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是怎么形成的?

农夫老岳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就发生在安庆桐城市西后街与五庙园之间,这里有一条长约180米、宽约2米、鹅卵石铺就的巷道,人们称之为六尺巷。

故事的主人公张文瑞,即清代名臣、文学家张英。他幼读经书,过目成诵。康熙二年(1663年)中举人,六年中进士,十二年授翰林院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后升任侍读学士,十六年奉命入南书房,凡民生利弊,四方水旱,知无不言,康熙称赞他“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将西安门内瀛台之西的房子赐其居住,开创了词臣赐居禁城内的先例。二十八年擢工部尚书,再调任礼部尚书,充《国史馆方略》、《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实握宰相之权,所以家乡人称他的府第为“宰相府”。

  这条六尺巷在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在市区西环城路的宰相府内。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张英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

  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尚书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大家争相传颂,交口称赞,使六尺巷的故事广为流传。




九歌云中君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因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历经多次修缮,现成为一旅游景点。那宅究竟怎么形成的呢?话说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府邸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空地,双方发生纠纷便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名门望族,县官纠结难定夺,便称由相爷作主。相府人驰书呈张英阅,阅罢批诗寄回。诗曰“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即刻拆让三尺,吴姓为此感动,也便让出三尺。于是就形成了六尺巷。

此则故事,昭示人们要继承并弘扬谦和礼让、睦邻友好的传统文化美德。



发歌放牛


清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收到家书,解决邻里间矛盾的故事。

体现了一个人的胸怀与气魄!

一纸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郭璞书院


相邻的两家各让了三尺。


耀宝缘


两家邻里盖房有纷争,自退三尺,名三尺巷


看最美中国


争执后彻悟的谦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