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一次關於“秋”的語文主題活動


記一次關於“秋”的語文主題活動

文 王磊 柳佳 圖 霍仲夷


呼市的秋是很美的。

而最先嗅到秋的訊息的絕不是我,應該是內大松樹上的喜鵲,或是火炬樹上排的整整齊齊的泛紅的葉子,抑或是趴在網子上的密密麻麻的爬山虎,傲然地把向陽與背陰處硬生生地搞成了兩個極端,一邊感慨生命力的頑強,一邊又感傷於萬物凋零。只是我們每日忙忙碌碌,感官彷彿已經鈍化,很少再有機會放飛神識,好好感知一下我們這片生於斯長於斯的天地。

我盼望著那“一聲令下”,彷彿大家都約好了似的,就在那個點,那一週,所有的樹都爽快的脫去伴隨自己一年的葉子,落得個“鐵似的直刺向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模樣。(引魯迅《秋夜》語)

那一週就要來了。

我懷著隱秘的想望,想趕在那一週前,告訴孩子們,我們去看“秋”啊。可是有月考橫亙在眼前,那就等考試結束吧,我得了個不監考的空,先去給他們探一探路,找兩片最有代表性的葉子誘惑下他們。(題外話:本來是夾在卷子裡當“秘密武器”的,等說到關鍵處準備拿了,結果發現它們失蹤了……)

是的,就這樣,熬過最後一科,考完回班,佈置下了這個“蓄謀已久”的主題活動。

我在主題活動的上面還特意加了一個題頭,叫“藝術哲思與自然情懷”。

下面這段文字是請班裡的才女——柳佳同學寫的,我覺得她對這九個字解釋的很好,就原封不動的摘錄在這啦——


與自然共鳴是很奇妙的感覺,像接受一道神諭,須逐字默唸方能領會它的真諦。但這種與神的對話越來越稀少,觸碰越來越微弱,是自然拋棄了他的孩子麼,還是我們與父母心生隔閡,稀釋了與自然的膠連?某種程度上說,我們脫離了與原始自然的親密關係,與現代文明建立了更牢固的契約 ,對自然只剩下欣賞,沒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與探究,我們往往坐在教室裡,坐在辦公室裡,隔著窗子,或深或淺地凝望,若有若無地思考,有時一無所獲,有時略有觸動,但感傷和喜悅都是剎那,很快就又會被忙碌的生活衝散了。

能彌補自然和人生缺陷的是藝術,自然孕育了藝術,我們的生活就是一種行為藝術,面對大自然贈予的素材,我得先成就它,它才有可能成就我。對生活和自然,我們自始至終應該保持真誠,對世界乃至宇宙,應該有著不可磨滅的好奇心。學校裡的教授會用望遠鏡和顯微鏡觀察世界,卻不教如何使用天生的雙眼;會研究化學,就是不研究麵包是怎麼做的;能夠發現海王星的衛星,卻發現不了他眼裡的灰塵,也發現不了他本人是哪個流浪漢的衛星......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反問過一句話:“年輕人學習生活的最佳方式難道不是立刻展開生活實驗嗎?”要了解自然,你得先觸摸自然。


我的初心


是的,做這件事我是有私心的。如今這個時代最需要的是有創造力的人才,而創造力是傳統教學所能給予的嗎?十二年的教育到了最後,竟然是要孩子閉上眼睛,捂上耳朵,捏上鼻子嗎?要知道,沒有一些藝術修養的孩子到了社會是要吃虧的。最為可怕的是,孩子竟然乖乖的聽了老師家長的話,很自覺的閉上了,捂上了,捏上了。你想讓他放下手,他竟然反抗你,排斥你,或者應付你裝裝樣子,暫時放下了,趁你不注意,立馬又閉上了。我常想,藝術是什麼?它究竟有什麼用?後來我告訴自己說,也許藝術就是對現世的“模仿”,他的秘密就是“隱喻”,它引導你從自我封閉中走出來,喚醒早已遲鈍麻木的感官,讓你對世界重新報以好奇,對自然開始充滿敬意,也許正是因為這,才使得人真正成為人,你成為你,而不是別人了吧。

