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那幫狐朋狗友,殺狗的、趕車的、吹喪的,為啥都是軍事大才?

菩薩我想對你說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這問題問的好!話說這樊噲就是一拿著刀把捅狗脖子殺狗的破落戶,夏侯嬰也就是個揮馬鞭欺負馬匹趕車搞運輸的,曹參這手狠點拿著一大串鑰匙看柵欄門看監獄的,周勃這更慘就是個鼓著腮幫子吹嗩吶給人家辦個喪事湊熱鬧的,都是為了生活混口飯吃的主。

就他們這些謀生的手段,還真進不了一些個眼珠子長腦瓜頂上的人那大眼珠子裡,可恰恰就是這幫人卻建立了堂堂大漢朝,個頂個的從所謂的啥也不是的青銅愣是混成了牛哄哄的王者,衝這您就得給這幫老爺們豎根大拇指——高,實在是高!這是啥,這就是勵志的典範。

咱說宰相家裡出個銀匠這叫丟人,但銀匠家裡跑出個宰相,這叫光宗耀祖,這是墳頭上冒青煙的大喜事。

所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可不是啥沒腦子的瞎話,這就是實例!

那麼為嘛他們會成功呢?

咱其實用一句話就可以解釋,這就是屁股決定腦袋的事。這幫人跟對了人,一大幫子人呼呼啦啦的跟著劉邦起事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就說了:“你就別給劉邦貼金子了,這就是個當著讀書人面往人家帽子裡撒鳥的主,還不是因為這幫人有能力?”

有能力?你快拉倒吧!啥能力不能力的,打開頭的時候您要說他們有能力嗎?這肯定有,但絕對有限,大部分情況還是全憑著腦瓜頂子夠硬,闖出來的!

估計就這麼一句,一大幫人就不樂意了:“就你有能力,那臉蛋子夠大的,剁吧剁吧能當肉餡了!跑這磕磣人了!滾!噁心!”

別介啊!您這說的有點子嚴重了。

他們這能力其實大部分都是後天培養出來的,而培養這能力的平臺確實是劉邦實打實的給他們提供的。

請大家記住平臺決定一個人能力的上限,這話很重要。

舉倆例子

咱舉個例子,你小明天天跟著俺混,俺就是放嘴炮的,得咧!你這混到底最終的結果也就是個放嘴炮的,對吧!這沒跑,俺教不了你別的。

但你小明感覺跟著俺沒啥大出息,決定跟著樊噲混,得咧!這最次您也是軍隊裡一膀大腰圓的武官不是?千軍萬馬不敢說,但幾十上百個大頭兵聽你號令,這還是有的。當然前提是你得活下來才成!畢竟平臺不同,他冒的風險也就不同,風險越高的平臺他的收益率當然也就越大。

所以您這站的平臺不同,最終的結果他也就不同。

咱再舉個現實點的例子,曹無傷這三字估計大傢伙沒咋留意,這人他也是劉邦手底下的一員大將,當年劉邦起事的時候,他也跟著一起玩命幹,最後官至左司馬。

咱就不得不說劉邦這平臺好,可後來這貨想換個平臺,瞅著項羽那平臺比劉邦這夠大夠氣派,這就和項羽勾勾搭搭的。

結果後來就有了鴻門宴這事,當劉邦從項羽的嘴巴里得知是曹無傷出賣了他,回頭他就把曹無傷給剁了。這也造就了咱對這人沒啥太大的印象。

所以平臺很重要,一個適合你的,能夠讓你發揮出足夠才能的平臺很重要,這平臺選的不對,就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

平臺很重要學習也不能落

咱就一直在說,樊噲是個軍事人才,那是大帥級別的材料。可您想過一個問題沒有,打開頭的時候,樊噲充其量就是一個屠狗的。

您讓這個時間點上的樊噲操練軍隊去,您也只能說湊活,能看下眼去就不錯了。拿著大刀片子砍人頭,這他在行,至於說是指揮軍隊打仗?拉倒吧!您這純屬難為人!自己個往死裡作!

