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在南方建都的政权很少有能跨过淮河、黄河最终统一中原的,这是为什么呢?

原是洛阳花下客


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中国古代北方经济文化发展都远远领先南方。

比如三国时期,虽然吴国蜀国地盘加起来比魏国大,但是论人口和经济,远远不如魏国。

在古代人口是最重要的财富,有人就有粮,有钱,有兵。打仗本质上还是在比经济,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北方经济远远胜于南方,所以从南往北打,很难成功。

骑兵

二是因为骑兵是冷兵器时代的核武器。一万骑兵战斗力甚至在五万步卒之上!

中国自古有南人乘舟,北人骑马的说法。南人不善骑马,而且南方也不产马,所以南方多步卒。

而北方幽燕、蒙古、雍凉、西域都盛产马匹,组建成建制的骑兵是水到渠成的事。

中国地形南方多丘陵,北方多平原。平原不仅有利于耕种,发展农业和交通,也是骑兵用武之地。所以吕蒙才会劝孙权不要打青徐,即使能打下来,曹魏骑兵旦夕而至,根本就守不住啊!

刘裕北伐是仅次于明朝的最成功的一次

三是北人雄壮魁梧,南人婉约清秀。这是自然规律决定的。越往北,纬度越高,人类体格越高大,性格越生猛。越往南体格越矮小,性格越懒散。

所以客观上北方人单兵能力是胜过南方人的。

综上,无论经济、自然、军事因素,古代南人都远远不如北人。朱元璋是占了元朝气数将尽的便宜,刘裕是当时北方处于割据状态,所以二人能够统一。其他则再无成功的。


煮酒论千秋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中原争霸是主流,南方政权一般为南逃的偏安政权

中国封建史发源于河南(殷)、安徽(亳州)一带的“中原”地带,兴盛于关中之地(长安),此后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又随朝代更迭回到河南(汴梁、洛阳)、北京。

所以北方历来是大一统王朝的定都所在,同时也是想问鼎中原的各方势力斗争的焦点,而在这众多势力当中,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是力量最为强大,也是胜率最高的。正所谓“成王败寇”,被游牧民族击败的大一统王朝只能选择南逃,像东晋、南宋、南明皆为此类。既然他们是原来失败的一方,自然实力上本身就不如北方的新政权,北伐收复中原就更是天方夜谭了。

二、南方缺少耕地和马场,是无法北上统一中原的重要原因

前面我们提到北方是中原文明的发祥地,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的前期,南方的发展是要远远落后北方的。这在农业发展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作为农耕文明传统核心地带,沃野千里的安徽、河南直到现在仍然是中国的产粮大省,号称中国人的粮仓,而东北平原现在被成为“北大仓”,其粮食产量仅次于河南、安徽。而在古代,这几片区域对于养兵几十万的任何一个政权都是必争之地,失去了这片区域就丧失了用兵的主动权。

而南方由于大量山地和水网,直到东晋衣冠南渡之后才第一次得到大范围开发,到宋朝时又通过引进占城稻使南方水稻的产量和耕作范围得到增加,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南方政权军队粮食补给不足的问题。到了明朝中后期,长江流域江汉平原得到大规模开发,更是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盛景,基本上解决了南方证权粮食补给的问题。

“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关于占城稻的描述。

而马场方面南方的劣势则更加明显。像北方的关中、蒙古、新疆都是传统的产马区,南方也没有大型马场,在骑兵称霸战场的冷兵器时代,没有战马的军队战斗力是得不到保证的。正因为缺乏粮食和战马这两个古代战争最核心的资源,所以历来南方政权都在与北方政权的斗争中处于绝对劣势。

上面两点原因就是古代南方政权无法统一中原的主要原因。但是,随着南方的崛起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这种情况逐渐得到改变逐渐,南宋时以岳飞为代表的主战派已经能够发动北伐一直打到朱仙镇,到了朱元璋时更是通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直接赶走蒙古人由南向北夺得了天下。而等到火器不断发展之后,骑兵的作用慢慢淡化,南北在军事方面的差距也就基本不存在了。欢迎关注我哦,本文属一家之言,如有不妥欢迎批评指正。


