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三權分立的政權體系入手,聊聊制憲大業背後的曲折

導讀

關於美國曆史的成長問題,我們只從中學歷史書上,瞭解過美國通過獨立戰爭獲得民族的獨立,通過《權利法案》獲得民主的保障。那麼,在創建制憲大業的過程中,美國經歷了哪些曲折?新的國家是如何建立和成長起來的?下面筆者就帶領大家從美國三權分立的政權體系入手,聊聊制憲大業背後的曲折。

一、美國在贏得獨立戰爭後,面臨著哪些棘手問題?

1783年9月,美英《巴黎條約》的簽署,正式給“獨立戰爭”畫上了句號,美國將迎來當家作主的新紀元。獲得勝利後的美國,沉浸在一片喜悅之中,美國的上空飄蕩著一片自由歡快的歌聲。

從美國三權分立的政權體系入手,聊聊制憲大業背後的曲折

但這場自由的美夢還沒開始,就要面臨夢碎的風險。獨立戰爭勝利前夕,大陸軍內部就已出現動亂,雖然在名義上大陸軍受邦聯議會的管制,但實際上,他們只效忠於總司令華盛頓。在8年的戰爭中,大陸軍將士們對邦聯議會的軟弱無能簡直到了深惡痛絕的地步,戰爭結束後,要是失去總司令的庇護,他們必然會喪失用武之地。

但如果華盛頓變成國家的領導人,他們的利益就得到了保障,於是有人給華盛頓寫信,數落中央政府的不是,讚揚華盛頓的英明神武,建議他成為美國的第一位君主。

這個建議遭到了華盛頓的拒絕。此前,華盛頓一直將北美的利益放在第一步,經歷了八年的獨立戰爭,沒有人比他更清楚國內的狀況,沒有人比他更迫切地想要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但是戰爭結束之後,華盛頓認為自己已經完成了北美人民交給他的任務,至於怎樣建立這個國家,華盛頓自認為能力不足,沒辦法再次領導北美人民創造奇蹟,認識到這一切後,華盛頓收拾行囊回到他的山莊頤養天年去了。

到了1783年,獨立戰爭結束後,軍隊開始解散,但中央政府卻閉口不提遣散費、撫卹金的問題。8年戰爭,參加獨立戰爭的士兵們,事業荒廢,家財散盡,好不容易熬到戰爭勝利,卻像喪家犬一樣被邦聯議會和各州政府踢來踢去,不肯罷休的軍人,想要通過武力解決這個問題,恰好被老好人華盛頓知道了,在華盛頓的一番勸說下,士兵們才放棄了反抗邦聯會議,但問題並沒有因此解決。

從美國三權分立的政權體系入手,聊聊制憲大業背後的曲折

邦聯會議是戰前13個殖民地為了自由,不得不統一戰線,被迫走向聯合,一致對外,於是就組成了這個聯盟。但是,各殖民地生怕中央政府權利過大,到最後自己拼死拼活白忙活一場,於是不約而同想削弱中央政府的權力。13個殖民地簡直就是割據一方的諸侯國,中央政府沒有稅收來源,只能靠著州政府的接濟過日子,也就沒有什麼實際性的權力。雖然大家有同一個國名——“美利堅合眾國”,但實際上你是你,我是我,涇渭分明。雖然誰都不敢脫離組織,但誰也沒能力獨自面對如狼似虎的英國。

如今戰爭結束了,各州都迫切地想要回到原來稱霸一方的狀態,過上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沒有人把中央政府放在眼裡。沒有錢,沒有話語權,對各州沒有約束力,更沒有決策事情的能力,中央政府成為了一個空殼。而這時的各州人民心中卻想的是自由。

在此基礎上,美國國內的不團結帶來的問題越來越多。商人經商時被各州政府層層扣稅,商人賺的還沒交的稅多,有苦難言。

各個州之間起了內訌,那些昔日並肩作戰的盟友,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在領土歸屬問題,邊界問題,貿易等問題上吵得不可開。交此時,歐洲各國看到了機會,跑到北美趁火打劫,強佔著地盤不肯走。大陸軍早就解散了,中央政府又沒有什麼權力,各個州政府就開始逃避責任。因此,各種問題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北美大地上到處都是暴力行動,人們還打得越來越起勁。終於,農民起義在革命的發源地馬薩諸塞州爆發了,史稱“謝斯起義”。這次起義是典型的官逼民反。雖然此次起義很快便被鎮壓,但卻給北美人民敲了個警鐘,人們開始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由?怎樣既維持有效的秩序又享受充分的自由?

