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恐怖真相是什么?

老汪有点困


真相有很多,有人说武陵人其实进了古人坟墓,所以为桃源里的人就是一群鬼。最令我感兴趣的是陈寅恪的考证。

《桃花源记》的结尾是怎么写的: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故事讲完了,突然插进来一个打酱油的刘子骥。

这种手法蒲松龄老爷子也爱用,讲完了鬼故事,都爱说一句这是我隔壁二大爷家谁谁说的。

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陶渊明这么做的目的大概也是如此。

这个刘子骥真有其人,《晋书》上说他“好游山泽“,是徐霞客一类的人。

陶渊明把他拉出来就是为了给自己作证,这不是我胡说的,他也知道。

其实陶渊明在自己的另一个故事里也提到过他。

《搜神后记》里有一个故事:

南阳刘驎之,字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驎之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矣。

这个刘子骥在深山里看见两个仓库,但是隔着水,他过不去,也不知道里面有什么。

只能回去了。过了几天,再去寻找却什么也没有找到。

《搜神后记》的作者就是陶渊明,这说明在陶渊明构思《桃花源记》之前已经想过类似的故事。

看来,陶渊明跟这个刘子骥很熟,从他那里听了许多故事。

那么故事的真相就是一个鬼故事吗?

不是。

还要提另一本书《西征记》作者名为戴延之。

戴是南朝宋刘裕手下的人,曾经试图统一南北,出征北方。他在北方见到许多坚固的城堡:坞。

社会治安混乱,强盗横行,尤其是北朝的前秦苻坚时期,统治残暴。为了自保好多人聚集在一起,自建城池,形成一个小天地,称为坞。

河北灵宝附近,当时有一大片桃林,据说是夸父追日渴死之后,他的拐杖所变。这地方叫皇天原,也叫桃原,皇天原附近就修建了一个檀山坞。

坞里的百姓自给自足,很像是陶渊明笔下的桃源。

戴延之去的时候正好是春天,桃花落英缤纷是很平常的事情。

陶渊明和他以及这个出征队伍里的好几个人都认识,听说此事,触发了他的灵感。

两个事加起来就成了《桃花源记》。

所以桃花源记里所提到的避秦,最初的灵感可能是苻坚的前秦,而不是嬴政的秦朝。

是因为刘子骥的缘故,将故事发生的地点改在了南方。

以上考证均是陈寅恪先生的。


锦翼


桃花源记其实是死人国

首先。

主人公渔夫是以捕鱼为生。

为什么熟悉水路的他会不成熟的乱走。

以至于忘记远近?

渔夫通常都是定居生活,

所以理应对四周的水域很熟悉。

为什么,

他会看见陌生的桃林?

第二。

他到达源头过后。

第一眼就注意到了山的洞口。

山洞很小,

洞口极为紧窄,

到几十步几十米之后才开始宽阔。

而且他自己都觉得里面很阴暗。

那他又是如何在洞外一下就注意到,

有隐约的光?

还有更可疑的是,

阡陌一词,

有通往坟墓的小路之意。

而且竹子与桑树最茂盛的时期,

是七月和五月。

但是,

桃花开的最盛是三月。

外界与村子的时间差不用我说了吧。

再者,

就是他们语言的漏洞,

他们与世隔绝了几个朝代,

朝代变更衣着也应该变化,

而且,

他们与外界从未联系过,

为什么他们的衣着,

与外界完全一样?

那我们不妨大胆的设想,

他们的衣着,

是随着进来的人变化的。

更有诡异的地方,

他出去之后没有信守承诺,

报告了太守桃花源一事。

按理说,

他一路紧凑的做了记号,

应该万无一失。

可他们不仅没找到,

还迷了路。

古代不能解释,

只好归类于迷路。

在现代,

这种现象叫做,

鬼打墙。

最恐怖的是,

隐士刘子冀高高兴兴的前往,

可回来之后立马大病,

并且死于病中。

很显然,

他发现了些什么。

那么是谁要灭口呢?

