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美貌——在这里“云”游太行山

太行美貌——在这里“云”游太行山

中国人的破壁精神

没有人会对太行山感到陌生。

即使说起太行山的时候,人们还没有搞清它的位置、没有见过它的容颜、甚至不确定它是不是真的存在……

但太行山这个名字就像一个祖传印记,在这个民族里有着共通的血性。

这股内力,就叫做:愚公移山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着一身肝胆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

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太行美貌——在这里“云”游太行山

▲愚公移山©徐悲鸿

01

在古文《愚公移山》里,愚公住在山的北面,他不仅想去洛阳,还打算把路修到湖北去,——一个梦想远方的文艺老汉。

但,太行、王屋是两座大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决心搬走大山。更是拿出“子子孙孙无穷匮”的气概,反击了前来看戏嘲讽的“智叟”。

其实,像列子这样缥缈遗世的道家代表,是不大会写什么鼓励人们艰苦创业的文章的。

他只是借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来说明时间观不同的人对于世界认知的不同,进而表达“天地为一朝,亿代为瞬息”的哲学思想。

但后来的人们还是将愚公作为了锲而不舍的劳动模范。而太行山里的人们,似乎骨子里都根植着这种开山破壁的天性,并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留下了足以应证的奇迹。

太行山郭亮挂壁公路

(摄影©孤城)

横屏观看

太行美貌——在这里“云”游太行山

西汉末年,一支农民起义军在太行山南端的峭壁上据险以守。兵乱平息后,滞留下来的人在此采石筑房,建起了一座村子,并以起义军的领袖“郭亮”为村名。

2000多年来,绝壁顶端上的人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与外界沟通往来的唯一出路是在垂直岩壁上凿出来的石阶。

随着人口的增多,耕地稀少、山路迂塞的弊病日渐显露,村民们的日子困顿不堪。

时间来到1972年,春节过后不久,郭亮村十三条壮汉面壁举拳,发誓要凿穿绝壁,打出通向山外的大路。

那是中华民族自信心爆棚的毛泽东时代,在“人定胜天”的精神鼓舞下,没有人觉得这是天方夜谭。

从1972年3月9日到1977年5月1日,在十三位开路先锋的带领下,郭亮村倾全村之力,在没有任何机械化工具的辅助下,硬是在百米高的绝壁上一锤一锤凿出了一条长1250米、宽6米、高4米,可以通行汽车的挂壁公路。

郭亮挂壁公路局部

(摄影©孤城)

太行美貌——在这里“云”游太行山

1976年,国际友人无意间发现了业已贯通的郭亮洞,惊呼其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并制作了一个专题纪录片,郭亮洞随之扬名天下,且顺利入围“世界最险要的十条路”“全球最奇特18条公路”

实际上,除了河南辉县的郭亮洞,太行山中还有六条同样开凿于绝壁上的公路,分别是:回龙村挂壁公路(河南辉县),锡崖沟挂壁公路、昆山挂壁公路、陈家园挂壁公路(山西陵川),虹梯关挂壁公路,神龙湾挂壁公路(山西平顺)。

神龙湾挂壁公路

(摄影:图虫网@闲云sxczzpc)

太行美貌——在这里“云”游太行山

锡崖沟挂壁公路

(摄影:图虫网@jackbean)

太行美貌——在这里“云”游太行山

在挂壁公路开凿之前,百公里外群山夹持的林州盆地上,另一个劈山开石的浩大工程已经完成。

盆地中的林县,虽有开阔的田地,但却缺少可靠的水源,千百年来,干旱始终紧箍着林县人的咽喉。

林县人对水源的渴求丝毫不亚于郭亮人对路的渴求。他们把目光投向层层山峦外的浊漳河,计划在地势较高的上游开辟一条水渠,直接“引漳入林”。

红旗渠位置示意图

(制图©孤城)

太行美貌——在这里“云”游太行山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

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

从1960年2月破土动工,到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林县人民以强大的意志力和团结忘我的精神,舍身奋战了近十年,完全以人力削平1250座山头,开凿211个隧洞,架设151座渡槽,在崇山峻岭间修起了总干渠长70.6公里,干、支渠遍布各乡镇的传奇水利工程——红旗渠