從美國三權分立的政權體系入手,聊聊制憲大業背後的曲折

其實明眼人都看得明白,問題的根源在於邦聯條例,軟弱無能的中央政府只會把勝利的果實拿到手,卻守不住。因為,只有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才能保障全國的利益,把十三個州團結在一起。但是人們又擔心中央政府要是掌握了強大的權力,美國又走向專制的社會。

這時,無慾無求的華盛頓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腦海裡,放眼13個州望去,只有這個不為權利所動的人,才能帶領美國人民走向真正的自由。此時的華盛頓,正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他在給友人的信中,將自己的生活描繪得美好而富有詩情畫意。

但真實情況是,戰爭時期荒廢的農田土地需要打理,華盛頓忙得焦頭爛額,一會要去勘測土地,一會要去走訪他的農莊。穿上軍裝,他是受人敬仰的將軍;換上布衣,他便是最勤勞的農民。除了忙活土地經營,華盛頓也要應付各路慕名而來的粉絲,每天來訪的人絡繹不絕。他所在的山莊一時間熱鬧非凡。華盛頓就是在這種熱鬧中,等待著一個最佳時機。

二、在制憲大業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具有重要意義的人物?

1783年,馬里蘭和弗吉尼亞兩個州決定開會,解決河道航行權和其他貿易糾紛。但馬里蘭的代表等了好幾天,弗吉尼亞代表卻沒來,馬里蘭代表覺得自己被蔑視了,正在猶豫著要不要一走了之的時候,華盛頓出現了。

從美國三權分立的政權體系入手,聊聊制憲大業背後的曲折

華盛頓將兩方代表請到人人嚮往的弗農山莊,在平和安靜的環境下,雙方代表就彼此的立場做了友好的交談,不僅讓爭議的問題迎刃而解,而且還簽訂了友好的貿易協定。這個看似單純的貿易會議,給其他各州釋放了一個信號:只有撇開原來的邦聯條例,建立新的州際關係才能解決問題。

緊接著, 有5個州參與進1786年的“安納波利斯會議”,他們依舊討論的是貿易問題。卻閉口不言中央政府的問題,這次會議有兩個隱藏的大boss,一是漢密爾頓,一是麥迪遜,在這兩個人的推波助瀾下,大家終於放下戒備,你一言我一語,將中央政府和《邦聯條例》吐槽了個底朝天。於是兩人就順水推舟,建議再開個會,將13個州通通拉進來,大家一起好好討論怎麼修改《邦聯條例》。

這就是1787年“費城會議”開端,也被稱為“制憲會議”,美國製憲大業的帷幕從此拉開了。

在瞭解費城會議前,我們先來看看漢密爾頓和麥迪遜是何方神聖吧。漢密爾頓被喻為“聯邦政府之父”,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的色彩。漢密爾頓沒有其他國父們優越的家庭條件,一沒靠山,二沒背景,完全是靠著超乎尋常的決心和努力,一步步走向開掛的人生。

從美國三權分立的政權體系入手,聊聊制憲大業背後的曲折

在獨立戰爭期間,漢密爾頓一直擔任華盛頓的帳前助理,他從一名學識淵博,品質高尚的有志青年,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政治家,漢密爾頓25歲的時候,邂逅了22歲的伊麗莎白·斯凱勒,伊麗莎白是紐約最富裕的三大家族之一斯凱勒家族的二女兒,漢密爾頓憑著自己淵博的學識和幽默的風格,不僅俘獲了伊麗莎白的芳心,也贏得了斯凱勒家族的一致認可。奇蹟就這樣發生了,一個出身社會18層的私生子一躍龍門“走入豪門”,一個外來戶成為一名真正的美國人。但漢密爾頓並沒有沉浸在溫柔富貴鄉里而止步不前,退役後,他先是通過自學,成為了紐約州響噹噹的律師,將律師事務所辦得有聲有色,後來又通過自學成為一名出色的金融學家,創建了至今仍在運轉的紐約銀行。然而這些成就還不足以滿足漢密爾頓的雄心壯志,他對當時毫無秩序、暴亂頻起的國家,充滿了焦慮,他清楚地認識到要想改變現狀,必須從根源解決問題,必須要建立一個井然有序的強大政府。但這件事情沒有華盛頓做靠山是沒辦法完成的,此時的華盛頓顧慮重重,不肯出山,漢密爾頓只能先過好自己的小日子。

那麥迪遜又是誰呢?麥迪遜是著名的憲法之父,美國第四代總統。麥迪遜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典型富二代,身邊的親戚朋友,不是顯貴就是政要。

