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養小、養老,多少人在這樣的經歷中慢慢變老

導語:兩個真實故事

我一個朋友是教師,兒子博士畢業後留美,現在在波士頓的一家研究所工作,兒媳也是中國人,夫妻兩個年薪約9萬美元。2015年在波士頓買房,我朋友給他寄去了10萬美金湊齊了首付。房子買了以後請不起裝修公司,主要是美國的人工費太貴。於是朋友和兒子兩個人動手自己裝修。後來孫子出生後,由於兒子兒媳工作太忙,我朋友每年都會去波士頓待半年,幫忙照顧孫子。

我另一位朋友是紹興人,32歲,在杭州工作,前年在杭州800多萬買了房,首付了400多萬,其中100多萬是他和老婆的積蓄,300萬是他父母出的,岳父岳母那邊出了裝修的錢,雙方老人共同承擔了一部分月供。我朋友的父母都在紹興當地的國有銀行工作,今年朋友小孩出生,於是媽媽選擇提前一年退休到杭州照顧孫子。我朋友當時買房子就是衝著學區房去的,這樣一步到位,他說父母都很支持,也樂意幫他帶孩子。

啃老、養小、養老,多少人在這樣的經歷中慢慢變老


一、啃老,一定要進行批判嗎?

我一直在想,以上兩種情況,算不算啃老?從實際情況來看,這兩對小夫妻都有工作,生活能自給,但確實從經濟和時間上都從父母那裡得到了大量的“接濟”。但看起來更像是一家人相互協助,共度難關。這讓我們不得不重新來理解“啃老”這一概念。

啃老是近幾十年出現的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

從年輕人的角度來說,由於經濟壓力和高房價,讓絕大部分年輕人在買房、結婚、裝修、買車等重大項目上無法獨立承擔,而以上這些事又是迫切的現實需要,所以無形中需要父母提供支持。而之後一旦小孩子出生,由於工作繁忙,又需要父母來承擔一部分照顧孩子的責任。這其實有點像“剛需”啃老。

而從父母的角度來講,也不想看到孩子辛苦打拼,孤立無援,所以願意從經濟和時間上傾情付出。

從社會整體來看,中國的親情表現為一家三代協同合作構成的一種穩定單元,這種中國家庭模式實際上為政府承擔了一部分責任,並且減少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啃老、養小、養老,多少人在這樣的經歷中慢慢變老

試想,假如法律規定兒女經濟獨立後不得使用父母的資金購房,那麼將會給社會、經濟特別是樓市、婚姻、教育、消費帶來多少不利的因素。或許從這一角度而言,啃老是有一定的積極的社會意義的。

當然這裡需要有父母的意願和經濟能力作為支撐,假如父母不願意或者沒有相應的經濟能力,這種啃老就變成一種強制的負面的壓榨。

還有一種“啃老”不屬於我們今天的討論範圍。那就是純粹的不工作,完全靠父母生活的人,事實上這種寄生蟲式的人現在相對還是比較少的,所以傳統意義上的“啃老”正在發生變化。

二、養老,不是說說那麼簡單

與啃老相對的是另一個概念——“養老”。

首先可以肯定一點,父母身體健康時,退休離養老還很遠,實際上退休後的好多年都在被“啃老”,最多是共同生活。真正讓子女有壓力的養老是父母由於年齡太大或者生病,生活自理能力出現問題的時候。這時子女的壓力錶現在經濟付出和身體的照顧兩方面。


啃老、養小、養老,多少人在這樣的經歷中慢慢變老

我還有一位朋友是中學老師。父親早逝,母親幾年前患了老年痴呆症,生活無法自理,住在鄉下的小兒子家裡。她和哥哥給媽媽請了一個保姆,但還是不太放心,兄妹二人經常請假回家照顧母親,這一度讓她身心俱疲。每次看到她憔悴的模樣,其他朋友就會討論,三個子女都無法照顧好生病的母親,我們這種獨生子女的人老了以後怎麼辦,後來達成一致,老了以後就進養老院,不麻煩子女。

