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生长,开元天宝的春月,盛唐君臣种下多少繁华

引言:

春乃万物之基,四季轮回,春的到来,对这个世界的动态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作用。现代人对春天的大部分情绪,大多来自于古代文学对春的咏赞,而古代人对春天的态度和认知,也是一代一代,自先秦起不同的了解和行为探索下积累而来。公元七世纪到八世纪,唐朝快速发展,而唐玄宗朝开元年间,是为盛唐。盛唐也意味着更发达的经济基础,随之而来的是更丰富的人文文化,而拥有“新生信仰”的春天,同样也承载了唐朝人对生活的向往,唐玄宗朝,基于生活的富足,社会的安定,统治阶级的“休闲”欲望也与新的“春游”发生美妙的碰撞。

春游“序幕”(一)

公元730年二月,唐玄宗下诏:“初令百官于春月旬休,选胜行乐”,春假中,百官不必上朝,空余闲暇的时间去感受春的到来,去“胜地游玩”。百官所涵盖的对象极广,自“宰臣”“各司长官”以及“朝集使”都有包含。除此之外,玄宗还鼓励百官摆设筵席,活跃春日的气氛:“自宰相至员外郎,凡十二筵,各赐钱五千缗”。可见富足的“开元盛世”,对士族阶级“假期”设定以及补贴,是十分人性化的。而玄宗本人,在出外游玩之余,也同样会宴请朝臣,“上或御花萼楼邀其归骑留饮,迭使起舞,尽欢而去。”,以奢华的格局,来一同庆贺春天。

自由在生长,开元天宝的春月,盛唐君臣种下多少繁华


唐早期贺春的演变及开元年间的春游

在玄宗之前,唐朝天子的“春游”政策,其实也是有着不同的变化,从简单到繁琐,从小范围到全面。而个中的因由,又和时代兴趣、社会财富、天子的风格这三个因素有着最直接的联系。

①、高祖、太宗、高宗(以俭)

唐初,高祖李渊听取贤臣建议,为了避免走上隋朝的“奢败”的老路,相比前朝对迎春的奢华上,那便是简约得不能再简约。也只有到了武德年的中后期,李渊才开始“春宴”大臣,或者“幸驾”子嗣的府邸,庆贺春天,“节俭意达”,鲜有大费周章地环绕天下,这就是唐高祖的贺春方式。时间到了太宗、高宗朝代时,因为李世民打下庞大的江山版图,地域辽阔,加之贞观年间社会所积累的巨大财富,太宗的“春宴”不仅面向三品以上的大臣,更是邀请来对唐称臣的“夷狄”首领,有着很鲜明的“民族团结”色彩在其中,因此到了唐高宗时期,李治也延续了先皇的“迎春”风格,仍旧算是“简约”但“意义非凡”,不过太宗和高宗时代,也有了出行赏春的习惯了,李世民本人还曾在“春游”的旅途中作下著名五律《春日望海》。

自由在生长,开元天宝的春月,盛唐君臣种下多少繁华


②、中宗、睿宗、武则天(入奢)

唐高宗之后,因为武则天实际掌控着皇位和权力,中宗和睿宗在庆贺春天上,就不再是抱有政治目的而去进行,也不再是以“节俭”为主,他们是真的走出皇宫,去“春游”。这两兄弟的春游目的很简单,那就是为了自身的娱乐,所以他们表现出来的春游特色,也是奢侈无比。如中宗的景云元年,在其春游的过程中,还以“命文武三品以上抛毯及分朋拔河。”作为贺春活动,可见这项游玩的娱乐性就多许多,但已经不具备早期宴席的正式性。而睿宗在景云二年即位,对待“迎春”的方式上,也一样是以奢华为主,在走出长安城的路上,时常召来宫女、民女在沿途载歌载舞,一派喜庆的模样。中宗朝和睿宗的奢华特色,其实也展现了一定的时代特征。