可為嘛後來樊噲就成了大帥了呢?

這就不得不說劉邦這平臺,他不僅能讓你發揮出自己個的才能,還能招賢納士為你的才能得到提升,得到昇華。

咱瞅瞅樊噲的戰績,就能窺視一二。

樊噲跟著劉邦,拿大刀片子和敵人對砍,斬首一百七十六個腦瓜子,收穫的俘虜就達到了二百八十八人。單看這武力值,那沒得說,槓槓的,要沒這武力值他也活不到最後不是。

但放開樊噲,讓他自己個玩,腦瓜一不愣,這就整趴下七支軍隊,幹下五個城市,擼平了六個郡,五十二個縣的兵事,捎帶還整到手一個丞相,十二個將軍,外加十一個將官。就這能力直接就晉級成了王者,這就是一軍事家的節奏,運籌帷幄的大帥啊!

咱分析一下,樊噲跟著劉邦的打仗的時候,膀大腰圓的就憑著一把子死力氣拿下的戰績。

後來劉邦經營好了,這隊伍擴大了,兵仙韓信加入了隊伍當中。這是劉邦這平臺招賢納士的本事。後來這樊噲跟著韓信學習兵法……

估計有人就說了:“韓信還給樊噲當過老師?”

別!咱不胡咧咧成嗎?這學習和學習是倆嘛事?樊噲這學習充其量也就是沒吃過豬,但見過豬跑的節奏,耳濡目染的結果,薰陶之下成的事。

再有劉邦給他機會實踐,從實戰中總結經驗,為我所有,這才有了後面的成績。

所以說平臺決定了一個人能力的上限這沒跑,但這個人的是不是在學習,這決定了這個人提高能力的高度。

樊噲如果不學習,他充其量就一直是劉邦貼身的護衛長而已,擱現在也就是保安大隊長而已,也成不了大帥!

所以平臺很重要,但學習更重要,兩者缺一不可。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劉邦手下的將軍樊噲是殺狗的,夏侯嬰是趕車的,曹參是獄中小吏、周勃是吹喪的,但他們最終都成為了將軍。這四個人之所以能成長為將軍,主要有三個原因:其一、劉邦給了他們平臺;其二、韓信教了他們兵法;其三,實戰給了他們經驗和資歷。

平臺很重要,沒有平臺一個人就無法展示他的才能。如果秦始皇傳位給扶蘇,那麼就不會有秦末戰爭,就算有也成不了氣候。劉邦善於尋找機會與平臺,他投靠了當時最強的反秦義軍項家軍,藉助這個平臺,劉邦迅速成為一路諸侯。劉邦成了諸侯,跟他混的兄弟自然都成了領兵將領。沒吃過豬肉,總是看見過豬兒跑的,樊噲、夏侯嬰、曹參、周勃四人在楚營裡呆了幾個月,自然參與過項家軍的操練,這就是他們軍事知識的來源。

很顯然樊噲、夏侯嬰、曹參、周勃會帶兵,但是他們天賦不高,操練軍隊可以,衝鋒陷陣可以,但指揮軍隊打仗他們還是差了一些。韓信的到來提高了他們的軍事指揮能力,長期跟著一個兵仙混,多多少少都會學一些本事。這就好比你跟著一個優秀的領導做事,他的思維方式,工作技能你都會多少學一些。樊噲是一個十分高傲的人,項羽他都敢懟,但是他十分尊重韓信,這充分說明韓信教了他很多東西。多年後樊噲見了韓信,還是自稱屬下,下拜說臣參見大王,那時韓信已經不是大王了,而只是一個侯爵!

