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关于“秋”的语文主题活动


记一次关于“秋”的语文主题活动

文 王磊 柳佳 图 霍仲夷


呼市的秋是很美的。

而最先嗅到秋的讯息的绝不是我,应该是内大松树上的喜鹊,或是火炬树上排的整整齐齐的泛红的叶子,抑或是趴在网子上的密密麻麻的爬山虎,傲然地把向阳与背阴处硬生生地搞成了两个极端,一边感慨生命力的顽强,一边又感伤于万物凋零。只是我们每日忙忙碌碌,感官仿佛已经钝化,很少再有机会放飞神识,好好感知一下我们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天地。

我盼望着那“一声令下”,仿佛大家都约好了似的,就在那个点,那一周,所有的树都爽快的脱去伴随自己一年的叶子,落得个“铁似的直刺向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模样。(引鲁迅《秋夜》语)

那一周就要来了。

我怀着隐秘的想望,想赶在那一周前,告诉孩子们,我们去看“秋”啊。可是有月考横亘在眼前,那就等考试结束吧,我得了个不监考的空,先去给他们探一探路,找两片最有代表性的叶子诱惑下他们。(题外话:本来是夹在卷子里当“秘密武器”的,等说到关键处准备拿了,结果发现它们失踪了……)

是的,就这样,熬过最后一科,考完回班,布置下了这个“蓄谋已久”的主题活动。

我在主题活动的上面还特意加了一个题头,叫“艺术哲思与自然情怀”。

下面这段文字是请班里的才女——柳佳同学写的,我觉得她对这九个字解释的很好,就原封不动的摘录在这啦——


与自然共鸣是很奇妙的感觉,像接受一道神谕,须逐字默念方能领会它的真谛。但这种与神的对话越来越稀少,触碰越来越微弱,是自然抛弃了他的孩子么,还是我们与父母心生隔阂,稀释了与自然的胶连?某种程度上说,我们脱离了与原始自然的亲密关系,与现代文明建立了更牢固的契约 ,对自然只剩下欣赏,没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我们往往坐在教室里,坐在办公室里,隔着窗子,或深或浅地凝望,若有若无地思考,有时一无所获,有时略有触动,但感伤和喜悦都是刹那,很快就又会被忙碌的生活冲散了。

能弥补自然和人生缺陷的是艺术,自然孕育了艺术,我们的生活就是一种行为艺术,面对大自然赠予的素材,我得先成就它,它才有可能成就我。对生活和自然,我们自始至终应该保持真诚,对世界乃至宇宙,应该有着不可磨灭的好奇心。学校里的教授会用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世界,却不教如何使用天生的双眼;会研究化学,就是不研究面包是怎么做的;能够发现海王星的卫星,却发现不了他眼里的灰尘,也发现不了他本人是哪个流浪汉的卫星......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反问过一句话:“年轻人学习生活的最佳方式难道不是立刻展开生活实验吗?”要了解自然,你得先触摸自然。


我的初心


是的,做这件事我是有私心的。如今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是有创造力的人才,而创造力是传统教学所能给予的吗?十二年的教育到了最后,竟然是要孩子闭上眼睛,捂上耳朵,捏上鼻子吗?要知道,没有一些艺术修养的孩子到了社会是要吃亏的。最为可怕的是,孩子竟然乖乖的听了老师家长的话,很自觉的闭上了,捂上了,捏上了。你想让他放下手,他竟然反抗你,排斥你,或者应付你装装样子,暂时放下了,趁你不注意,立马又闭上了。我常想,艺术是什么?它究竟有什么用?后来我告诉自己说,也许艺术就是对现世的“模仿”,他的秘密就是“隐喻”,它引导你从自我封闭中走出来,唤醒早已迟钝麻木的感官,让你对世界重新报以好奇,对自然开始充满敬意,也许正是因为这,才使得人真正成为人,你成为你,而不是别人了吧。

