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名校,成為了精英就是成功的教育嗎?

最近抖音上一位媽媽給偷懶的兒子說的一段話上了熱門。

“你背不下來的書總有人能背下來,你做不出來的題總有人能做出,你推倒明天的事總有人今天能完成,那麼對不起,你想去的學校也只能別人去了,你想過的生活也只能別人過了,不吃學習的苦就只能吃生活的苦,有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記住,父母給你的叫背景,自己打下的才叫江山,不要假裝很努力,結果不會陪你演戲。”

字字扎心,句句在理,我相信大部分家長看到這段視頻,都會拎著自家孩子來觀看,我就是其中一個。

但是我的孩子看完這個視頻後,就哦了一聲該幹嘛就幹嘛去了,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模樣,恁是又讓我生吐幾口鮮血。

我覺得自己的孩子最大的樂趣就是打遊戲,他會想盡各種辦法偷摸著打遊戲,對於佈置的任何學習任務,他都感到萬般痛苦。

想一想,上面的那段話其實應該給成年人看的,因為他們吃過生活的苦,但是孩子,大多數孩子並沒有,他們又怎能感同身受呢。

同時我也在想,如果孩子不是主動的,而是被迫去學習,他絲毫感受不到學習帶來的樂趣,那他的人生裡除了我們的打罵和責備以外,就是被壓迫,其實是一件多麼悲哀的事情。

但是明知道如此,我卻不得不這麼做,因為現實告訴只有上了好的大學,他才有選擇更多更好人生的權利。

上了名校,成為了精英就是成功的教育嗎?

但是這些信念是否正確呢?


當我看完美國教授威廉.德雷謝奇的《優秀的綿羊》,內心久久不能平復,因為這本書裡闡述的是當今世界上最頂級大學畢業出來的學生,大都聰明,富有天分,而且鬥志昂揚,但同時又充滿焦慮,膽小怕事,為未來一片茫然,又極度缺乏好奇心和目標感——他們被包裹在一個巨大的特權泡泡裡,所有人都在老實巴交地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他們非常善於解決手頭的問題,但卻不知都為什麼要解決這些問題。如同綿羊一樣,合群但又孤獨。

如果我的孩子有幸擠進最好的學校,被教育訓練成綿羊中的其中一隻,那肯定也是我所不能接受的。

雖然不確定自己的孩子是否有機會,能夠進入到世界級的頂級學府,但是假如他既能搶得做綿羊的機會的同時,還能超出這樣的限制,這應該才是每個父母想要的最好的結果吧。

有幸接觸到這本《優秀的綿羊》,真的很讓我一個老母親欣喜。

上了名校,成為了精英就是成功的教育嗎?

作者威廉.德雷謝奇,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後,他辭去了耶魯大學的終身教職,因為他感覺到當前的美國精英教育已經陷入了誤區。本書自2015年5月上市以來,在美國社會引起廣爭議,迅速成為《紐約時報》、《新共和》、《洛杉磯》等各大媒體追捧的話題,在我們國內也得到了各大媒體的報道。

《優秀的綿羊》一書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討論了美國精英教育系統本身,簡稱為“一個強迫你選擇學習還是成功的系統”。

第二部分,闡述了現在的學生們應該如何做,才能擺脫這個系統。

第三部分,則把話題拉回到更大的社會問題,應該重新思考、改造和逆轉整個精英教育系統。

整篇書籍引經據典的地方特別多,很多的觀點也特別吸引人,尤其是針對教育的反思,讓我一個老母親,很能感同身受,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自由自發快樂地去學習,而不是為了成功而成功。

怎樣才能讓孩子們自發快樂地學習,我們父母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引導。


首先,從個人角度出發,引導孩子找回真正的自己

我的大兒子今年十歲了,他的學習能力很差,尤其是在自我掌控力方面,做作業拖沓,做任何事情都愛拖沓,每次陪寫作業,都是棍棒加吼罵。


每次打罵完以後,我又特別後悔。這樣逼迫他學習,去爭取一點那微不足道的成績,值得嗎?