太行美貌——在这里“云”游太行山

20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太行山里的人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般的壮举。

这股“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也飞越太行,传遍大江南北,激励着国人为建设一个全新的中国而齐心协力,斗志昂扬。

02

太行山,从低处看,是一面巨墙,壁立万仞,隔绝一切信息。

太行绝壁

(摄影©孤城)

太行美貌——在这里“云”游太行山

从高处俯视,又如一阶阶石梯,拾级而上似乎就能抵达新的世界。

云端锡崖

(摄影©蔡雪辉)

太行美貌——在这里“云”游太行山

巍巍八百里太行,自北而南贯穿于中国大地的腹心,上接燕山,下衔秦岭,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地理分界,也是中国第三阶梯向第二阶梯的天然一跃。

太行山概览图

(制图©孤城)

太行美貌——在这里“云”游太行山

关于太行山范围的划定,学术界仍存有争议,一种接受度较广的论述认为太行山应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太行山,按照其主脉的自然延伸,南段包括王屋山乃至中条山,北段包括北京西山;广义的太行山系,还应囊括太岳山、系舟山和五台山。

太行山详图

(制图©孤城)

太行美貌——在这里“云”游太行山

▲太行山主脉延伸400余公里,加上余脉,全长近1000公里。平均海拔1200~1500米,主脉最高峰位于河北小五台山东台,海拔2882米。习惯上,人们把太行山分为南太行、北太行、西太行三部分,分别指称河南省、河北省和山西省境内的太行山。

大约25亿年前,太行山所在的地区还沉睡在海底,以亿万年的时间跨度,收集着从海水里沉降下来的细微砂砾。

发生于约18亿年前的“吕梁造山运动”使得这一地区的古陆块进入差异升降阶段,太行山开始在海底萌生。

随后,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的作用下,这一堆积了厚厚砂岩层的区域几经沉浮,最终于240万年前大幅抬升,隆起为今天的太行山脉。

剧烈的造山运动,千百万年的冰雪侵蚀,加上容易成片剥落的砂岩山体,使得太行山上随处可见落差巨大的垂直崖壁和深不可测的陡峭峡谷。而富含铁粒子的红色砂岩又为这壮观的景象增添了一份摄人心魄的视觉效果。

云台山红石峡

太行美貌——在这里“云”游太行山

太行山是中国北方的景观中心。

在平原上长大的人们初次进入太行山,无不为其大开大阖气象所震动。

这里的山峰可以奇巧瑰丽

河南辉县万仙山

(摄影©孤城)

太行美貌——在这里“云”游太行山

也可以雄浑浩瀚

山西陵川锡崖沟

(摄影:图虫网@闲云sxczzpc)

太行美貌——在这里“云”游太行山

这里的峡谷可以波澜壮阔

河南林州太行大峡谷

(摄影©柴俊林)

太行美貌——在这里“云”游太行山

也可以清秀典雅

山西壶关通天峡

(摄影©柴俊林)

太行美貌——在这里“云”游太行山

这里有劈山绕谷的大河

山西晋城沁河大湾

(摄影:图虫网@闲云sxczzpc)

横屏观看

太行美貌——在这里“云”游太行山

也有澄明如镜的湖泊

山西陵川武家湾

(摄影©蔡雪辉)

太行美貌——在这里“云”游太行山

有名扬天下的道场

山西忻州五台山

太行美貌——在这里“云”游太行山

也有遗世独立的村落

山西平顺霓虹村

(摄影©柴俊林)

太行美貌——在这里“云”游太行山

03

太行山中多峡谷,峡谷中多有惊世骇俗的风景。这是现今人们在推广太行山时常常亮出的名片,但地质造物的安排另有深意。

陡峭的太行山犹如一道屏障,横陈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这两大文明发源地之间,隔绝了文化往来,也阻断了物质交流。

而山脉隆起时产生的众多断裂带,实则打破了屏障,形成一个个联接东西的通道。

正是有了峡谷的导流,发源于黄土高原上的沁河、漳河、滹沱河、沙河、唐河、拒马河、永定河等一条条河流才得以借助巨大的地势差,横切太行山脉,流入华北平原。

拒马河,河北涞水县野三坡

太行美貌——在这里“云”游太行山

当河流从太行山中奔流而出的时候,会在开阔的平地上形成肥沃的冲积扇。

华夏古文明就在这些冲积扇上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古时候的王朝统治者们,也往往背依太行,建立国都,一统宇内。

