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空云观展系列节目回顾⑨

“隔空云观展”是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FM106.6)“文化聊吧”节目共同策划推出的系列节目,节目于2月17日起(20:30-21:00期间)播出。


北京文博 | 隔空云观展系列节目回顾⑨


隔空云观展

系列节目


今天,我们将为您带来第9期的回顾,一起来听听吧!


徐悲鸿纪念馆

《奔马》


《奔马》来自北京文博00:0006:12


在徐悲鸿纪念馆的二层展厅,有一幅《奔马》图,它是徐悲鸿的著名作品。1941年8月,中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开始,徐悲鸿十分关心国内的战况,他希望中国能像第一次长沙会战一样取得胜利,所以创作了这幅作品以表达自己的心情。他在画面上题款“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忧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结果也。企予望之。悲鸿时客槟城。”画面上,奔马强健的生命力正是顽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这是一匹由远而近、飞奔而来的骏马,徐悲鸿将西方写实绘画的解剖、透视、明暗造型以及光影等元素运用到中国的大写意画法中,骏马腾空的一条后腿和交叉在一起的前腿,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这匹马正在高速奔驰,听到了马蹄蹬踏土地的声音。徐悲鸿的骏马图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们看到徐悲鸿的这幅《奔马》,就仿佛看到了百年来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奋勇向前的雄伟气魄。


北京文博 | 隔空云观展系列节目回顾⑨


徐悲鸿纪念馆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来自北京文博00:0007:16


1939年,国内抗战如火如荼,日军抢占了几乎中国所有的沿海港口,国内物资匮乏,海外支援中国抗战的物资和药品没有渠道进入国内,为了打通中国与外界的最后一点联系,必须凿出一条生命线路——滇缅公路。当时,徐悲鸿应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途经缅甸,目睹了滇缅公路的修建。在中缅边境的高山峡谷中、原始森林里,数十万中国军民,甚至许多妇女儿童,都挥动着简陋的工具,以坚韧的毅力,顽强地拼搏着......当一个民族在绝境中求生存的悲壮画面萦绕在画家徐悲鸿的脑海中时,他仿佛看到了那个白胡子愚公与他的子孙们从洪荒远古向他奔来。《愚公移山》的轮廓在徐悲鸿的脑海中清晰灵动起来。


大型彩墨画《愚公移山》通过西方人体艺术理念与中国传统绘画技巧的融合,运用了形、光、色、线、点、面等造型艺术手段,着力表现叩石垦壤的壮男体魄。画面人物形象高近真人,他们挥舞着手中之镐,造型夸张,动态强烈,神情激越。徐悲鸿利用线条的转折、粗细、虚实,充分地表现了人体美以及征服自然世界的力量。整个作品洋溢着一种乐观无畏、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是对力量与原始生命的呼唤和礼赞,充分展示了“人定胜天”的伟大精神,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里,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北京文博 | 隔空云观展系列节目回顾⑨


徐悲鸿纪念馆

《巴人汲水》


《巴人汲水》来自北京文博00:0008:15


抗战期间,徐悲鸿在重庆的艰苦岁月,使这位充满浪漫情怀的画家,深刻体会到了人民的疾苦。他每天去授课的路上最常见到的就是一队队在江边的挑水工,徐悲鸿深刻地感受到巴蜀人民世代相传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渐渐酝酿出一幅巴人汲水蓝图,在一次示范课上,他一气呵成完成了这张力作。徐悲鸿将汲水的宏大场面,从下而上分解为舀水、让路、登高前行3个部分,描绘了男女老幼各不相同的7位人物。


《巴人汲水》图的核心是人,整个画面突出人民劳动中的美感,在技法上通过西方科学的绘画方法与丰富的中国画表现手法相结合,突出劳动者的力量感。这幅画从构思、创意、技法等方面开创了先河,被誉为“五百年来最罕见之作”。


北京文博 | 隔空云观展系列节目回顾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