毫无疑问是村子里的人。

他们是秦朝时死于战乱的人。

而且敌军屠杀了整个村子。

假设这一切设想全都成立,

一村子都是鬼。






影视职员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其故事奇特、语言优美,流传至今。但同时它也是广大中学生们的噩梦,当你翻到课文最后,会惊喜的发现“背诵全文”四个字。我上学时为了完成这几个字的任务整整折腾了两三天,但是背着背着,突然意识到这篇文章远远不是老师上课所讲的那么简单,其中的疑点可以说是细思极恐。

疑点一:武陵人迷路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通常来讲,作为一个以捕鱼为业的渔民,捕鱼的地点应该是相对固定的,对自己捕鱼的环境也应该非常熟悉,以前经常捕鱼都没什么异常,为什么这次会突然迷路?

疑点二:桃花林迷案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作为一片野生桃花林,能做到“中无杂树”简直太难了,深度怀疑这片桃花林是人为造成的,经常有人打理。但问题来了,为什么生活在当地、经常在此捕鱼的武陵人会不知道这片人工林?以前也从未见过?

疑点三:武陵人动机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古代乡村自然环境应该很好,野生桃花林其实并不鲜见。而武陵人此次出来按道理说应该是捕鱼的,为什么仅仅看到一片桃林就如此好奇?都忘记了自己出行的目的?给人的感觉是刻意在寻找什么。

疑点四:山中小口之谜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文中看此山应该不大,上面有一小口应该会非常显眼。古代人虽然少,但是也不乏砍柴、捕鱼、耕作的农民,但为什么从来没有人发现这个孔洞呢?而且从内部构造来看,自然形成的概率很小,很像是人工挖掘的。那么是谁挖掘的?目的是什么?既然桃花源的人不想被打扰,为什么会留有通道呢?

疑点五:季节存在矛盾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前文中讲到桃花林“落英缤纷”,应该桃树盛开的季节,大概也就是在三、四月份。而武陵人在山上能够看到桑竹,可见此时二者已经是枝繁叶茂,俨然一片夏季的景象,这又该怎么解释呢?

疑点六:衣着孩童之谜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从后文得知,桃花源的人自秦时便世代在此,在信息闭塞的时代,他们的衣服为什么会和外面的人一样。要知道,秦汉时期的衣着和魏晋时期差别是很大的。那么他们的衣服是哪里来的?另外,在一个闭塞的空间里,这么一小群人是如何做到健康繁衍的?现代医学表明,近亲结婚的风险是很大的。

疑点七:设酒款待不合常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魏晋时期的农村,其生活水平应该还不至于为了一个陌生人,设酒杀鸡款待吧?而且是全村人出动,是不是太热情了些?要知道,鸡在中国古代也算是稀缺性家禽了,为了一个不认识的人全村杀鸡款待数日,有些让人难以理解。

疑点八:离别嘱托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然已经有人进入了桃花源,很难确保他不外泄其中的秘密,那么为什么里面的人能够放心的让他离开?其实,如果将武陵人杀掉,神不知鬼不觉,远比临行嘱托“不足为外人道”来的更保险。

疑点九:标记疑云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武陵人为什么会做标记,是为了自己再次前来,还是为了方便其他人?为什么他失信于桃花源的人?按道理根据自己出来的路线作下的标记应该非常可靠,为什么太守派人按标记寻找却迷了路,是谁对标记动了手脚?

疑点十:桃花源无人问津的原因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出了这样一件事,即使在古代也应该是一个爆炸性的新闻了,为什么只有太守和刘子骥去寻找了,其他人再也没有去过,是不想去还是不敢去?为什么刘子骥寻找桃花源后不久就去世了?他真的没找到还是找到了却不敢说呢?

