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天相关接,舟从地窟行”:征服激流险滩的川江船舶

万里长江,气势磅礴,奔腾东流。它的上游,从四川省宜宾到湖北省宜昌一段,长1020公里,人们习惯上称它为“川江”。川江,横贯高山环绕的四川盆地,是祖国大西南的重要水道,河道狭窄弯曲,滩多流急,暗礁密布。壮丽险峻、名闻中外的长江三峡,就在川江航道上。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为征服川江,付出了艰巨的劳动,造出了各种适应当地航道特点的船舶。

“峰天相关接,舟从地窟行”:征服激流险滩的川江船舶

川江航道图

一、险道千年,驶木舟

川江,急流飞迸,扣人心弦。三峡地带,更是高山夹岸,峰峦接天。江水被束缚在万山丛中,奔腾直下,造成“峰天相关接,舟从地窟行”的奇险航道,行船极其不易。

然而,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与川江的激流险滩展开了顽强的搏斗。传说中乘着独木舟凿龙门疏九河的大禹,可说是原始社会人们向川江开战的象征。自战国以来,巴蜀就以造船著名。千里川江上,驶过战国时期的“鹦鹉舟”、“太白舟”、“巴蜀方舟”;驶过秦汉时期的“大舶船”、“楼船”;西晋时的“王濬楼船”,从这里鼓浪东下;隋代杨素的“五牙”大舰在这里动工建造;唐代的成都,“门泊东吴万里船”,可与长江下游的维扬(今扬州市)一帆相通。

“峰天相关接,舟从地窟行”:征服激流险滩的川江船舶

《巴船出峡图》

南宋画家夏珪所画的《巴船出峡图》,不仅反映了船工们在汹涛险峡中行船的无畏气概,而且留下了当时川江船的具体形象,船体呈圆滑缓曲流线型,前后舱有舱板,中舱有竹棚或木板拱盖,用以遮蔽乘客和货物,舵、边橹、篱等船用设备十分完备,甲板上还有外伸的边走道供摇橹撑篙之用。船的体型和设备与现代木船已十分相似了。

二、形式多样,种类多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造船、用船的实践中,根据川江航道的特点,对木船不断进行改造,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川江船型。同时,由于川江干流和各条支流的航道特点同中有异,所以川江木船名目众多,式样不一,各有千秋。新中国成立前,沿江船霸各占一方,使木船的规格和大小更见繁杂。据不完全统计,仅四川省境内就有上百种之多。

“峰天相关接,舟从地窟行”:征服激流险滩的川江船舶

川江古船“麻秧子”模型

在川江干流和嘉陵江、岷江等江面较宽江水较深的航区有“麻秧子”、“舵笼子”、“中元棒”、“安岳船”等船型,其容量较大、吃水较深,装载量可达二、三十吨至百余吨。如中等的“麻秧子”,长30米,宽5.6米,吃水深2.5米,有14个舱,尾部有短而低的甲板室,船下水航行可载货100吨,上水也能载80吨。它是重庆沿江带主要的运货木船之一。在重庆到合川的嘉陵江面上航行的“舵笼子”船,有的长28米宽4米,吃水深1.2米,中部和尾部有两个房舱和较高的舷樯。这种船用作客运的居多。

航行于狭窄弯曲的沱江上的“炭花船”,大宁河上的“辰驳子”,船身狭长,船舷陡立,装载量只有二、三吨,最大的 不过十余吨。行驶于乌江险流之中的木船,有一种板厚达1.2寸的“厚板船”,以比一般船板厚二、三分的坚固船体来抵抗怒浪的拍击;因这种船尾部歪斜,故又称“歪屁股船”

“峰天相关接,舟从地窟行”:征服激流险滩的川江船舶

“歪屁股船”模型

而东河的“扒窝船”、綦江的“软板船”则底宽舱浅,专以结构轻巧来适应小河浅水的特殊环境。至于在涪江长达几百公里的浅水航道,更能见到一种奇特的“半截子船”,它没有船尾,只有半截船身。过浅滩时,船工往往下船到水里去,顺着水势,将船身一掀,就可灵活地过滩。这种船船体轻,体型宽,舱容大,吃水很浅,载货量在洪水期为七、八吨至二十吨,枯水期载货二至五吨。别看

“半截子船”外形独特,它或许是原始社会中那种无尾封板的独木舟的后裔。

三、结构坚固,性能强

川江木船尽管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但绝大多数的船都具有结构坚固、操纵灵活、线型合理、稳性好的共同特点。川江除了少数支流的浅水航区外,终年浪涛翻滚,特别在洪水期,水位比枯水期高30多米,更有“瞿塘漫天虎须怒”之说,船体必须造得相当坚固。“麻秧子”两侧向外鼓出,甲板较窄,船的剖面近似一个鸡蛋壳,这种壳体的结构强度是比较高的。同时,不仅在船侧有三根纵贯前后的大㯿,而且在甲板上还装了7根大横梁,这使它的船体结构比一般内河船坚固得多。

“峰天相关接,舟从地窟行”:征服激流险滩的川江船舶

川江急流图

川江急流在曲折的河道中势如奔马,漩涡丛生,暗礁四伏,仅在重庆到宜昌一段,著名的激流险滩就有70余处。船在这样艰险多变的环境中行驶,必须有优良的操纵性能,如迅速及时地转弯、调头,才能化险为夷。川江木船的舵面积都比较大,为了操作省力,采用平衡舵的形式,这在“麻秧子”船上显示的最为清楚。但是,当船在急流中顺流而下的时候,船和水流的相对速度很小或接近于零,这样舵产生的回转力也就很小或接近于零。甚至有时在急流漩涡的作用下,还会出现你要船朝南,它偏往北拐的“反舵”现象。

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研究,终于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船具——梢来掌握航向。梢是用杉木条制成的,在它的末端加有桨状的木条,以便于划水。一般的梢有一、二丈长,装在船的首尾,称为前梢和后梢。较大的木船也有把船桅放下代替作梢的,这样它就有四、五丈长了。船行驶在急流中,船工随时用梢来辅助减效的舵,由于它是划的,能产生回转力,而且梢杆较长,产生的回转力臂也较大。如果一梢下去,效果不显著,马上再划一梢。万一船要被冲上暗礁浅滩,又可用梢来顶一下,起到缓冲作用。川江木船的梢颇有名声,川江船工的智慧更是光彩照人。

“峰天相关接,舟从地窟行”:征服激流险滩的川江船舶

川江船工图

​川江木船的线型设计十分讲究,明代的《天工开物》中说它们“首尾尖狭”“麻秧子”、“舵笼子”首尾还略上翘,这些都有利于同急流漩涡作斗争,可以劈浪前进。此外,川江木船的稳性也特别好,不怕浪打波涌,由于枯水期间縴道相对比较高,所以它们的桅杆一般都比较高,有的“麻秧子”船桅高达24米左右,逆水行船时縴绳系在桅上,曳船前进,这样对船稳性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峰天相关接,舟从地窟行”:征服激流险滩的川江船舶

船工背影图

四、结语:

川江木船在形式、种类、结构、性能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然而,在川江行船主要还是依靠船工们的顽强毅力和高超技能。“巴水急如箭,巴船快若飞。”在三峡的崇山峻岭间,在崆岭滩的惊涛骇浪中,在号称“蘷门天下雄”的疾流险道上,船工们齐心协力,扳梢使橹,木船在激流中勇进。川江的波纹涛影,记录下了我国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不屈意志和年复一年代复一代的伟大身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