人在创造中所获得满足感真是美妙无比,艺术的天分需要有人赏识,需要自我肯定。哲思源于思想的碰撞,在于对社会的深切体悟。自然情怀更是关乎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我们希望我们首先是一个“自然人”,其次再是一个“社会人”。常常很羡慕于日本人对时令的敏感,简单举几个例子:被誉为世界上最短诗歌的俳句就规定必须以季节为题材,这些反映年中的节庆、花鸟、动物的所谓“季语”,就被汇总在一部名叫《岁时记》的词典里。而在花道、茶道中,季节感也构成了重要的主题之一。即便是普通日本人之间的书信,也大都不忘在起首部分加上季节变化的描写或问候。这种感性不仅浸润在日本文学作品中,也广泛地体现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他们总是顺应四季的变化.品尝各种时令的美味佳肴,适时地改变服装和调整家具,让和服上的花纹取自各个季节的植物花卉,比如秋天的枫叶,春天的樱花等等。并衍生出赏花、赏月、赏雪等具有全民性质的传统审美活动。记得很多年前,当苏联的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登上月球,整个世界为人类征服宇宙的进步而欢呼雀跃之时,日本人却对这一科学壮举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有些奇怪地叹息道:月亮是应该用来观赏和眺望的呀。这看似诗人不食人间烟火的感慨,却也表现出了一般日本人所抱有的较之实用性,更重视审美性的自然观。

远的不说,就说咱们身边的祖辈,经常会听他们说,“又到了收麦子、拾棉花的时候了”,小时候看到下冰雹高兴地连蹦带跳的时候,他们总会幽幽地说上一句,“今年的苹果、西瓜可是招灾了”,这时候就突然觉得他们好不容易哦,我想这种自然情怀的教育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构建多少起点正向作用吧。


活动流程


回到活动上来,其实就是一场“艺术展”。形式放得很开,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剧本)、美术、摄影、音乐、微视频、戏剧主题表演、PPT展示等等,这些都行,我们会分类进行展评,最后举行颁奖仪式。


以上是我个人视角,咱们来看看学生眼中这个活动是咋样的——


10月20日,活动的内容布置下来,“艺术哲思与自然情怀”一次关于“秋”的主题活动。听到这个任务,许多同学内心是崩溃的,已经太久,我们眼中的自然是灰色的。

一个周末的时间,同学们苦苦思索,走出教室和家门,去观察,秋的颜色渐渐鲜明,秋的脉络逐渐浮现。当初听到这个任务的焦躁慢慢沉淀,我们读懂了秋的一部分。

一周的创作时间,高三紧张的学习氛围没有削减,更激昂澎湃力量贯穿了这一周,在做完数学题后写一写秋的文章,产生了一种神奇的化学反应,又突兀又和谐,我想,离秋更近了一步。

10月29日,提交作品是很有成就感的,把同学们的作品放在走廊里展览,设计别出心裁的投票方式,每个人都惊艳、赞叹,每个人都兴奋、期待,我们已经尝到了秋天的果实。

11月6日,开始投票啦!!!每个人手里有三块糖果,喜欢谁的作品就把糖放进他下面的纸框,收获糖果最多的作品胜出。投票时我们班吸引了整个年级的人驻足欣赏,好像我们传递了一场秋。

11月13日,颁奖仪式。胜出作品的颁奖词都是同学们写的,能给自己最心爱的作品写点东西,每个人都很用心。当老师在讲台上念出颁奖词时,伴着同学哼的歌,走上讲台领奖,掌声、笑声,满足、感动,我们知道自己打开了一个礼物,里面是大自然的馈赠。


优秀作品展示


记一次关于“秋”的语文主题活动

(来自刘佳欣)


记一次关于“秋”的语文主题活动

(分别来自邢浩东 高琪 赵小地)


记一次关于“秋”的语文主题活动

(来自赵旭)


记一次关于“秋”的语文主题活动

(来自赵彦喆)


记一次关于“秋”的语文主题活动

(来自祁飞宇)


记一次关于“秋”的语文主题活动

(来自柳佳)


记一次关于“秋”的语文主题活动

绘画部分展示


记一次关于“秋”的语文主题活动

(分别来自髙仕琪 乌丽雅苏 李柏)


记一次关于“秋”的语文主题活动

(分别来自韩雅静 王静怡)


记一次关于“秋”的语文主题活动

(分别来自刘淑媛 牛俊敏 朱明萱)


记一次关于“秋”的语文主题活动

(来自陈新苑)


记一次关于“秋”的语文主题活动

(分别来自闫涛 杨瀚博)


颁奖词(节选)

记一次关于“秋”的语文主题活动

记一次关于“秋”的语文主题活动

记一次关于“秋”的语文主题活动

记一次关于“秋”的语文主题活动

记一次关于“秋”的语文主题活动

记一次关于“秋”的语文主题活动


获奖同学合照


记一次关于“秋”的语文主题活动


总结


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读书的意义应该是更广泛的,从生活和自然习得的一切都是学习,艺术应该是用另一个角度看或表现世界,造次不同,远近各异。这次活动对头脑的锻炼不亚于数学,在理解和感悟方面,带给我们的远远超过我们为之付出的,我们真的留住了一场秋,它也不会走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