综上,桃花源确实有很多难以解释的地方,不少人认为其实这是陶渊明对一座墓室的描写,从整个桃花源的布局和种种异常来看,确实有些相像,但也只是猜测。也许,这是陶渊明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想像也未可知。


三夢遊水


大家好,我是海海文化闲谈,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桃花源记》是我们很熟悉的一篇文言文,我们曾经都在语文课上背诵过它。

这篇文章中确实存在两个情节,让人细思极恐。

第一,渔夫误打误撞进入了桃花源,这里的人交代他,一定不要告诉外界人他们的存在。但是渔人出去之后沿路做好了标记,并在回去之后立即告诉了当地官员去寻找这个地方。

第二,官员们沿着渔夫留下的标记一路寻找过去,却怎么也无法找到这个村子。

以上两个细节让我觉得恐惧,并不是因为,这个故事带着一丝玄幻和灵异,而是因为人心的叵测和欺骗。

渔人误打误撞进入桃花源之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招待了他,并反复叮嘱他不要告诉外界的人。但是他一出桃花源,却沿途做起了标记,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承诺,或许他根本就没有真心实意的做出那些承诺。一回到家他立马就去报告了当地的官府官府,带着一群人沿着他做的标记开始寻找。如果找到了桃花源的人,那些人的命运可想而知。

后来去寻找的官员并没有找到桃花源,我认为有可能是桃花源的人并不相信渔夫所作出的承诺,他们跟随渔夫偷偷出了桃花源,看着他沿途做的标记之后,将标记做了更改,所以后面去寻找的人自然是找不到他们的。

曾经读到过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唯一不能直视的是太阳和人心,太阳会刺痛我们的眼睛,而人心会刺痛我们的心灵。

我认为《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欺骗和人心的叵测。这也是这篇文章最恐怖的地方。


海海文化闲谈


对于桃花源记来说,我们上学时候的官方给出的背景和解释是。当东晋在江南建国的同时,中国的北方则陷入分裂混战,死伤无数。很多逃难到了南方。陶渊明是一个浪漫主义色彩向往田园生活的文学家,对战争有自己的理解,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来描述枉死的百姓心中的不甘。所以,《桃花源记》有以下几点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感到很恐怖。

1小溪两旁只有桃树,桃花正在飘落。(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桃树据说有辟邪功能,所以能经常作为阴阳两界的屏障这个在古代更是文人们不可能不知道的;桃花飘落是在清明节前后,落英缤纷即满天纷飞的纸钱。(外面的世界并不是四月,原文中是桑树繁茂说明大约在7月)。

2村里纵横的小道连接到了每家门口,每家都拿出食物招待渔夫。大家注意了,“阡陌”有“通向坟墓的小路”之意。(想来吃的还是秦朝时的祭品……)那么所谓的屋舍俨然就是说一排排整齐的坟堆。

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个更是直接了。这些自称秦人的桃花源原住民都明明白白的告诉渔人,说自己不知有汉。但是他们自己穿的衣服却和外面的人一样。这可能吗?要知道晋朝的服饰和秦朝时期差别是非常大的。一眼就能看出来的那种。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些人穿的衣服并不是自己编织的,而是外面的人烧给他们的!

所以在渔人看到桃花林的时候,他已经产生了幻觉。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只不过是他划着船撞上了暗礁之类的,此时,渔人已经濒临死亡。“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很多人描述死亡前夕看到的画面,都是说不远的地方,有个亮光在指引着他,由此可知,遇难的渔人正迈向死亡。

“便舍船,从口入”,这证明渔人此刻已死,之后发生的事情,乃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而那一村子的先秦的人,就是一村子的鬼啊。所谓的“及郡下,诣太守”。大概只是通过托梦的方式告诉太守吧。太守领着兵去找,不过是活人找死人,自然无功而返了。







文盲张老师


《桃花源记》的恐怖之处是不是只有下面这几点呢?

1、不守信用的武陵人

误入“桃花源”的武陵人,发现了一片“新世界”之后,村里人不但没有为了躲避风险强留他,只是对他说“这里的事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武陵人却没有守信,一路往出走,一路作标记,出去以后,又向郡守作了汇报,可见人性之丑陋。

2、桃花源哪里去了?

武陵人进桃花源是一个偶然的意外。他为了把这个偶然变成必然,便一路做标记,然而等他带人回来的时候,还是没有找到当初的路,桃花源就这样离奇的“失踪”了。

桃花源外面是有“迷魂阵”还是“幻阵”呢?抑或是有一条通往平行宇宙的大门?

