以啟發學生思維為核心,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他們生動活潑的學習的一種教學指導思想。第三節 教學原則與方法一、教學原則(一)概念: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教學過程規律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教學原則是教學規律在教學中的反映,他的制定必須以教學規律為依據。……名詞解釋 ps:教學原則對教學活動具有指導性、調節性作用。★(二)內容(……簡答題……全重點)   1. 理論聯繫實際原則   (1)基本涵義: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使學生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中來理解&掌握知識,並引導他們運用新獲得的知識去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培養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此為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統一的教學規律的體現)。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a.重視書本知識的教學,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注重聯繫實際;b.重視引導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c.加強教學的實踐性環節,逐步形成血栓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進行"第三次學習";d.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能力訓練的關係;e.補充必要的鄉土教材。   2. 直觀性原則   (1)基本涵義: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儘量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已有的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比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識。(2)直觀手段種類:實物直觀、模象……(圖片、圖表、模型)和語言直……。   (3)貫徹此原則的要求:a.正確選擇直觀教具&教學手段;b.將直觀教具的演示與語言講解結合起來;c.重視運用語言直觀。   3. 啟發性原則   (1)基本涵義: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突出重點,深入講解,同時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他們通過獨立思考,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發展能力。(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孔子提出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要求以及《學記》中"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教學思想都是這一教學原則的體現……填空題)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a.加強學習的目的性教育,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b.教師的講授應抓重點、難點&關鍵;c.設置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積極思維;d.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e.發揚教學民主。   4. 循序漸進原則   (1)基本涵義:也叫系統性原則,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嚴格按照科學知識的內在邏輯&和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進行教學,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能力得到充分發展。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a.教師的教學要有系統性;b.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知識體系化、系統化;c.按照學生的認知順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進行教學。   5. 鞏固性原則   (1)基本涵義: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的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而且能夠在需要的時候,準確無誤的呈現出來。(孔子的"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烏申斯基的"複習是學習之母"都體現這一觀點)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a.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加強知識的鞏固;b.教會學生記憶的方法;c.組織好學生的複習工作。   6. 因材施教原則   (1)基本涵義: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課程計劃、學科課程標準的統一要求出發,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又要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有的放矢的進行教學。(此規律既為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也受我國的教育目的制約)。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a.要堅持課程計劃&學科課程標準的統一要求;b.教師要了解學生,從實際出發進行教學;c.教師要善於發現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並創造條件,儘可能使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長都得以發揮。   7. 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結合的原則   (1)基本涵義:教學要以馬義為指導,授予學生科學知識,並結合知識教學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道德品質和心理健康教育。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a. 教師要保證教學的科學性;b.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德育;c. 教師要通過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德育;d.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思想素質。   8.量力性原則(發展性原則)   (1)指教學的內容、方法、分量和進度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使他們能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他們經過努力才能掌握,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a.瞭解學生的發展水平,從實際出發進行教學;b.考慮學生認識發展的時代特點。二、教學方法(一)概念:是指教師和學生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而採取的共同活動方式,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二)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根據哪些因素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簡答題  1.教學目的&任務的要求; 2.課程性質&特點; 3.學生的年齡特徵; 4.教學時間、設備、條件; 5.