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悟非悟非所悟應該怎麼理解這句話?

世間本沒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世間本沒有藥物,食物。它們只是呆在那裡,普普通通,可對比起來,卻又都與眾不同,直到人們發現它們,有的可以治療疾病,有的可以抵抗飢餓,有的適合做成工具,有的適合打成傢俱。

世間本沒有智慧,因為有了人,

人類獲取的東西多了,就有了剩餘資料。

可人類並沒有因此而過得安心。

反而因為想要獲取更多而生出了貪念。

也因為對剩餘資料的分配方式不滿,而生出了嗔恨。

(焦慮的家長,強迫孩子學習?本質是為了什麼?為了考大學,找工作,掙大錢,最後,無非就是在有限的資源中,獲取更多。)

繼而,才把智慧和愚蠢做了分別。

能得到剩餘生產資料多的人,就是有智慧的。反之就是愚蠢的。

(學習成績好的就聰明,學習不好的就是笨蛋)

漸漸地,有人發現,得到越多,想要的也更多,打理擁有的,又害怕失去,煩惱也越多,並不能帶來快樂。

一味的佔有,實是本末倒置。

只有拋棄這些東西,才能帶來無事一身輕。

他們說,如果說得到更多物質是智慧的話,那麼放下物質,才是最高的智慧。

可無論如何分別,智慧或是愚蠢。

無論如何比較,是高級還是低級。

都是人,自己做出的分別。

也正因為人類有了煩惱,才有瞭解決煩惱的“智慧”。

所謂悟出了什麼道嗎?

並沒有,世界上,本來沒有這些道。

這些道,都是人類意淫出來的。

既然沒有什麼道,悟它幹嘛呢?

因為有執念,就有煩惱。

而想要悟道本身,也是執念。

不過是放下了物質的執念,又拿起了精神的執念。

不過,

想解決煩惱,就要把道悟起來。

而不是認為“無道可得”,就任煩惱肆意生長。

而不是生病硬挺,不吃藥,餓了硬挺,不吃飯。

等到,

煩惱沒有了,道,也沒有了。

就像病好了,藥,就沒用了。

是名得道,實無所得。

快樂,只屬於自己。

智慧,才屬於“別”人。

有錢就一定煩惱,沒錢就一定快樂嗎?

出家就一定清靜,在家就一定煩亂嗎?

得道高人一定好?市井俗人一定差嗎?

一切分別,在人心。

神仙?妖怪?謝謝。

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