從美國三權分立的政權體系入手,聊聊制憲大業背後的曲折

麥迪遜在求學生涯中深受自由思想的影響,是一名信仰自由的忠實捍衛者,但他堅信沒有絕對的自由。他曾在1780—1783年,作為弗吉尼亞州代表擔任邦聯會議的議員,在他勤勤懇懇為邦聯會議工作的三年裡,對邦聯的軟弱無能及各州的自私自利深有體會。他和漢密爾頓一樣渴望改變現狀,希望自由能夠有弛有度,得到保障。

獨立戰爭結束時,麥迪遜32歲。接下來的制憲會議將是他人生道路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將賦予他“憲法之父”這一光榮稱號。

但此時,這兩個根基尚淺的政壇新秀還有點不夠分量,必然要有靈魂人物壓場,聯合十三個州的會議才能順利召開,華盛頓就是那個靈魂人物。

從美國三權分立的政權體系入手,聊聊制憲大業背後的曲折

要請華盛頓出山可不是那麼容易,簡直比三顧茅廬還要困難,第一個前去充當說客的是弗吉尼亞州州長——倫道夫,他是華盛頓的好朋友,第二個出場的是麥迪遜,在他們的輪番邀請下,華盛頓還是不為所動,因為華盛頓知道一旦做出決定就沒有了回頭路。這個時候謝斯起義爆發了,給了華盛頓一記警鐘,華盛頓重新審視自己,覺得自己有必要承擔起國家大任。最終,英勇神武的華盛頓出山了,這一消息驚動了美國所有民眾,不僅是華盛頓,德高望重的富蘭克林也將作為賓尼法尼亞州代表出席會議。

費城會議因為美國最著名的兩個人的參與,一下子引起了不小的反響,費城會議的歷史性地位得以建立。

三、費城會議取得了哪些成果?

1787年5月25日,“費城會議”正式開始,來自12個州的55位代表聚集在賓夕法尼亞議會大廳,這裡也是當年簽署《獨立宣言》的“獨立廳”,歷史將再一次在這裡被銘記。早在會議開始前的半個多月,麥迪遜便早早地開始了美國最富有成效的學術工作,也就是制憲會議的準備工作。

從美國三權分立的政權體系入手,聊聊制憲大業背後的曲折

麥迪遜先是遍查歷史上所有邦聯形式的政府,總結出了邦聯的12條致命弱點,然後對症下藥地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法,即“弗吉尼亞方案”。

等到所有州的代表都到齊以後,麥迪遜將整理好的弗吉尼亞方案分發了下去。來開會的代表們大多是資深政治家,受過良好的教育,為革命做過很多工作。其中大約一半人有法學背景,他們本來是奉命來修改《邦聯條例》的。此刻拿在手上的弗吉尼亞方案讓他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道華盛頓他們的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果然弗吉尼亞方案一提出,反對和懷疑的聲音就冒了出來。誰都看得出,這個方案名義上是要修訂《邦聯條例》,實際上是要用他們另外擬定新的《聯邦條例》,說白了就是新修一個《聯邦憲法》,來取代原來的《邦聯條例》,再按照新的《聯邦憲法》來組建新政府,取代原來的邦聯議會,將13個主權獨立的州組成的邦聯改造為,享有“一個主權,一部憲法,一個政府”的統一國家。也就是說,他們要在制憲的基礎上建立國家。

這當然不是開玩笑的,但代表們也是千頭萬緒,不知道怎麼辦。

從美國三權分立的政權體系入手,聊聊制憲大業背後的曲折

麥迪遜早料到這種情形,想出了消除大家疑慮的辦法,他先是讓人見人愛的明星州長倫道夫打頭陣,登臺演講細數邦聯的弱點,然後恰到好處地解釋弗吉尼亞方案。就這樣,在大家還雲裡霧裡的狀況下,修憲會議變成了制憲會議。

也許是倫道夫這個頭開得太好,也許是麥迪遜擬定的憲法大綱太完美,制憲會議就這樣開始了。除麥迪遜的方案外,還有“品克尼方案”,“新澤西方案”,“漢密爾頓方案”。雖然這三個方案都是針對“弗吉尼亞方案”提出來的,但是都跟著麥迪遜的步伐,走上制憲這條大勢所趨的道路了。

這次會議確立了國家的性質,由原本鬆散的“邦聯聯盟”變成了統一的“聯邦共和制”國家。最大的成就是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權力制衡制度。把中央權力劃分為司法權、立法權、行政權,三權之間相互牽制相互制約。大家齊頭並進,以此來保證民主和自由。