教師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 6教學手段、環境等因素。 ……這就要求我們全面、具體、綜合地考慮各種因素,進行權衡取捨。(三)常用的教學方法……簡答題   1. 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   (1)講授法……簡答題(講授法教學應注意什麼?★)   概念: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發展學生智力的教學方法。   優點: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在短時間內獲的大量系統的科學知識,並能結合知識傳授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缺點:不易發揮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利於因材施教,容易造成"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效果。   基本要求:a.講授內容要有科學性&思想性;b.講授要系統完整,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符合知識的啟發性教學原則的要求;c.教師要努力提高語言表達水平。   (2)談話法   概念:是教師和學生互相交談,以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獨立思考去獲得新知識的教學方法。   優點:a.能夠考慮到每個學生的特點,激發學生的思維,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b.教師能夠直接瞭解學生的學習程度,及時檢驗教學效果並作出調整。   基本要求:a.教師要對談話的中心、提問的內容做充分的準備;b.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具體、難易適中、有啟發性、形式多樣;c.談話結束後應結合學生回答的情況進行小結。   (3)討論法   概念:是全班或者小組成員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某一中心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從而進行相互學習的一種方法。運用此法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高年級運用較多。   優點:通過對所學內容的討論,同學之間可以集思廣益,互相啟發,加深理解,提高認識,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對問題的鑽研精神並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基本要求:a.討論前,教師應提出有吸引力的討論題目,並明確討論的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收集有關資料;b.討論時,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圍繞中心,聯繫實際,自由發表意見,並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機會;c.討論結束時,教師要進行小結,並提出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4)讀書指導法   概念:指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和其他參考書,以獲得知識、鞏固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方法。   基本要求:a.教師要提出明確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題;b.教會學生使用工具書;c.幫助學生逐步學會閱讀的方法;d.多種方式指導學生閱讀。   2. 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 此方法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直接性和真實性的特點,主要有:演示法、參觀法。   (1)演示法   概念:指教師通過展示實物、教具和示範性的實驗來說明、印證某一事物和現象,使學生掌握新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基本要求:a.明確演示目的,做好演示準備;b.演示必須精確可靠、操作規範;c.演示時要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運用多種感官去感知,以發展學生的思考力和觀察力;d.演示結束後,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觀察結果以及各種變化之間的關係,通過分析,對比、歸納、得出正確結論。   (2)參觀法   概念:又稱現場教學,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和要求,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研究,使學生獲取新知識,鞏固、驗證舊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優點:a.能夠使教學跟實際生活聯繫起來,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興趣,擴大學生的視野;b.更夠使學生接觸社會,並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發,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和習慣。   基本要求:a.參觀前,教師要根據教學目的和要求,做好準備工作;b.參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收集資料,做好必要記錄,也可以請有關人員進行講解或指導;c.參觀結束後,教師要組織學生及時進行小結。   Ps:參觀教學法可分為:準備性參觀、並行性參觀&總結性參觀。   3. 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   主要有: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實踐活動法。   (1)練習法   概念: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鞏固知識,培養各種技能和技巧的基本教學方法。此法是中小學各科常用的教學方法。   優點:可以有效的發展學生的各種技能技巧,對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也有重要的作用。   基本要求:a.教師要使學生明確練習的目的和要求;b.練習的題目要能促進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鞏固以及基本技能的提高;c.教師要給學生正確的練習方法,並對學生的練習進行及時的檢查和反饋;d.在練習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自我檢查的能力和習慣;e.練習方式要多樣化。   (2)實驗法   概念:指教師引導學生使用一定的儀器和設備,獨立進行操作,引起某些事物和現象產生變化,從而使學生獲得直接經驗,培養學生技能和技巧的方法。常用於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學科的教學。   優點:a.可以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b.利於培養學生獨立使用儀器進行科學實驗的基本技能;c.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紮實的作風。   基本要求:認真編寫實驗計劃,加強實驗指導,做好實驗總結。   (3)實習作業法   概念:指教師根據學科課程標準要求,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在課上或者課外進行實際的操作,將知識運用於實踐的教學方法。此法在自然科學的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優點:利於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對培養學生運用書本知識從事實際工作的能力有重要意義。   基本要求:a.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進行;b.實習中,教師要加強指導;c.實習結束後,教師要指導學生寫出實習報告或者體會,並進行評閱和評定。   (4)實踐活動法   概念:指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多方面實踐能力的教學方法。