3、刘子骥的离奇死亡

刘子骥是《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的远房亲戚,也是当时的一位名士,他听说有桃花源之后,便兴致勃勃地去寻访了。只可惜,一样是一无所获,更加离奇的是,他竟然在此之后不久便死了,死时年仅21岁。从此以后便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他的死是不是跟寻访桃花源有关呢?

4、陶渊明去过桃花榞么?

有一种说法是陶渊明自己便是那个武陵人,所以他在文末说了一句“后遂无问津者”,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问去桃花源的路了。

那么,为什么没人问了呢?自然是后来去寻访桃花源的人都死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陶渊明是和刘子骥一起去的桃花源,他只是假借刘子骥的死来堵住问路人的嘴。

当然,更普通的看法是,根本就没有桃花源,桃花源只是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一种向往。但是,这里又存在一个问题,假如真的没有桃花源,他又何必提“武陵”、“郡守”和“刘子骥”呢?


陶渊明的具体用意,实在是有些捉摸不透,这才造就了所谓的恐怖之处。

不过,水一白认为《桃花源记》最恐怖的一点还不仅于此

《桃花源记》真正恐怖的一点在于,当人们发现“桃花源”之后,它便不再是桃花源了。一旦一个世外桃源被人发现了,便会有越来越多的怀着不同目的的人前往,而这个所谓的世外桃源瞬间也就被外境同化了。

现在,我们随便上网上搜索“世外桃源”都会出现各个地方的所谓的“世外桃源”。只是,当各种各样的人都到了那里之后,那还是世外桃源么?

这个世界上很多美好的事物,本就应该是不被人发现的。

想想电影《美人鱼》中美人鱼们原本生存的空间,还有《欢迎来到东莫村》里面那个与世隔绝的东莫村。假如他们不受外界干扰,那不就是所谓的“桃花源”么?


水一白聊历史


桃花源记的恐怖真相,就是反映了作者对当时世道的不满绝望,不敢正面表达出来,寄希望幻想一块理想之地,人们过着安逸平和的生活,远离兵荒马乱和一切剥削压迫制度,但理想挺丰满,现实很骨感,人们只能在无奈中寻找,但桃花源以经找不着了,奔向那世外之地,只能留在脑海里,还得残喘的活着。迎接各种不幸。


归家的绵羊


其实先秦时期战火纷飞,一个桃花烂漫的春天 ,一帮农人正在辛苦耕作,结果遇到了屠村,男女老少一个不留!他们死的太快也太突然,所以这帮人根本就没意识到自己死了,还一直耕种繁息。

所以武陵人遇见的是一群已经死去几百年的

最后最烦这种捕风捉影的解读!


小乔71509672


《桃花源记》是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名篇,被选入中学教科书,以下为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满的情景,虚构了人人劳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生活黑暗的不满。这是历来《桃花源记》中心思想的标准答案。

但是,重新再读一遍《桃花源记》。那忽隐忽现的奇异桃林,散发着魅人心智的芳香,引诱莽撞的渔人误入桃源。行走在静谧的古村落里,一切都正常得令人感到不正常——仿佛就在那窗台下,门缝中,树荫里,无处都有一双眼睛在窥视着。桃源中言行矛盾的避世秦人,究竟隐瞒着什么真相?那句“不足为外人道也”,又有着怎样的深意?为何高踞庙堂的太守会听信一介渔人的一面之词?渔人细心做下的路标,最后指向了何方?突兀出现的刘子骥,在这个故事里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真的死了吗?为何一夜之间,人们对仙乡桃花源一事绝口不提?晋宋易代的武陵深山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令史家难以言说之事,以至于不得不用文学的方式,将它小心翼翼地深深隐藏在《桃花源记》的深处?《桃花源记》是一桩蓄谋已久的大阴谋。

