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鱼在亚马逊少有天敌,为什么没有泛滥?

妙趣动物园


食人鱼在我们的印象中,往往是一种极度危险、成群结队的猎食者,随着电影《食人鱼3D》的播出,这种生物给人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在亚马逊雨林里,可以算是“群雄涿鹿”,地球上最危险的一些淡水生物都生活在这里,食人鱼以它们锋利牙齿在此也有一席之地。

如果真如电影里表现的那样,那么整个亚马逊河都要被食人鱼所霸占,而实际上食人鱼的数量并不惊人,更谈不上泛滥成灾,因为它们没有想象的强势。

图为:电影中的食人鱼

有些食人鱼是吃素的

印象中的食人鱼应该是一种嗜肉、食肉的鱼,一见人就攻击。事实上,它们以昆虫、两栖动物、小鱼和小型陆地动物为食。对于大型动物,它们只会攻击已经虚弱或死亡的那些。

它们对水面动静反应迅速,而水的溅起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处于困境中的动物引起的。它们可以能闻到水中的血液,而且对血液非常敏感。

确实食人鱼有锋利的牙齿,而且很多是食肉动物。但是不同种类的食人鱼有着不同的饮食结构,这也是食人鱼很难被分类的原因之一。

图为:真实的食人鱼-这是冷血的面孔吗?

有些食人鱼是杂食性的,吃的种子比肉多,有些甚至只靠植物生存,有些“素食食人鱼”甚至成为了人类的宠物。

人类作为地球上最强猎食者,在大多情况下可以影响一个种群的生存,食人鱼在亚马逊河生活了几百万年,当然少不了和人类接触。

但是,在亚马逊地区,人们通常认为食人鱼是一种禁忌,看到食人鱼就像我们看到乌鸦一样,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它们可以壮阳,从而捕捉它们。

也就是说,在我们不严重破坏它们栖息地的情况下(比如在古时候),人为因素对食人鱼种群的影响并不会特别大。

真正让食人鱼没法泛滥成灾的是其他动物,在亚马逊生态系统里,食人鱼不算外来物种,这里有许多物种为捕食它们而进化出相应“攻击”特征,也有许多为躲避它们而进化出“防御”特征的物种。

捕食食人鱼的物种

虽然大多数种类食人鱼是优秀的捕食者,但一定要知道它们并不是亚马逊水域中唯一的捕食者,许多动物在河中视食人鱼为美餐。

食人鱼很少吃大型动物(包括人类),因为它们认为水中的大型动物是潜在的捕食者。

确实如此,凶猛的食人鱼捕食猎物的同时也成为猎物,如鸟类、凯门鳄、短吻鳄、水豚等,以及在亚马逊地区发现的其他大型捕食者都很喜欢吃它们。

它们甚至自相残杀,当亚马逊地区食物匮乏时,它们会吃掉自己种群中缩小的,以及那些死去的,别担心,这有助于它们筛选优势基因。

所以,食人鱼在它们的自然栖息地相对来说十分敏感和紧张,一时的疏忽就可能导致它们受到攻击。

看着食人鱼很凶猛,但实际它们很可怜,可能一生都生活在恐惧中,面对捕食者的同时还要担心同类。

最后

从食人鱼“害羞”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它们的世界同样充满危险,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无敌。

尽管有些食人鱼是一个强势的捕食者,但它们也很容易成为其他捕食者的猎物,而所有这些是生态系统的关键,保证了生态平衡。


怪罗科普


食人鱼是淡水中最凶猛的鱼类之一,而且在野生环境下,食人鱼还是群居的食肉动物。表面上看,长着满嘴尖牙且群居的食人鱼可以横扫一切,但是,实际上,在食人鱼的栖息地-亚马逊流域中,食人鱼在“杀手榜”上仅排第四位。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亚马逊流域排名前三的“杀手”以及食人鱼为什么没有在亚马逊流域泛滥?

亚马逊流域中的第四“杀手”-食人鱼

食人鱼学名食人鲳,它的大名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究其原因就是其凶猛的个性以及一些影视作品的放大化。从分布上看,食人鱼主要分布于亚马逊流域,作为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食人鱼的食物几乎囊括了亚马逊流域中80%以上的水生动物,除此之外,食人鱼还会攻击意外落水的动物,包括人类。

食人鱼最大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它的体色是由两个鲜明的颜色组成,即绿色的背部和鲜红色的腹部;第二个就是它的一张不满利齿的嘴了。虽然食人鱼的平均体长仅有20公分,但是它的咬合力却不小,有数据显示,食人鱼的利齿可以咬穿牛皮,而且可以将鱼钩咬成两半。

在捕猎时,食人鱼通常会一拥而上,对猎物进行撕咬,而且只要食人鱼咬到东西是必须要撕下来的。因此,被食人鱼围攻的动物很少有能幸免的,即使是皮糙肉厚的鳄鱼见到食人鱼也只能肚皮朝上来防御。

如此强悍的食人鱼仅能在亚马逊流域的“杀手榜”上排第四,那么,前三名是“何方神圣”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亚马逊流域“杀手榜”前三名

第一位,森蚺

亚马逊森蚺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蛇,成年的森蚺体长都在10米左右。美国曾经做过多次关于森蚺吞咽能力以及缠绕力的测试,尽管研究人员穿着特质的道具依然因为无法承受它强的吞咽能力以及缠绕力被迫叫停。可见亚马逊森蚺的恐怖。

除此之外,亚马逊森蚺也是纯正的食肉动物,它的猎物大都以水中的生物为食,包括凯门鳄。由于成年后的亚马逊森蚺没有天敌,而且杀伤力极强,被称为亚马逊流域中“最强杀手”。

第二位,电鳗

电鳗同样是亚马逊流域中常见的鱼类之一,而且电鳗也是淡水中放电最强的动物。通常一条成年的电鳗(体长在2米左右)可以瞬间释放超过500V的电压,并且电鳗可以持续放电10秒左右。在导电的水中,电鳗可以使方圆5米内的动物瞬间晕厥甚至电死。

第三位,刺鲶

在许多资料中,刺鲶是亚马逊流域“杀手榜”的第一名。但是,这个排名不科学,因为,无论是森蚺还是电鳗都能瞬间秒杀刺鲶。那么,为什么刺鲶还能挤进前三的位置呢?

