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上各種“防病毒”功能到底有沒有用?真相來了

聽說隔壁老張兒子買的特斯拉,人家那車帶生化模式,不怕病毒!“

“是嗎!我侄女買的小鵬能高溫殺菌,也不怕病毒!“

疫情之下,七大姑八大姨的八卦都離不開新冠肺炎,最近有很多聲音說車能“防毒”,相信令大家都很好奇,那些號稱可以“防毒“、”消毒“的功能真的有效還是言過其實?

汽車上各種“防病毒”功能到底有沒有用?真相來了

汽車上各種“防病毒”功能到底有沒有用?真相來了

中汽研華誠認證(天津)認證有限公司公佈了首批汽車空濾CN95認證結果,吉利、一汽紅旗、沃爾沃、北汽股份、北京現代、比亞迪、東風小康、一汽奔騰和北汽(廣州)共9家車企獲得CN95認證。

汽車上各種“防病毒”功能到底有沒有用?真相來了

簡單來說呢,空調濾芯就是個篩子,把一些粉塵之類的顆粒過濾,從而淨化空氣,我們也想通過過濾的方式,將病毒擋在車外,達到“防毒“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外循環還是內循環,空氣都會經過空調濾芯,理論上濾芯對兩者都能起到一定作用。

汽車上各種“防病毒”功能到底有沒有用?真相來了

新冠肺炎的傳播方式分為以上三種。根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防護指南》顯示:新型冠狀病毒屬於β屬的新型冠狀病毒,粒徑0.06-0.14µm。咳嗽產生的飛沫核尺寸 82% 都集中在 0.74-2.12µm,氣溶膠的粒徑則在0.1μm左右。而普通的空調濾芯所能過濾的最小微粒為5μm,顯然不能過濾病毒。

汽車上各種“防病毒”功能到底有沒有用?真相來了

這時很多車企打出來HEPA標準的濾芯,這個HEPA標準是指針對0.3μm顆粒物的攔截效果,廣泛應用於光學電子、生物醫藥等領域。我們以歐標為例,HEPA內部還分為以下幾個標準。

汽車上各種“防病毒”功能到底有沒有用?真相來了

其中在E11標準以上的濾芯,其過濾能力堪比普通N95口罩,而這種HEPA濾芯,它不是現在為了疫情發明,而是早就存在的。

而近日,中汽研正式發佈了我國關於汽車空調濾清器最新分級認證規則,將認證產品劃分為5個等級,其中“車規級CN95空濾”為最高等級,要求對直徑0.3μm顆粒物過濾率達到95%以上,而此前的最高標準為75%以上,新標準比原有行業標準提升了1/4。

汽車上各種“防病毒”功能到底有沒有用?真相來了

汽車上各種“防病毒”功能到底有沒有用?真相來了

雖然標準有所提升,但是“CN95空濾“能否與”N95口罩“測試標準是不同的,“CN95空濾“認證使用的測試介質是A2礦物質粉塵,“N95口罩“測試用的則是氯化鈉氣溶膠,二者使用的測試介質不同。

汽車上各種“防病毒”功能到底有沒有用?真相來了

根據全球知名的過濾器生產企業科德寶的相關負責人解釋:“N95口罩”中的95代表對直徑為0.3μm的氯化鈉氣溶膠過濾效率大於95%。而“CN95空濾“對≥0.3μm的A2礦物質顆粒過濾效率達到95%, 對氯化鈉氣溶膠的過濾效率只有70%左右。所以當測試條件相同時,“CN95空濾”的過濾能力只和“N70口罩”相同,並不能達到“N95口罩”的級別。

汽車上各種“防病毒”功能到底有沒有用?真相來了

不僅如此,口罩的防病原理是阻隔而不是殺菌,但空濾的更換頻率遠低於口罩,長時間使用後,難免對過濾效果有所影響,所以其並不能起到替代口罩的作用。

汽車上各種“防病毒”功能到底有沒有用?真相來了

上汽宣佈,其研發一種內置式深紫外線“殺毒”汽車空調,簡單來說,就是在空調內加裝一條紫外線燈。

汽車上各種“防病毒”功能到底有沒有用?真相來了

紫外線消毒是紫外線破壞微生物機體細胞中的DNA或RNA的分子結構,造成生長性細胞死亡和(或)再生性細胞死亡,達到殺菌消毒的效果。

可以確定的是,這種方法的確很有效,不過紫外線消毒需要足夠的光照強度和時間,目前上汽官方尚沒有披露其強度。除此之外,由於燈管位於空調內部,長時間照射也有一定可能會加速濾芯、外圍塑料部件的老化。同時紫外線燈的壽命有效,長時間使用需要定期更換,這也是一個不小的麻煩。

汽車上各種“防病毒”功能到底有沒有用?真相來了

說完了車載口罩,咱們再看看車內的“消毒“措施。負氧離子濾淨系統是通過負離子瀰漫在空氣中與飛沫或氣溶膠(包含病毒)相遇,到達吸附、沉降的效果。聽起來像是病毒剋星,事實上,根據《環境、健康與負氧離子》書中所說,負離子濃度需要高達2萬個/cm³,此時空氣中的微塵、細菌、病毒才能大幅度減少。