下面,通过逐句解读原文,以得出答案: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为业”说明,渔人在武陵一带捕鱼已有年月,一般会有几个固定的捕鱼河道,因为若每次都是漫无目的地捕鱼,则很难保证鱼的数量,但若只在一处捕鱼,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前说渔人有自己固定的捕鱼地点,因此对周遭环境当十分熟悉。排除穿越、做梦、老年痴呆引起的眼花、因家庭纠纷而故意离家出走之类的原因——这么显眼的一片桃花林,这么多年了怎么会没有见过?)。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小口”,应该不是山洞,而是山体之间裂了个小口子)。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数十步”说明,隔绝桃花源与现实世界的山体并不厚)。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东晋正值五胡乱华,汉人的生活也受到胡人影响,服饰胡化,发生了很大转变。桃花源人自称乃秦人,则当穿秦服,何以与晋人衣着相同?《桃花源诗》中的“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一句,与“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也明显自相矛盾)。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这里主要是“设酒”的疑点。《秦律·田律》规定:“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酒,田啬,部佐禁御之,有不从令者有罪。”即秦朝的法律是禁止百姓私自酿酒的,所以一般的百姓家里应当没有酿酒工具,然而桃花源中的秦人后代却可以自给自足地酿酒,一则说明此处粮食充足,二则说明桃花源人避乱之前,应不是普通百姓)。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桃花源诗》中“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说是自逃到此地已有五百年,但按今人记载,从秦朝建立的公元前221年,到陶潜作《桃花源记》的公元421年,加起来怎么说也有六百多年了)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按此说法,六百年来桃源人从未出过谷,也没有外人进来过,但之前分析过地形,隔绝桃源的山体并不厚,而且渔人似乎没走多远就能见到桃源人,这两点说明即使外人没有进来过,但桃源人要发现这个仿佛若有光的小口,从这里出去到达外界,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然而,六百年来,这种大概率事件却从未发生过)。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这数日以来,渔人是在桃园中吃百家饭过活的)。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是。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那究竟是有没有找到以前的标记呢?)。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据《晋书·卷九十四·隐逸列传·刘麟之传》记载,刘子骥“卒以寿终”,可见他并没有病死,反而还很长寿)。

后遂无问津者(为何突然无人问津?莫非是“刘子骥”之死有何蹊跷之处,使人不敢再寻桃源?)。

通过原文解读,得出如下结论:1、渔人:渔人打了一辈子鱼,都没有发现桃花源,怎么偏偏那天就突然发现了呢?换言之,六百年来都没有人发现过桃花源,怎么突然就被这渔人发现了呢?然后,从原文中的内容分析渔人的性格,应该是好奇心很强,胆子很大的人,否则怎么敢一个人独闯山林?再大胆猜测一下,一片突然出现的美丽桃林和一个发着光的山口的奇异组合,就像潘多拉的魔盒(虽然估计渔人不知道这个说法),或者说是瘴蘑菇吧,越漂亮越危险。其实若一个人身处在一个极陌生却又极美,极静谧的地方,除了惊异,还会产生一种畏惧的感觉,有过亲身经历的人应该能明白这种感觉。对于一个传统保守安土重迁的中国老渔民来说,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况下,怎么还敢冒险入林,还进山?而且在那里一住就是好几天,外面的老母娇妻弱子岂不急死?这隐隐向人传达了一个信息——渔人并无妻母之忧,或是妻母并不在身边。除此之外,渔人应该还很狡猾。桃花源人告诉他“不足为外人道”,但渔人有没有应允呢?原文里虽然没有明确给出答案,不过渔人接下来的行为却表明,他并没有保守桃花源的秘密,还“及郡下,诣太守”地大肆宣扬,还带着官府的人去找桃花源,闹得连南阳的人也来了,“桃花源”的存在,可谓人尽皆知。