但是一想到他已經落後別人很多,別說在本班裡面,就是比起其他學校,甚至大城市裡面的孩子來說,更是被秒成渣渣,我內心就更加堅定地認為這些苛責是對的,並且還要更嚴厲才行,因為這樣他才能上好的初中,好的高中,進入好的大學,從而走向成功。


但是總有些事情會促使我的內心發生動搖,比如李子柒,她並沒有上大學,但是她卻成功了。

上了名校,成為了精英就是成功的教育嗎?

看過李子柒視頻的人,我相信很多人都非常時候,她的不言不語勝過千言萬語,只要看過她一個視頻,你就會接二連三地想看完她所有的視頻。

中國新聞週刊這樣評價她:李子柒是一位現實中的造夢者,也是讓夢想成真的普通人。在鄉野山間之間,在春風秋涼的輪替之中,她把中國人傳統而本真的生活方式呈現出來,讓現代都市人找到一種心靈的歸屬感,也讓世界理解了一種生活著的中國文化,她用一餐一飯讓四季流轉與時節更迭重新具備美學意義,她讓人看到“勞作”所帶給人的生機。

不得不說李子柒的視頻裡,傳遞出來的是一種對自己清楚認知,做回自己,並享受其中的喜樂安寧之態。


反觀李子柒的成長經歷,她並不是一開始就找到自己的,她年幼時父母離異,6歲時父親去世,繼母虐待她,爺爺奶奶將她撫養大。她和爺爺一起做木工,陪奶奶一起做飯下地幹活。14歲出去打工,做過服務員,去酒吧打過碟,後面由於奶奶生病,她不得不回到老家。


在回家的日子裡,她開過淘寶店,只能勉強度日,後面經弟弟建議,開始摸索短視頻。可以想見一個弱女子,沒有高學歷,沒有任何人脈和任何資源,得要付出多少努力後,才能成為如此優秀的她。

上了名校,成為了精英就是成功的教育嗎?

她的成功,我個人覺得是因為她在最開始就選擇了自己擅長和熱愛的農家生活,雖然拍攝是後面才學的,但是最初的拍攝內容,因為自信和擅長,所以這份從容傳遞給到人們的內生力量就強大。


然後看完《優秀的綿羊》這本書,在教育孩子方面稍微緩解了些焦慮,我想讓我的孩子找到屬於他自己的內生力量。


於是仔細觀察了下他,他三科成績中,英語非常擅長,他每天早起也都會第一時間拿IPAD讀,而且發音還很準確。


經過反思,覺得他英語好,有2方面的原因,第一他的英語老師非常有教學方法,對孩子的要求也非常嚴格,就是讓孩子每天都要大聲朗讀並將課文背誦下來,而且對於字體必須按照她要求的來書寫。


第二是因為我跟孩子爸爸都很看重英語,每天早上起來就給他聽英語,還引導他看一些英文電影等,經常鼓勵他的發音,他聽到表揚後就更加積極,這樣持續了2年,這個英語科目他就變得擅長併發自內心喜歡了。


但是數學和語文由於時間花的少,需要深耕的知識點又在不斷加大,所以他就越來越吃力,逐漸變成他的負擔,然後他就開始自暴自棄,老師們更是沒法顧及這些跟不上的孩子,我們父母越是著急,給他的責罵和壓力也大,久而久之,他臉上的笑容也逐漸消失。


還好,這些都還不算太晚。他還處在人生的起步階段,也是願意去改變的孩子,雖然不確定他未來的人生能達到多少高度,至少我們都願意配合他找到自己,做他自己最擅長的事情,而擅長的事情就是多去嘗試,多去經歷失敗,最後找到自己擅長並願意堅持的事情,從而真正地做自己,找回自信。

