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王熙凤为何不明确拒绝贾瑞,而是设计害死贾瑞,这说明什么?

春日之虎


王熙凤这个人物的特点。她在漂亮的外表之下,藏着一颗恶毒的心。明白了凤姐的性格,她在贾瑞问题上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就很容易理解了。十一回中,宁国府家宴的时候,贾瑞找了个机会与凤姐搭讪。

老于世故的凤姐当然一下子就明白了贾瑞的意思。按照正常的社会伦理原则,凤姐应该怎样处理这个问题呢?毫无疑问。是应该对其进行义正辞严的批评教育,使贾瑞认识到自己已经误入歧途,要尽快的迷途知返。王熙凤可以这样做,也有能力这样做。可是,这样做了,王熙凤不就成了德才兼备的善人了吗?但她不是,他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心狠手辣的王熙凤。王熙凤办事的特点是恃才不恃德。它体现的是传统文化中的霸道。

王熙凤整治贾瑞的手法上看,王熙凤是小女子,但才干优长,能力强的人,一般不会为任何抽象的道德教条所束缚。这一点,王熙凤曾经亲承不误,所谓的天理报应之类,她是根本不在乎的。但“哭向金陵”的结局,大约也算是报应吧?

有的人大约不愿意把王熙凤归于恶人一类。他们的论据是,《红楼梦》中很多地方显示出王熙凤的平易近人,与人为善之处。最明显的例子是接济刘姥姥。还有,她显然是主子,但是与一些丫环相处的很好,丝毫没有架子。但这些例子并不能改变王熙凤性格的本质。接济刘姥姥,本意也不在刘姥姥,而在于讨老太太的欢心。所以,曹雪芹才说,“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接济刘姥姥不过是无心栽花之举罢了。

与王熙凤关系处的好的丫环,不过是鸳鸯,袭人等二三人,这些人能与凤姐搞好关系,除了自身处世的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与老太太或是太太关系密切的人。

说了王熙凤,再谈一下贾瑞。《红楼梦》十二回中,王熙凤虽然毒设了相思局,但贾瑞之死。却只能说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

《红楼梦》是“大旨谈情”的,这一点,作者应该是没有骗人。贾瑞是初涉情关,误入歧途的典型代表。情窦初开的贾瑞,千不该,万不该,爱上王熙凤这样一个人。爱情的发生,一个必要的前提是,两情相悦。但可悲在于在这一事件中,贾瑞始终是一种单相思。

如果要和王熙凤产生感情,起码要有一点是超过王熙风丈夫贾琏吧。我们再来看看这位瑞大爷,在他的身上,能找出一点超出贾琏的地方吗?权势就不用说了,长相也未必好过贾琏。最关键的一点是,贾瑞的人品还很低下。在顽童闹学堂一回中,有对贾瑞委琐品格的展示。这里就不详述了。而贾琏除了风流倜傥之外,还于世路上好机变,办事能力很强。在这样的条件对比之下,贾瑞贾大爷还有勇气向凤姐发起进攻,只能验证一个说法,利令智昏,恋爱中的男人智商为零。

在这出悲喜剧的过程中,凤姐毒设相思局虽然毒了点,但也不能说没有给贾瑞机会。第一次“约会”,凤姐爽约之后,只是冻了贾瑞一个晚上,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惩戒。如果不是鬼迷了心窍,具有正常思维的人,一定会明白是凤姐在捉弄他了。自己偷偷改过,也就是了。可是,陷入恋爱迷局中的人大都会有超乎常人自恋和自信,相信女人都爱自己。竟然还有勇气,继续再约,这大约就有点找死的味道了。

再算是再约之后吃的这点苦头,也不足以要了瑞大爷的小命。就算是病了,慢慢调养,也会好起来。可是,贾瑞对凤姐的情感,却是至死不悔,至死不误。书中的“风月宝鉴”,虽然是浪漫主义的创造,却有很大的现实性。正面是美人,背面是骷髅。这大约是佛家的观点,一切皆无自性,色既是空,空既是色。美人骷髅本无二致。瑞大爷显然没有这样的境界。他宁肯在美人身上死,也不肯抱着骷髅生。于是,瑞大爷死了。他的死,正如前些年香港喜剧中调侃的那样,是“精尽而亡”。

