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一場馬島戰爭就讓阿根廷一蹶不振?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原因?

Crazy歷史


馬拉多納、梅西、探戈、阿根廷別為我哭泣、貝隆夫人等等,當我們提到阿根廷,你還能想到些什麼?

一直以來,這個拉美大國一直以足球和探戈的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在當今世界上,阿根廷無論政治、經濟還是軍事,都不是一個非常起眼的角色。然而,在20世紀上半葉,那時候的阿根廷絕對是世界排名靠前的富國。正是因為其富裕程度高,導致當時好萊塢影視中富人的形象往往是一副典型的阿根廷人的樣子。

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讓阿根廷摘取了第一個“從發達國家倒退到發展中國家”的桂冠呢?

有人說是因為英阿馬島戰爭。那麼這就是歷史真相嗎?

讓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馬爾維納斯群島(又稱英屬福克蘭群島)之戰。1982年,阿根廷國內經濟衰退、政局動盪。時任阿根廷總統加爾鐵裡,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將目光投向了近在咫尺的馬島。1984年4月,阿根廷軍政府出兵佔領了馬爾維納斯群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德維奇群島。隨後英國組織遠征艦隊,出動了包括航母在內的特混編隊,歷時兩個月左右的時間,重新奪回了馬島。

就馬島戰爭的規模來看,絕對算不上一場大的戰爭。另外歷時也較短,根本談不上對經濟的重創。然而,就是這樣一場本不起眼的戰鬥,卻讓阿根廷從此一蹶不振,一直到今天,依舊沒有能重新回到失去的位置上。

所以很多人說是馬島戰爭改變了阿根廷的國運。這句話有一些道理,但是並不全面。其實阿根廷的衰落在馬島之戰以前已經存在,只不過馬島戰爭加速了這個過程而已。

沒有處理好外資和外債問題

外資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它不僅能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還會密切一個國家和市場的聯繫,帶動國家經濟的發展。但是阿根廷在處理外資的過程中出現很多失誤。

首先,經濟鏈位置不佳。

阿根廷的經濟和世界經濟聯繫緊密,但是在世界分工的角色上,阿根廷長期處於原材料供應商的角色,並沒有形成高附加值的產業鏈。國際大宗商品的波動對阿根廷的經濟影響很大。

其次,外資佔據了明顯優勢。

而阿根廷的民族企業,被外資企業擠壓的失去了生存的空間。被外資扼住經濟命脈的阿根廷,雖然曾經經濟發達但是大部分利潤進了跨國企業的腰包,還在實際上失去了國內經濟的主導權。所以,民族資產階級極力主張沒收外企,實行國有化。

而外債問題更甚。1987年外債總額已經達到了國內生產總值的70%,應付利息為44億美元,達到當年外貿收入的2/3以上。

阿根廷出現了嚴重的債務危機,極大了影響了其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逐漸惡化的國際關係

馬島戰爭雖然只是發生在英阿之間,但是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其在西方世界的號召力還是非常強的。更何況,作為世界第一大軍事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英國可以要求成員國對阿根廷實行經濟制裁,物資禁運等政策。事實也是如此,例如,在馬島戰爭期間大放異彩的飛魚導彈就是法國出售給阿根廷的武器。而在馬島戰爭發生後,法國立即停止了和阿根廷的一切軍事往來。

另外,一直以來奉行中立政策的阿根廷,明顯想在北約和華約集團中兩不得罪。但是一直視美洲為自己後院的美國人一直很不爽阿根廷的中立政策。這讓美國日益對阿根廷更加強硬,從而對其輸入國內的產品給予了某種程度的限制。

政局不穩,社會動盪,經濟政策失當

經濟的發展需要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常識。然而二戰以後的阿根廷政局一直處於動盪當中,1955年以來的三十多年間,在政治上發生了軍人政權和民選政府交替執政的局面。而幾乎每一屆新政府上臺,必定要全盤推翻上屆政府的各項經濟政策。而新舊政策幾乎就完全是截然相反。這讓企業苦不堪言,完全不利於經濟的發展。

而馬島戰爭的出現,不過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從此阿根廷深陷經濟滯漲的陷阱,至今依舊難以從中自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