不過這次會議有一個問題,很多代表都不願提起,那就是奴隸制的問題,這些代表們每天爭吵,張嘴閉嘴都是自由民主,但是奴隸制的存在簡直就是打自己的臉,更現實的情況是,幾乎超過一半的代表都擁有奴隸,甚至包括華盛頓,和憲法之父麥迪遜。

從美國三權分立的政權體系入手,聊聊制憲大業背後的曲折

但是還是有人認識到這個問題的矛盾性,北方代表們建議廢除奴隸制,建立真正民主的國家,南方的奴隸主們則像被踩了尾巴,極力反對,奴隸是他們的私有財產,是地位的象徵,這群利益至上的代表們不可能放棄自己的利益,甚至以退出會議為要挾。北方最終選擇退一步,讓奴隸制自生自滅。

這個時候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國會眾議院的人數按人口比例分配,南方要求將奴隸算作人口,這樣,他們就可以佔據優勢地位,北方代表當然不肯答應,一會說奴隸不算人,不能廢除奴隸制,一會又說奴隸算人,增加眾議院的代表,雙方吵得不可開交。

最後詹姆斯·威爾遜,未來最高法院的院長提出一個解決方案,即著名的五分之三定律,每五分之三個奴隸算一個人,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讓美國倡導的民主自由蒙羞的方法,也為後來南北戰爭的爆發埋下了禍根,但在此時,卻解決了這個棘手的問題。

就在這部憲法即將出爐的時候,它將經受最後一次歷練。會議規定,憲法至少要得到9個州的批准方能生效,這個時候,反聯邦黨人出現了。這群反聯邦黨人在一開始就不配合,不願意建立新的中央政府,跟漢密爾頓、麥迪遜這群聯邦黨人簡直就是勢不兩立。反聯邦黨人認為憲法不完美,缺點重重,不能通過。

這讓本來已經要誕生的新憲法在一夜之間變得毫無勝算,就在雙方爭執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一場口誅筆伐的大戰開始了。

從美國三權分立的政權體系入手,聊聊制憲大業背後的曲折

這次大戰在美國各大媒體上展開,以喬治·克林頓為代表的反聯邦黨人在報紙上大肆批判新憲法,將新憲法批得一無是處。而為新憲法嘔心瀝血的漢密爾頓和麥迪遜等人豈會坐視不管。

於是漢密爾頓夥同麥迪遜、約翰·傑伊,用同一個筆名“普布盧斯”對反聯邦黨人的質疑批判進行了機關槍式的回擊。你說一句我就回十句,直到對手無招架之力。這其中出力最大的就是漢密爾頓。毋庸置疑,聯邦黨人大獲全勝。無巧不成書,三人發表的文章集結成冊,就成了《聯邦黨人文集》,也是對憲法最天才的註解。在聯邦黨人和反聯邦黨人的妥協下。《權利法案》由此產生,《權利法案》並沒有削弱憲法的地位,反而讓憲法更加完美了。

1789年3月2日,邦聯議會宣佈解散,兩天後,第一屆美國國會在紐約開張。9月份,新憲法終於要從幕後走向臺前,就這樣一群不完美的人締造了一部看似不完美的憲法,這部不完美的憲法將締造一個世界上的超級大國。

總結

首先我們介紹了:美國在贏得獨立戰爭之後,面臨著的棘手問題。美國獲得獨立後,並沒能如願走上自由的道路,而是面臨著種種問題,軍人的安置問題得不到妥善處理、商人被各州層層剋扣,底層的農民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各州之間相互鬧矛盾,貿易問題、邊界問題層出不窮。這些都讓新生的美國站在一個十字路口,美國的建國之父開始思考讓美國的發展進入正軌這個問題。

從美國三權分立的政權體系入手,聊聊制憲大業背後的曲折

其次我們介紹了:制憲大業過程中出現的重要意義人物。在美國亂成一鍋粥的時候,美國的國父們展開救國計劃,在漢密爾頓和麥迪遜等人的努力下,美國的十三個州再一次坐在一起,拉開了美國的制憲大業和建國大業的帷幕。

最後我們介紹了:費城會議取得的顯著成果。費城會議於1787年在賓尼法尼亞召開,華盛頓為會議主席。會議在華盛頓沉默的堅守下,各州代表的爭吵、妥協下,最終達成確定聯邦共和制的國家體制的共識。美國確立三權分立的政權體系,奠定了國家發展的基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