总的分析。王熙凤对于贾瑞的死,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如果王熙凤给贾瑞一点不好的脸色,甚至骂他两句,或者就可以把他从自恋的泥坑里拉上来,从而拣回性命。而王熙凤给他的,始终是媚惑的笑脸。在这里,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当面一把火,背后一把刀。脸上露笑容,脚下使绊子”。当然,瑞大爷的死,还是怪他自己。如果他不是爱上了凤姐,而是爱上其它任何人。而他在恋爱里还是同样表现出没有自知之明的自恋,那么,他可能会闹出笑话和丑闻,但大约是不会丢了小命的。

王熙凤这样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也大有人在。曹雪芹在歌颂爱情的美好与伟大之时,同时又告戒人们,情也是危险的,正如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






易可85635859


贾瑞是王熙凤的小叔子,在宁国府里,王熙凤猛然碰到贾瑞,唬得向后退了一步。那个年代,小叔子和嫂子不能随便见面,如果不小心见了,要远远地躲开,尤其是单独一个人的时候,更不应该上前说话,可是贾瑞完全不顾这些礼仪,猛然从假山石后走过来,吓了凤姐一跳。贾瑞这明显是羞辱人。

如果换作旁人早就落荒而逃,白被羞辱一番。贾瑞心中一乐,事情也就过去了。王熙凤必竟是王熙凤,贾瑞说他与凤姐有缘,凤姐没有生气。贾瑞边说,边拿眼睛不住的觑着凤姐儿。凤姐还是没有发火,依然给了贾瑞面子。她提醒贾瑞,自己是贾琏的妻子,你的嫂子。我还要到太太那里去,凤姐这是又拿出太太来吓唬贾瑞,让他知难而退。最后敷衍贾瑞一句,:“等闲了咱们再说话儿罢。”

贾瑞,拿个棒槌当针。【他道:“我要到嫂子家里去请安,又恐怕嫂子年轻不肯轻易见人。”凤姐儿假意笑道:“一家子骨肉,说什么年轻不年轻的话。”】贾瑞是一个蠢人,换一个人早明白凤姐的意思,死了这条心,可是他就是不懂,还以为凤姐喜欢他。【贾瑞听了这话,再不想到今日得这个奇遇,那神情光景一发不堪难看了。】凤姐不愿意与他继续纠缠,于是让贾瑞快去入席。

凤姐表面看轻松自在,实际上她的一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看贾瑞走了,凤姐儿故意的把脚步慢,见贾瑞去远了,才有心思想事。

贾瑞自以为得了凤姐的心,多次去贾府找凤姐。此时凤姐才觉得应该教训一下贾瑞。否则他不长记性。

第一次冻了贾瑞一夜。贾瑞执迷不悟。凤姐让贾蓉和贾蔷第二次教训了贾瑞。这第二次教训的招数都是贾蓉和贾蔷设计的,不是凤姐安排的。第二次贾瑞才死心。

那么王熙凤为什么不直接疾言厉色地叱责贾瑞,让他撤退,而是戏弄贾瑞呢?

这是王熙凤的性格原因。

1.王熙凤是一个有仇必报的人,贾瑞戏弄她,她非常生气,所以她也如法炮制,她也要戏弄戏弄贾瑞,她要让贾瑞尝一尝失恋的滋味。

2.王熙凤让贾蓉和贾蔷教训贾瑞有两个目的。

首先,王熙凤是告诉贾蓉和贾蔷:她是一个正派人。

其次,王熙凤提醒贾蓉,贾瑞是在宁国府对我表示不敬的。为什么在我去天香楼的必经之路上遇到贾瑞,贾瑞的消息为什么这么灵通,是否有人暗中教唆贾瑞对我如此放肆?贾瑞会被我收拾,如果再有人胆敢对我不敬,我绝不手软,贾瑞就是例证。

3.王熙凤玩手段,玩惯了,甚至忘记了直截了当地拒绝别人。她设计害贾瑞,设计害尤二姐,都出于一种习惯。


润杨阆苑


关于王熙凤所谓害死贾瑞一事,出自《红楼梦》第11、12回。

王熙凤为什么要毒设相思局?要回答这一问题,或者说要解开这一谜团。其实,答案就在《风月宝鉴》这面镜子上。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说穿了并不是王熙凤要毒设相思局害死贾瑞,而是作者曹雪芹安排王熙凤这样做。因为只有贾瑞起了淫心,害了相思病,《风月宝鉴》才能派上用场。