在此法中,學生是中心,教師是學生的參謀或者顧問,教師必須保證學生的主動參與,決不能越俎代庖。   4. 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論述題   概念:指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通過獨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動而獲得知識的方法,主要是發現法。   發現法又稱探索法、研究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所提出的課題和所提供的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自行發現並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其特點在於關注學習過程甚於關注學習結果,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到知識形成的過程中去。   優點:能夠使學生的獨立性、探索、活動&創新能力在探索解決過程中得到高度發揮。   基本要求:a.依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確定探究發現的課題和過程; b.嚴密組織教學,積極引導學生的發現活動;c.努力創設一個利於學生進行探索發現的良好情境。      5. 以情感陶冶(體驗)為主的教學方法概念:指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要求,有計劃的使學生處於一種類似真實的活動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綜合地對學生施加影響的一種教學方法。   優點:改變了傳統教學只重認知,忽視情感的弊端,對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和審美情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缺點:應用的範圍有限,有些抽象的知識不能通過此法來掌握。因此,他更多的是作為一類輔助性的教學方法來使用。 主要包括:   (1)欣賞教學法   概念:指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體驗客觀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種教學方法。包括對自然的欣賞、人生的欣賞和藝術的欣賞等。   (2)情境教學法   概念: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的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一起學生一定的情感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是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一般包括:生活展現的情境、圖畫再現的情境、實物演示的情境、音樂渲染的情境、語言描述的情境等。簡答題:   與以往的教學方法比較,現代教學方法的特點   1. 從以往重視死記硬背變為要求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   2. ………以教師為主導……重視學生的主動發展;   3. ………"填鴨式"的教學變為方法靈活多樣的教學;   4. ………脫離實際的教材變為生活經驗即教材;   5. ………重視知識傳授變為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簡答題、材料分析題:   國內外常用教學方法   1. 國內:愉快教學法、情景……、嘗試……、成功……   2. 國外:發現法、範例教法、目標……、程序……、暗示……、非指導性……。論述題:如何理解"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這句話是對教學的全面概括。這句話裡提出三個"法"字。   1. 第一個"法"是指教學一般的原理、原則和規律,各種學派儘管說法上有區別,但都規定了教學是有法可依,有規律可循,這體現了教學的原則性。   2. 第二個"法"應理解為:a教學工作是複雜的,自由度較大的創造性勞動;b教學內容多種多樣,教學對象千差萬別;c.教師資歷經驗各不相同,教學時空環境差異很大。所以教法沒有固定模式,這體現了教學的靈活性。   3. 第三個"法"應理解每位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學生認知特點、自身的實際,在一定的課堂環境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富有個性特點,這體現了教學的個別差異性。   4. 概括的說,教師的教學活動應遵循"教必有法",適應"教無定法",創造"貴在得法"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富有魅力的教學。      第四節 教學組織形式   概念:指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標所採用的社會結合方式。   主要形式有:班級授課制(基本形式)、分組教學&現場教學(輔助形式)、個別教學&複式教學(特殊形式)。……填空題一、現代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班級授課制★(一)概念: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它是把學生按年齡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數的班級,教師按課程計劃和規定的時間進行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   1632年,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出版的《大教學論》最早從理論上對班級授課製作了闡述,為班級授課制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我國,最早採用班級授課制的是清政府於1682年設於北京的京師同文館。(二)基本特點……填空題   1. 以班為單位集體授課,學生人數固定。   2. 按課教學。"課"是教學活動的基本單元,一般分為單一課和綜合課。   3. 按時授課。把每一"課"規定在固定的單位時間內進行,此為"課時"。★(三)優缺點……簡答題   1. 優點:   a.利於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培養人才;   b.……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c.……利於發揮學生集體的作用;   d.……學生德智體多方面發展;   e.……利於進行教學管理和教學檢查。   2. 缺點   a.過於強調書本知識的學習,容易造成理論和實踐的脫節,不利於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鍛鍊提高。   b.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要。班級授課制中,無論用什麼教法,都只能適應部分學生。   c.課堂成為學生生活的基本空間,課堂教學成為學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學生的交往受到限制。   d.學生學習的獨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於培養學生志趣、特長和滿足個性化的學習需要。   e.學生動手機會少,教學的實踐性不強,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f.教學時間、內容和進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難以在教學活動中容納更多的內容方法。二、現代教學的輔助形式——個別教學與現場教學(一)個別教學:是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進行個別輔導的教學組織形式,他是班級授課制的一種輔助形式。   2. 意義:此法強調發現、珍惜、發掘受教育者的良好個性潛能和優勢,彌補了班級授課制中平均、劃一教學的不足,是滿足特殊化教育的需要、實現個性發展的手段和途徑。   3. 要求:a.發揮每個學生的潛力和積極因素,培養學生各自的優勢,克服各自的缺點; b.既要針對個體,又要使個體不脫離於整體; c.要制定詳細的個案分析,綜合運用各種教育組織形式,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做好各項工作。(二)現場教學(又稱參觀法)……參觀講解結合   1. 概念:指教師把學生帶到事物發生、發展的現場進行教學活動的形式。   2. 意義:   a.可以給學生提供直接經驗,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   b.