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附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第一章 運動的描述 1.1 質點 參考系和座標系教案

1、教材分析

本節教科書的第一段道出了全章教科書的目標,就是研究“怎樣描述物體的機械運動”。教科書一開始就從參考系中明確地抽象出了座標系的概念,指導思想是強調一般性的科學方法,即為這樣的思想作準備:解決問題時首先把實際問題抽象成物理模型,然後用數學方法描述這個模型,並尋求解決的方法。

要研究物體位置的變化問題,首先必須解決位置確定問題,教科書把“物體和質點”當作一個知識點,說明質點是針對物體而言的,實際的“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在通常的運動過程中,“不同部位的運動情況是不相同的”,從而“給描述運動帶來了困難”,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能否用一個點來代替物體”。

“科學漫步”欄目中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是擴展性內容,其後附有進一步研究的問題,例如“這個定位器處於我國哪個城市的什麼部位?從顯示屏中你還能獲得哪些信息?”。這樣做的目的也是使學生養成勤於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提高學生自主獲得知識的能力。這類問題不作為針對所有學生的強制性要求。

2、教學目標

1、知道參考系的概念。知道對同一物體選擇不同的參考系時,觀察的結果可能不同。

2、理解質點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種科學的抽象,知道科學抽象是一種普遍的研究方法。

3、教學重點

1、在研究問題時,如何選取參考系。

2、質點概念的理解。

4、教學難點

在什麼情況下可把物體看出質點

5、學情分析

我們的學生屬於平行分班,沒有實驗班,學生已有的知識和實驗水平有差距。有些學生對於受力分析及運動情況有一定的基礎,但是兩者結合起來綜合的應用有些困難,需要詳細的講解。

6、教學方法

1.學案導學:見後面的學案。

2.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7、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課本相關章節,初步把握應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製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後延伸拓展學案。

課時安排:1課時

8、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並瞭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在研究某一問題時,對影響結果非常小的因素常忽略。常建立一些物理模型,這是一種科學抽象。那以前接觸過這樣的物理模型嗎?

如:光滑的水平面、輕質彈簧。

這些都是把摩擦、彈簧質量對研究問題影響極小的因素忽略掉了。今天我們又要建立一種新的物理模型——質點。質點,並完成下列問題:

設計意圖:步步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明確學習目標。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1、物體和質點

填寫:

(1)質點就是沒有 ,沒有 ,只具有物體 的點。

(2)能否把物體看作質點,與物體的大小、形狀有關嗎?

(3)研究一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的運動,能否把汽車看作質點?要研究這輛汽車車輪的轉動情況,能否把汽車看作質點?

(4)原子核很小,可以把原子核看作質點嗎?

(5)運動的質點通過的路線,叫質點的運動 ; 是直線,叫直線運動; 是曲線,叫 。

共評:質點是沒有形狀、大小、具有物體全部質量的點。這是一種科學抽象,就是要抓住主要特徵,忽略次要因素,這就必須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在我們研究的問題中,物體的形狀、大小以及物體上各部分運動的差異是次要的或不起作用的,就可以把它看作質點。比如在平直公路上運動的汽車,研究它運動的特點,汽車的大小、形狀及車上各部分運動的差異是次要的,可把汽車看作質點。而研究車輪的轉動,是研究汽車上部分的運動,就不能把汽車看作質點,再比如原子核很小,要是研究質子與質子的作用時,就不能把它看作質點。

2、(1)參考系:為了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選來作為標準的物體,叫參考系。

(2)選擇不同的參考系觀察同一個運動,觀察的結果會有不同

舉例:描述同一個運動,選擇不同參考系,觀察結果也不一樣。

舉例:運動的汽車,是選擇地面為參考系,如選司機為標準,汽車是靜止的 ……

(3)總結:參考系是可任意選取,但選擇的原則要使運動和描述儘可能簡單。比如,研究地面上物體的運動,選擇地面或相對地面動的物體作參考系要比選太陽作參考系簡單。

3、座標系

如果物體沿直線運動,為了定量描述物體的位置變化,可以以這條直線為\u0001軸,在直線上規定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建立直線座標系。

一般來說,為了定量地描述物體的位置的變化,需要在參考系上建立適當的座標系(coordinate system).

教學中注意以下幾點:

(1)座標系相對參考系是靜止的。

(2)座標的三要素:原點、正方向、標度單位。

(3)用座標表示質點的位置。

(4)用座標的變化描述質點的位置改變。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並進行當堂檢測。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並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反饋糾正。(課堂實錄)

(五)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我們已經學習了質點 參考系和座標,那麼,在下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時間和位移。這節課後大家可以先預習這一部分,著重分析矢量和標量的有什麼區別?如何得出恰當的結論的。並完成本節的課後練習及課後延伸拓展作業。

設計意圖:佈置下節課的預習作業,並對本節課鞏固提高。教師課後及時批閱本節的延伸拓展訓練。

9、板書設計

一、物體和質點

1、什麼是質點?

2、把物體看做質點的條件

3、質點是一種理想的物理模型。

二、參考系

1、定義

2、選擇不同的參考系觀察同一個運動,觀察的結果會有不同

3、參考系是可任意選取,但選擇的原則要使運動和描述儘可能簡單

三、座標系

1、座標系相對參考系是靜止的。

2、座標的三要素:原點、正方向、標度單位。

3、用座標表示質點的位置。

4、用座標的變化描述質點的位置改變。

10.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學生熟知的實例分析,讓學生很自然地領會到“在某些情況下,真的可以不考慮物體的大小和形狀”,“突出物體具有質量這一要素,把它簡化為一個有質量的點”。這充分說明了將物體簡化成質點的條件性,質點的兩大基本屬性。

為了強調座標的概念,教科書用數學和物理學中通用的符號,即在直線運動中用x表示質點的位置,極座標,用△x=x1-x2表示質點的位移。在表示物理量的變化時,“△”實際上是我們以前都在使用的符號,學生不會感到困難。相反,由於有了明確表示物理量的變化量的符號,學生更易區分某物理量與這個物理量的變化量。

明確地把某個物理量與這個物理量的變化區分開,這是本書的特點。物理學中經常要區分這兩種物理量,有意識地強調它們的區別,對於以後的學習會有好處。下一節中,時刻與時間間隔的關係也是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