唐人刘禹锡有诗云:“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烂柯人的典故出自《述异记》,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一童一叟对弈,释斧而立,观之,久而不去。后经童子提醒,方起身欲还家,执斧视之,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同样是山野奇遇,烂柯人王质自仙界回到现实中后,定然回味无穷,心中难以平静,于是第一时间回了家乡——这是不需要刻意思考而决定的,而是出于中国人传统的家乡故土情节而做出的本能反应。相比之下,这个渔人就淡定得多了。他出来以后,悠哉悠哉地划着小船,也不急着回家,而是颇有心计地在路上一路做路标。为什么要做路标呢?这说明他当时——甚至还在桃花源里的时候,就已经计划好出去以后要做的事了:有朝一日,他还要再回桃花源,必须再回桃花源!但是为什么要再回桃花源?文中并未说明,不过大致的可能性,却可推出几种,此处暂且按下不表。接着说,渔人做好了路标,总该回家了吧?但他依旧没有(这也恰好佐证了前面的猜测——渔人无妻母之忧,故不急着回家),而是去了太守府。这里,关于渔人最大的疑点终于出现了,便是原文里的“诣太守”三个字。当时的太守,差不多相当于现在市县一级的政府官员吧,但总之,太守不是你想见,想见就能见。渔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是”的行为,就相当于现在一个打渔的,坐着小黑车,转乘公交车,再上地铁,花一上午的时间到市政府大楼前叫嚣着要见市长或市委书记一样。按照接下来的剧情发展,这个打渔的非但没有因无理上访而被殴打或被失踪或被精神病,反而还得到了召见与重视!

他手舞足蹈活灵活现地描述了自己发现蓬莱瀛洲方丈三座海上仙山并和仙人同乐在吃了长生不老丹后悠哉返回的经历。领导听后激动不已,一拍脑门二话不说立刻派遣三千城管前呼后拥大摇大摆招摇过市轰轰烈烈地跟着打渔的下海寻仙去了。啊……多么美好的现代童话!可你以为那个太守脑残吗?那你就错了——那是门阀等级森严的东晋,官二代的地位远远高于富二代。一个连富二代都不屑一顾,天天忙着酗酒、忙着嗑药、忙着清谈、忙着发疯、忙着联姻的官二代,会听一个莫名其妙的渔人讲故事?算了吧,大家都很忙的……综上所述,这个具有大胆谨慎的冒险精神、没有后顾之忧的社会背景、出入太守府如入无人之境并得到太守重视的渔人,绝对不会是一个普通的渔人。

2、桃花源中人:关于自称“避秦时乱”的桃花源人,有两种说法。一是躲避秦始皇的暴政,这是目前广为接受的。二是陈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记旁证》中提出的,躲避符秦之乱,“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是伪造之语。但符氏建立的前秦是在公元351~394年之间,与作《桃花源记》的421年不远。70年,几乎也就是三代人左右,言之“先世”似乎略有牵强,所以还是以广为接受的躲避六百多年前秦始皇暴政一说为准。且不说一个小小的桃花源内,通了六百多年的婚,他们的子孙后代是如何免于基因问题而健康成长的(遗传学方面几乎完全不懂!但总觉得一个近亲通婚几百年的地方,人多多少少会有点毛病)……

六百多年,世世代代生活在一个地方,就像唐三藏周围被孙悟空画了个圈一样地自己出不去别人进不来,这可能吗?先前分析过,桃花源与外界的通道并不十分隐蔽,谷里的人想要发现它并非难事,但发现了,为什么不出去?六百年前的先人饱受秦皇暴政折磨,所以来此避世,可六百年后的后人,一辈子生活在安逸的桃花源里,对祖先流传下来的“暴政”一说还那么惧怕吗?还会谨慎地遵守先人遗训而固步自封?贪玩的小孩子发现了出口,不会偷偷溜出去吗?