曹雪芹为什么非要让《风月宝鉴》派上用场呢?这与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小说的写作手法宗旨有关。



大家一定还记得,《红楼梦》第一回中,曾提到“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也就是说,《红楼梦》之前曾有过《石头记》、《情僧录》、《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等几个书名。

这是《风月宝鉴》在《红楼梦》中第一次出现。而且是以书名出现的。那么《风月宝鉴》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曹雪芹在第12回中作了解答。请看:

那道士叹道:“你这病非药可医,我有个宝贝与你。你天天看时,此命可保矣。”说毕,从搭裢中取出一个正面反面皆可照人的镜子来——背上錾着《风月宝鉴》四字,递与贾瑞道:“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来,单与那些聪明俊秀、风雅王孙等照看。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背面,要紧,要紧!三日后我来收取,管教你病好。”

当贾瑞死后,“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道!”遂命人架起火来烧那镜子。只听空中叫道:“谁叫他自己照了正面!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为何烧我此鏡!”

曹雪芹在这里告诉我们:《风月宝鉴》是一面正面反面皆可照人的镜子。但是,要治病(注意,只能治心病),只能照背面,不能照正面。

但是,贾瑞没听跛足道人的话。照背面见是一个骷髅人,吓了一跳。便好奇的去照正面,结果正是他淫思的王熙凤。几番云雨之后,一命归天。



曹雪芹在这里借《风月宝鉴》,给我们传递了巨大的信息量:

(一)曹雪芹曾把《风月宝鉴》作为《红楼梦》的书名之一,可见他对这四个字的含义是非常重视的。

(二)《风月宝鉴》这面镜子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其实,它正是《红楼梦》开篇第一回中说的《太虚幻境》和“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对联的实物体现。

(三)《风月宝鉴》镜子的正面意味着什么?书中跛足道人说的很清楚“谁叫他自己照了正面!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为何烧我此镜!”

就是说,鏡子正面看到的好看的美人是假的。是你们自己的问题,把它当真了。那反过来,镜子背面看到的不就是真的了!可是,真实的东西并不好看,它像一个骷髅人,怪吓人的。所以,曹雪芹一再告诫,不要被好看的外表迷惑了。“要看背面,千万不要看正面,要紧,要紧”。

(四)曹雪芹迫于无奈,用这这套真假手法,似幻非幻,写了“满纸荒唐言”,诉说了憋在心里的“一把辛酸泪”。只是冤枉了王熙凤,委屈了贾瑞。一个有了恶名,一个一命归天。

(五)当然,把王熙凤毒设相思局,放在秦可卿死后,王熙凤協理宁国府之前,曹雪芹还有更深的考虑。但这已不在本题范围之内,故不再赘述。


自乐堂主


王熙凤是贾府管理层高级领导,具有相当程度的威严。她泼辣果敢、杀伐决断,几乎没有人敢侵犯。

唯独这个贾瑞,贾府的没落旁系,不仅家庭在家族中没有地位,自身也“贪便宜没有行止”,王熙凤被这样的人侵犯了,对她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

所以,王熙凤要给贾瑞一点颜色看看。

最开始,王熙凤并没有至他于死地的想法。只是想教训他一番。

第一次,把贾瑞骗到没人的地方冻了一夜,原以为他应该知难而退,谁知这贾瑞,又再度来骚扰王熙凤,说:“死了也要来。”

这次真的激怒了这位女强人。再次被冻坏的贾瑞,这次真的是在劫难逃了,他的话也成一语成谶,不作死不会死呀。


妮言呢语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看似王熙凤很狠辣,可是从王熙凤的角度来想,她应该怎么办?

