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为什么在春秋战国行不通?

三文愚


通俗讲, 无论什么学说要想真正发挥作用,都要看当时有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用,而统治者是否采纳一种学说,也要视其是否符合自己的统治需要,是否能够巩固自己的统治,使自己的国家强大。在春秋战国那个时期,诸侯争霸,几乎无统治者不想富国强兵以称霸中原。然而儒家学说在那个动乱争霸的年代,无法符合统治者的需要。而法家的思想主张以法治国思想,树立统治者的权威,对于整顿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力非常有效,比如秦国通过法家代表商鞅、韩非子的改革,迅速发展壮大,蚕吞六国,统一中原,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秦始皇会继续采用它。 春秋无义战,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繁多,但都不是义战,周天子是想推行孔子的儒学,但他没有这个能力,而任何的文化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当时各国真正的统治者是各国的诸候,而这些诸候,强的想并吞弱的,弱的在千方百计防范灭亡,那里还能接受孔子的儒家学识呢?一旦到了统一的前堤下,统治者要维护自己的地位,又想起要人们来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天下,就又开始尊孔了,这也是必然的结果。


和谐号专列


盛世治学,乱世强权,本就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天下大乱之时,别说儒家思想,就算马克思思想也未必可以力挽狂澜๑乛◡乛๑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而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就是群雄并起,天下分崩离析。

就如各大诸侯割据一方,诸子百家中,儒释道法墨纵横,也是各有各的信众,各自形成一方势力。在当时,没有微信没有手机也没有互联网,有理论有主张不是发个朋友圈就可以公告天下的,无论什么学派,想要发展壮大长成气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向当权者营销自我,把自己那套推销给有权力的人。而当权者为什么要听你的理论学说?自然就是要对治理国家有所帮助。说到底,无论什么学说,归根到底都只是上层组织统治下层百姓的工具。

春秋时期,诸侯虽然各据一方,但天下还是周天子的,此时各地即便是暗流涌动,但还是相对和平,用一套理论去稳定民心就是当时上层想要的局面,也促成了诸子百家的茁壮成长,此时而言,儒家理论还是相对受用的,很多百姓,特别读书人是很信奉儒家学说的忠孝仁义孝悌廉,统治者也乐于看到天下臣民安分守己...

但始终人的行为除了有礼法的约束,更多的还有欲望的驱使。

天下由治到乱只是时间问题,即使圣贤辈出,也只能保朝夕,而未能逆大势。

太平盛世,文人可以当道,但是改朝换代,历史更替,却从来都不是文人用嘴皮子说出来的~~~


蕉蕉


孔子的儒家思想,核心在于恢复周公的礼制,也就是周礼。孔子的儒家思想中,是希望恢复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因此,这就使得孔子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反侵略性、反兼并性。

孔子在鲁国曾经也做过官职,孔子在做官期间,从来没有主张去讨伐、侵略过哪个国家。

然而,春秋战国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也就是周公开创的以礼治国的一整套政治制度,面临瓦解。

春秋战国时,周天子已经没有能力去捍卫国家的统治秩序,于是各诸侯国纷纷坐大称霸,这就必然带来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

于是,各诸侯国之间互相征战,成为常态。

可以说,春秋战国是旧的周礼土崩瓦解,新的统治秩序正在缔造,当时的中国也正在从邦联制迈向中央集权制。

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当时主张的儒家思想与时代趋势是背道而驰的,所以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贯彻。

其实孔子的儒家思想从诞生以来,长时间没有能够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一直到西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比较大的调整,使得儒家思想里面除了保留孔子提倡的仁政,礼治等核心思想外,还揉合进去了君权神授等思想,使得儒家思想更有利于国家统治的稳定。

基于此,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从此以后,儒家思想才成为中国统治阶层的正统主流思想。

至此,从孔子集成儒家思想,到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主流正统思想,中间经历了400年左右的时间。


李子说书


在春秋战国时代,因为各个霸候分割了周朝的土地,每个霸候的野心勃勃,都想用最快的速度去掠夺他国的土地,而最快最捷便的力量,就是武力豪夺,,而孔子的儒家思想讲究的是仁义,礼让,克制情绪,避祸免法之类,安定社会,长治久安的教育思想,是要经历数十年几代人,甚至更久远才显成效,这些诸候霸主哪里等得及呢,所以有的诸候明知孔子儒家思想能治国兴帮,也弃之不用,甚至围困孔子,不让他游历,就是此理。