总而言之,要让桃花源人与世隔绝地生活在一个地方六百年,而且和外人彼此不相知,这实在难以想象。关于“酒”,虽然看似有些牵强,但也可以稍作一说。秦朝酒政规定,百姓不可私自酿酒,违者以罪处。严刑峻法的秦朝苛政对百姓还是有很大威慑力的,哪个老百姓会没事儿为了贪那几杯酒而知法犯法呢?至于专门负责酿酒的部门,没有查到,不过考虑到酿酒需要粮食,且秦朝酒税很重,是国家财政收入之一,所以按官职职责分配的话,应该是隶属于负责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的“治粟内史”吧?治粟内史是后人口中的“九卿”之一,不过既然是隶属部门,所以地位未必会那么高。酒垄断虽不及盐铁垄断能获取暴利,但好歹也是在垄断公司做业务,像如今的什么移动啦,烟草啦,之类之类的吧。虽然不至富可敌国,但多少有些闲钱的。

3、“阡陌”:阡陌的解释,其中有一个是说是坟墓的小路。先把坟墓小路放下不说,说说阡陌本身的意思。“千”是空间概念,指南北方向。“千”字从人从一,表示“人起步走”:往南是人生的方向,往北是人死的方向。“百”是时间概念,指把从日出到下一个日出之间的时间段划分为一百刻(请参阅“百刻制”)。因此,“千百”一词合成了类似“时空”、“宇宙”的概念。“阡陌”一词指在广袤田野上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并且相互交错的田埂,其中,“阡”是指南北走向的田埂;“陌”是指东西走向的土埂。①也作“仟佰”。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②田野:田界;田间小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③通向坟墓的小路。按照脑洞剧情,田间小路也好,通向坟墓的小路也罢,都只是陶渊明的表面意思,实际他应该是用阡陌指代其他。那么,“时空”“宇宙”便是陶渊明想说的。东晋距秦灭六国约七百年左右,这个是时间,北方和南方,这个是空间。两拨枉死之人,在相隔几百年数千里后,相遇了,这是一种命运。继续开脑洞,难民是因战争而死,或许渔人也是因为战乱才来到了这个地方。陶渊明并未明说,是因为他想将浪漫主义的感觉做到极致,命运的相遇有了,但因为哪种命运相遇,陶渊明并未明说。或许,战争对他来说太残酷,所以他回避了。也可能,他将死于战火的人的希望,都寄托到了虚无之中。

4、黄泉边的桃树。黄泉边是否有桃树今不详,但“桃”确实是与鬼神信仰有联系。郑玄注《三礼》有“桃,鬼所畏也”、“桃,鬼所恶也。”(据《故训汇纂》)之语。但还缺一些决定性的内证,认为桃树能够在《桃花源记》中与其鬼神信仰发生联系。《桃花源记》确实是一篇聚讼不休的文本,金文明曾经提到有一个中学教师,讲“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时,认为“如,即不如”,是反训。金文明认为“如即不如”作为一个语言现象,适用范围有限,属于“齐谐”,以此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很不恰当的。“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一悖论,现在应该还是存疑着。从这一句也能看出,如果桃花源中人真是在“秦时乱”中做了鬼,那么他们的衣着自不应与外人相似。也无法解决“悉如外人”这一悖论。大家都知道,渔人报告太守后太守的人却没找到桃花源,而刘子骥也无缘无故病死了,这是为什么?

慢慢往下看。桃花源里的人曾说他们祖先是秦末来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消息。后文说他们不知道外面有汉,魏晋,这表面上是说明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可你们就没想过:他们之中为什么没人到外面看一看呢?答案就是,他们离开不了这里。有人问,离开不了和不知外面的世界有什么关系。首先前面已经说了:出入的洞口是完全能出去的,可他们不出去只有一个原因:他们根本无法离开这里,因为他们早死了。可以这样说:渔人来到了所谓的桃花源,实际上他是来到了一个古墓,里面所谓的人,只是殉葬的可怜人而已。渔人进去没多久就被里面的瘴气弄晕了,他大难不死。不过他却在昏迷中做了个关于这里是个美好地方的梦,在他的幻想中这里的人都是和外人一样的装束,他在半昏半醒中为了维持生命之后吃了一些泥土之类的来维持生命,但却幻想成是所谓的设酒杀鸡做食。在电影《生死停留》《异世浮生》中都有类似情节,主人公在濒死的情况下,会利用自己之前的经历和见到的人物幻想一段美好的故事,让自己的灵魂得到救赎。