可以加深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   c.可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d.可以通過對祖國現代化建設成就的參觀等,使學生更加了解熱愛自祖國。   3. 要求:目的明確;準備充分;現場指導;及時總結。三、現代教學的特殊組織形式——分組教學與複式教學(一)分組教學   1. 概念:指在按年齡編班和取消按年齡編班的基礎上,根據學生能能力、成績分組進行編班的教學組織形式。   2. 意義:利於縮小差距,便於用統一的進度和方法進行教學。   3. 要求:a.充分了解學生;b.定製個體教學計劃;c.保證教學井然有序;   d.深入鑽研教材教法(二)複式教學   1. 概念:把兩個或者以上不同年級的學生編在一個教室裡,由一位教師分別用不同的教材,在一節課裡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的一種特殊組織形式。   2. 意義:保持了班級授課的一切本質特徵,與之不同的是教師要在一節課的時間內巧妙的同時安排幾個年級的活動。複式教學組織的好,學生的基本訓練和自學能力往往更強。   3. 要求:a.合理安排,要根據學生的人數、教室大小、師資質量等情況全面考慮,靈活掌握;b.編制複試班課表;c.培養小助手;d.建立良好的課堂常規。   Ps:把大班教學和小班教學結合起來的教學組織形式是特朗普制。四、當前教學組織形式改革的重點   1. 適當縮小班級規模,使教學單位趨向合理化。小班可以為提高教學質量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和學習氣氛。   2. 改進班級授課制,實現多種教學組織形式的綜合運用。   3. 多樣化的座位排列,加強課堂教學的交往互動。   4. 探索個別化教學。第五節 教學評價一、概念:指以教學目標為依據,通過一定的標準和手段,對教學活動及其結果給予價值上的判斷,即對教學活動及其結果進行測量、分析和評定的過程。   教學評價主要包括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和對教師教學工作的評價。二、功能:是教學工作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從整體上調節、控制著教學活動的進行,保證著教學活動向預定的目標前進並最終到達該目標。具體:(簡答題)   1. 診斷教學問題;2. 提供反饋信息3. 調控教學方向;4. 校驗教學效果。三、教學評價的基本類型(一)根據教學評價的作用,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1. 診斷性評價:   概念:是在學期開始或者一個單元教學開始時,為了瞭解學生的學習準備狀況及影響學習的因素而進行的評價。(摸底考試)   功能:a.檢查學生的學習準備程度;b.決定對學生的適當安置;c.辨別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  2. 形成性評價:   概念:是在教學過程中為改進和完善教學活動而進行的對學生學習過程及結果的評價。(口頭提問和書面測驗)……填空題   功能:a.改進學生的學習;b.為學生的學習定步;c.強化學生的學習;d.給教師提供反饋。   3. 總結性評價   概念:亦稱終結性評價,是在一個大的學習階段、一個學期或一門課程結束時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此方式注重考查學生掌握某門學科的整體程度,概括水平較高,測驗內容範圍較廣,常在學期中或學期末進行。   功能:a.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b.證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達到教學目標的程度;c.確定學生在後繼教學活動中的學習起點;d.預言學生在後繼教學活動中成功的可能性;e.為制定新的教學目標提供依據。(二)針對評價採用的標準,可以分為相對性評價和絕對性評價   1. 相對性評價   概念:又稱常模參照性評價,是運用常模參照性測驗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的評價,他要依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在該班學生成績序列或常模中所處的位置來評價和決定他的成績優劣,而不考慮是否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   此法具有甄選性強的特點,因而可以作為選拔人才、分類排隊的依據。   2. 絕對性評價   概念:又稱目標參照性評價,是運用目標參照性測驗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的評價,它主要依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編制試題來測量學生的學業成績,判斷學生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而不以評定學生之間的差異為目的。   此法可以衡量學生的實際水平,瞭解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適宜於升級考試、畢業考試和合格考試。不適用於甄選人才。   (三)按照評價的主體:內部評價&外部……&個體差異性評價;   (四)按教學評價中使用測驗的來源:標準化學業成就測驗&教師自編測驗。四、教學評價的原則   1. 客觀性原則2. 發展性……3. 整體性……4. 指導性……第六節 教學模式一、概念:指在一定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二、常見的教學模式(一)當代國外主要教學模式   1. 探究式教學   此法依據皮亞傑和布魯納的建構主義理論,以問題解決為中心,注重學生獨立活動的開展、學生的前認知&體驗式教學,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究和思維能力。   基本程序:問題—假設—推理—驗證—總結提高。   操作策略:a.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主體性,創設一個寬容民主平等的教學環境,注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b.教師要對那些打破常規的學生給予一定的鼓勵,不要輕易的否定學生的答案;c.要以引導為主。不可輕易告知學生探究的結果。   優點:利於學生創新能力、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利於培養學生的民主與合作的精神。   缺點:教學需要的時間比較長,需要較好的教學支持系統。   2. 拋錨式教學   拋錨式教學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所以有時也被稱為"實驗式教學"或"情景式教學"。   拋錨式教學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構建,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真實的情境中去感受、體驗(即通過獲取直接經驗來學習)。   基本環節:創設情境——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效果評價   優點:利於學生的創新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及合作能力的培養。    4. 範例教學模式   此法適合原理、規律性的知識,是德國教育心理學家 瓦.根舍因 提出來的。(二)當代我國主要教學模式   1. 自學——指導式   (1)理論依據:"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辯證統一的教學觀;"獨立性與依賴性相統一"的心理發展觀;"學會學習"的學習觀。   (2)教學目標: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獨立地掌握系統的知識;讓學生獲得自學的方法、技巧,逐步提高自學能力。   (3)操作程序:提出要求、開展自學、討論啟發、練習運用、及時評價、系統小結。   (4)操作策略:教師是學生自學的"指導者"。   2. 目標——導控式   3. 傳遞—接受式   基本程序:複習舊課—激發學習動機—講授新課—鞏固練習—檢查評價—間隔性複習4.問題——探究式教學……論述題   (1)理論依據:學生的認識能力必須通過實踐才能逐步提高,所以必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去探索、發現問題,並用所學知識去研究、解決問題。   (2)教學目標:a.引導學生手腦並用,用創造性思維去獲得親身證實的知識;b.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分析&解決問題能力;c.讓學生養成探究的學習態度和習慣,逐步形成探究的技巧。(3)操作程序:提出問題、建立假說、擬定計劃、驗證假說、句驗證結果,交流提高。   (4)操作策略:教師是"引導者"和 "顧問",一方面老師必須精通整個"問題"體系;另一方面,又要容忍學生出錯,不過早判斷學生的行為並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第七章 德育……VIP第一節 德育概述一、概念(一)含義:學校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與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並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名詞解釋Ps:德育包括:社會德育……;學校……;社區……;家庭……。(二)性質……簡答題   1. 德育具有社會性,是各個社會共有的社會教育現象,與人類社會共始終;   2. …………歷史性,隨社會發展變化而變化;   3. …………繼承性,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其原理、原則、內容和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   4. 階級和民族存在的社會,德育具有階級性和民族性。二、意義……簡答題   1. 德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和保證(國家層面)。   2. ………學生健康成長的條件和保證(學生層面)。   3. ………實現我國教育目的的基礎和保障。三、目標   1.概念:德育目標是教育目標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達到的總體規格要求,亦是德育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或結果的質量標準。德育目標是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它不僅決定了德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約著德育工作的基本過程。   2.確立依據:   (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及心理特徵;   (2)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傳統;   (4)時代與社會發展需要。   3.我國中小學德育的目標……簡答題   小學:a.培養學生正確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共產主義道德意識;   b.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認識和行為習慣;   c.…………的道德思維和評價能力;   d.……………自我教育能力。         初中:   a.熱愛祖國,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努力學習;   b.初步樹立公民的國家、道德概念、法制觀念;   c.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勞動和文明行為習慣;   d.遵紀守法,懂得使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e.講科學,不迷信;   f.具有自尊自愛、誠實正直、積極進取、不怕困難等心理品質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響的能力。四、德育的任務   1. 培養學生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2. 引導學生逐步樹立科學三觀。   3. 逐步使學生具有社義基本道德品質和法制觀念及養成文明行為習慣。   4. 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素質。第二節 (中小學)德育內容……簡答題分為三大類: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勞動教育人道主義與社會公德教育自覺紀律教育民主與法治觀念教育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馬列主義教育環境教育第三節 德育過程一、概念&構成要素(一)含義:德育過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規範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對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的施加影響,以形成教育者對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過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發展的過程,是個體社會化與社會規範個體化的統一過程。(二)構成要素……填空題   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四個互相制約的因素構成。二、基本矛盾:即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會所要求的道德規範)與受教育者現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實質是社會矛盾在德育過程中的體現。…填空題★三、基本規律……簡答題(一)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知、情、意、行的關係)。……論述題   德育過程是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過程。知、情、意、行是構成學生品德的四個基本因素,這四個要素是相對獨立的,又是相互聯繫的。德育過程是知、情、意、行諸因素得到和諧統一發展的過程。 具體來說:   a.知即品德認識,包括品德知識&品德評判兩個方面。品德認識是學生品德形成的基礎。   b.情即品德情感,是學生產生品德行為的內部動力&實現執行轉化的催化劑。   c.意………意志,是調節學生品德行為的精神力量。   d.行………行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標誌。   總之,知、情、意、行四個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礎,"行"是關鍵。一般說來,德育過程是沿著知、情、意、行順序形成和發展的。但是要根據具體情況,深入分析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年齡特徵,或從訓練行為開始,或從陶冶情感開始,最終達到兒童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諧發展。……填空題(二)德育過程是一個促進學生思想內部矛盾鬥爭的發展過程。(三)……………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統一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四)……………一個長期的、反覆的、逐步提高的過程。第四節 德育原則一、概念:是根據教育目的、德育目標和德育過程規律而提出的指導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則對制定德育大綱、確定德育內容、選擇德育方法、運用德育組織形式等具有指導作用。★二、我國中小學主要的德育原則……論述題、簡答題(一)導向性原則:   1.基本涵義:是指進行德育時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2.要求:a.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b.德育目標必須符合新時代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要求;c.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現實性結合起來。(二)疏導原則:   1.基本涵義:是指進行德育時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此原則亦稱循循善誘原則。   2.要求:   a.講明道理,疏通思想; b.因勢利導,循循善誘;   c.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三)因材施教原則:   1.基本涵義:是指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個性差異以及品德發展現狀,採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要求:   a.以發展的眼光客觀、全面、深入的瞭解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當代青少年學生的思想特點;   b.