汽車上各種“防病毒”功能到底有沒有用?真相來了

雖然市面上一般的負離子發生器,在說明書中標註可以達到1500萬個/cm³,但其輸送距離只有30cm左右,並不能做到覆蓋全車內,所以其對車內減少病毒的作用是有限的。不僅如此,根據臨床空氣淨化研究證實,負離子具有抑制細菌和病毒生長的作用,但是根據臨床空氣淨化實驗證實,其殺菌率偏低,目前潔淨度要求高的環境基本不會使用這種方法。

汽車上各種“防病毒”功能到底有沒有用?真相來了

其實車內濾淨系統也不新鮮,不少車在前些年就搭載了空氣淨化器、負離子發生器等車內空氣淨化裝置。疫情期間,廣汽新能源等車企又把它搬出來,號稱能迅速沉降病毒顆粒,但是效果比較有限。

汽車上各種“防病毒”功能到底有沒有用?真相來了

研究數據表明,新冠病毒在56°C下保持30分鐘,病毒可以失活,並不能復活、具備感染能力。小鵬等車企便藉此推出了高溫抑菌的功能,車內空調將自動升溫至56℃,以內循環的方式對車內進行持續60分鐘的淨化。

汽車上各種“防病毒”功能到底有沒有用?真相來了

但事實上,56°C指的是出風口溫度,根據一些拿到優先體驗權的車主實測,車內的溫度維持在46°C左右,而且受外界環境溫度的影響比較大。

汽車上各種“防病毒”功能到底有沒有用?真相來了

顯然,目前這是一個噱頭大於效果的功能,除非車內的溫度能達到56°C,否則並不能使病毒失活。不過較高的溫度的確能縮短病毒的存活時間,所以這一功能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病毒的數量,但做不到的無菌程度。

汽車上各種“防病毒”功能到底有沒有用?真相來了

除了上述的一些方式外,廣汽新能源還推出了車內中藥香氛保健功能,其官方稱可提高人體免疫力,促進健康。

汽車上各種“防病毒”功能到底有沒有用?真相來了

中藥香氛雖然帶了中藥二字,仍然屬於香氛類產品,不屬於藥品,我國對藥品、香氛類產品都有著明確的定義。

  • 藥品:在《藥品管理法》中,藥品需要有適應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
  • 汽車香氛:是一種混合液體,用來讓汽車車內擁有持久且悅人的氣味。

顯然二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中藥香氛並不需要有任何功能主治,也不需要為此負責。此外,中藥香氛與中藥霧化也完全不同,中藥霧化是指經霧化裝置的中成藥液體變成霧滴,懸浮於吸入氣體中,其本質還是中藥品。

汽車上各種“防病毒”功能到底有沒有用?真相來了

目前根據已有的中藥燻蒸防疫歷史的相關論文來看,使用艾條、蒼朮以及他們有效成分的提取物進行燻蒸,可以有效殺滅病毒。但是中藥燻蒸的方法多使用的是點燃、煮沸、超聲波霧化等等,且浸泡、燻蒸時間一般都在1h以上,在車內通過香氛系統,顯然是不具備這樣的使用條件的。

除此之外,廣汽新能源號稱其車載中藥香氛能夠提高免疫力,目前並沒有科學有效的實驗能夠證明這一說法的有效性,雖無法斷定是否涉及虛假宣傳,但是在這個時間點打這種擦邊球,實在讓人不舒服。另外提醒一下,《廣告法》中明確指出,“首款”二字屬於禁用詞彙。

汽車上各種“防病毒”功能到底有沒有用?真相來了

不少出租車和網約車上都加裝了司乘隔離膜,這種隔離膜的材質以塑料膜和PV管組成,原理很簡單,就是擋住司機和後排乘客間的飛沫。但是作為乘客,我對隔膜是質疑的,如果司機的清潔有沒有到位,那塊膜是不是會成為病毒吸附的重災區。

汽車上各種“防病毒”功能到底有沒有用?真相來了

汽車上各種“防病毒”功能到底有沒有用?真相來了

客觀來說,在疫情當下,急用戶之所急,為用戶解決產品需求,打造更加健康的用車環境,這一點沒有問題,甚至值得鼓勵。但是從車企的各種宣傳話術中,憑藉信息不對等的優勢,過分誇大效果,誤導消費者,這是非常不應該的,我們上述的“車規N95”以及“CN95”這一概念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在未來,我們相信用戶對健康、安全的用車環境會有很強的需求,在這個時候,更需要的是醫療行業給出權威性的建議和標準。在權威性的標準建立之前,車企在這方面的營銷應該更加“剋制”、“謹慎”,不是所有的“包裝營銷”都可以去“蹭”,過度的宣傳很有可能會帶來更多的法律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