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如果都不返城的话,现在的农村该是啥样子呢?

北大荒人108769822



手机用户6583205380船


就是一个农民。没有农技专业知识,也没资金,空喊口号无济于事,怎么改变农村。


用户1825308279403


知识青年如果都不返程的话,现在的农村该是啥样子呢?

好一个假设,知识青年如果不返城,现在的农村还不是农村吗?可能有些农村变得更富有罢了。



都说造化弄人,农村大环境造就了农民的伟大,其实,农民有什么不好,知识青年来到农村,带来了新的思想,带来了新技术,在那样的年代这是一种创举,一种整体提升农村生活和生产水平的伟大措施,所以知识青年下农村,来改造大农村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

那个年代,我们一穷二白,百业待兴,那些世代农民因为自身局限性始终跟不上社会的节奏,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有为知识青年扎根农村,把自己的抱负播撒在美丽的农村里。



当然,大部分知识青年最后因为国家的需要,最后都返城了,为国家四个现代化继续做贡献。

到了现在,如今是农民大量进城,为国家发展,为城市建设贡献自己力量,这是一种回馈,还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我是三六五平凡之路,请关注我,我们一起进步。


三六五平凡之路


应该说,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为了解决城镇富余的劳动力的一种举措,我们当地在1972年以后,下乡的知青们或是通过应征入伍、招工进厂、推荐上大学等多种方式走出农村,到1972年底基本上都离开了农村。

而在农村留下的也有相当一部分知青,如果当年的知识青年都不返城的话,农村与城市间的关系就因为这些知青而更加紧密。毕竟这些知青都是来自于大城市,那里有他们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如果知青们都留在农村,肯定要和当地农村人联姻,那么这城乡间就会因为知青这个纽带成了亲家关系,以后的走动就会很频繁。

当时农村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住的是低矮的民房,文化落后,医疗水平等都比城里相差甚远。所以当时到农村的那些知识青年亲身经历了那个生活环境后,经过生产劳动,体会到农村人生活的不容易,下乡锻炼的同时,也是经过了一次洗礼。

撇开那些早已返城的知青不说,我们看看留在农村的这部分人。虽然当时知识青年是初高中学生,但对于农村人来说,那就是城里来的文化人。后来,留在农村的这部分人与当地农民结了婚。男知青找的都是村里数一数二的模样俊俏的农村女孩,女知青嫁的也是农村出类拔萃的农村男孩。而这部分人由于思想意识超前,有的当了村干部,后来逐步一步步提了起来。也有的在当地做了教师,一辈子教书育人。还有一部分人在改革开放以后,做起了生意。总之,留下的基本上没有人是平庸之辈。

要说这留下来的知青,都知道知识的重要性,所以你看看这部分留在农村的知青的后代,最后还是通过读书,考上大学后,又去了城里。因为不管在哪个年代,农村人基本上都是以跳出农门为荣的。

所以,如果知青们都留在农村不回城,留下的也只是他们这一代而已,下一代还会到城里生活,农村依然是农村,也变不成城市。当然,这个题只是一个假设,我们的这些也都是在假设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建行渐远


“知识青年”这个词感觉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七十年代的时候知识青年下乡,一些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来到了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不过城里的孩子有几个愿意一直呆在农村的,没几年大家都想方设法的返城,如果当初他们不回城的话,农村肯定还会有另外一番样子,要比现在文明、向上。

我们家乡这里原来也有知青,本来知青到农村是来上山下乡的,不过他们毕竟都是从城里来的,有的还来自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最少是初中以上文化,让有知识的他们来农村干农活又有点不忍心,所以我们这里过去知青还是比较有福气的,都安排在村里的学校教书。如果他们不回城,在农村教一辈子书,应该会有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教育,了解外面的世界,丰富知识和文化,一旦文化和学识提升了,这方面带来的变化是不可估量的。

我相信如果有知青一直在农村生活,也会影响身边的人,讲卫生、懂礼貌、爱读书。知青们都来自城市,跟过去的农村人还是有区别的,他们爱干净、讲卫生,在礼仪礼节方面比农村人要注重的多,有他们影响身边的人,估计农村会比现在发展的快,形成一种人人爱干净、有礼貌的生活氛围。