若是一般的女子,遇到了被人调戏的情况,一定严词拒绝,大声叱骂或自认倒霉息事宁人吧,但是王熙凤不是一般的女子,她是个不吃亏的,这种调戏她要反击,于是她给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贾瑞挖了一个坑。

其实,王熙凤虽然挖坑,但她更想息事宁人,并不愿真害贾瑞性命,毕竟传出去会对她的名声有碍,但想不到贾瑞会真的会不顾人伦往坑里跳。于是,在王熙凤在得知贾瑞在自己的院子外经常打转,并打听她的行踪,声言要向她请安之前,王熙凤准备一直把贾瑞调戏她的事烂在肚子里的,就是心腹平儿她也不曾告诉,但她从平儿口中得知贾瑞的言行后,她暴发了,声言要让贾瑞死在她的手里。真的不要 奇怪王熙凤如此恼怒,因为贾瑞所做是明晃晃的告诉人们,他与王熙凤有什么呢,更何况当时贾琏还不在家!于是,贾瑞就走进了王熙凤相思局,即使被冻被坑被泼屎尿被打被吓也不回头,直至一息全无。

有人会问,如果王熙凤当时严辞拒绝会如何,其实情况会更糟,因为从无论如何受到折辱,贾瑞纠缠凤姐的心都不曾死,可以得知贾瑞应该患有自以为是幻想症的,无论王熙凤如何拒绝,怕是贾瑞都会朝着他所认可的方向发展,结果很有可能王熙凤和贾瑞的名声都没有了,贾瑞甚至他的爷爷奶奶士邱不能在贾府立足,而王熙凤也会受大家诟病。


萍风竹雨123


《红楼梦》中王熙凤色诱贾瑞,至其身亡的情节,完全是作者曹雪芹的有意安排,也是作者宿命观的解语。

作者在《红楼梦》的开头,通过癞头和尚、跛足道士对甄士隐和贾雨村两人命运的陈述,以及《好了歌》,就表明了人生无常的主旨:尊荣富贵,人生如梦,万事皆空。

一是"色空";二是"欲空"。贾瑞被王熙凤色诱至死,即是"色空"的解语之一。

从王熙凤和贾瑞的辈份关系来说,他们是婶侄关系。然而在贾、史、王、薛那么一个大家族里面,在荣宁二府那么一个窄小空间里面,这种伦理关系的年龄完全是混乱的,比如刘姥姥那么大一把年几,还要称呼王熙凤为长辈一样,贾瑞虽然是王熙凤的侄儿,但他们年龄却相当。于是,贪色的贾瑞见到姿色艳丽、风情万钟的王熙凤,便顿起色心。

这是怪不得贾瑞的,因为色心人皆有之,更何况荣宁二府里面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在饱暖思淫欲。贾珍和儿子贾蓉的媳妇秦可卿有一腿,贾琏和内室丫鬟平儿有一腿,外面还藏了个尤三姐,贾赦那么大年龄还想娶贾母身边的丫鬟。

王熙凤面对贾瑞的色心,她是完全可以用婶娘的身份和她厉害的角色加以杜绝的,但她却偏偏以色诱惑,设计步步陷阱,让贾瑞临死还不明白。一方面体现了王熙凤的狠毒心理,体现了她老于世故身手不凡的本事,这是作者对人物刻画的需要。然而,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这些情节的描写,告诫读者"色不可恋","色字头上一把刀"啊!贾瑞被粪水泼身,又冻又饿而一病不起,临死前一再不听劝告,一次又一次看风月宝鉴的正面,和王熙凤在宝鉴里面风流云雨,最后精尽而绝。作者也在告诉世人,"色"是一种奇物,情色难拒,但到头来也是"空空如也!"

人的欲望总是难以排解,诱惑也难以拒绝,色欲如此,财欲和权欲也如此。对欲望如不加节制,终至害人害己。然而,天地如常,人的一切欲望,遇与不遇,命也!求之能否,命也!