临江小仙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化最早的起源地,因此,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北方地区就成为了中国古代最先开发、最早繁荣的地区,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内,北方地区因为人口的稠密、耕地的广阔、经济的繁荣这些硬实力的强大,所以常常能够在对南方作战上优势明显

更为重要的是,北方占据了有利的地势,在地理上不仅有战略纵深,而且还有攻守的天然通道,进可攻退可守,国都的选择也很多,只需要把兵力配置到几个战略要地上,就完全可以不畏惧南方的入侵。


南方却恰恰相反,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经济上的限制,令南方政权的最佳经营空间只能压缩在了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蛰伏于南京、杭州一隅,往往南方受到北方的军事打击时,只要江南被攻破,中国南方也就不战自溃望风而降了,所以南方在冷兵器时期缺乏地理上的战略支点,这是导致其无法长存的主要原因。

南方政权最适合立都的就是南京,历史也证明了南京是不二之选。

一是因为江南富庶,可以源源不断的提供物资给南京输血,就有了可与中原政权抗衡的经济实力。二是南京有长江天堑可以凭借,长江除了军事上的防御作用外,还有运输方面的优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长江中下游地带上多个城市的军事力量共同拱卫国都。三是因为立南京有了入华北的主动权,进可图霸中原,退也能偏安一隅。


但是往往北方军队能打到南京城下时,也就说明了南方政权大势已去,防守的意义已经不大,即将面临着覆灭的命运,即便是长江下游的勤王之师到来,也只是困兽之斗而已,很难再扭转颓势了,所以南方政权在有实力时,一般都是控扼淮河一线,拉大缓冲地带进行殊死决战,尽量不会给对方兵临城下的机会。

北方在与南方决战时,有一个巨大的天然的杀手锏,时常让南方政权胆寒,那就是骑兵部队。

冷兵器时期,骑兵非常重要,是因为骑兵机动灵活,很容易杀人而不易被杀,且冲击力和杀伤力都很大,是步兵的天生克星,骑兵最关键的就是马匹的良劣与否,中国最优质的马场不在南方,而在西北一带,这也就注定了南方在和北方陆战时有天然的劣势。

古代历史上唯一一次的北伐胜利案例就是朱元璋北伐,那还是在蒙元大势已去,力量衰微之际的背景下展开的,也基本上没有遇到元军像样的抵抗,就成功光复了北方,近代的北伐战争胜利也如出一辙,外加一个装备精良的因素。


纳兰谈史


我在头条号上曾经说过类似的问题,在这里再说一下。

我想说:抛开人口和经济谈战争能力都是耍流氓!

从人口密度上来说:南方和和北方的人口密度是随着朝代的更替而不断变化的,并且变化的趋势是南方逐渐增大,北方逐渐减少。在西汉时期华北各州人口合计占全国各州总数的77.52%;位居秦岭淮河以南的荆州,扬州、益州,交趾人口合计仅占全国各州总数的22.48%。


到了唐朝时期华北各道合计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9.73%,华南各道合计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0.27%。同西汉相比,华南人口比重已大有增加,华北与华南人口之比约为6:4(西汉时约为7.5:2.5)。

到宋代,南北人口的分布,更有很大变化。宋神宗元丰初年(公元1078)全国在籍民户,东南和四川地区即占2/3。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86—1791)华北各省人口合占全国总人口的35.48%,华南各省合占全国总人口的64.52%,南方人口约占2/3,北方人口约占1/3,同汉代人口分布成相反形势。



从经济发展来看:南方和北方也随着人口的变化而变化。在秦和西汉时期,人口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还处于未开发地方,是流放犯人的主要场所,经济发展更是无从谈起。但是从隋唐时期开始南方开始发展尤其是海运的发达促进的南方各省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南宋时期对南方的开发更是将南方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推向高峰,并逐渐超越北方。