常年在戰場上作戰,又得到兵仙指點,那麼成為軍事大才並非難事。樊噲在劉邦投項羽之前,就作戰英勇,曾擊敗了不少秦軍地方守備部隊,也打敗過其他義軍。楚漢戰爭中,樊噲追隨韓信擊敗了三秦王,攻破了西魏國。在對楚作戰時,樊噲在外黃擊破王武及程處軍,攻取鄒、魯、瑕丘、薛等地;後來又攻取陽夏,虜獲楚將周將軍的士卒四千人。漢朝建立後,平定異姓諸侯王,樊噲都成為了一方主將,他的軍事能力已經屬於佼佼者。

有人總結了樊噲的戰績:跟隨劉邦作戰時斬首一百七十六個級,俘虜二百八十八人;自己單獨領兵作戰,打敗七支軍隊,攻下五個城邑,平定六個郡,五十二縣;還虜獲丞相一人,將軍十二人,將官十一人。在實戰中成長的樊噲終成一代名將,但他自知無法跟韓信相比,故十分尊重韓信。


大秦鐵鷹劍士


老施來回答,扯個野談。

劉邦那幫狐朋狗友,殺狗的、趕車的、吹喪的,為啥都是軍事大才?其實這個題目裡隱藏了一個出身的問題。出身低微的人為啥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問題。

一句話回答: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句話擲地有聲,驚天動地,正是劉邦的前輩陳勝在起事的時候,發動群眾的口號。在中國,兩千多年來,這句話鼓勵了多少有雄心或野心的英雄和梟雄們前赴後繼地投入到不計生死的造反事業中去;也鼓勵了多少出身低微的人們,為了改變自身命運,不惜一切代價努力奮鬥,贏得自己人生的圓滿和家族的榮譽。


秦末亂世,群雄並起。最開始的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斫木為兵,揭竿而起,在秦政府的撲殺下,陳勝吳廣起義在歷時6個月後失敗。但是,從此揭開了,戰國六國後代貴族和其它各種勢力的反秦大幕。秦失其鹿,天下群雄共逐之。在各種勢力混戰後,以劉邦為首的平民軍隊漢軍戰勝了以項羽為首的貴族軍隊楚軍,從而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由平民出身的人開創的漢王朝。


在打天下的過程中,居功至偉是來自劉邦老家豐、沛二縣的團隊,就是題目裡說的劉邦的狐朋狗友們。劉邦的朋友圈裡,除了殺狗的樊噲、趕車的夏侯嬰、吹喪的周勃,還有縣政府主任秘書蕭何、基層公務員曹參、失業青年韓信都是平頭百姓。而劉邦自己也只是一個農村娃出身的基層派出所長。

出身低微的這幫人為啥能變身軍事人才,甚至做到出將入相呢?

老施認為:

一、出身低微,不代表眼光短淺。在中國,眼光好,跟對領導,是成大事的頭等條件。起事之前,樊噲在沛縣確實是一個屠狗的個體工商戶;夏侯嬰是縣政府辦的專職司機,每次送完客人就喜歡找劉邦聊天吹牛;說周勃是吹喪的,估計他心裡不服,其實人家正式職業是縣政府的公務員,也不知道是因為愛好,還是補貼家用才吹喪。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認準劉邦是能成大事,值得全身心託付的領導。之後,死心塌地,義無反顧。在劉邦的創業過程中,起起落落N回,始終不離不棄,三人都是劉邦的親信加心腹,可託之以後事。後來,周勃誅呂安劉,為漢室江山的有序傳承,立下大功。


劉邦集團的整體成功,才有個人的成功。試想,如果,這哥仨當初跟定的是項羽甚至更次一等的武臣田橫之流,還會有這青史留名的成功嗎?畢竟,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二、出身低微,不代表能力低下。出身沒法選擇,但很多人本身素質並不差,只要保持學習,隨時可以進步。打戰這事,沒誰生下來就會。一般都是打著打著就會了,再打著打著,有高人指點,就能打贏了。剛開始,劉邦帶著這幫哥們也沒打多少勝仗,反倒吃了不少癟。起事的時候,是大夥殺了縣令,推舉劉邦做首領,佔了沛縣。沒多久,第二戰打老家豐縣的時候就吃了敗仗。後來,劉邦集團一路向西,在漫長的征戰過程中,不斷有高級人才如張良、韓信、酈食其、叔孫通等人加入。劉邦集團組織高層精英化,對隊伍的塑造和改進巨大。劉邦的眾哥們在精英的帶領下,在實際的戰鬥中不斷學習精進,才逐步成為能征善戰的戰將。