1、母权垄断,两兄弟只能尽好“奢侈”的本分,“无度”即“安全”。

2、社会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财富条件,供以统治者用更“开放”的思想“迎春”。

而武则天称帝期间,则是结合了早期三帝的“强政治针对性”以及后来两个儿子的“奢华”。《唐会要》中有记载,武则天在贺春的方式上,不仅“宴请大臣”、“四方蕃王“,还频繁地去祭祀,大型出游,显示帝王气象,以此行为来获得更大的政治支持以及封建的思想的共尊。

自由在生长,开元天宝的春月,盛唐君臣种下多少繁华


③、玄宗(惠及朝臣,以奢庆春)

所以,到了唐玄宗的开元年间,实则已经是有着前朝诸多的优点和特色作为参考,而在开元十八年之前,唐玄宗个人也依旧是倾向于“事业”,并没有太过奢侈的风气在其中,故这一个阶段的“奢华贺春”是较少的。而到了开元十八年及之后,开元盛世的成果让唐玄宗自觉“功德圆满”,古之时代,有建功的皇帝往往都是“大赦天下”或者“福泽万民”,以此来彰显自我不朽的功绩。而玄宗年间这样大规模的“春游假期”,也同时推动了民间商业的发展,贵族阶级出游,拿着朝廷的补贴,或是到酒楼设宴,这都无疑是在增加民间商业的收入,因此到了玄宗年间的春游,不仅体面,且在意义上形成闭环,贵族阶级享受服务,农工商阶级提供服务,大家都因此或益。

春游“进行时”(二)

春假出现后,紧接着就是“春游”风气的流行。自玄宗到王公大臣,亦或是长安城内的文人,都会分配游玩的方式。玄宗所谓的:“长安春时,盛于游赏,园林树木无间地”。

便是最好的起头。且唐玄宗在外游玩,有提前修好的行宫,观景台,有着长安周围美丽的春景,景致完备,奢华的程度更是不言而喻,玄宗的春游已然形成一条专门服务的皇家产业链。除了帝皇之外,当时的国戚“杨家”更是毫不逊色于玄宗的气派,如《开元天宝遗事》所述:“恃后族之贵,极于奢侈,每游春之际,以大车结彩帛为楼,载女乐数十人,自私第声乐前引,出游园苑中,长安豪民贵族皆效之。”杨家的风范,更是成为当时权贵争相模仿的对象,以此彰显不凡的身份地位。但除了最为高级的玄宗和皇亲国戚这第一等春游份子以外,次一级的士官文人也同样以独特的方式贺春。

如进士团体的颠饮:“长安进士郑愚......等十数辈,不拘礼节,旁若无人。每春时选妖妓三五人,乘小犊车,指名园曲沼,藉草裸形,去其巾帽,叫笑喧呼,自谓之颠饮。”放浪形骸,自成一派。又如富贵人家的年轻公子们的儒雅且欢脱:“长安贵家子弟,每至春时,游宴供帐于园圃中,随行载以油幕,或遇阴雨,以幕覆之,尽欢而归。”在外以“露营”式的驻扎,增添春游的丰富性和创造性。由此可见,玄宗年间的春游,并不再是一小部分人的特权,同样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下沉至一个阶级,以及阶级的利益连带者,其中最普遍的便是士官以及其家人后辈。

自由在生长,开元天宝的春月,盛唐君臣种下多少繁华


根据《唐会要》及《新唐书》内的记载,春游更是一个长时间、且具有反复性的贺春活动。如唐玄宗会在次年春之前安排好沿途的水道和陆路,规划好唐朝人春游的路线,在一个长时间的假期里,唐玄宗本人或者是贵族阶级,都不会是走单程的往返路线,是有规律、有方向、有讲究的“天下游”。

