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北宋宰相赵普的才能?

亘古怀念说史


明人刘浚有一幅著名的画作《雪夜访普图》,描绘的是宋太祖赵匡胤雪夜赴臣子赵普的府邸,共商先南后北的扩张计划。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有着千秋功业,但其历史形象却远不及宋朝的其他名臣贤相那般高大丰满,原因何在?

赵普辅佐君主建立了一个历时三个多世纪的王朝,他对大宋朝之功是怎么形容都不过分的。陈桥兵变,他是主要策划者,除了黄袍加身的赵匡胤本人,赵普是最关键的人物,对这个王朝的建立有着重要的贡献。此后的杯酒释兵权”,赵普又是主要“设计师。他还参与了这个王朝诞生之初几乎所有重要方针的制订。他提出的治国方略帮助宋朝实现了君主的中央高度集权,对后世也有着重大影响。

赵普在政坛的建树是令人惊讶的,而且他的贡献还不止于内政。宋初剿灭周边各国的军事扩张战略也是靠他“襄赞定策"。

作为开国宰相,赵普为宋王朝立下如此卓越的功勋,却难称流芳百世。事出一定有因:此公的人品难以恭维。

宋太祖赵匡胤曾为赵普发明"了一个不太常用的成语——鼎铛有耳。有个叫雷德骧的御史中丞,弹劾赵普强占市人宅第,聚财敛贿。宋太祖大怒——不是怒赵普,而是怒雷德骧。他斥责道:“只要是像鼎和铛这样有耳朵的东西就听说过,赵普是我最器重的人!"他竟命令左右拖着雷德骧在庭前绕了好几圈,雷德骧的帽子都掉到了地上。宋太祖还警告他,不许对别人说起赵普的事。

祖对赵普不只是信任,甚至到了无原则袒护的程度。其实,赵普的贪腐行迹已经暴露出来,当时的朝中臣子会怎样看待这位重臣?不难想象,口碑不佳是必然的。

又有一次,宋太祖登门去看望生病的赵普,看到廊下堆着十坛礼品,就问是什么东西。赵普说是吴越王钱俶送的"海货。皇帝很好奇,打开—看,里面全是小颗粒的瓜子黄金。皇帝当时心情很好,告诉赵普受之无妨”,并笑言:“钱俶大概认为,国家大事都是由你来決定的吧。话虽如此,但这件事无疑在宋太祖的心里产生了阴影。

后来,宋太祖又发现赵普违反禁令私运木材、扩建府邸等很多问题。这些公忠其表、私谋其内的行为,使赵普逐渐失去了宋太祖的宠信。不久,宋太祖就把赵普调出京师,任河阳三城节度使。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其弟赵光义继位成为太宗皇帝。赵普采用一种不太光彩的方法获得了新皇的任用。由于宋太祖的死太过突然,而“兄终弟及并不合宗法,此事遂成为宋初一桩千古疑案。当时朝野中的舆论对宋太宗颇为不利。于是,赵普主动向宋太宗示好,密陈自己手里存有杜太后留下的遗诏,“早已约定太祖死后传位于赵光义”,即所谓"金匮盟书"。历史学家分析,赵普提供的应是伪证,但他的这一举动对宋太宗的意义非同小可。从此,赵普在朝中东山再起值得一提的是,重获朝廷重用的赵普似乎吸取了之前的教训,不仅恪尽职守直至终老,而且再未行贪腐之事。也许,当初的被贬出京对他的人生来说是一个重要警示吧。

从一个事件足以看出赵普为官做人的转变:郑州团练使陈利用骄纵恣肆,不守法纪。赵普查访得知后,把他的劣迹详细写出,上奏于宋太宗。最终,陈利用因罪流放商州。而赵普认为责罚太轻,再三请求太宗诛杀陈利用,以起到警示作用。朝中皆赞赵普的刚强正直。

名臣贤相,需德、才、位俱佳,缺一不可。以古鉴今,有些人做出一些成绩,便认为自己可尊、可亨,甚至可贪无妨。殊不知,历史自有公论,德不配位的赵普最终未能流芳千古,可以说是最好的例子。


历史365


志大才高的贤相,历代优秀的宰相排名的话,赵普应该进前十。

赵普北宋开国前后(956年)到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从宰相位上罢免。其间近二十年的岁月,他始终在赵匡胤左右,几乎全程地参与了开国事业——为赵匡胤谋划了陈桥兵变,辅佐赵匡胤当上皇帝,平定李筠、李重进的叛乱,制定杯酒释兵权等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策略等众多事件中发挥关键作用。可以说,赵普是

赵匡胤一生中最重要的谋士和太祖朝最重要的文臣。

《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都对陈桥兵变有过记载,赵匡胤本人作为一个武将,没有串联策划和组织政治活动的能力,赵普则弥补了他的这个弱点,他煽风点火,名为劝说实为鼓舞,坚定了众人的造反决心,私下为赵匡胤奔走串联——向驻守京城的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通气,充当了赵匡胤的代言人和首席智囊,发挥了主要作用。

赵宋政权建立后首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无非是内部稳定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赵普都对赵匡胤提出了关键性的意见——杯酒释兵权。这实际上包含了解除禁军将领兵权和解除藩镇兵权。