大浪淘沙,能活下來的都是精英。無論哪個行業,本身具備優秀素質,又會學習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就拿樊噲舉例。 樊噲最出彩的事件是在鴻門宴中,在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緊急時刻,果斷奪門而入,被同樣是猛人的項羽欣賞,賜之以生豬腿和美酒,乘著項羽猶豫還未起殺機的機會,擁劉邦而逃。

其實,樊噲還有幾件事情可以說對劉邦和他的漢王朝至關重要。 英布造反時,高祖病重,不願見人,詔令守宮侍衛,不準大臣覲見,所有的親信重臣都不敢入內。 幾天後,樊噲帶領群臣“排闥直入”——推門徑直闖進宮中。高祖這時正枕著一個宦官安臥。樊噲見到後,痛哭流涕地規勸:“始陛下與臣等起豐沛,定天下,何其壯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憊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見臣等計事,顧獨與一宦者絕乎?且陛下獨不見趙高之事乎?”說得劉邦苦笑著起來,重新振作,終於平定英布之亂。

從樊噲成長過程,我們看到樊噲從一個屠狗小販到劉邦的跟班(舍人),再到一員普通戰將,後來成為一名有勇有謀、獨當一面的將軍,最終成為一個目光遠大的政治家,再也不僅僅是一名普通的軍事人才。

三、出身低微,不代表不懂時局大勢?神槍手都是子彈喂出來的。長勝將軍都是戰火淬鍊出來的。一將功成萬骨枯,將軍們的戰功總是眾多籍籍無名的士兵們不計生死拼殺出來的。革命洪流對個人的改造,不單單是士兵,更是對將領。高度組織化的軍隊對個人的幫助巨大,遠遠超出個人所努力的頂峰。到底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我想應該是相互塑造吧。

後世中,連綿不斷的改朝換代,層出不窮的英雄人物,不都是這樣嗎?漢末三國時期,劉備自己是個織草蓆的小販,帶領的兄弟關羽是販賣棗子的小販,張飛是個小地主;宋太祖趙匡胤開始是個下級軍官,底下一幫也是普通士兵奮鬥出來的將軍;明太祖朱元璋是個窮得連埋葬父母都成問題的和尚,手下能打的徐達常遇春馮勝都是普通百姓;太平天國落第秀才洪秀全帶領一幫礦工農民席捲半個天下;共和國的開國將領中,大部分是來自江西、湖南、安徽的赤貧農民、礦工、手工業者。著名二愣子李團長當年在大別山不也是個編筐的篾匠嗎?

在中國,出身低微並不是災難和世界末日,並不代表人生無望,反倒會激起中國人的鬥志,歷史上一批又一批不肯對命運低頭的人們奮起搏殺。任何時代,都有人大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就是中國人的精神。


老施野談


劉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豐邑中陽裡(今江蘇豐縣中陽裡街道)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仗義每是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不要小看殺狗的、趕車的、吹喪的。他們在關鍵的時候,都能頂雷,打仗的時候不怕死。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他們才能夠跟著劉邦幹成一番事業。說白了這種人很好相處,沒有花花腸子,恰恰是這種人,對領導的話言聽計從。他們相信自己跟隨的領導的能力,所以,從來都不會背叛他。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他們始終會團結起來,應對一切強大的敵人。

他們雖然是殺狗的,趕車的以及吹喪的人,但是劉邦他發現了他們真正有頭腦以及建樹的地方並加以利用。就比如說劉邦的那群朋友,他們本來就很有本事。其實最可惜的便是劉邦了,本是“天選之人”且能力重大,最後帶他們討伐並推翻政治,而人家在之前就只是一個小小的亭長。這說明什麼,只不過大秦一幫人的的選拔機制不好,眼光不達標。沒把這些有本事的人吸納到大秦帝國的體制內,錯失良機以及優良將領。當然這種幾率比較小,大幾率的可能是,可能劉邦的這些所謂的“狐朋狗友”只不過是正好活到了勝利的那天…然後是否聽過優勝劣汰,之後那群沒活到勝利那天的。即便遠比他們有才能,也沒法成為軍事能人或治國大才,因為你死了就是死了,有誰看見並把事蹟記錄下來嗎?沒有啊。