人在創造中所獲得滿足感真是美妙無比,藝術的天分需要有人賞識,需要自我肯定。哲思源於思想的碰撞,在於對社會的深切體悟。自然情懷更是關乎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我們希望我們首先是一個“自然人”,其次再是一個“社會人”。常常很羨慕於日本人對時令的敏感,簡單舉幾個例子:被譽為世界上最短詩歌的俳句就規定必須以季節為題材,這些反映年中的節慶、花鳥、動物的所謂“季語”,就被彙總在一部名叫《歲時記》的詞典裡。而在花道、茶道中,季節感也構成了重要的主題之一。即便是普通日本人之間的書信,也大都不忘在起首部分加上季節變化的描寫或問候。這種感性不僅浸潤在日本文學作品中,也廣泛地體現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他們總是順應四季的變化.品嚐各種時令的美味佳餚,適時地改變服裝和調整傢俱,讓和服上的花紋取自各個季節的植物花卉,比如秋天的楓葉,春天的櫻花等等。並衍生出賞花、賞月、賞雪等具有全民性質的傳統審美活動。記得很多年前,當蘇聯的宇航員駕駛宇宙飛船登上月球,整個世界為人類征服宇宙的進步而歡呼雀躍之時,日本人卻對這一科學壯舉發出了不同的聲音,有些奇怪地嘆息道:月亮是應該用來觀賞和眺望的呀。這看似詩人不食人間煙火的感慨,卻也表現出了一般日本人所抱有的較之實用性,更重視審美性的自然觀。

遠的不說,就說咱們身邊的祖輩,經常會聽他們說,“又到了收麥子、拾棉花的時候了”,小時候看到下冰雹高興地連蹦帶跳的時候,他們總會幽幽地說上一句,“今年的蘋果、西瓜可是招災了”,這時候就突然覺得他們好不容易哦,我想這種自然情懷的教育對他們人生觀、世界觀的構建多少起點正向作用吧。


活動流程


回到活動上來,其實就是一場“藝術展”。形式放得很開,文學體裁(散文、小說、詩歌、劇本)、美術、攝影、音樂、微視頻、戲劇主題表演、PPT展示等等,這些都行,我們會分類進行展評,最後舉行頒獎儀式。


以上是我個人視角,咱們來看看學生眼中這個活動是咋樣的——


10月20日,活動的內容佈置下來,“藝術哲思與自然情懷”一次關於“秋”的主題活動。聽到這個任務,許多同學內心是崩潰的,已經太久,我們眼中的自然是灰色的。

一個週末的時間,同學們苦苦思索,走出教室和家門,去觀察,秋的顏色漸漸鮮明,秋的脈絡逐漸浮現。當初聽到這個任務的焦躁慢慢沉澱,我們讀懂了秋的一部分。

一週的創作時間,高三緊張的學習氛圍沒有削減,更激昂澎湃力量貫穿了這一週,在做完數學題後寫一寫秋的文章,產生了一種神奇的化學反應,又突兀又和諧,我想,離秋更近了一步。

10月29日,提交作品是很有成就感的,把同學們的作品放在走廊裡展覽,設計別出心裁的投票方式,每個人都驚豔、讚歎,每個人都興奮、期待,我們已經嚐到了秋天的果實。

11月6日,開始投票啦!!!每個人手裡有三塊糖果,喜歡誰的作品就把糖放進他下面的紙框,收穫糖果最多的作品勝出。投票時我們班吸引了整個年級的人駐足欣賞,好像我們傳遞了一場秋。

11月13日,頒獎儀式。勝出作品的頒獎詞都是同學們寫的,能給自己最心愛的作品寫點東西,每個人都很用心。當老師在講臺上念出頒獎詞時,伴著同學哼的歌,走上講臺領獎,掌聲、笑聲,滿足、感動,我們知道自己打開了一個禮物,裡面是大自然的饋贈。


優秀作品展示


記一次關於“秋”的語文主題活動

(來自劉佳欣)


記一次關於“秋”的語文主題活動

(分別來自邢浩東 高琪 趙小地)


記一次關於“秋”的語文主題活動

(來自趙旭)


記一次關於“秋”的語文主題活動

(來自趙彥喆)


記一次關於“秋”的語文主題活動

(來自祁飛宇)


記一次關於“秋”的語文主題活動

(來自柳佳)


記一次關於“秋”的語文主題活動

繪畫部分展示


記一次關於“秋”的語文主題活動

(分別來自髙仕琪 烏麗雅蘇 李柏)


記一次關於“秋”的語文主題活動

(分別來自韓雅靜 王靜怡)


記一次關於“秋”的語文主題活動

(分別來自劉淑媛 牛俊敏 朱明萱)


記一次關於“秋”的語文主題活動

(來自陳新苑)


記一次關於“秋”的語文主題活動

(分別來自閆濤 楊瀚博)


頒獎詞(節選)

記一次關於“秋”的語文主題活動

記一次關於“秋”的語文主題活動

記一次關於“秋”的語文主題活動

記一次關於“秋”的語文主題活動

記一次關於“秋”的語文主題活動

記一次關於“秋”的語文主題活動


獲獎同學合照


記一次關於“秋”的語文主題活動


總結


我們讀所有的書,最終的目的都是讀到自己。讀書的意義應該是更廣泛的,從生活和自然習得的一切都是學習,藝術應該是用另一個角度看或表現世界,造次不同,遠近各異。這次活動對頭腦的鍛鍊不亞於數學,在理解和感悟方面,帶給我們的遠遠超過我們為之付出的,我們真的留住了一場秋,它也不會走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