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海派京劇:追求時髦的先鋒


清末民初的海派京劇:追求時髦的先鋒

在“海納百川,兼容幷蓄”的上海,吳越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出了海派。上海這個大舞臺上演的京劇就成為了海派京劇。

雖說海派京劇的根源仍舊在傳統京劇,演員也是從北京“下海”而來,但其演法之時髦,思想之新穎,皆吸引了大量觀眾。


清末民初的海派京劇:追求時髦的先鋒

時裝戲

從服飾上看,傳統京劇的演員穿著厚重又昂貴的古代服裝。夏季時令,演員穿著古裝,極易流汗,很難自如地演出。古裝本身在汗水浸泡下,極易損壞,加上夏天票房不佳,所以傳統京劇班子一般都有歇夏的慣例。

京劇進入工商業發達的上海後,迅速轉變成業界交際的手段。怎樣表演觀眾感興趣的題材,怎樣在夏天不受服飾之累照樣演出,成了海派京劇的重要改革課題。因此,演員都穿著時下普通服裝演出。


清末民初的海派京劇:追求時髦的先鋒

時事戲

如此服裝承載的內容也是時下發生的新聞實事。1870年,第一齣穿著清朝普通服裝的京劇《張文祥刺馬》在上海戲園演出,它改編於刺客張文祥刺殺兩江總督馬新貽的案件,表現官民的衝突,在當時引起轟動。之後,海派京劇這類劇目就不絕如縷了。

傳統京劇的故事大多是古代社會中發生的事,或者是神話傳說故事。而海派京劇的故事不僅是以描寫時事為主要題材,還包括西方故事。如宣傳愛國思想的《瓜種蘭因》、《新茶花》,宣傳男女平等的《華倫夫人的職業》等等。這些洋裝戲借西人的酒杯,澆華人之壘塊。

因此,海派京劇的故事所表達的思想可以用柳亞子的一句話概括:“南部樂都,獨於黑暗世界,灼然放一線之光明。翠月明璫,喚醒鈞天之夢;情歌妙舞,招還祖國之魂。美洲三色之旗,其飄飄出於梨園革命乎!”其警世勸誡之效是顯而易見的。

清末民初的海派京劇:追求時髦的先鋒

白話戲

當然,京劇的故事跟上時代潮流,演法也不甘示弱。傳統京劇的基本功包括“唱唸做打”。其中,唱最驚豔,所謂滿宮滿調,在高音和超高音區唱得情味俱佳實屬可貴。而海派京劇則減少戲中大段唱腔,增加“做”和“打”的內容。“做”指的是舉手投足運用口手眼身步的表演。“打”指武打。

海派京劇中的武打驚險刺激,演員用真刀真槍,稍有不慎,就受傷進院。清末明初的清裝戲《鐵公雞》在上海新舞臺演出,演員蓋叫天等就用真刀真槍實打實地打了一架。

海派京劇的第二特徵就是把戲中的“念”儘量改成日常的話語。傳統京劇中的唸白和唱一樣用的是中州韻,對念要求字清句明,抑揚頓挫。而日常話語的加入,把京劇改變得更貼近生活。而馮子和在演外國題材的《拿破崙》中,用英語唸白,彈鋼琴唱外國歌,跳外國舞。

清末民初的海派京劇:追求時髦的先鋒

寫實戲

除了演員的內功,舞臺背景也追求真實佈景。電燈的應用,使夜晚成了白天的繼續。燈光配合舞臺佈景的運用,第一次在京劇演出中佔有了重要的地位。機械科技被應用到京劇演出中,旋轉舞臺和機關佈景成了表演中的“噱頭”與“賣點”,也使劇情的演進更加順暢。

在《炮烙梅伯》中,梅伯於火中被燒成了灰,演員當然是安然無恙的。在《石頭人招親》中,懷孕的女主角的肚子用手摸一下大一圈,再摸一下再大一圈,看得觀眾目瞪口呆。在《狸貓換太子》中,宮女當著觀眾的面將嬰兒放進籃子,隨後太監上場攔住宮女檢查籃子,籃子裡卻已經沒有嬰兒了。每演到此,觀眾的驚訝是情不自禁的。

海派京劇在虛中寫實,混入大量的現實生活場景,把藝術和現實生活的界限扯得粉碎。

清末民初的海派京劇:追求時髦的先鋒

《黑籍冤魂》

晚清時期,吸食鴉片盛行。為了揭露鴉片的危害性,海派京劇《黑籍冤魂》以富家父子因吸食鴉片,導致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為主線,控訴了鴉片的危害。

該劇首次在丹桂茶園演出就受到好評,在繼承了傳統京劇的某些身段、科諢的同時,加入唸白、機關佈景等新事物。劇中巡捕身穿生活中的制服,拉黃包車人穿日常所見的破衣、破褲,既符合階級地位,又體現時代特徵。

舞臺場景也與普通街景相似,展現上海的原貌。這樣的演出使觀眾如臨其境,感同身受,所受震撼與教育是一般的演戲所無法比擬的。

清末民初過後,海派京劇中的某類戲劇就慢慢演變為話劇。戲劇本就最貼近老百姓的生活,這類新事物的出現也反映了當時民眾最真實的審美態度。其獨特的樣態也成為歷史洪流中的一枝獨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