直到几天后,他彻底醒来才赶紧逃离。假如再这样他可能会被瘴气毒死。逃离后,他由于一直在昏迷和半昏半醒中,所以他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向往美好的本性让他把他美好的梦当成了真相。太守知道后,马上派人去看情况,可当他知道这是一座古墓时,他吓呆了,但他依然派人进去里面找宝物,可是瘴气只是其中一个,里面还有各种机关暗器,进去的那批人基本死光。无奈之下,太守只好封了墓门。并封锁消息声称没找到。

那个叫刘子骥的人为什么突然死?也是诡异的,首先他刚准备前往就死了,说明有人注意到了他,而正好就是太守注意到了他,太守马上派人害死了刘子骥,再谎称是病死的,让更多那些想揭穿这个秘密的人害怕。所以遂无问津者。刘子骥死了,其他那些想去的人想必也不会有好下场,更不用说那个渔人和跟着太守的那些部下了!

说一个细思级恐的地方。“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夫划船沿岸前行,不知方向不知远近,就像是被引入到桃花林里一样。数百步的桃花林,外人不知道这个地方,桃花源里面的“人”也不出来,没人料理桃花林却开的繁茂,桃花桃木好像都有辟邪驱鬼的用处,开在桃花源外,像一道屏障隔开两个世界。想想是在辟谁的邪。 再说陶渊明,是受儒家道家影响的,道家思想使他后期归隐田园闲适悠然,但不可能只接受这方面的影响,据说老子李耳前后一百年都有人见其真身,孔子受教老子的时候,老子都已经不知道多大岁数了。所以或许世上真有跳脱年限的活人呢。(不过根据近亲结婚的后果,这种可能就被放弃了)再者他处于东晋末,改朝换代,战争朝局动荡,使他心灰意冷归隐山林。如果跳出惯有思维想,陶渊明写《桃花源记》就像蒲松龄写《聊斋》,前者没有妖魔,用过世人代替,一样道理,桃花源里的“人”比外面的人更像人,民风纯朴,勤劳善良,生活安定和谐,一个理想社会。但他知道不会实现。有可能陶渊明在写《桃花源记》时,就是按志异来写的,他就是写了个这样的“鬼故事”,来教化人的。


MY-猫娘


桃花源记最后一段是这么解释的

因为当时正值中原战乱,一个村子的税赋和人丁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于是渔人回家以后,向太守如实做了禀报;武陵太守即刻派兵,顺着记号就找了过去。到了以后,士兵见财起心,为了掩人耳目,将整个村子屠灭殆尽,财物全被私吞,回师以后对外宣称没有找到记号。而刘子骥在听说这个消息以后,一路摸到桃源村,看到的却是一片腐尸废墟,于是被活活吓得大病致死。

看下时间,晋太元中,大约是公元380-390年之间,此时桓温刚刚覆灭,桓玄还没折腾起来。383年倒是打了一场淝水之战,还打赢了;沿海虽有孙恩海贼,但应该影响不到武陵这地方。按讲来说是东晋政权相对稳定的一段时期,军队应该没这么张狂。

武陵是个什么地方呢?就是现在张家界这一带。古时候是苗族、彝族的地方,秦汉以后被中原政权所知,始皇帝焚书坑儒,博士伏胜在此做藏书洞,保留了一部分秦简,同时也是著名的避世之地。一直到衣冠南渡,才慢慢被外界开发。

而刘子骥又是个什么人呢?很巧,历史上真有这个人,生卒年376-396年,恰好是太元这一整个年号,更巧的是,他还是陶渊明的一个远房亲戚。

所以这个事情可能真的是这样,这个村子并不是汉族的村子,“避秦时乱”并非是从遥远的中原迁徙到张家界,而是当地少数民族躲避秦国远征岭南的大军。世兵制的东晋,对于汉民可能还有所顾忌,对于少数民族,尤其是没有任何编制的少数民族就没什么讲究了,直接屠灭之。刘子骥正是目睹了这一惨案的遗址,内心受到极大刺激,又不便对外明说,所以把这个故事讲给陶渊明,自己则郁郁而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