战争是需要人口和经济来支撑的,在明朝以前全国主要的人口和经济发达地带都在北方,因此北方的战争潜力和能力就大于南方,取胜的几率就非常大。在明朝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期南方人口和经济发展都优于北方,因此南方的战争潜力和能力就大,胜算的几率就大。


蚂蚁历史观


技术从哪边传来,哪边就强。这里的技术是指广义的技术,包括政权组织形式,军队组织方式,宗教组织方式,新思想,冶金,农作物等。

文明的核心区

人类产生文明以来,满打满算不到一万年。这一万年并不是平均主义,这边发展一点哪边发展一点。一般认为是从两河流域开始后,一直不断往外扩展,离得越远起步就越晚,得到新技术就越晚。

甚至有极端的认为,不止这一万年,旧石器时代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包括美洲和南部非洲和澳洲也都在同心圆范围内。以前认为这些地区相对独立。

一万多年以来,文明的核心地区始终在两河、地中海打转,各地零零星星的技术在核心地区碰撞集合,并在竞争中产生优势,之后往四面八方传过去。直到近代,才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两岸。

技术的传播

既然核心在这些地方,那交通上和这些地区的方便程度就很重要。简单来说交通越方便就越有优势。

例如青铜器的人工冶炼技术出现时间,基本就是从两河到印度到中国这个时间顺序。马车、文字也是如此。这三样在中国出现的时候就已经高度成熟了。

北方对南方的征服

技术从中心地区到中国大致有两条路,一条从西边北边,一条从海路。而海路直到近代大航海之后才开始超过陆路。

所以,中国历史上征服大多自北向南。因为北边掌握着更好的技术,又有财富流通的商路,所以有优势。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似乎喜欢把周边的蛮族描述成一群啥也不会的野蛮人,然而并不是这样。党项人、突厥人、蒙古人、满洲人等,技术尤其是军事相关的技术并不差,经常有优势。

有了技术和财富的双重优势,征服也就随之而来。

北方的衰落

北方真正的衰落是从大航海之后开始的。财富和技术逐渐聚集于沿海,广州、泉州、宁波、乃至上海崛起,南方逐渐比北方有优势了。

比方最后一次征服南方是苏联人带来的,苏联人虽然不如英美,但却比蒋介石强得多。可以预见,以后的征服会以南方征服北方居多。直到下一次重大的改变。


区块链米达斯之手


1.地理及军队实力因素:古代黄河河道宽,流水急,南方军队很难跨越,就算跨过黄河,北方骑兵由上而下南方军队很难抵抗的住。

2.经济因素:南方富裕,统治者很难有气吞天下的雄心壮志,南方政权少有主动过黄河向北出击的时候,甘愿偏安一隅,安享富贵。

3.气候因素;秦岭-淮河一线,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 传统意义上南北方分界线, 水田旱地分布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 水稻小麦种植分界线,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以及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和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限,在古代,黄河以北游牧为主,以南农耕为主,军队身体素质北方普遍强于南方军队,南方人不适北方的气候及生活习惯等。

综上各原因,南方建都的政权很少能够建都南方而统一全国。

  




满山红遍


题主所说是事实,举两个最有代表性例子,三国时期最终是北方的晋朝统一南方割据政权,元朝多年征战彻底消灭南宋政权,我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一、 自然环境(生存环境)造就南北方民风差异

北方寒冷干燥、物产贫瘠,与自然环境的搏斗及争夺资源造就北方民风彪悍好战,希望去南方掠夺财富和人口。所以北方有为统一南方作战的社会基础和诉求。

中国南方气候温暖,生活富庶,人们生存压力小,从贵族到平民更多追求生活享受、精神享受,没有主动打仗统一中原的社会基础。

二、北方骑兵优势

冷兵器时代,骑兵占有太大的优势,作战能力强,机动性好。蒙古十万铁骑横扫亚欧大陆。相比北方,南方缺乏大量战马及训练有素的骑兵。这也是南方政权不能一统中原的重要原因。