劉邦的朋友圈裡,除了殺狗的樊噲、趕車的夏侯嬰、吹喪的周勃,還有縣政府主任秘書蕭何、基層公務員曹參、失業青年韓信都是平頭百姓。而劉邦自己也只是一個農村娃出身的基層派出所長。劉邦的狐朋狗友,殺狗的、趕車的、吹喪的,為啥都是軍事大才?出身低微的這幫人為啥能變身軍事人才,甚至做到出將入相呢?

一、出身低微,不代表眼光短淺。在中國,眼光好,跟對領導,是成大事的頭等條件。起事之前,樊噲在沛縣確實是一個屠狗的個體工商戶;夏侯嬰是縣政府辦的專職司機,每次送完客人就喜歡找劉邦聊天吹牛;說周勃是吹喪的,估計他心裡不服,其實人家正式職業是縣政府的公務員,也不知道是因為愛好,還是補貼家用才吹喪。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認準劉邦是能成大事,值得全身心託付的領導。之後,死心塌地,義無反顧。在劉邦的創業過程中,起起落落N回,始終不離不棄,三人都是劉邦的親信加心腹,可託之以後事。後來,周勃誅呂安劉,為漢室江山的有序傳承,立下大功。

劉邦集團的整體成功,才有個人的成功。試想,如果,這哥仨當初跟定的是項羽甚至更次一等的武臣田橫之流,還會有這青史留名的成功嗎?畢竟,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二、出身低微,不代表能力低下。出身沒法選擇,但很多人本身素質並不差,只要保持學習,隨時可以進步。打戰這事,沒誰生下來就會。一般都是打著打著就會了,再打著打著,有高人指點,就能打贏了。剛開始,劉邦帶著這幫哥們也沒打多少勝仗,反倒吃了不少癟。起事的時候,是大夥殺了縣令,推舉劉邦做首領,佔了沛縣。沒多久,第二戰打老家豐縣的時候就吃了敗仗。後來,劉邦集團一路向西,在漫長的征戰過程中,不斷有高級人才如張良、韓信、酈食其、叔孫通等人加入。劉邦集團組織高層精英化,對隊伍的塑造和改進巨大。劉邦的眾哥們在精英的帶領下,在實際的戰鬥中不斷學習精進,才逐步成為能征善戰的戰將。

大浪淘沙,能活下來的都是精英。無論哪個行業,本身具備優秀素質,又會學習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大老二爺


仗義每是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不要小看殺狗的、趕車的、吹喪的。他們在關鍵的時候,都能頂雷,打仗的時候不怕死。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他們才能夠跟著劉邦幹成一番事業。說白了這種人很好相處,沒有花花腸子,恰恰是這種人,對領導的話言聽計從。他們相信自己跟隨的領導的能力,所以,從來都不會背叛他。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他們始終會團結起來,應對一切強大的敵人。

我們都知道,殺狗的是樊噲。

樊噲可是一名驍勇善戰的將領,他最大特點就是對劉邦衷心,且英勇不比,必要的時候,他甚至會拿出自己的性命來,來捍衛劉邦的性命。

我們都知道鴻門宴上樊噲那可是救過劉邦性命的。當時,范增讓項莊舞劍,劉邦的性命很是擔憂,受到了很大的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張良就把樊噲給叫進來了。樊噲進來之後,就直接說項羽不夠意思,而且項羽給他吃的東西,都是生的,他拿起刀來就直接吃掉了。連項羽都誇他是一名勇士。