一夫82


我感觉并不是王熙凤设计害死贾瑞,而是贾瑞自己不知悔改,自寻死路。在这个过程中,凤姐儿至少给了贾瑞俩次改过的机会,加上最后跛足道人给的风月宝鉴,贾瑞至少有三次机会可以保全性命,可是他自己一意孤行,陷入太深,最后送了性命。贾瑞的死绝不能只一味怪凤姐儿心狠手辣,关键还是贾瑞自己执迷不悟,到死时还不解脱。

贾瑞初次见凤姐儿是在宁府贾敬过生日时,因为凤姐儿记挂着病了的秦可卿,饭后去听戏时就没和邢王二位夫人一起,先到秦可卿屋里坐了一坐,说了一会儿话,在去天香楼的路上遇见了贾瑞。凤姐儿一听贾瑞的话,一看见贾瑞的丑态,就心生厌恶,但是此时的凤姐儿还没有到和贾瑞撕破脸的地步,

虽然心里暗忖道:"这才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呢,那里有这样禽兽的人呢。 他如果如此,几时叫他死在我的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

这时的凤姐儿,只是在自己心里想贾瑞这个人龌龊不堪,并没有想到贾瑞会真的到她屋里去。所以此时她想的“几时叫他死在我的手里”,并不是在心里下定决心要弄死贾瑞,只是气话罢了。后面她重重地惩罚了贾瑞俩次,想让他知难而退。

第一次,王熙凤让贾瑞在穿堂里等她,贾瑞在南北皆是大房墙,跳不能跳,攀不能攀,呼呼刮着过门风的穿堂里,又是寒冬腊月的晚上差点冻死。就是吃了这样的苦头还是不思悔改,这里蒙府侧批是这样写的:教导之法,慈悲之心尽矣,无奈迷径不悟何!很明显地,脂批认为这一次王熙凤实在想好好教训一顿贾瑞,让他悔过,保留住彼此的颜面,并没有想把他置之死地之心。贾瑞吃了这么大的苦头,回家后又让祖父贾代儒教训了一番,打了三四十扳,不许吃饭,跪在院内读书,就是这样,贾瑞并没有丝毫悔改,贾瑞的心魔到底有多严重。凤姐儿是挖了个坑,但是是他自己一步步跳进去的,别人并没有在她身后推他。脂批夹批在这里明确指出:祸福无门,唯人自招,贾瑞纯粹是自己自寻死路。

第二次,经过上一次的挨冻受罚,“此时贾瑞前心犹是未改,”“犹是未改” 脂批指出这四个字是“寻死之根”,可见贾瑞致死纯是自己不思悔改。过了几天之后,又来找凤姐儿,“凤姐因见他自投罗网,少不得再寻别计令他知改,”这里写的明明白白,凤姐儿想“令他知改”,凤姐儿还是想教训他一顿,让他悔悟,并没有想要他的命。这一次凤姐儿的手段比上一次狠毒得多,不但让贾瑞欠下了一百两银子的外债,还让他浇了一身一头尿粪。原文是这样写的:

贾瑞此时身不由己,只得蹲在那里。心下正盘算,只听头顶上一声响,嗗拉拉一净桶尿粪从上面直泼下来,可巧浇了他一身一头。贾瑞掌不住嗳哟了一声,忙又掩住口,不敢声张,满头满脸浑身皆是尿屎,冰冷打战。

凤姐儿以这样的手段来对待贾瑞,脂批却是这样评价的:瑞奴实当如是报之,蒙府侧批:总是慈悲设教,遇难教者,不得不现三头六臂,并吃人心,喝人血之相,以警戒之耳。可见,脂批中没有谴责凤姐儿,反而说贾瑞就应当受到这样的报复。

可恨的是,贾瑞现在明知是凤姐儿顽他,还是不改,那么等待他的只能是死路一条了。

他一面到了自己房中更衣洗濯,心下方想到是凤姐顽他,因此发一回恨,再想想凤姐的模样儿,,又恨不得一时搂在怀内,一夜竟不曾合眼。自此满心想凤姐,脂批眉批;此刻还不回头,真自寻死路矣,只不敢往荣府去了。

第三次, 贾瑞没能抓住最后的救命稻草,越陷越深,还想活命,还执迷不悟,结果就是俩者都没得到。跛足道人给了他风月宝鉴,让他照反面,不可照正面,但是贾瑞此时已经鬼迷心窍,任何人的话都听不进去了,他照了正面,终于得到了他一直心心念念想要的东西,结果,最终送了命。蒙府侧批指出:正面方才你已自领略了,你也当思想反面才是。但是,贾瑞会有这样的头脑吗?他但凡能反思一次,也不至于丢了性命。最后,死时还要拿着镜子,蒙府侧批虽死亦不解脱。看看贾瑞,最后到死还执迷不悟。