這就是我國目前家居式養老的現狀,對於子女而言,可能父母生命的百分九十五的時間都不需要你養老,但就算只剩下百分之五的時間,真正降臨後,都會成為你人生中不可承受之重。有時候,這種無奈甚至和孝順無關。


啃老、養小、養老,多少人在這樣的經歷中慢慢變老

近年來隨著城鄉醫保的推進和養老金的逐步提高,經濟壓力這方面略有緩和(除非身患重大疾病),身體的照顧和精神的陪伴反倒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

我國城鎮化持續推進,很多年輕人從農村奔向城市,從小城市湧向大城市,隨之而來的是空巢老人的問題。無法把父母接來同城居住成為一部分中青年人的焦慮,這裡既有經濟原因也有生活習慣問題。

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以往的計劃生育政策,有利於“啃老”,不利於“養老”。父母可以全情付出獨生子女,但是子女卻根本無法將這種付出等價反哺,因為當他需要養老時,面對的是兩個老人,而且還要照顧自己的小孩,這就是人口紅利轉變為人口負債時,產生的巨大不平衡性。

三、“養老”和“養小”

中國有一句諺語:“養小日日鮮,養老日日嫌。”

顯然人們更願意養小而不願養老,這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長久以來的文化問題。


啃老、養小、養老,多少人在這樣的經歷中慢慢變老

我們先來比較一下養老和養小的實際難度。當然這裡的“小”指的是嬰幼兒期,在這一期,“小”和“老”一樣,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然而情況卻是不一樣的。產婦都有三個月左右的產假,生產以後,會有雙方的老人來幫忙帶孩子。而一旦孩子長到了三週歲,就可以上幼兒園。

這幾點優勢在“養老”中是不存在的。首先,國家沒有法定的假期規定子女可以帶薪照顧老人;其次,也沒有法定的養老機構對一定年齡以上的老人實行制度上的收容;再者不可能指望孫子孫女來照顧老人,儘管他們小時候被老人照顧過。以上幾點說明,養老難於養小。

另外,我國的親情有一個很獨特的屬性,就是主要由上一輩向下一輩單向傳遞。國際教育學教授殷儲曾經談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他說:“我有兩個兒子,我很擔心,他們將來啃老會把我啃成什麼樣?但我轉念一想,沒關係,因為等到將來他們的兒子啃他們的時候,報應不就來了嗎?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一樣會為子女積累那麼多財富。

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啃老族”時,不要譴責他,因為他會被他的兒子“啃”回來。我們也不要抱怨,我為子女付出了那麼多,卻得不到回報。因為你的子女會把這份“付出”回報到他的孩子“身上”。這就是中國式養老和養小的真正精髓。

四、當你老了,將何去何從?

啃老,養小,養老,我們這樣的經歷中慢慢變老。那麼當你老了,你將何去何從?

對於我而言,我願意愉快地走進養老院。我曾經去過不少養老院,看到那裡有很多中老年的清潔工、護理工。他們可能是中國最後一批還願意幹這些髒活的黃金勞動力,有多少年輕人們願意幹這些活?


啃老、養小、養老,多少人在這樣的經歷中慢慢變老

養老院不應該是這個樣子,在未來,養老院應該成為中國最高薪、最優質、最專業、最讓人羨慕的服務機構。職員的主體應該是具備極高專業素養的年輕人。只有年輕人願意接受養老院的工作,並以此為榮,“養老”的春天才真正到來,我樂於見到這一幕。

未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養老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越來越多的老人走進養老院,接受陌生人的愛心和照顧,從而不只把養老的擔子壓在自己子女的身上,進而從根本上改變家居式養老的現狀。也許到了那個時候,子女的孝心和壓力才能達到平衡;那時候,養老和養小才能和諧共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