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這就是人生?

也許這就是人生?


也許這就是人生? 陳魯民

也許這就是人生?


近期,美國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加劇,確診病人與日俱增,醫療資源嚴重短缺,普通人即便有明顯症狀也只能苦苦等待檢測機會,而一些名人、富人、權貴卻沒有任何症狀也能接受檢測。在白宮記者會上,當記者問有錢有勢的人是否優先檢測時,美國總統特朗普毫不掩飾地當眾回應:“也許這就是人生,有時候是會發生這樣的事”。

特朗普的回答確實很奇葩,冷血無情,赤裸裸的,但卻是句不折不扣的大實話。在徹底市場經濟化的國度,在金錢至上的社會,錢能通神,有錢能使鬼推磨,有錢人就是能優先進行檢測、治療,享受更好更多的醫療資源,人們早已熟視無睹,見怪不怪。至於美國《獨立宣言》裡那句世人皆知的“每個人與生俱來都享有的天賦平等權利”,現在看來就是一句漂亮而虛偽的空話,一張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

人人生而平等,是個美好奮鬥目標。但真正的平等只有在資源充足的時候才有可能,包括醫療資源、生活資源和其他資源,而這在很長時期內都無法做到,始終都處於相對緊缺狀態。只要是資源稀缺的社會,僧多粥少,供不應求,那就很難做到公平公正,“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只有捷足先登者才會能者多得。而今眼下,誰要想做到絕對公平,恐怕只能回到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即便是打到一隻兔子,也要全體成員平均分配。那是在資源極度匱乏情況下,為了整個氏族都能勉強活下去的權宜之計,估計沒一個現代人會為了公平而想回到落後貧困的氏族社會。

有錢有勢者八面來風,左右逢源,無錢無勢者處處受窘,事事難辦,窮困潦倒者,衣食無著,貧困交加,就連有了病只能乾等著。這樣的社會確實很殘酷,很不合理,這樣的人生確實很令人失望,但這就是活生生的現實,各種不平等的事不是“有時候是會發生”,而是會經常和大面積發生,會普遍和長期存在,讓人扼腕嘆息,但又無可奈何,因為這一切都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退一步說,這樣的現實人生固然殘酷無情,極不合理,其實也有一定積極意義,可以催人奮進,逼人努力,激勵人通過不懈奮鬥走向成功,戰勝貧困。你如果不想被人欺壓,受窮受困,不想永遠處於生活底層,居於食物鏈的末端,就要拿出洪荒之力來奮鬥,爭取成為對資源分配有更多發言權的人。這就逼著那些不甘現狀的人去發憤、拼搏,去衝出生路,創造財富,這樣的人多了,蔚然成風,你追我趕,爭先恐後,就會形成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再看看動物世界,為了能在激烈競爭中存活下來,所有的動物都努力地進化出了生存之道。為了捕食,獅子、老虎進化出了獠牙和利爪,鬣狗進化出了敏銳的嗅覺,鷹隼進化出了超強的視力;為了逃命,羚羊、梅花鹿進化出了善於奔跑的長腿,豪豬進化出滿身尖刺,烏龜進化出了堅硬的龜殼,斑馬進化出了身上的花紋。正是因為這些進化,使他們在大自然裡有了一席之地,繁衍至今。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僅是動物也是人的發展規律。抓不住食草動物的猛獸就要餓死,跑不過猛獸的食草動物就要被吃掉,飛不過雪山的大雁就會被凍死。同樣,沒有一技之長的人,就無法立足世間;啥都不會的人,註定要淪落社會底層;碌碌無為的懶人,難逃淘汰命運——也許這就是人生。

因此,聽到特朗普那冷酷無情的結論,先不要憤怒、驚詫,也不必和他爭辯,因為那毫無用處,毫無意義,還是想想黑格爾“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名言,想想怎麼通過奮鬥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