可见,贾瑞之死,纯是自己作死,并不是凤姐儿设计害死的他。他对凤姐儿产生觊觎之心,即使最初凤姐儿明确拒绝他,他自己心魔不除,最终也保不住命。最后他已经认识到是凤姐儿捉弄他了,他依然不思悔改,这跟最初就拒绝他没什么俩样。他到死时还不悔改,充分说明他的死并不是凤姐儿步步设计的结果。


石径斜


我是大野泽的风,致力于原创问答,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你就当作是猫和老鼠的游戏就行了。也会是汤姆和杰米的故事。这样就能理解王熙凤与贾瑞的关系了。

很多人会认为把贾瑞害死,是王熙凤得不对,她草菅人命。其实分析起来,到底是王熙凤需要承担的问题多一点,还是贾瑞自己没有对自己负责,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们知道,是谁在这段不正常关系中,先动的手?

是贾瑞。在宁国府的花园里,先向王熙凤伸出了“橄榄枝”。

在一段感情里,谁先动了心,谁就会输。而贾瑞偏偏又爱上那个远在云端的王熙凤。

虽说,我爱你,与你无关,可是王熙凤这个人,高傲到认为,你这样的人,就不配爱我。所以想方设法给贾瑞难看,希望让他知难而退,但贾瑞这家伙实在傻得很,不知道全身而退,非要把自己牺牲进去,才能醒悟。

所以如果说谁错了的话,就是贾瑞开了一个坏头,而王熙凤续上了一个残酷的结尾。

那么王熙凤到底有没有拒绝贾瑞呢?

很明显,每一次都是拒绝,比如前几次,贾瑞找王,王都不在家,后来再找,王熙凤既给他希望又让他失望,在巷子里冻了一夜,一般人都会以为这是王熙凤在捉弄他,明理的人都会知道这是在耍他,可是贾瑞偏偏觉得王熙凤说的什么都对,反而是一步步的走进了死亡的路上,如果说谁应该为贾瑞的死负责,他自己要对自己负责至少80%以上,而王熙凤的玩耍之心,导致的最终他的死亡,占据20%已差不多。

当然,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一起讨论。


大野泽的风


第十二回。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庚辰双行夹批:言此书原系空虚幻设。】【庚辰眉批:与“红楼梦”呼应。】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等看照。【庚辰双行夹批:所谓无能纨绔是也。】千万不可照正面,【庚辰侧批:谁人识得此句?】【庚辰双行夹批: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只照他的背面,【庚辰双行夹批:记之。】要紧,要紧!三日后吾来收取,管叫你好了。”

第十二回说毕,从褡裢中【庚辰双行夹批:妙极!此褡裢犹是士隐所抢背者乎?】取出一面镜子来【庚辰双行夹批: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两面皆可照人,【庚辰双行夹批:此书表里皆有喻也。】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庚辰双行夹批:明点。】

第十二回: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庚辰双行夹批:此书不免腐儒一谤。】若不早毁此物,【庚辰双行夹批: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遗害于世不小。”

因为“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这句话就是说:“野史全部可以毁掉了,只留下红楼梦即可”。所以红楼梦真实可靠,绝对权威,它才是正宗的大清正史!红楼梦作者是康熙的孙子爱新觉罗·弘暟(死于壬午除夕)。这也是红楼梦为什么最早起源于皇宫、以及被列为禁书的真正原因。

《红楼梦》,即红楼一梦。准确的断句是《“红楼”梦》。这座“红楼”,广义上是指紫禁城,狭义上是指紫禁城交泰殿。贾府是“天下望族”和“都中旺族数吾门”,宁国府东西走向的五个大门,荣国府三个大门,而且宁国府和荣国府是挨着的,中国大地上独一无二的建筑,故宫也!

红楼梦迷注意了,一张交泰殿图,教你快速看懂《石头记》。直接将你带进《红楼梦》大门,一条通向密境之路。胜读千百遍《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等诸钗的居所“太虚幻境——交泰殿”。这是交泰殿上的“风月宝鉴”,即“轩辕宝镜”。按书云:“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所以太虚幻境,实际上暗射交泰殿!“轩辕宝镜”是鉴定宝座上真假皇帝的镜子。贾瑞因不是皇帝,所以照了“风月宝鉴”后,死了!