“春假春游”背后的阶级准备和财富积累

开元天宝年间的“春假”,首先本就是盛唐下一次功绩的庆贺,而后大规模且成风气的外出游玩,则就是体现了“人间财富何其多”的一种方式了。

开元十八年,虽说唐玄宗十分人性化地打开了春游的“自由的”大门,但比之后来天宝年间的丰富多样且新颖,诸方面的首创,都依旧是潦草的。且不说唐玄宗还未设计好上文所说的春游“陆路”、“水路”乃至行宫,最早的春游,不仅是形式上存在亚于“放得开”和“想放开”之间的雏形,阶级的普及性也并不高。但所幸的是,开元年间中后期直到天宝年的早期,一系列早年有所建树的举措取得成效,人民生活愈加富足,手工业被持续激化,外交大局稳定,政府税收年年攀升。这都体现了,事务内外,巨细大小都是往着好方向去发展,开元的成功,不仅积累了令全唐朝人都骄傲的财富,更是让执政的“仕族”阶级更加通透,与有荣焉,他们的思想也顺其自然地走向“开放”,而玄宗自然也会把这个天下共同打造的“盛况”合理分享。

由此以来,无论是社会财富方面,还是阶级的准备方面,都达成了足以在每一个春天,“百花齐放”、“天下大兴”的表现条件。除此之外,更多的学生才子,也同样投入到这场风靡的浪潮中,他们是武则天大力支撑科举下的瑰宝,是政治的预备者,更是“仕族”阶级门槛的底线,如《开元天宝遗事》中的《看花马》,里面就有描写到:“每至春时结朋联党,各置矮马,......并辔于花树下往来,使仆从执酒皿而随之,遇好囿时驻马而饮。”

这些新晋的阶级着,虽不比杨国忠之流来得豪气,但起码也是以自我的方式参与其中,令盛唐最高阶级的都完全融入到“春游”的氛围里,所以大唐甚至说盛唐,文化之丰腴与诸如此类的全面促进有着很严谨的关系。毕竟如此壮阔磅礴的盛景,后世更是鲜有。

自由在生长,开元天宝的春月,盛唐君臣种下多少繁华


那些年,安静且发亮的春(三)

每至春,严谨来说,盛唐的“贺春”,是从上元节便开始庆贺的了。上元节这一天在唐朝人眼中非常重要,以至于严格的“宵禁”,在这一天都会被取消,比起到了二月才有的春假,那些静态的春,更持久,也更繁华。

《开元天宝遗事》中,就记载了韩国夫人于上元节这一天所放置在山头上的百枝灯树,描述其为:“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而皇亲重臣杨国忠家里也同样热闹非凡,杨氏在上元节这一天,也开始点起“千盏红烛”,光彩夺人:“各有千炬红烛围于左右。”除了这些王公大臣之外,皇宫里自然也是不甘示弱,宫女们都十分擅长利用了“有钱”的优势,众多活动,视觉意义大于庆贺的意义,不论是张灯结彩,还是闪亮登场,都丝毫没有让唐玄宗失望,宫里的嫔妃和宫女虽然不能和唐玄宗一般的自由,但起码还是参与其中,为那些年唐朝仍“富有”的春,贡献上一份力量。

自由在生长,开元天宝的春月,盛唐君臣种下多少繁华


结语:

从古至今,春的意义从不是孤独自我的。唐朝至开元天宝,把贺春的意义发挥到了极致,且在天宝最为鼎盛的时期,也有平民百姓以朴实的方式,来春游,走去看看复苏的世界,这也成了我们后世,最普遍的春游方式。

可彰显唐朝的强盛,国富人旺,最值得一提的还依旧是贵族和统治阶级的庆贺方式。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其中都包含了唐朝人对春天的向往,也反映了唐朝人在快速发展的经济文化下,走出去,追求自由的思想萌芽。这其中加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放下封建刻板所形成的人际隔阂,于是,一派和睦,所谓盛唐,春所占之部分,不可小觑。


参考史料:《新唐书》《旧唐书》《开元天宝遗事》《明皇实录》《唐会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