这要源于刺鲶的一项“能力”,那就是它全身带刺而且在捕猎或者面对敌人时,它还能像河豚一样将身体膨胀,以杀死猎物或是吓跑捕食者。

这种能力,让它即使在面对成群的食人鱼时也会毫发无伤。这是它能排在食人鱼前面的主要原因。

小结:凶猛的食人鱼竟然在亚马逊流域中仅排第四名,相信这一点是许多小伙伴没想到的吧。其实,这正是反应了自然界中的平衡性,一个区域内的生态链中的生物总是互相制约的。

食人鱼为什么没有在亚马逊流域泛滥?

按理说,群居的食人鱼很少有对手,而且亚马逊流域中鱼类繁多,给它们创造了比较好的生存条件,为什么它们还是没有泛滥呢?原因有三。

01 天敌制约

天敌少不代表没有天敌。食人鱼虽然凶猛,但是也是有天敌的,而它的天敌就是“杀手榜”排名第二的电鳗。电鳗看似人畜无害,所以作为凶猛食肉动物的食人鱼当然不会放过饱餐一顿的机会。但是,当有食人鱼靠近时,电鳗瞬间释放的“高压电”可以瞬间将离自己最近的所有食人鱼电死。

由于食人鱼是群居的鱼类,所以一旦与电鳗狭路相逢,至少会有几十条食人鱼死亡,然后剩下的食人鱼仓皇而逃,电鳗独自享用自己的“电烤大餐”。

02 环境因素

亚马逊流域的河水比较的浑浊,在这种自然的因素下,食人鱼进化出了超过其他鱼类的视觉,但是,这仍然只能让食人鱼在互相靠近时能辨认出同类,不至于发生同类相残的事情。但是,对于捕猎来说,它的视力仍然是不够的。

因此,因为间断性的捕不到猎物,也是制约食人鱼泛滥的一个因素。

03 繁殖

繁殖能力的大小是决定物种数量的根本因素。但是,相对来说,食人鱼的繁殖能力并不弱,每年一条雌性食人鱼可以产下1000枚鱼卵,这种生育能力放在自然界中也是比较强的了。

但是,从鱼卵到小食人鱼还需要半个多月的时间,就是这段时间决定了食人鱼的数量。众所周知,南美的亚马逊流域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三天一小雨、五天一大雨更是家常便饭,这造成了亚马逊流域经常的水位上涨和流速加快,这让原本牢牢吸附在树根上的鱼卵会被冲走。

其次,其他鱼类进食鱼卵也是常有的事情。这两点,让繁殖能力强大的食人鱼也毫无办法。

以上三点就是制约食人鱼无法在亚马逊流域泛滥成灾的主要原因。

总结

食人鱼的实力固然强悍,但它也不是无敌的存在,并且在同生存空间内还有天敌的存在,再加上环境因素的制约,让食人鱼不会像澳洲野兔那样泛滥成灾。


猎奇动物社


首先食人鱼这个概念太模糊,食人鱼大多指水虎鱼,而水虎鱼有几十种,一小部分食素,一部分食腐,有好几种是独行侠,遇到同类必须干上一架,非死即伤,剩下的才是最恐怖的,成群结队把瞬间啃剩骨头的,比如黑斑,红腹。

为啥这类鱼没有泛滥呢?因为亚马逊流域污染比大家想象的更严重,水虎鱼对水质和溶氧量要求挺高的,它们的生存空间逐年减少。加上水虎鱼又是南美渔民传统捕捞鱼类,是重要的经济来源,所以水虎鱼在亚马逊真的没多少了,有几种甚至在野外濒临灭绝。

PS:其实在亚马逊最恐怖的吃人鱼是鲶鱼。啥都吃,有这种鲶鱼的城镇每周都会有喝醉酒被吃光内脏的尸体,有的尸体甚至有几百条。


科学域


我们经常听说过很多国家因为外来物种“亚洲鲤鱼”泛滥成灾,可是几乎站在食物链顶端的食人鱼天敌不多,为什么没有泛滥成灾呢?

虽然说少数的天敌会克制食人鱼的数量,但这不是它们不能泛滥的根本,限制其泛滥的重要原因是它们的繁育条件。

1.食人鱼不像其他鱼类一次能产成千上万的鱼卵,它们每次产卵不足1000枚,而任何鱼的产卵不可能全部成活,只有少部分能活下来。

2.食人鱼产卵不像其它鱼类直接产在水里,而是让卵附着在水下的树根或树枝上。而亚马逊河降雨量充沛,河流湍急,导致大部分鱼卵无法存活。

总结:或许食人鱼这个物种不能泛滥的原因还是大自然的法则吧,虽然赋予它们团队协作和生性凶猛的生物特征,但在繁殖上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它们的泛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