浮萍奇啸


儒学的政治理念要成立,是需要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稳定的、温和的政治框架。

乱世当行杀伐。杀伐不是目的,而是恢复或重建这个秩序。

儒学在治理理念方面的悖论也在于此,儒学需要一个稳定而温和的秩序,但儒学本身却是建制派,希望的是在现行秩序框架内实现儒学的人文理想。所以,儒学自己建立不了这个秩序,所以才有后世的被独裁的皇权所利用。但独裁的皇权是私天下,而儒学的理想是大同、是天下为公。将天下为公的理想建构在私天下的秩序上,这就导致了儒学的异化。

儒学是夫子所创立,而夫子少也贱,其后的儒家骨干弟子也多为寒门出身,富贵点的都破门而出去了法家那。所以,儒学本身是没有自己的国家治理经验的,而是将自己所熟悉的乡村小共同体的经验直接拔高到国家治理层面。

其实呢,题主的问题,是好事。我反复说,儒学代表的是我们种花家的理想主义,后世儒学消化吸收法家而成为国家治理指导思想之后发生了什么情况大家也都知道了,当理想沦落为实际政治中的利益缠斗之时,也就是我们这个伟大文明动力丧失的时候。

但这又是儒学的一个悖论,儒学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但儒学的价值指向又是人世间、又是民众福祉,是必须经世济民的。

正如我曾经指出的,作为儒学的理想人格,君子是垂范、是以身正天下,是要以理性来克制泛滥的欲望和情感。但儒学的出发点与价值指向却是仁,仁者爱人,君子的动力本就是对这家国无比的热爱与不舍。所以,儒门的君子就不是自动均衡稳定的,而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纠结与冲突中。

当然,从没有什么一劳永逸、从没有什么毕其功于一役,或许也正是这一个又一个悖论,才历经两千余年,而儒学能仍有其永恒魅力所在,儒门的君子仍能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和张力。

放在大历史的角度看,对于我们这个经历过太多风风雨雨的古老文明来说,什么理念、什么思想根本不值一提,不灭的精神、不熄的动力才是最重要的。我想,儒学内在的这种种矛盾结构,反而重要的多。





仪涵


很明显,儒家要求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就是要求向权威臣服、造集权于世。按理说各国国君理应喜欢这套理论才是。可孔子偏偏不招人待见,因为他所倡导的君君臣臣中的君并非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国君。在孔子心里只有天下、只有天下之君——周王。在他眼中那些国君们才是君臣中的臣。包括他的祖国鲁国和鲁国国君及鲁国国家人民政府,在他看来鲁国那只不过是天下的一小部分,鲁国国君和鲁国政府也只不过是天下政府天下之君的打工者,根本不是他“忠君爱国”思想中要忠要爱的对象。况且众所周知的,孔子也从没提过什么“忠君爱国”,如果非要总结个什么的话,他提出的也只是“忠君爱天下”。鲁国在他眼里也更是家乡而不是祖国。 孔子以为,周王应该是这个权威,现在的很多人也这样认为。可周王自“诞生”的那一天起,他就没想到要做一个极权式权威。他的诞生,是为了除不平主正义。商王乱天下促周王生,周王除商王,天下平,正义复,周王主之。 孔子总结了“诗,书,礼,易”,总结来总结去没总结出个无为而治,没总结出个自由平等,却让他向老聃学会了个“无中生有”。这个“无中生有”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平白把一个“无为而治自由自在的”好名声让给了老子。老子幸甚,牵个妞西游去瞭,哦不,是牵头牛去瞭。带个妞不如牵头牛?不像道家作风。可谁又知他到底是带还是牵,抑或都有?——得,又跑题。 不幸的是,各国诸侯在珍惜且维护争取自己权利的同时没有尊重他国的权利,忽视了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力量平衡乃和谐制约之本,于是造成了武力滥用、贪欲扩张妄图鲸吞天下苍生之权利。其直接后果是不但自己的利益无法维系,更给嬴政这个西荒宵小之徒可乘之机,让他打着结束天下战乱解放苍生于水火之大旗、行独裁天下之不耻之实。天下从此再无自由再无诗书,苍生尽失天下成就一家之国。国中自此不再属百姓千姓万姓,天下于是只有一姓姓嬴姓刘姓李姓朱姓XX姓XXX。 我怀疑老子见孔子之后那无奈的西行是穿越了小亚细亚途径美索不达米亚、最终到达了古希腊。



colorchina


引言:

儒家思想自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儒家思想主张“仁治天下,克己复礼”,自从西汉时期至今一直被人们所遵从。那么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被遵从呢?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之间相继出现你征我伐的动乱局面。这个时期,同时也是文化极为鼎盛的时期,文化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学说和门派,例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史称“诸子百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诸子百家之中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门派。

孔子主张个人要“克己复礼”,君王要实行仁政,并且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孔子为了宣扬他的思想,周游列国。但是他的思想好像都不被列国君王所认可,以至于诸侯国的君王们都对他避而远之。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周游列国是到处面试,到处碰壁。其实,孔子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只能算是一个理想,因为他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实情。

那么,为什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时行不通呢?