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選擇不同的內容和方法進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c.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性。(四)知行統一原則:   1.基本涵義:指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時,既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道德理論教育,又要重視組織學生參加實踐鍛鍊,把提高認識和行為養成結合起來,使學生做到言行一致。   2.要求:   a.加強理論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認識;   b.組織和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通過實踐活動加深認識,增強情感體驗,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c.對學生評價和要求要堅持知行統一的原則;   d.教育者要以身作則,嚴於律己,言行一致。(五)尊重信任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1.基本涵義:在德育過程中,既要尊重信任學生,又要對學生提出嚴格的要求,把嚴和愛有機地結合起來,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   2.要求:   a.教育者要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以及尊重熱愛學生的態度;   b.………應根據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標,對學生嚴格要求,認真管理;   c.………要從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品德發展狀況出發,提出適度的要求,並堅定不渝的貫徹到底。(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1.基本涵義:在德育過程中,教育者應主動協調多方面教育力量,統一認識和步調,有計劃、有系統、前後連貫的教育學生,發揮教育的整體功能,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品德。   2.要求:   a.充分發揮教師集體的作用,統一學校內部的多種教育力量,使之成為一個分工合作的優化群體。   b.爭取家長和社會的配合,主動協調好與家庭、社會教育的關係,逐步形成以學校為中心的"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   c.保持德育工作的經常性和制度化,處理好銜接工作,保證對學生影響的連續性、系統性,使學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漸進地發展。(七)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   1.基本涵義:在德育過程中,一分為二的看待學生,依靠和發揚學生的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因勢利導,化消極因為為積極因素。   2.要求   a.要一分為二的看待學生,特別是要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積極因素,激發其上進心。(正確瞭解和評價學生是正確教育學生的前提)   b.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自覺開展品德內部矛盾鬥爭,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c.根據學生的特點,因勢利導,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八)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原則:   1.基本涵義:在德育過程中,教育者要善於組織和教育學生熱愛集體,並依靠集體教育每個學生,同時通過對個別學生的教育,來促進集體的形成和發展,從而把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2.要求:   a.建立健全的學生集體;   b.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充分發揮學生集體的教育活動;c.加強個別教育,並通過個別教育影響集體,增強集體的生機和活力,將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辯證統一起來。(九)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原則   1.基本涵義:在德育過程中,既要正面引導,說服教育,啟發自覺,調動學生接受教育的內在動力,又要輔之以必要的紀律約束,並使兩者有機結合起來。   2.要求:  a.堅持正面教育原則,以事實、先進榜樣和表揚鼓勵為主法教育引導教育學生;  b.堅持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啟發自覺;  c.建立健全學校規章制度和集體組織的公約、守則等,並嚴格管理、認真執行。第五節 德育模式   概念:是在德育實施過程中德育理念、德育內容、手段、方法、途徑等的有機組合方式。影響較大的有以下三種:一、認知模式   是當代德育理論中流行最為廣泛、佔據主導地位的德育學說,由瑞士學者皮亞傑提出,而後美國學者柯爾伯格進一步深化的二、體諒模式   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為英國教育學家 彼得.麥克費爾 提出。三、社會模仿模式   美國的 班杜拉 創立的四、價值澄清模式美國 ;拉斯、哈名、西蒙 等。      第六節 德育的途徑與方法一、途徑:最基本的途徑是思想品德課與其他學科教學。…填空題   其他途徑:社會實踐活動;課外、校外活動;共青團、少先隊的活動;校會、班會、時事政策的學習;班主任工作。   Ps:德育活動的新形式包括:社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建立德育基地、創辦業餘黨校。二、方法的選擇與運用(一)方法的概念:為達到德育目的,在德育過程中採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和。包括教育者的教學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學習方式。★(二)常用方法……簡答題、填空題   1.說理教育法。此法為基本方法,分兩類:a.運用語言文字說服;b.運用事實進行說服。……填空題2.榜樣示範法 3.陶冶教育法 4.實際鍛鍊法 5.品德修養指導法 6.品德評價法(獎勵、懲罰、評比&操行評定) 7.心理諮詢法 8.生活指導法(三)選擇德育方法的依據   1.德育目標。   2.……內容。德育內容規定著對德育方法的特定要求。   3.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三、我國當前中小學德育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革趨勢(一)問題   1.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依然存在,德育為先的辦學思想未得到落實;   2.德育目標脫離實際且雜亂無序;   3.德育內容與學生的思想、生活實際和發展需要脫節;   4.知與行分離,重視德育知識的灌輸,輕視實踐和道德行為的養成;   5.形式主義和簡單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改革的主要趨勢   1.落實德育工作在素質教育中的首要位置;   2.確立符合學生思想品德發展實際的德育目標;   3.堅持貼近實際、生活、學生的德育方式,改進德育內容;   4.堅持知行統一,探索有效機制,建立科學的學生思道行為綜合考評制度;   5.積極改進中小學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   6.因地制宜的開展德育活動。四、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a.通過開展社區教育進行德育;   b.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c.建立德育基地;   d.創辦業餘黨校。            第八章 班主任與班級管理第一節 班級與班主任一、班級 (一)概念:是學校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的,將年齡和知識程度相近的學生編班分級而成的,有固定人數的基本教育單位。……名詞解釋   文藝復興時期教育家埃拉斯莫斯最先提出"班級"一詞。   誇美紐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學論》在此書中對班級組織進行了詳細論述,奠定了班級組織的理論基礎。