你看劉邦擁有這樣的好兄弟,項羽也不敢看輕他了吧。事實上也是如此,樊噲這一來,再把項羽給諷刺一下,項羽就真的不在好意思揪著劉邦不放了。也不至於要了劉邦的性命了,所以,劉邦死裡逃生了。

在樊噲誓死護衛劉邦和項羽據理力爭的時候,誰能想到他樊噲是一個殺狗的呢?這明明就是一個把生命置之度外的大將呀。

趕車的是夏侯嬰,也就是劉邦的司機。

這個人十分的重要,因為劉邦用他當司機,就是把自己的性命都託付給他了,畢竟,司機是專門帶著劉邦逃命的人。劉邦對於這樣的人,絕對要做到十分的信任。而且任何時候,他都會像劉邦的影子一樣,跟隨在劉邦的左右。

因此,夏侯嬰對劉邦來說,也就更加的重要了。

其實在劉邦當泗水亭長的時候,他就認識夏侯嬰了,兩個人的關係很鐵,有一次,劉邦和夏侯嬰喝酒,他們舞劍弄刀,劉邦把夏侯嬰給傷到了,他們竟然被多事的百姓告到了官府。

那時候任何人都是不能玩刀劍的,因為秦朝的法律很苛刻,更何況劉邦和夏侯嬰都是公務員,若你真相查明,劉邦傷了夏侯嬰,劉邦肯定是會把官職給丟掉的。

儘管獄卒對他們用盡了各種刑法,但是,夏侯嬰始終不說自己是被劉邦弄傷的,他一口咬死,說自己是不小心劃傷的。

後來獄卒沒有辦法,就把劉邦給放了,夏侯嬰被關押,坐了幾年的牢獄。

這就是趕車的夏侯嬰,這樣的夏侯嬰當然值得劉邦信任了。後來我們都知道,劉邦和項羽爭霸天下的時候,夏侯嬰有幾次救劉邦死裡逃生的經歷。

所以,沒有夏侯嬰的幾次臨時救駕,劉邦早就被項羽殺了好幾回了。

還有一個吹葬的周勃,周勃很厲害,可以說是智勇雙全的一名將軍,他還當過大漢的宰相,不過那是漢文帝時期了。在劉邦建立大漢分封諸侯的時候,周勃的食邑比蕭何都多,僅次於曹參,可見,其在劉邦起義的過程中,立下的功勞有多大。

所以說劉邦之所以能夠成就一番大業,就是因為他有一群殺狗的,趕車的,吹葬的朋友。

只有這樣的人,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他們才有迫切的改變命運的想法。若是有人能給他們一個機會,他們會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般,牢牢的把它給抓住的。

這就是劉邦為何能夠成就一番帝業的原因,還是那一句話說的好,時勢造英雄。


史學達人


為何?只因,時勢造英雄。

英雄未必生而高貴,有才能的人未必一定會發光。


想他劉邦,早年也不過是個泗水亭廳長,整日更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到處混吃混喝,最後也能落得個漢高祖的名號。

劉邦之下,幾位大將軍,也都是出身草莽。

想當年,樊噲如何?樊噲只是一個提著菜刀賣狗肉的屠夫。夏侯嬰呢?劉邦被項羽追著跑的時候,還是夏侯嬰將劉邦的子女拉上了車,夏侯嬰最開始,也不過是個趕車的。蕭規曹隨的曹參,功勞雖然不小,但也是個獄卒,周勃兩度成為宰相,挽救了劉氏江山,而在以前,周勃也不過是個喪禮上吹嗩吶的。蕭何,別看他為漢軍管理後勤,還曾經月下追韓信,最初也不過是個縣丞。

由此可見,劉邦出身草莽,劉邦身邊的許多大將軍同樣出身草莽。難道普通人都能成為大將軍嗎?當然可以,任何人,想要成為王者,需要的是什麼?是才能嗎?才能當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活著。

漢高祖劉邦出侯入相的時候,同樣起義的多少人已經不在了?