“宋太祖之杯酒释兵权,即罢宿将典禁兵,与罢藩镇乃截然二事”。

而赵普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一是不断提醒太祖用宿将掌管兵权的风险,掌控禁军,于是收缩兵权。 杯酒释兵权针对的是禁军将领,禁军的统帅、副帅基本上外调或另用,尊其位、削其权,通俗讲是去军职,不再担任中央禁军的高级军职,而请之出外担任藩镇节度使,出守藩镇对于这批禁军将领来说有着很大的实惠。禁军将领外放,实际上是将手中的禁军兵权变现了,同时手握地方兵权,仍然有与朝廷叫板的实力。他的阶段性目标是礼送参与军事政变的中央禁军将领们外出,以避免短时间再次发生类似政变的可能。在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上,禁军将领们自然乐见其成,同时防止黄袍加身被复制的可能。

二是解除藩镇兵权上,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三计说。

上(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如何?’ 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之神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语未毕,上曰‘卿无复言,吾已矣。’

这三大纲领不仅仅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扳倒藩镇的三把斧头,而且在于为削藩提出和制定具体措施,这也是他高瞻和才能体现。

以上,唐朝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宋朝有昭勋阁二十四功臣,赵普在宋朝的功臣中可以排名第一,称得上是大宋第一谋臣。《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录赵匡胤给赵普的亲笔书信,上面写道“朕与卿定祸乱以取天下,所创法度,子孙若能谨守,虽百世可也”,也说明宋太祖本人是认可对于赵普和他一起建法立制的地位和才能了。


番薯叶呀


谢谢你的问题!

我查阅了脱脱的《宋史》和毕沅的《续资治通卷》等相关史料,分析赵普的有关记载,我认为:作为宋朝的开国功臣,赵普的军事才能突出,但行政能力拙劣。以下详解:

一、军师才能

赵普因为赵匡胤出外打仗的时候,帮他悉心照顾老爸而深受赵匡胤的青睐。后来两人很谈得来,一起到处打仗。“陈桥兵变”的时候,赵普和赵光义密谋,演义了一场“黄袍加身”的戏,让赵匡胤成功上位。这次改朝换代,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实现了权力交接,避免了军事冲突,将伤亡率降到最低,离不开赵普的谋划。

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宋史》

赵匡胤登基之后,中国仍然是处于多个国家割据状态,并没有实现统一。有一次赵匡胤晚上去走访赵普家,询问赵普攻打太原的事情。赵普分析说:“太原在西北边,太原本身地方小,只需要

削弱旁边诸侯国的势力,防止他和其他地方勾结,就不足为虑。”

国家逐步稳定之后,赵匡胤又担心手下的大将也会学他谋反上位,又来问赵普对策。赵普认为:“这都是因为地方诸侯太强了,君弱臣强才会出现这种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削弱他们的军权。”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宋史》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

以上的战略方针,都是通过各种手段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而不是直接的军事冲突。按照《孙子兵法》里的论述都是属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战伐谋”,所以说赵普有突出的军事谋划才能。

二、行政能力

赵普正式当宰相是范质等老一辈人被罢免之后的事,赵普上任之后,居然结党营私。有一回,还是赵匡胤晚上突然走访到赵普家,刚好碰到外地的一个官员给赵普送了十罐子“海鲜”。赵匡胤处于好奇也想尝尝海鲜,结果打开一看,“海鲜”全是金瓜子。虽然赵匡胤只是感叹了一句“他还以为国家的大事还是有你来书写决定的。”足以看出来,此时赵匡胤已经对赵普有所不满。

帝叹曰:“受之无妨,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尔!”

如果说上一次受贿是个意外,那么这一次结党营私可以算是犯了众怒了。赵普利用当官的权利为自己换来了很多良田土地,还开了许多私营店。这下翰林院大学士卢多逊看不惯了,两人经常擦枪走火。雷有粼更是忍不可忍,直接敲金鼓告御状了:“胡赞、李可度等五六个人都是受赵普的包庇才当上官的”。这下皇帝赵匡胤直接火了,派御史查清这些案子,全部让赵普抵罪。

普又以隙地私易尚食蔬圃以广其居,又营邸店规利。《宋史》

太祖怒,下御史府按问,悉抵罪,以有粼为秘书省正字。《宋史》

虽然在赵匡胤手里做宰相不如意,但赵普的运气还可以,赵匡胤死后没有传位给儿子,而是让弟弟赵光义接了位。赵普在赵光义手上仍然做着宰相,可干了好几年,干不出什么好的政绩出来,还是干的很憋屈。后来有人暗地里谋反,赵普借机说自己知道当年宋太祖和太后的嘱托之事,也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这个嘱托可以证明赵光义得皇位的来由根据,赵普紧紧地抓住了赵光义的这个软肋,尽管政绩平平,官场起起落落,还是得以善终。

奉朝请数年,郁郁不得志。《宋史》

自陈预闻太祖、昭宪皇太后顾托之事,辞甚切至。《宋史》

赵普在当宰相的时候贪污受贿,结党营私,治国的政绩平平,所以说他的行政能力比较拙劣。

综上所述,赵普在乱世,具有较高的军事谋划能力;而在治世,却没有什么行政管理能力。

{吉橙加盐 味道更甜}


吉橙加盐


1.一个不重学历,善于在实践中学习的智者。

2.30多岁才从一个小吏开始步入仕途,长期怀才不遇的惨境使得他得志后有时会较为偏激,这种情绪类似于西汉的主父偃。(但主父偃比他惨得实在太多了)。

2.心思缜密、深远,擅长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行阴谋,而且往往“一石二鸟”乃至“一石三鸟”。

3.有着鲜明的政治态度,从不做中间派,也没想着做好人,只想着如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重现大唐盛世。

4.跋扈,缺乏容人之量。但这种跋扈绝非李林甫式的跋扈,而是只要你顺从我的政治路线就可以了,后来他也推荐了不少贤才。

总体上看,这是一个志大才高的贤相,排的进历史前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