……填空(二)功能:   1. 社會化功能:   班級組織能夠按照一定的社會化的要求,在集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以集體目標為導向,藉助課程、文化規範等載體,對學生傳授社會經驗、指導社會生活目標、教導社會規範、培養社會角色,使學生從一個自然有機體發展成為一個社會成員。   2. 班級的個體化功能   (1)促進發展的功能。能為成員提供發展機會,包括認知、情感、興趣態度和社會技能的發展。   (2)滿足需求的功能。既能滿足歸屬、親和、依存等基本需求,又能創造滿足自我實現等高級需求的途徑。   (3)診斷功能。   (4)矯正功能。二、班主任(一)概念:是班集體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學校貫徹國家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骨幹力量。……名詞解釋(二)地位&作用   1. 是班級建設的設計者。   2. 是班級組織的領導者。班主任的領導方式一般可以分為三種類型:權威型、民主型、放任型。…填空題   3. 是協調班級人際關係的主導者。(三)班主任工作的內容及方法……簡答題   1. 瞭解和研究學生(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務);……填空題   2. 有效地組織和培養班集體(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填空題   3. 協調校內外各種教育力量;   4. 建立學生檔案   5. 評定操行;   6. 班主任工作計劃總結;   7. 個別教育工作;   8. 班會活動的組織。      Ps:班主任的基本素質:心理素質;道德……;知識……;能力……。第二節 良好班集體的培養一、概念:班集體是按照班級授課制的培養目標和教育規範組織起來的,以共同學習活動和直接性人際關係交往為特徵的社會心理共同體。…名詞解釋二、特徵……填空題、簡答題(一)明確的共同目標;(二)一定的組織結構;(三)一定的共同生活準則;(四)集體成員之間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圍。三、發展階段……填空題   1.組建階段 2.核心初步形成…… 3.發展…… 4.成熟……四、班集體的教育作用:   a.利於學生形成群體意識;   b.利於培養學生的社交與適應能力;   c.利於訓練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五、良好班集體的形成與培養……簡答題   1. 確定集體的發展目標;   2. 建立得力的班集體核心;   3. 建立班集體的正常秩序;   4. 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5. 培養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第三節 班級管理一、概念:班級管理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社會活動,這一活動的根本目的是實現教育目標,使學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發展。   班級管理內容主要有:班級組織的建設、制度管理、教學管理和活動管理。★二、功能   1. 有助於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學習效率;   2. ………維持班級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風;   3. ………鍛鍊學生能力,學會自治自理。三、班級管理的幾種模式……簡答題(一)班級常規管理   1. 概念:指通過制定和執行規章制度來管理班級的經常性活動。   2. 內容:開展以班級規章制度為核心的常規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3. 班級常規管理的作用   a.是建立良好班集體的基本要素;   b.利於建立一個健康、活潑、積極、有效的班集體   c.…………良好的學習環境(二)班級平行管理   1. 內涵:指班主任既通過對集體的管理去間接影響個人,又通過對個人的直接管理去影響集體,從而把對集體和個人的管理結合起來的管理方式。……填空題   此理論源於馬卡連柯的"平行影響"的教育思想。……填空題   Ps:集體教育思想是馬卡連柯的主要思想。   2. 要求:要實施對班集體與對個別學生雙管齊下、互相滲透的管理,既要充分發揮班集體的教育功能,使其真正成為教育的力量,又要通過轉化個別學生來促進班集體的管理與發展。(三)班級民主管理   1. 內涵:指班級成員在服從班集體的正確決定和承擔責任的前提下參與班級全程管理的一種管理方式。其實質是在班級管理的全過程中,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力量,使人人都積極主動地參與班級事物。   2. 要求:   a.組織全體學生參與班級全程管理,即在班級管理的計劃、實行、檢查、總結的各個階段都讓學生參與進來;   b.建立班級民主管理制度,如干部輪換制度、定期評議制度、值日生制度等。(四)班級目標管理   1. 內涵:指班主任與學生共同制定班級總體目標,然後轉化為小組目標和個人目標,使其與班級總體目標融為一體,形成目標體系,以此推動班級管理活動,實現班級目標的管理方法。此法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提成出來的。……填空題   2. 要求:要圍繞全體成員共同確立的班級奮鬥目標,將學生的個體發展與班級進步緊密聯繫在一起,並在目標的引導下,實施學生的自我管理。四、當前我國學校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論述題(一)問題   1. 班主任對班級的管理方式偏重於專斷。   2. 班級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程度低。(二)解決策略(怎樣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班級管理制度)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建立以學生為本的班級管理新機制,尊重學生人格和主體性,發揚學生在班級自我管理中的主人翁精神,強調師生合作&學生之間的合作。   1. 以滿足學生髮展為目的。   學生的發展是班級管理的核心,班級管理的實質就是讓學生的潛能得到儘可能的開發。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既是班級活動的出發點,又是最終歸宿。   2. 確立學生在班級中的主體地位。   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是學校管理的宗旨。現代班級管理強調以學生為核心,建立一套能夠持久的激發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管理機制,確保學生的持久發展。   3. 有目的的訓練學生進行班級管理的能力。   實行班級幹部的輪流執政制,讓每個學生都有鍛鍊機會,並學會與人合作,把班集體作為學生自我教育的主體。         論述題:後進生產生的原因以及對後進生的教育問題   後進生產生的原因一、後進生自身的原因   後進生之所以成為後進,對其自身的原因必須進行具體分析,既可能有心理障礙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有學習基礎、學習方法等方面的原因。具體來說:(1)缺乏強烈的求知慾; (2)道德無知,是非觀念模糊; (3)自尊心強而性格敏感容易流於自卑; (4)意志力薄弱,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做事情往往會半途而廢; (5)學習基礎差,學習方法不適應 。二、家庭因素   (1)庭關係不和或家庭破裂,會對子女帶來不良影響。不僅影響學習,甚至影響子女正常心理品質和人格的形成。 (2)現在獨生子女增多,有的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或期望值過高; (3)有的家庭自身文化水準低,或者家庭殘缺,缺乏溫暖和愛心; (4)有的家長由於對孩子放任自流,對孩子的學習不聞不問;(5)有的家長則在孩子的管理教育方式方法上太過簡單粗暴,隨意打罵。這些也會使他們轉變為後進。三、學校環境   學校作為教育機構也存在形成後進生的原因,並且對於後進生的轉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1.片面追求升學率。這不僅是教育領域的問題,而是社會的綜合性問題。片面追求升學率,導致了一些地方、學校和教育工作者重智育,輕德育,重視少數尖子生的培養,忽視廣大學生的教育。   2.施教"求同",忽視因材施教。大綱相同,教材相同,又在一個班級上課,往往忽視或難以做到因材施教。這樣,學生之間本來就有的差距,越拉越大。因材施教是一個重要課題,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使每個學生嚐到甜頭,產生學習積極性,也才有可能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   3.