真正的自信是不管他人試圖給你灌輸了什麼理念,自己都始終堅信“我”的價值遠遠超於成績,真正的自信是自己決定了什麼是成功。——威廉.德雷謝奇


其次,從家庭方面營造好的環境,然後一起共同成長。

創造自我、認識自我、培養獨立的思辨能力,相信是每個家庭教育的追求。 ——威廉.德雷謝奇

《優秀的綿羊》書中指出在大學中提供的最佳方案是以人文為中心、由敬業的教授主導小班教學的博雅教育。


這裡先給大家說下,何為博雅教育?博雅教育簡單來說,就是追求學識本身,即一種純淨的求學理念。博雅教育所探究的是知識的產生過程,是對知識的溯源,而不是接受現有的知識;學生不是吸收知識,而是對新舊知識進行思辨。面對任何信息,我們要判斷它的真實性;我們要思考信息背後的其他問題。


這是作者總結的真正的大學使命,但是我覺得有些觀念越早植入家庭教育中,對於孩子就越受益。 `


比如對任何知識的溯源,對新舊知識的思辨。


李子柒有幾個視頻特別讓人震撼,比如傳統手工醬油,刺繡,藕粉的製作等等,她做醬油的視頻,不是直接告訴你製作方法,而是從黃豆的種植開始,看它發芽,長大,成熟,收割,然後才到各種繁複的製作過程。


她這種對於知識的溯源,讓人歎為觀止,還有她對於新舊知識的思辨,也在視頻中用行動給所有人展示,她好像什麼都會,種菜做飯,刺繡書法,騎馬揚鞭……她的手就像一個潘多拉,什麼都能給你做出來,並且做的極好。我覺得她首先思維就不受限,對於未接觸的新知識,她敢於嘗試,不侷限。


比如甘肅拉麵不是四川人的特色美食,但是她卻做的有模有樣,後面瞭解到她是專門去甘肅找了個老師傅,學習了2個。一個人在家獨自拍攝的時候,經常調好鏡頭,麵糰就廢掉了,她就來來回回拍了20多次,廢掉的麵糰子柒奶奶做成囊吃了半個月。


可見李子柒真的是很愛學習,也願意學習新知識。


對新舊知識的思辨,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見解,但是最終的目的是讓人的思維更為開闊,敢於表達自己,更是將每一件事情都做到自己的極致,那每個人都將會成為最好的自己。


所以在家庭中,我們父母一定要做好榜樣,培養出思辨的習慣,並將這一習慣運用於實際生活中。


這點我深有感觸,我發現身邊優秀的家庭中培育出來的孩子,他們大都是非常陽光、自信、敢於挑戰新事物、樂於接受批評、對於嘗試後的失敗也很平靜地接受,然後還非常有禮貌。


然後再看他們的父母,他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懂得花巨大的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稍大一些,就給他們建立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比如早起早睡,比如遵守時間,比如閱讀,等到上學的時候,更是懂得開闊眼界的重要性,會帶孩子嘗試各種運動、演講以及藝術等等活動。


並讓孩子不斷去嘗試,在不斷失敗、摸索和總結中找出自己真正喜愛的幾個特長留下來,長期培育。


我有2個孩子,大的是男孩,因為在自己還沒完全懂事的時候就做了母親,所以孩子小時候我們能做的就是帶著吃和玩,怎麼舒服怎麼來,到現在上小學,由於前期生活習慣以及精神指導沒有很好地培養,可以看見的是成績一年比一年差,急得我跟他爸爸除了打罵以外,毫無辦法,但是打罵依然解決不了問題。


還好,我已經意識到了這點,我開始認真分析,我們家庭整體的優勢是,我們夫妻兩個都比較踏實肯幹,愛運動,我們每年都跑好幾場馬拉松。


劣勢是我們對於孩子教育極其缺乏,有些事情我們自己能做好,但是卻不懂如何傳遞更是不擅長如何教育孩子們。

阿蘭·布魯姆認為,“博雅教育將質疑所有事物,因此它要求學生願意接受推翻先前所有認知的風險。只有這樣,真正的博雅教育才能徹底改變一個學生的生命”。這個過程既是煎熬的,又是令人振奮的,它並非“學術性質”,但是會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發生,我們會覺得自己脫胎換骨,獲得了重生。作家路易斯·拉帕普引用一位老教授的話,“教育是一種自我療傷”。