其实人受身边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虽然说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而且也很难因外界而改变,但是周围人的潜移默化还是有效果的,如果身边都是些大老粗,那估计这个人也文明不到哪去,如果身边都是文化人,那自然而然的也会向他们学习,爱看书、爱研究,久而久之,粗鲁、不修边幅、不文明的现象就会减少,而积极进取、爱干净、讲文明的风气就会形成。

知识对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不管是从胸怀、眼界、三观还是学识角度来看,知识对人的影响都是多方面的,有时候学习并不一定会短期内增长具体的知识技能,但是却能对人的思想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终身影响。

现在有好多知青返回城市之后,也有了一定的成绩和作为,怀念在农村时候的生活,纷纷回到原来生活过的农村投资,带领大家一起脱贫致富,过上更好的日子。


一品小十六


知识青年也叫做知青,这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主要内容就是让知识分子从城市到农村或者到建设兵团或者边疆守卫,从工作的锻炼中体会中下农的辛苦,从而提高知青的吃苦耐劳精神,这个政策从1968年开始到1978年末结束。很多人一直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知识青年不返城的话,现在农村该是什么样子?

其实小农人想说的是,当时下乡的主要知识分子只是初中和高中,他们虽然在当时是知识分子,但对实际的农村发展只是顺势而应,毕竟当时的知识力量还没有现在这么强大。而且当时真正返程和留在农村的基本是五五开,对于当时的知青来说想要回到城市是需要很强大的人际关系,而那些没有人际关系的基本都是留在了农村,所以现在很多老一辈农村人都是当年的“留守知情”。

当年知青因为有文化,很多人都当上了村里的骨干,在农村实行全面脱贫的时候,都是这些有知识的知青带头进行,现在农村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发展,多数都是依托当年那些留守知青,因为他们的知识和政策相匹配,在实施起来也是非常快,如果当年知青都不返程的话,现在哪是农村哪是城市还说不定呢。

以上这些都是个人想法,如有不妥可以评论区留言哦!


布衣小农人


知识青年如果都不返城的话,现在的农村该是啥样子呢?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到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为了响应号召,成千上万知识青年,去到农村锻炼,所以这就有了1600多万知青上山下乡。这些人,用知识践行着当初的承诺,确实给当时的农村,注入了很多新鲜的血液,农业也焕发生机。确实有很大一部分人,因为上山下乡,改变了原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就算是后来返回城市,也有了大的作为。
至于说,题目中的这个问题,确实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假想。如果这1600万知识青年,都没有返回城里,都留在了农村,那么现在的农村或许真的会有很大的改变。毕竟,那个时候,上山下乡的都是知识青年,他们身上有冲劲、闯劲,敢于担当作为。不能说是全部,至少有很大一部分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些部分留下来,没有离开的青年,后来很多成为农村的中流砥柱。


指尖的村子里面,就有一个以前过来,没有再返回的,原因是结了婚、生了子。后来,这位青年,也就是村里的李大爷,就是村里的大队书记,带着村民搞致富。村里的水库,就是那个时候,带着村民一锹、一锹挖起来的,现在成为周边几个村的重要农田用水来源。十多年前,外地人过来承包,光是承包费现在就达到百万一年,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集体收入来源之一。
不仅如此,很多时候,上山下乡的知青,更多的是带来敢闯敢冲的劲头。记得小的时候,父亲尝试种植百合果,找了很多专业书籍来看,有很多都是邻村知青的。如果真的如题目所说的那样,我们钥匙不考虑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如何如何,但是至少对农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说不定,现在的农民,比城市更富裕,也说不定呢。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指尖三农


知识青年如果都不返城的话,现在的农村该是啥样子呢?

近代农村出现的知识青年下农村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建设农村必然需要,我们要肯定知识青年给农村带来的推动作用。

我国从1966年就开始有知识青年去农村了,那个时候人们叫去农村知识青年为“知青”,所以后来才有知青一说,很有历史时代感的称呼。最后一批知青是在1977年,这十年期间有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来到农村,把他们(她们)的聪明才智播撒在农村的热土上。