这些古都重镇如贝壳项链般南北串联,在太行山下形成了一条闪耀3000年的文化走廊。太行山成为中国的核心,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称之为“天下之脊”,得太行者,得天下。

太行山中的八条裂谷亦成为商旅往来和军事斗争的天下要冲,并被人们赋予了一个更慎重的名字:太行八陉

太行八陉与古都重镇分布图

(制图©孤城)

太行美貌——在这里“云”游太行山

陉(xíng),最初是指山脉中断开的缺口,人们沿着缺口探寻,便发现了横贯山脉的出路。

军都陉,北京昌平居庸关

太行美貌——在这里“云”游太行山

飞狐陉,河北蔚县飞狐峪

太行美貌——在这里“云”游太行山

井陉,河北井陉县苍岩山

太行美貌——在这里“云”游太行山

从黄河岸边到燕山脚下,八条著名的陉道,自南而北,沿太行山并列分布。中国历史那些最惊心动魄的章节就在这狭窄的山谷中轮番上演。

公元前264年,秦将白起率军出轵关陉,攻陷韩国野王邑(今河南沁阳),切断太行陉,隔绝了韩国国都新郑通往上党郡(今长治、晋城)的交通,郡守冯亭将上党献于赵国,随后,秦赵爆发长平之战,赵国40万士卒惨遭坑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于出巡途中暴毙,随行的赵高、胡亥与李斯共谋,篡改遗旨,秘不发丧。时值盛夏,驮着臭鲍鱼和始皇帝尸体的车队就经由井陉匆忙西归咸阳。

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伐赵之战、公元前204年汉将韩信攻赵的背水之战、公元756年唐将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等,来来往往的铁马金戈皆在

井陉口滚滚而过。

公元1209年,蒙古伐金,先由军都陉居庸关不得入,后南下经飞狐陉夺取紫荆关后杀入北京。

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首领也先进犯大同,御驾亲征的明英宗兵败后沿军都陉后撤,却不料在土木堡沦为俘虏,也先挟持英宗赚开紫荆关大门,迅速兵临北京城下。

04

时光指向中国近代,抗日战争期间,太行山更是在跌宕起伏的炮火间力挽狂澜。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以后,日军在华北、华中、华南疯狂进攻,民族存亡,危在旦夕。

“日军不可战胜”“中国必亡”

的投降言论更是让整个国家蒙上了灰暗的阴影。

但就在两个月后,太行山里忽然传出了胜仗的消息。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在山西灵丘县平型关附近,成功伏击素有“铁军”之称的日本板垣师团,打出了令人沸腾的平型关大捷

这是真正的千钧一发之际,因为远方传来的不止是一场胜仗,还有对这支队伍能打败日军的信任、这个国家可以抗战到底的信心。

也许此刻的你我,无法体会到那时的人们,在山河失守时的绝望,也无法切身感受到一场突如其来的胜仗带来的希望,无法得知很多人是怎样拭去泪水,重新振作,走进战场。

但我们知道,救国救民的担当,在中华大地熊熊燃烧了起来。

平型关大捷

(油画作者©孙浩)

太行美貌——在这里“云”游太行山

1940年,日本为迅速结束在中国的战事,全面加强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军事进攻和政治诱降。

国民政府的抗日意志产生动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岌岌可危,中国进入“空前投降危险与空前抗战困难的时期”

紧要关头,八路军在敌后主动发起意在破袭日军“囚笼政策”的百团大战,太行山上再次拉开抗日救国的浩荡篇章。

这场大规模、长时间的进攻战役,犹如捶在日军背后的一记重拳,打穿了亡国论的惶恐,打开了抗战的新局面。

烽火硝烟的峥嵘岁月里

无数太行儿女挺身而出

誓死奔赴国难

战火无情,信念不息

为家国而奋不顾身

因为太行山里

总流传着那样一份凿壁穿遁的感情

满怀着坚定、执着和信念

冲破藩篱,勇往直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