秦末最初的那一批起義軍,陳勝吳廣,為何後來銷聲匿跡了,因為他們已經戰死沙場。

有才能的人,舉個或許不恰當的例子,楚霸王項羽,項羽的能力沒有人能質疑,但項羽卻是沒有笑到最後。

成王敗寇,勝者為王,只有能笑到最後的,才能成為王者,劉邦手下這幾位也是一樣。樊噲難道一開始就有陷陣殺敵之志,力敵千鈞之勇?當然不,樊噲活了下來,經歷了萬遍沙場活了下來,另外幾位也一樣,或許初入沙場,他們可以懵懂無知,甚至不敢衝鋒陷陣,但上戰場的次數多了,他們自然也不可能永遠躲在後面,他們活了下來,並且用幾十年的時間磨礪了一身本領,這才有了後來的一個個大將軍。

經驗決定了一個人的高度,紙上談兵的趙括難道不是人才嗎?但他沒有經驗,沒有經驗就意味著他無法揮指數十萬大軍。

同樣的,跟對了劉邦,也是他們出侯入相的重要原因。

相對而言,劉邦不算是一個能幹的主公,劉邦一不能領兵,二不能管理國家大事。

劉邦不能統兵,自然有人替他執掌兵權,劉邦不能事無鉅細面面俱到,自然有人替他分憂。

楚霸王項羽,手下難道沒有能人嗎?當然不,項羽手下的能人絕對不比劉邦少,但項羽手下的能人卻都是被打壓下去的,項羽自身就很有才華,自然看不上手下人的微末才能,就連韓信,也是在楚霸王軍中混不下去了才被迫逃向漢軍的。

若是跟了項羽,這群人勢必沒有出侯入相的機會。

跟了劉邦,讓樊噲等人有了統兵的機會,而數十年的沙場經驗,讓他們經歷了鐵血的洗禮,就算是牙牙學語的幼兒都能在不斷的戰爭中成為一代名將,更何況能過多次從戰場上倖存的這些老兵呢?


魏青衣


軍事大才!沒有誰天生就是什麼將軍,什麼軍事大才。有一句話叫“一將功成萬骨枯”,想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將軍,就得拿下面的士兵練手。

各行各業都一樣,就像木匠想要成為師傅,就得損耗木頭,篾匠就得損耗竹子,鐵匠就得損耗木炭。想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將軍,就得損耗人命,就跟“我的團長我的團”中孟煩了說的一樣,下面的士兵就是被劈材燒的,有的將軍學會了用計謀,有的學會了多多益善。


其實誰都可以成為將軍,成為軍事大才,只要你認為自己能學會木匠,你就可以,將軍也是一種職業,我們只是缺少成為將軍的機遇。


莽老殼


劉邦是中國第二個統一的大帝國,大漢帝國的開國始祖,但是係數劉邦的出身卻會發現,劉邦其實就是一市井無賴,而陪他打天下的,很多都是他在沛縣時候的狐朋狗友。

但是就是劉邦這個無賴和他的狐朋狗友們,卻在秦末亂世中,創下了一份數百年的基業。

仔細數一下,劉邦團隊中,張良出身可能是最好的,是一個落魄貴族;陳平是一個遊士,但說白了就是一個有點才能的無業遊民;蕭何是一縣之中的小吏,還算是個公務員;樊噲是個殺狗賣狗肉的屠夫;灌嬰是一個布匹販子;婁敬是個車伕,也就是個大車司機;彭越乾脆是個強盜;周勃是個吹鼓手;韓信是個無業的待業青年。就這樣一群人打下了大漢帝國的天下。

他們之所以能成功,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劉邦深知這些人的個性和才能,能夠將他的這個小團隊中的人,人盡其用。劉邦知人善任,他任用蕭何幫助自己治理財政用張良和陳平幫助自己出謀劃策,用韓信領兵幫助自己打天下,所有人的優點都被劉邦挖掘出來並且放到最大化。

同時作為一個領導,劉邦和項羽不同的是,他對很多人都給予充分的信任。他對待下屬推心置腹,坦誠相待,比如陳平,即使是從項羽那兒投奔而來,劉邦也沒有懷疑過產品是不是,自己陣容中臥底,反而給予了他充分的信任,以至於讓很多一開始就跟隨劉邦打天下的“老人”感到不滿。