后来,国家在1977年恢复了高考,于是很多下乡的知识青年抓住机会,参加高考,继续深造,离开了农村,去城市读书,后来就留在城里工作了。

也有很多知识青年放弃了城里好生活,就留在农村里,与农村当地人联姻,就把根留在农村了。

农村也挺好,如今农村发现迅速,农民安居乐业,生活质量也提高了,相比城里人压力要小的多。

这些农村的变化离不开当时知识青年给农村带来的改变。



关注农民,一起学三农。


三农小黄鸭


这是一个假设题,那我们就假设性的去设想一下,如果当初下乡的知识青年都不返城的话,农村会不会有一些实际性的改变?当年知识青年到农村来的时候,我也就是一些零星的记忆。后来从梁晓声的作品里,看到很多知青下乡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他写的《年轮》。

从一些文学作品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当年的知青下乡去了很多特别艰苦地方,如果遇上心地善良的生产队长还好一些,会适当的照顾一下这些城里来的学生娃,如果遇到的是不讲情面的生产队长,那这对于那些城里娃来说,的确是一次脱胎换骨的锻炼。很多家里有关系的孩子,因为受不了农村的苦,想尽了一切办法调回城里。所以当年有条件有能力的知青,在农村实际待了没有几天,就陆陆续续回城里了。

那时候在我们胶东地区的小村庄里,也来了几个大城市的知青,但是我们这里的人们都特别善良,村支书和贫管会的人商量,把这些城里娃都安排在了学校里当老师。虽然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也许只是初中生或者高中生,但是在农村人眼里,这些大城市的孩子都见过世面,他们懂得比农村人要多得多。所以把他们分在学校里当体育老师,绘画老师,还有音乐老师。这些知青们被分到学校以后,也的确给农村的孩子们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农村的孩子,从知青老师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农村不曾见过的一些东西。除了学习音乐画画以外,学生们还从知青身上学到了讲卫生讲文明,那时候农村人很少刷牙,可知青老师们天天刷牙。他们穿的衣服哪怕旧了,但是洗的很干净,叠得整整齐齐,然后穿在他们身上就让人感觉特别舒服。知青跟村里人站在一起,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谁是知青,那时候农村还很落后,知青身上有一种特质,就是跟我们农村人不太一样,至于是什么当时我还说不清楚。


我依稀记得,知青在我们村学校的时候,学校里面很热闹。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那些知青老师陆陆续续的回城了,农村的学校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我敢说,如果当年的知青不返城的话,农村或许没有什么天翻地覆的变化,因为那个时候的经济条件和外在环境决定了,但是很多农村孩子,一定会从那些知青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学到一些书本上不曾教过的东西。这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也许会因此改变自己的命运。有一些有头脑的知青,因为在农村留的时间比较长,也在村里担任了领导干部,为农村的变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听说现在有的返城知青后来当了老板,自己有钱了以后,重新返回当年下乡的村子,捐钱改变自己的第二故乡。


灵子


我父母都是知青,六八年下乡,六九年结婚,八一年返城,在乡下一住就是十四年。父亲三年前去逝,看他日记,从日记上的文字上看,那时他下乡是自愿的。

到了农村,生活了几年后,就心有悔意了,农村真的苦,那时还没有机械化,农药也缺。用牛犁地,用锄头除草,两肩被烈日晒得爆了皮。

三间土坯房,数九寒冬,炕是热的,平躺向上看,棚顶挂着白霜,炕檐旁放着个泥制火盆,将炉内燃得正旺的炭取出,放在炕上取暖。

父亲老三届毕业生,才高八斗,在农村做会计,教书。回城后,烧锅炉,闲暇写小说,寄到出版社,石沉大海,原稿都未退回。心灰意冷之余,钻研起周易来,找他取名算卦的人络绎不绝。

如果父亲留在农村,自少是大队会计,或许较回城要好多。可是世事难料,选择真的改变命运。

时事造英雄,有一点,要看你是不是英雄。英雄大可喷云吐雾,小可隐迹藏形,能屈能伸。

我大姨夫,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上学到初二辍学,一年后,去中学执教。亲朋好友就说,这孩子有出息,中学未毕业交中学生。两年后,入公社革委会,十九岁那年,职务为革委会副主任,然后主任。二十八岁,入县农机公司,当经理,三十二岁为烟酒公司经理,三十六岁任商业局局长兼党委书记。

他与我父亲境遇完全不同,所以说,知青返城与不返城真的不能决定什么,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

知识只能改变个人命运。农村发展的好坏,与知青是否返城无多大关系。农村的发展,要看是不是有个好的领路人,这个人,不一定就是知青,在艰难困苦中杀出一条血路,让村民过上幸福的日子的领头羊,首先,他必须是个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