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董卓:年少有为,义薄云天,仅用三千兵马就平定了京城乱局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作为一部文学著作,无论是故事还是人物,都刻画的十分入骨。当然,文学作品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夸张手法。用夸张的手法放大故事里的恩怨情仇,突出故事中的起转承合,才会让故事变得精彩。

有情有义的刘备,志在千里的曹操,作恶多端的董卓……董卓是书中的一大恶人,无论是他如何屠戮百姓,烧杀抢劫,强抢民女,这些恶行都列不完。没有董卓祸害天下,这乱世也不会来的如此之快。

真实的董卓:年少有为,义薄云天,仅用三千兵马就平定了京城乱局

但是,虽然书中对董卓的贬损之词不甚而语,但是他真的是这样一个人么?一个阴险狡诈心术不正的废物,一个不思进取祸乱朝廷的反臣?当然不会全是,虽然后期的董卓确实太过妄自尊大,但历史上真正的他,也是个义薄云天的一代枭雄。

董卓出身平凡,是凉州人,父亲曾为官,但官职不高。凉州离羌族居地很近,所以董卓时常会认识到一些羌族的朋友,尝尝与他们一起觥筹交错侃天侃地。董卓和这些彪悍的羌族勇士们一起长大,自然也深受他们的民风影响,成为了一个骁勇善战的战士。

真实的董卓:年少有为,义薄云天,仅用三千兵马就平定了京城乱局

董卓的臂力十分了得,骑射之术尤为擅长,他射箭的本领哪怕是羌族人,也是要忌惮三分的。从小家庭小康的董卓早有了不同常人的见识和眼界,所以他对钱财之事并不上心,反而极重义气。

在父亲离官之后,董卓回到了陇西老家,开始了种田的日子。他结交的那些羌人朋友们听说了,也纷纷去看他,可是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没有什么可招待别人的了,左思右想,董卓就把家里唯一的耕牛杀了款待朋友们了。

当时村里最稀罕的就是耕牛,一家能有这么一只就弥足珍贵,毕竟全家都指望牛耕田带来丰收。而董卓将自己的牛杀了来招待自己的朋友,实在是疏财重义慷慨大方,便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而他的朋友们也非常感动,回去之后就给董卓筹了不少家畜送来了。

真实的董卓:年少有为,义薄云天,仅用三千兵马就平定了京城乱局

之后,由于边关地区时有动荡,常常会有匈奴来扰乱边境。这个时候董卓就自告奋勇,被招为凉州的平定战乱的官吏,这是董卓壮志雄心的开始,他的作战能力和勇猛气概,得到了官员们的赞许,他的抱负也得以施展。

后来,董卓被并州刺史推荐成为了御林郎。董卓跟随将领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光辉战绩让他一度十分辉煌,官职也升到了郎中。仅凭着自己的高超武艺,董卓就做到了如此成绩,这样看来便可以得出,董卓并不是什么不学无术的下流之辈,反而是个意气风发的英雄少年。

当然,没有人可以一帆风顺,董卓在平叛黄巾起义的时候战败了,朝廷便毫无顾忌的贬谪了他,将他以前的功劳全部作废。董卓虽然非常不甘心,但是他觉得有才之人自会有伯乐赏识,所以,他的卓群之才很快又被朝廷想起,董卓被重新任用了,官拜大将军,一路战功无数,受以封侯拜相。

真实的董卓:年少有为,义薄云天,仅用三千兵马就平定了京城乱局

但是董卓立下了丰功伟绩之后,就开始有点居功自傲的想法了。在他手下集结的士兵越来越多,人们向往勇猛无双的大将军,而朝廷开始慢慢忌惮这个手握重兵的斄乡侯。但是董卓是个精明之人,带兵作战不仅仅是莽夫之勇,更要能善于算计筹谋。

于是朝廷几次想要削减兵权,都被董卓糊弄过去,乱世将要开启,只有兵权不可抛弃。后来朝廷将董卓召回,董卓便带了三千人决定回去朝廷。这个时候董卓已经开始有了狼子野心,所以朝廷召他回去他非常开心。

但是他初来乍到,董卓担心朝廷里的那些人会不服他,会针对他,所以他必须要第一次就将对方完败。当时他听闻了小皇帝和十常侍出逃,所以他千方百计打听了行踪并且找到了皇帝。

真实的董卓:年少有为,义薄云天,仅用三千兵马就平定了京城乱局

董卓知道自己的兵马并不够威慑别人,于是心生一计。他将自己的部下安排晚上出城,白天进城,给人们造成一种误会,让大家以为他带了大兵临城。于是朝中的那些人都吓破了胆子。

真实的董卓:年少有为,义薄云天,仅用三千兵马就平定了京城乱局

董卓带着小皇帝进城,仅凭他手中的三千士兵就威震了当时朝廷众人,而且他还靠着自己的计谋挑拨离间的京城的禁军统领,将禁军也一起拿下了,这样一来,便是没有人敢与他相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