還有就是劉邦對於自己這個下屬是有功,必定要論功行賞。就像這4個字,論功行賞,憑藉功勞來獲得賞賜,劉邦不會在論功行賞之中參雜自己的好惡。比如在劉邦奪得天下之後,他不僅封神了,他的親信蕭何韓信,張良等人,而且還加封了一個他最不喜歡的人,一個曾經在他最困難時候,離他而去投靠項羽的人——雍齒。

所以即使是這樣一群人在劉邦這樣一個領導的帶領之下,也可以創造出一番事業。


一盤拉條子


劉邦那幫狐朋狗友,殺狗的、趕車的、吹喪的,為啥都是軍事大才?換句話說,就是出身低微的人,為何都能取得巨大都成功。一句話回答: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在打天下的過程中,居功至偉是來自劉邦老家豐、沛二縣的團隊,就是題目裡說的劉邦的狐朋狗友們。除了殺狗的樊噲、趕車的夏侯嬰、吹喪的周勃,還有縣政府主任秘書蕭何、基層公務員曹參、失業青年韓信都是平頭百姓。而劉邦自己也只是一個農村娃出身的基層幹部。

出身低微的這幫人為啥能變身軍事人才,甚至做到出將入相呢?我有三點看法。

第一、出身低微,不代表眼光短淺。在中國,眼光好,跟對領導,是成大事的頭等條件。起事之前,樊噲、夏侯嬰等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認準劉邦是能成大事,值得全身心託付的領導。之後,他們也是死心塌地,義無反顧跟隨劉邦創業過程,起起落落N回,始終不離不棄,三人都是劉邦的親信加心腹,可託之以後事。

第二、出身低微,不代表能力低下。出身沒法選擇,但很多人本身素質並不差,只要保持學習,隨時可以進步。打戰這事,沒誰生下來就會,一般都是打著打著就會了,再打著打著,有高人指點,就能打贏了。

第三、出身低微,不代表不懂時局大勢。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將軍們的戰功,總是眾多籍籍無名的士兵們,不計生死拼殺出來的。革命洪流對個人的改造,不單單是士兵,更是對將領。高度組織化的軍隊對個人的幫助巨大,遠遠超出個人所努力的頂峰。到底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我想應該是相互塑造吧。

如果喜歡,請點贊收藏,記得關注我哦!和你分享更多歷史趣事!


大王喵歷史


我覺得這個說法不對!劉邦的開國大臣裡確實是有一些身份出身卑微的人,但是呢,即便是給你機會,也並不代表所有身份卑微的人都能成功,劉邦起義的時候,狐朋狗友多達九百多人,這些人大部分也只做到了千總百夫長,把周勃樊噲等成才的幾個人放到這900人的基數里也算得上是百裡挑一的。這足以說明一件事,不讀書的人不代表不能成才,但是成才的實際概率卻非常的低。

其次,劉邦的這些最後成為大才的人實際上還分了好幾個層次,比如我們看到蕭何,這個人是書吏出身,放到現在就是公務員,有幹部身份的那種;曹參,管監獄的,屬於基層公務員,這兩個人雖然出身不算好,但是卻是個秀才身份,放到現在就是大學本科生,這樣的人成大才其實也挺合情合理的。

第三點,有些人學歷不高,但不代表他們沒有學習知識。比如,以樊噲為例,樊噲這個人殺豬匠出身,所謂是殺豬也是一個技術活,百十斤的豬樊噲每天都殺,這樣的人殺起人來也是刀砍得飛快。殺就是他的技術,殺就是一種知識,起碼在他們那個環境下是這麼一回事的。

所以呢,那種說讀書沒用的話全部都是騙人的,這是讀書階層為了鞏固自己的既得利益,故意忽悠別人不要去讀書,這樣他們就可以繼續站頂層,把那些不讀書的人繼續踩在腳底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