教育方法失當。在我們的學校裡,有些教師教育思想不正確,教育方法失當,沒有強有力的德育工作,不重視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培養,缺乏防止學生分化和減少後進生的有力措施。教師對後進生的偏見,把他們當成班級進步的包袱,這也是後進生形成的重要原因。   後進生轉化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點:   1.改善人際關係,消除疑懼心理&對立情緒;   2. 保護學生自尊心,增強集體榮譽感;   3.講究談話藝術,提高道德認識;   4.通過各種方法鍛鍊學生的意志,鞏固學生的新習慣;   5.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運用教育機制。同時要注意"反覆抓,抓反覆"。   6"導之以行,持之以恆", 與後進生多溝通,瞭解他們的想法。(適時進行思想教育。老師要與他們多談心,多接觸,關心其生活、學習,真誠相待,逐步縮短直至消除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建立溝通渠道,使師生間具有朋友般的情誼。這樣老師就方便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用正確的觀念對他們進行思想滲透。)   7.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能力。教師要善於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發揮特長,讓後進生品嚐成功的快樂和喜悅,培養自信。   8.提供正確的範例,增強學生的是非觀。   9.積極爭取家長的密切配合和協助,藉助學校、家庭、社會的力量。共同採取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幫助。第九章 課外、校外教育第一節 課外、校外教育的概念&意義一、概念:是指在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以外,利用課餘時間,對學生施行的各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名詞解釋二、意義……簡答題   1. 利於學生開闊眼界、獲得知識;   2. ……學生髮展智力,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3. 是因材施教,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廣闊天地;   4. 是進行德育重要途徑。   第二節 課外、校外教育的內容&形式一、內容   1. 社會實踐活動(參觀、考察等走出校門,增長知識的活動);   2. 學科活動(以學習或研討某一學科的知識或培養某一方面的能力為主要目的的活動);   3. 科技活動; 4. 文學藝術活動; 5. 體育活動;    6. 社會公益活動(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和習慣,時期養成愛勞動、愛勞動人民、愛勞動成果的優秀品質,並掌握生產勞動的基本知識、技能,提高勞動技術素質);    7. 課外閱讀活動。   Ps:分為三類:接受性活動、創造性……;訓練性……。二、組織形式……填空題   1. 群眾性活動;   2. 小組活動(是課外、校外活動的主要形式);   3. 個別活動。   第三節 課外、校外教育的特點&要求一、特點:1. 自願性 2. 靈活性 3. 實踐性……填空題二、要求……簡答題   學校教學工作是教育學生的基本途徑,與此同時,課外、校外教育也是教育學生的重要途徑,二者缺一不可。要有明確的目的;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富有吸引力;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並與教師的指導相結合。第四節 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一、家庭教育   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補充,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特點……填空題   1. 教育內容的生活化;   2. ……方式的情感化;   3. ……方法的多樣化;(二)基本要求   1. 和諧的家庭環境;   2. 對孩子的要求要合理、統一;   3. 理解和尊重孩子;   4. 家長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和思想素養。二、社會教育   主要指學校、家庭環境以外的社區、文化團體組織等給予兒童和青少年的影響。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影響兒童和青少年的身心發展:   1. 社區對學生影響:a.一方面鼓勵他們走出去,和更多同齡人交往,參加群體活動,瞭解社會,克服自己的不良行為;b.另一方面,幫助他們選擇交往夥伴。   2. 各種校外機構的影響: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學校教育的不足,在培養兒童和青少年不同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3. 報刊、電視等大眾傳媒的影響:教師和家長在指導青少年兒童接受宣傳教育時要注意培養他們的辨別能力和批判能力,自覺抵制不良影響。三、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形成教育合力(一)學校教育佔據主導地位;(二)家庭、社會&學校三者協調一致,相互配合;   三者協調一致有利於保證整個教育在方向上高度一致,實現各種教育間的互補作用,從而加強整體教育效果。(三)加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相互聯繫;   學校可以通過定期舉行家長會等途徑加強與家庭之間的聯繫。(四)加強學校與社會教育機構的之間的相互聯繫。   1. 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校外教育組織;   2. 學校與校外教育機構建立經常性的聯繫;   3 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與社會各界保持密切聯繫。  總之,在我國,家庭、學校&社會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為了使受教育者身心得以健康的發展,學校應成為這三者相互聯繫、互相配合的最積極的倡導者和組織者,而家庭和社會應大力支持學校的工作。第十章 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第一節 教育研究概述一、涵義及特點   1. 概念:教育研究是人們為了獲得對教育理論和實踐問題的深入認識而進行的科學探索活動   2. 從事教育研究必須首先遵守倫理原則,具體包括:自願原則、匿名……、保密……&無害……。……填空題   3、教育研究的特點:客觀性、科學性、系統性、綜合性&可驗證性。…填空題二、意義……簡答題   1. 推動教育改革與發展;   2.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3. 提升教師自身素質。第二節 教育研究的基本過程……填空題、簡答題一、選擇研究課題;   一個好的研究課題必須具有以下特點:a.必須具有價值;b.必須有科學的現實性;c.必須明確具體;d.必須新穎,有獨創性;e.必須有可行性……填空題二、查閱文獻資料;三、制訂研究計劃;四、收集……資料;五、分析…………;六、撰寫……報告。第三節 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一、歷史研究法;二、個案研究法:是當今教育研究中運用廣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實地調查的一種具體方法。優點:它能以生動的描述過程形象地展示個案,這是定量統計難以做到的;缺點:a.研究結論的主觀性較強;b.會遇到倫理道德問題;c.個案研究成果的推廣性有限;d.對研究人員的語言技能、洞察力有較高的要求。三、行動研究法:指實際工作者(如教師)基於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與專家、學者及本單位的成員公共合作,將實際問題作為研究的主體進行系統的研究,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研究方法。優點:a.方法靈活,能適時做出反饋與調整;b.能將理論研究與實踐問題結合起來;c.對解決實際問題有效缺點:a.研究過程鬆散、隨意,缺乏系統性,影響研究的可靠性;b.研究樣本受具體情境的限制,缺少控制,影響研究的代表性。四、觀察法; 五、調查法; 六、實驗法; 七、敘事研究; 八、質地研究Ps:在教育調查研究中,最基本、廣泛的研究方法是:問卷調查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