  • ⑴ 孔子主张“民为贵,君为轻”,倡导君王要实行仁政,宽以待民。春秋战国时期,老百姓的生死存亡根本不被君王重视,在那个时代,君王才是至高无上的。孔子的仁政思想,主要是君王通过轻徭薄赋来达到广纳民心的作用。但是这一项,极大的触动了以君王为首的贵族利益。因为在封建时代,贵族们都要通过对百姓的徭役赋税来维持自身统治。

孔子给他的弟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他看见一个老妇在山野里哭泣,哭的非常伤心。老妇告诉孔子,他的丈夫被老虎吃了,他的儿子被老虎吃了,现在全家就剩下他一个了。孔子问老妇人,你为什么不搬离这里呢?老妇人告诉孔子,外面的苛政太厉害了,搬出去的话活不了的。孔子告诉自己的弟子们:“苛政猛于虎也”。

在这样一个敲骨吸髓的时代,孔子主张轻徭薄赋,爱民如子,这样的主张统治者能接受吗?

  • ⑵ 孔子主张“以德报怨”,这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非常理想化的。俗话说“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都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征讨,对每个国家而言都没有正义的战争。如果这个时候,有哪个诸侯国希望通过以道德来感化对方,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 ⑶ 孔子主张的“礼”过于繁琐,有这样一个说法,周礼三千,涵盖了婚丧嫁娶等等礼仪。这样繁琐的礼仪,对生产力和人们创造力是一种限制。传说,孔子必须穿规定颜色的衣服,就连待客时自己所坐的方位,都必须分毫不差。周礼更是等级森严,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等级的礼乐,不然就是僭越。而春秋末期早已是礼崩乐坏,诸侯们早已摒弃周礼的等级制度,开始公然使用更高等级的礼乐。而此时的孔子,却主张恢复周礼,恢复尊卑有序的秩序,这对于诸侯们来说是不能答应的。

因此,儒家学说不适应春秋战国时代的国情。春秋战国这样的大争之世,需要的是一种短时间能够见效的制度,而儒家思想却需要千百年文化上的浸润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春秋战国变法主要以法家为主,而儒家学者虽然也参与国家的治理,但是并没有受到重用。但是,儒家学说虽然没有在春秋战国大行其道,但是却形成了一种文化氛围,对民众起到一定的熏陶作用,这对汉朝推行儒家学说奠定了基础,更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意识形态。

我是一观澜,一个用心写作的历史爱好者,我会用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位读者,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支持我!

圣恭安


儒家思想虽初生于春秋时期,但我们人类对任何事物、思想等认知都结过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初生(诞生),检验,确认,最后接受这样的过程,儒家思想虽初生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就是一个检验的时期,这个检验时期一直延续到楚汉相争才得以确认,在西汉时期最后被接受,并由董仲舒加以完善延伸…就说近代的纯电动车也走过类似历程,从初生到消失到重新发展。


刘挚仙老夫子


儒家倡导仁爱治国!春秋争霸各君王的内在政治思想是法治律令霸治安国安邦,方能纵横春秋时期之八方天地!因此,“儒治方略”大多得不到各诸侯王的支持!“儒治方略”比较适合天下已定,黎民安居乐业,这样的社会环境!所以儒家思想未在春秋时广为传播!


三界游童


战争动乱年代,能活着就不错了,哪来的闲情逸志谈天说地,文化的兴起发力都是靠在和平时期的潜移默化未雨绸缪的发力弘扬。到拼到最后养兵千日战至生死存亡之际,方知国家在平时文化熏陶出来,代表民族精神的救亡精英们(如毛泽东、周恩来),才是一个国家的救命稻草,谁的国家文化强,谁的民族救命稻草就会多,民族就能永远不灭。所以文化是护城河,是城墙,要靠平时高筑,战时已来不及了,只能用来救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