三、 北方、南方战役物资运输的利弊

中国古代北方南下主要从两条路线:陕西、洛阳沿汉江攻打襄阳,一旦攻下襄阳可顺流直下进长江攻击江南。从河南、安徽北部沿颖河、淮河、淝水入巢湖争夺寿春、合肥一线,沿裕溪河入长江。

为什么要这么打,因为水运做后勤保障快捷,只有后勤保障跟上了才能打赢长期战争(秦始久攻岭南不下,修建灵渠后才彻底征服岭南)。试想北方南下运输物资顺流而下,南方物资逆流而上。即便两国实力相当,也很难成功。

四、关于经济技术因素

我不太认同北方经济技术要比南方发达的说法,尤其是金国、元攻打宋朝,南宋的科学和经济都比北方发达。


小天说高校


个人观点,仅供闲谈。

第一,自古至今,战争打的都是经济或者说民力,宋至明清长江以南才成为赋税重地,人口昌盛,是谓经济中心。所以说在此以前江南之地并没有经济实力从南往北打,统一中国;

第二,北方与南方的地理位置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北方多山地,地理位置属于易守难攻,而南方,多平原丘陵,守已经很不易了,再集中优势兵力攻打北方,必然捉襟见肘,时间一长偏安一隅风气必然成气候;

第三,南北方文化民风以及地理认同感也有很大差异,这个自不必多说,因此南方政权统一北方必然困难重重。


小市民说


很高兴能回答您这个问题,平时看历史剧的时候,确实看到影像中比如南京,杭州能古代经济实力与繁华景象。但最终都确实统一不了北方。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以下两点:

一:首先是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分别是前秦东晋时期,唐代安史之乱时期以及金灭北宋时期。宋金之前:秦咸阳,汉长安洛阳,唐代长安,宋开封都城都在北方,因为此时的经济中心在黄河流域,只有如宋齐梁陈等未统一的政权建都南方,如建康。

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完成后,南方经济技术完全超过北方,南宋都城临安就是全国经济中心之一,当然南宋建都南方也是军事实力衰如造成的。

1272年,忽必烈建都大都,是因为当时蒙古政权主要控制着中国北方,建都大都有利于控制加强统治,更能够联系中亚各国。

1368年朱元璋建都南京,主要是由于朱吴起兵江西,且明初北元实力强大,而到了洪武后期,朱元璋本人也对南京不满,希望建西安,只是条件并不允许。

1421年燕王朱棣迁都北京,主要是加强国防的需要,明代设置九边防范鞑靼游牧民族,朱棣篡位之前所率部队就是北京地区的防卫武装,所以在他起兵之后北京防卫空虚,1421年,朱棣为加强对鞑靼人的控制力度选择北京作为都城。

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

到近代国民政府定都南京陪都重庆直到我党1949年把北京定位首都。

所以历史脉络都是巩固政权的需要。

二:第二点因素也比较关键。

在冷兵器时期,骑兵对于步兵的优势非常大,而我国优质战马的产马区在北方,因此北方对于南方有着很强的军事优势。单一文化中心在北方,经济运转比较便捷!军队运作能力比较强!而相对于南方,民族众多,名族文化多样性也很难形成大的军事统治集团。

以上两点回答不知您是否满意,共勉。





叫我双木林


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首先明白战争意味着拚的是经济和人口,尤其在冷兵器时代,人口多少决定战争的走向,还有经济,打仗是要花钱的,而在华夏五千年历史里,相对发达地方应在中原地带:山西,河南,山东等地轴上。而长江以南及沿海地带是称南蛮之地,开发程度比中原地带差很远,包括经济和人口!

第二冷兵器时代作战工具,以战车战马及弓箭长矛为主,在陆地作战有优势,虽然南方水系发达,船舶作战有利,但也离不开陆战,最终回到陆地上来,所以南方去北方士兵难以适應,而北方到南方问题不大!当然还有气侯,后勤保障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