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民族——拉祜族苦聰人

雲南省金平縣境內的哀牢山,與越南接壤,在長達85公里的國境線上,深藏於此的苦聰人,已經在密林中生活了幾百年。

跨越千年的民族——拉祜族苦聰人

一段拍攝於20世紀50年代末的珍貴老影片,第一次記錄了當時依舊處於原始社會階段的苦聰人的生活狀態。當時苦聰人還在鑽木取火,構木為巢,主要依靠採集野果和獵取野獸過日子,公社成員用木棒或用木鋤,在地上掘個窟窿,丟下種子任其生長。這樣原始的種植方式,決定了他們無法長期固定在一個地方生活。隨時遷徙,居無定所,艱難度日。

跨越千年的民族——拉祜族苦聰人

哪種野菜可以充飢,面對猛獸如何捕獵,沒有文字記錄的苦聰人,一切勞作生活的經驗都是用生命換來的。生下孩子沒有一寸布,患了疾病沒有一點藥,苦聰人只好祈求鬼神的庇護。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共同綱領》,明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1950年,雲南紅河地區解放。在對各區縣的走訪調查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發現了苦聰人的蹤跡。為了讓那些依舊處於原始社會的苦聰人瞭解外面的世界,人民解放軍派出了大批幹部去尋找他們。

跨越千年的民族——拉祜族苦聰人

有一天在距離他們四、五十米遠的地方,他們忽然看見有一個人爬上樹採野果,他們高興地叫起來,老鄉、老鄉。沒想到,這個人聽見喊聲竟然嚇得掉頭就跑。

跨越千年的民族——拉祜族苦聰人

張普忠

雲南省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者米拉祜族鄉上納迷村村民

當時我的爺爺那一輩的老人給我講過,他們為什麼躲呢?當時害怕,不敢見人,就是怕殺人、打人,欺負人。

原來,上世紀50年代初期,雲南境內的國民黨軍隊潰敗之後,成立了一支“雲南反共救國軍”,其主要任務是竄擾雲南邊疆,挑動民族糾紛。當時,生產力落後的苦聰人深受其擾,吃了很多苦頭,只好儘可能地前往深山密林中藏身。他們對任何風吹草動都極其敏感,對外來的人更是心存疑懼,不敢輕易接近。這次偶遇全副武裝的解放軍,更是緊張得不知所措,只有下意識地拼命逃離。

經過耐心勸導,這一次他們在原始森林邊緣找到了六百多個苦聰人,據這些人說,當時的苦聰人總數有兩千多人。但遺憾的是,藏在哀牢山深處的其他的苦聰人並沒有被全部找到。

跨越千年的民族——拉祜族苦聰人

1957年春天,中共金平縣委又抽調了18個幹部,組成苦聰人訪問團,由縣長率領,攜帶了3萬元的救濟物資,第三次進入原始森林,對仍留在森林裡的兩千多個苦聰人全部進行了訪問。在苦聰人生活的歷史中,他們從未得到過如此關注,苦聰人逐漸放下疑懼,慢慢地接納瞭解放軍。一部分苦聰人陸續搬出老林在苦聰大寨裡定居了。

跨越千年的民族——拉祜族苦聰人

上世紀50年代,國家先後撥了九萬多元專款,給苦聰人購買農具、耕牛、種子、口糧、衣服和其他生活用品。工作組的同志,熱情地把新的生產技術教給他們,開水田種稻谷,苦聰人穿上了布衣,吃上了大米,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1987年,雲南省苦聰人全部恢復其拉祜族稱謂。

跨越千年的民族——拉祜族苦聰人

儘管走出了原始森林,但大部分苦聰人的觀念意識仍然停留在原始社會階段。很多苦聰人覺得,刀耕火種的生計方式對他們來說,更加方便省勁。他們習慣於圍著火塘生活,火塘的火永遠不熄,可是山下的定居生活,卻沒有足夠木柴供應火塘,山下炎熱的環境,也讓苦聰人害怕會染上“瘴氣”。種種生活上的困擾,加上苦聰人怕羞,不願與外界人接觸的性格,都讓他們無比懷念原始森林的生活。

跨越千年的民族——拉祜族苦聰人

這張合影拍攝於20世紀90年代,照片中的人,是當時金平縣政府組織的第四批拉祜族工作隊隊員。他們最重要的任務,依然是勸那些回到森林的苦聰人回到定居的村寨。

為了勸那些重返老林的苦聰人再一次搬出老林,民族工作隊決定首先解決他們的溫飽問題,提高苦聰人的糧食產量。1998年起,雲南省實施了“155”工程,提出了每年解決1000人,用5年的時間解決5000人的溫飽問題,鄉政府派戴榮柱到地棚村駐村,開展水稻旱育稀植的推廣工作。現在,每次回到苦聰人的村寨,他都會受到村民們熱烈的歡迎。

當時,為了讓村民們接納自己推廣的旱育稀植雜交稻技術,戴榮柱只能通過自己身體力行,種出糧食,才能讓他們信服。以前種植的常規稻畝產僅有100多公斤,在他的悉心引導下,通過半年的雜交水稻種植,地棚村的水稻畝產提高到了400公斤以上,糧食夠吃了,苦聰人的心也安定了。

家中有糧,心中不慌,苦聰人第一次真正意義上解決了溫飽問題,逐漸地習慣了定居的生活。


跨越千年的民族——拉祜族苦聰人

目前苦聰人的安居房,都是由苦聰人主動參與建設,需要出資1萬元,才能領到新房。共同參與,通過這種投工投勞並少部分出資的方式,使得苦聰人懂得了珍惜自己的勞動和所得,不願再返回老林。

六十多年前,苦聰人衣不蔽體、居無定所,逃遁在原始森林,無法保證基本的生存。今天,者米鄉小學,新的校舍正在建設中,三百多名苦聰孩子,和周邊各民族的學生一樣,在這裡接受現代的教育。歡聲笑語、自信開朗,他們伴隨著希望快樂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