这是太和殿上的“风月宝鉴”,即“轩辕宝镜”。它和别殿不一样,是葫芦状的!所以第一回,脂批:“蒙侧批:画的虽不依样,却是葫芦”。葫芦庙,实际上暗射“太和殿”矣!

在书中,其实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诸钗乃皇帝大印的化身,它们乃“皇权”的象征,所以这才在红楼梦的开篇,引起了贾雨村的觊觎。另一方面,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诸钗,又影射清宫里的某些重量级的人物。如:林黛玉,影射孝贤纯皇后;薛宝钗,影射慧贤皇贵妃;贾宝玉,影射太子胤礽,而大观园,其实就是圆明园!等等

贾宝玉、金陵十二钗、副十二钗这25人,其实是“乾隆二十五宝”的化身。他们是皇帝大印的化身,这正是《石头记》一书的“石头”本色,不仅象铁一样地证明《石头记》和乾隆帝有关。它堪称:“一部红楼梦,半部乾隆史”!而且象铁一样地证明《石头记》一书创作于1746以后……

无材可去补苍天,【甲戌侧批:书之本旨。】枉入红尘若许年。【甲戌侧批:惭愧之言,呜咽如闻。】脂砚斋还提到“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这八字,是《红楼梦》作者一生的惭恨。暗示《红楼梦》作者也曾是一块被废弃的“补天石”!天,即天下,亦即国家。补天,即治理和管理国家。作者曾经是离帝位很近的人,是“补天石”的候选人。他系清王朝爱新觉罗的子孙。他感叹自己空有一身才艺,却无用武之地。他就是康熙的孙子——爱新觉罗·弘暟(1707年—1759年)!弘暟逝世的这一天恰好是除夕,而除夕那一天又恰恰是“壬午日”,完全符合“壬午除夕”记载。











伯仲679688


嘿嘿,如果一口回绝,或者简单教育一下、断绝他的绮思,怎么能够证明王熙凤的女性魅力?

白先勇在《谪仙记》中写了这样一对夫妻:“慧芬总爱告诉我周末约她出去玩的男孩子如何如何之多,尤其当我不太逢迎她的时候,她就要数给我听,某某人曾经追过她,某某人对她又如何如何,经常提醒我她当年的风华”。

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里,娇蕊已经同佟振保在一起了,却还:“他在她跟前逞能,她也在他跟前逞能。……她从前那个悌米孙,自从那天赌气不来了,她却又去逗他。”

美丽的女人,总是自诩于她的女性魅力,下意识地愿意多几个男子爱她,把众多男子的爱视为自己的本事。

在贾琏之外,王熙凤需要别的男人的爱。不是为了接受,不是为了出轨,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魅力所在。

而贾瑞,这个不自量力的男子,就适逢其会,成为凤姐的道具。

贾瑞成为凤姐的道具,或者说凤姐选中贾瑞来做证明自己魅力的道具,有这几方面的考虑:

首先,贾瑞年轻,尚未娶妻,才会一见美貌的凤姐,就生觊觎之心,而且胆大妄为、敢于表现出他的觊觎之心,而且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和捉弄,仍旧“痴心不改”。

其次,贾瑞是凤姐的堂小叔子。凤姐平时管理家务,“不论小叔子侄儿,大的小的,说说笑笑”,习以为常。与贾瑞来往多一些,除了贴身体己的平儿,谁也不会有怀疑。

最重要的,凤姐前呼后拥、使奴唤婢,连贾蓉贾蔷这些堂侄也可以任意指挥,这就保证了凤姐进退自如,不会一不小心被占便宜,确保了自身的安全。

既然可以确保自身的安全,那干嘛还要急着拒绝、急着教训、急着严厉禁止他的觊觎呢?让他的追求再多一会儿,让他的觊觎再久一点儿,让他的痴心妄想持续一阵儿,——他痴心得越久,就越证明凤姐的魅力无限。

这是移赚不赔的事情。

至于贾瑞沉溺日久、无法自拔,最终枉送了性命,那是他自己的事情。凤姐这“从来不信”因果报应的人,才不会为他的死亡自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