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义志通语》魂兮归来卷 东 21


我的《义志通语》魂兮归来卷 东 21

多看山 多走路 多读书

凡中国人多有追根溯源的毛病,对吧!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境],反[返]不讨贼,非子而谁?

亲见三让之弘辞,观众瑞之总集 陈寿不得已之曲笔

我的《三国志》四


陈寿受后人垢病另一原因是‘曲笔’。

刘知几《史通·直书篇》、《史通·言语篇》:“

盖枢机之发,荣辱之主,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则知饰词专对,古之所重也。

夫上古之世,人惟朴略,言语难晓,训释方通。”

“当宣[司马懿追封

宣皇帝]、景[司马师追封景皇帝]开基之始,

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干掉高贵乡公曹髦]; 陈寿王隐咸杜其口而无言。”


在《三国志·魏书》中确实没有刘知几所论的内容。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六》:“三国志多回护”写到:

《春秋》书[周]天王狩于河阳,不言晋侯所召,而以为天子巡狩, 既已开掩护之法,然此物为尊者讳也。至于孩父之事,则大书以正之,

许止赵盾之类,皆一字不肯假借,所以垂诚,义至严也。


附:《左传·宣公二年》:

“乙丑,赵穿[族弟]攻[晋]灵公于桃园。宣子[赵盾]未出[界]山而复。 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

宣子曰:‘不然。’[不是这么回事啊!]

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境],反[返]不讨贼,非子而谁?’”

宣子曰:“乌呼!‘我之怀[恋故园]矣,自诒[给]伊戚[忧,罪矣]’,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陈寿作《魏本纪》多所回护, 凡两朝革易之际,进爵封国,赐剑履,加九锡,以及禅位,有诏有策,竟成一定书法。 [成为传统仪式啦!美称之三让之弘辞。]

以后宋、齐、梁、陈诸书悉奉为成式,直以为作史之法固应如是。 然寿回护过甚之处,究有未安者。


《三国演义·第八十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三让之弘辞

附:《三国志·蜀书八·

麋孙简伊秦传第八》

岂自意得於老耄之齿,[音帽叠,这是王朗写月旦评主编许靖的信]

正值天命受於圣主之会,亲见三让之弘辞,观众瑞之总集, 睹升堂穆穆之盛礼,瞻燔燎焜曜之青烟;

于时忽自以为处唐[尧]、虞[舜]之运,际於紫微之天庭也。


尤重曲笔为高贵乡公被杀之事,

据《汉晋春秋》、《魏氏春秋》、《世语》、《魏末传》所载是曹髦司马昭冲突,

赵翼感叹道:“本纪如此,又无列传散见其事,此尤曲笔之甚者矣,

然此犹曰身仕于晋,不敢不为晋讳也。 至曹魏则隔朝之事,何必亦为之讳。”


赵翼认为陈寿不仅牵涉到当权统治者的‘本纪’多回护,而‘列传’中也多所讳。 应当看到,陈寿除了涉及魏晋易代的敏感问题与当权人物之外,其叙写仍属翔实可信的。

不必讳言陈寿的曲笔,也不能因此而怀疑《三国志》的信史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