家庭教育更是一場集體的療傷過程,我才剛剛開始準備中,我相信只要我覺醒,一切都還來得及。


最後,從社會這個大染缸來看,如何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只積極地吸吮其養分就好。

《優秀的綿羊》中對於我們所處的社會現狀描述如下:

整個社會如同大混合體,充斥著廣告信息、政治宣言、對社會現狀肯定的新聞報道、流行文化的陳詞濫調、政黨社團以及階層的教化式理念、每日在社交媒體上互傳的無聊段子、父母善意的謊言以及朋友參與的社交活動,等等。我們無時無刻不浸泡在各種口號式和教導式的宣傳中,我們與事實真相漸行漸遠,也越來越缺乏自知之明。

這確實就是我們所身處的大環境,看起來我們比任何時代都容易獲取信息,然後也比任何時代容易科學求證,更是比任何時代更容易成就自己。


但是也更容易被迷惑,更難自控,更難有反思和精進的能力。


這個時代的我們被一部手機牢牢控制住了,我們大部分人包括孩子們看似都懂得很多很多,其實都是別人給我們餵養的東西,看似是你主動選擇的信息,其實是他人提前預知你的喜樂,一切都被在精準的算法掌控之中。


我們所受的教育都是別人想要給我們傳遞的東西,他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而不選擇那篇文章,包括他自己的教育寬度和深度本身也是需要質疑的。 ——威廉.德雷謝奇


這種質疑在我的孩子身上很少發生,他們的樂趣來源於各種視頻,各種遊戲,各種段子。跟其他孩子玩耍,交流的也是如何玩遊戲的心得,以及探討時下最流行的什麼娛樂節目。


他們大部分人沒辦法也沒有人教導他們,這個遊戲是怎麼設置出來的,為什麼這樣設置而不是那樣設置,這些流行的娛樂節目為什麼讓大家期待,預留的懸念總是那麼吸引人,如果換做是你的話,你會怎麼做。


然後不斷植入這樣的深入反思,且帶領孩子持續性去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我們才能避免自己的孩子,被這個社會大環境吞噬成思想上的傀儡。


當然,社會環境更離不開學校教育,畢竟在成年之前,孩子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的。


優秀的老師能夠幫助學生學以致用,將所學與生活聯繫在一起。優質的教學就如同一件優秀的藝術品,可以消除任何界限,把自己與世界聯繫在一起,把思想和體會聯繫在一起,從而感悟到更大更高的意義。 ——威廉.德雷謝奇

現實中我們能做的就是將自己的子女送進優秀的學校,如果沒有能力進入優秀的學校,那就必須找到優秀的老師,並且要跟孩子的任課老師處好關係。


畢竟一個老師要負責一個或者多個班級的教學工作,讓他做到公平公正是不可能的,我們父母一定要認清這個現實,主動找老師瞭解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針對孩子的一些陋習,有意識地去改進,並囑咐孩子務必要跟上老師的節奏。


跟老師處好關係不是一定要去賄賂,而是先了解清楚孩子在求知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有哪些,然後再真心實意地跟老師們請教,三方都達成一致,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這樣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才會更有信心。


所以不管是在家庭還是學校,包括以後進入到社會中,很多對自己不利的因素都會存在,我們能做的就是出淤泥而不染,並將不利的因素一一化解,使其成為自己成長的養分。


看完《優秀的綿陽》這本書,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雖然大部分的重點是在關注名校在校大學生的教育問題,以及關注教育系統的本身,併為其提供了各種解決方案,但是又不僅僅只侷限這些,而是適合所有階段的人細讀,它會讓迷茫的人找到光亮,讓通透的人更加通透,從而忠於自己,活出精彩的自我。因為教育是自然而然地發生在萬物之中,我們受其領導又能自主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真正的教育,好比真正的宗教,哺育我們成為與眾不同的個體,在有必要的時候,可以全然不顧他人對你的評論。這種教育的目標當然要超越僅僅為國家貢獻GDP的工人或者有公眾意識的合格公民。自我意識是一個極其私密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裡,你能找到自己的力量、安全感、自主、創造力和快樂。” ——威廉.德雷謝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