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写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最终会成为祸害百姓的贪官?

吹球先生


我是一个贪污犯

我是一个普通的囚犯,但我又是个不普通的囚犯。

曾经我坐在审判席上,而今我身处被告席,曾经我是老百姓口中的“好官”,而今我是人人喊打的“老鼠”,我的前半生与后半生,千回百转。

我出生在一个偏远的海边小山村,家里世代为农,靠着老天爷吃饭。村里只有一条通往外界的黄泥路,一到下雨天,路上便坑坑洼洼,每一步都让人深陷泥潭,举步维艰。

儿时的我就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不停止追求,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中,所以从小就萌生出跳出农门的想法。经过勤奋好学,我是村里第一个依靠学习走出大山的人,师范毕业后成为一个老师,后来又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法院工作。



刚开始,我还是踌躇满志,严格要求自己,在法院一线努力历练,从县城调往市里,成为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成了父母、亲人,甚至整个村的骄傲。

为了感恩党地栽培,我开始尽自己所能地报答社会,先后资助了8位贫寒子弟,从高中到大学的所有费用。

村里那条曾经的土路,也在我的多方努力下,成了漂亮的柏油路。

那时候我的梦想,是做一个老百姓心中的好官,就心满意足了。

那时候的我,站在阳光下,前途光明,现在的我,囚于牢狱,无门无边。

大概很多从农村出来的贪官,都是矛盾体,我们一边很努力,一边又很脆弱,一旦有了机会,就容易唯利是图,走入欲望的深渊。

我40多岁的时候,已经调到了一线城市,成为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前途无量。这时候我认识了很多做工程的朋友,不顾身份与他们称兄道弟,来往密切。也就是在这时,身边阿谀奉承的越来越多,各种私宴接踵而来,酒肉穿肠过,化作软骨头,我的心态就有了变化。


我开始抱怨命运的不公,为何自己倾尽全力,得来的却那么少?我觉得国家那么多我拿一点也没什么?甚至我在想,我不拿别人也会拿,还不如自己拿!

看着他们住豪宅,坐豪车,我萌生了拜金思想,享乐思想,我也想追求像他们一样的生活。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对逢年过节上我家送礼的人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我忘记了自己的出生,忘记了自己的信仰,对金钱的欲望占据了我的心,从每一个器官里散发出来,源源不绝。

坏人并不是生来就是坏人,贪官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贪,而是尝到了甜头,渐渐的才泥足深陷,就像人人都知道酒醉会斯文扫地,却难以抵挡喝到酣处的兴奋。

短短几年,我收到的东西堆成了小山,很多连封都没有开,你们一定很好奇,我既然不需要为何还要收下吧?

刚开始别人送我东西,我贪图的是东西本身,所以每样东西我都会打开来看。夜深人静时,我会把门反锁,房间四周是黑暗的,只留一盏台灯,在小块光影里细细地抚摸那些金钱、珠宝、香烟、名酒。


后来我开始对收到的东西失去心怦怦跳动的快感,我开始变得只贪图那种被需要的感觉,享受收礼的过程,而对于收的物品是什么已经无所谓了。

其实贪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把握不住方向,乐此不疲,既弄脏自己也弄脏别人。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欲望像雪球越滚越大,直到东窗事发。

53岁那年,当脚链发出声响,提醒我身处牢笼的时候,我反而轻松了,感觉得到了解脱。

只是我给国家,给家人带来的伤害,用尽一生也无法补偿。


不喜灰


想当年苦孩子李绅也是一个有志青年。他出身贫苦,但是却没有因为自己家庭的环境而自暴自弃,他向命运发出了挑战,走向了读书这一条道路,最终实现了他自己当官的目的。

刚开始他家里还是很不错的,爷爷当过官,父亲还是一个县令。在唐朝,有这样的人出生也是很不错的。但是在他6岁那一年之后,他父亲死了,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他可以说是见识到了人间沧桑。


他现在学的知识都是他母亲辛辛苦苦教的,一个没有孩子的父亲,在他和同伴玩耍的时候,受尽了很多的白眼。凭借着自己还有点家底,李绅是不用种田养活自己的,他可以努力的去考取公民。但是因为家境并不怎么富裕,所以他也不能够去过上层社会的生活,这个反而让他接触了很多老百姓,老百姓他们的日子真的是非常辛苦。


这个小时候的经历让他明白,底层社会的人民是非常不容易的,但同时也激励了他奋发向上的志气。所以李绅读书的时候就非常的刻苦,再加上他的天分也特别的突出,在他20多岁的时候就中了进士,可以当官了。

他终于一扫前半生的倒霉,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刚开始的时候,他也是想要做一个清官,毕竟是在底层社会里生活这么久了,过了这么久的苦日子,对于那些穷苦的老百姓,他是和他们是有着深厚的感情。他非常嫉恶如仇,也最痛恨那些贪官,很同情底下的老百姓们。希望自己能够做官越来越大,给手底下的老百姓更多的帮助。


但是在唐朝那么腐败的政治上,李绅是越来越陷入了,从一步又一步的往深渊走,最后把自己也吞噬了进去,变成了一个令人憎恨的大贪官。

在他刚刚在皇帝身边工作的时候,李绅就给皇帝写下了最著名的俩首诗。这个非常得到皇帝的欢喜,为此皇帝还非常夸奖了李绅。皇帝觉得自己对于民间的疾苦几乎是毫不知情,多亏了李绅的提醒,自己才能够请回答老百姓的生活是多么不容易,然后给李绅升了官。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本来李绅刚开始写这些诗的时候,没有打算给皇帝看。但是当时他有一个好友李逢吉,觉得他是写的不错,非常嫉妒,于是让他继续写下去。然后准备告诉皇帝,李绅是个想要谋反的人,写出了这些反诗,说人民过得很不幸福,这个怎么可能呢,在皇帝的治理下,所有人都过得很开心。

但是皇帝听了,觉得李绅写的非常的好,这一切的责任都是因为皇帝不体恤民情。然后这个李逢吉被贬官了,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从这一刻开始,李绅觉得官场是非常黑暗的,一个这么好的朋友都敢出卖自己,谁又能够真正相信呢?


最后他又见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他发现了一个道理,要是想做清官的话,这个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所有的人都存在着贪心,面对这样环境,他想要坚定自己的内心,可是发现这一切都做不到。

当时还生了朋党之争,李绅必须要选择立场。以后他选择了李党,可是没过多久,他们这个党派就失势了,然后李绅被贬了官,从一个朝廷内部到了外面流放。这个让李绅感到非常大的怨气,自己不过只是想要在朝廷里安安分分的过日子,花费了这么大的心血,结果一下子付之东流了。于是李绅的心态崩了,走向了他的黑化道路。


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权势,他越来越巴结有权的人,并且隐藏着自己的内心,经常做着阴奉阳违的事情,对于自己的敌人就狠狠打压。为了能够让自己过得更好,他再也不会有对老百姓廉洁了,久而久之,自己越来越坏。自己想要升官的话,就必须要贿赂有权的人。可是自己当官的那点钱根本不够用,也舍不得用。他把目标转移到了那些老百姓手上,反正当官都是为了赚钱,哪用得着管老百姓的死活。

就这样,李绅从一个有志青年活成了他最讨厌的模样,再也不是能够写出悯农这首诗的作者了。而是露着獠牙,展现出一副丑恶嘴脸的大贪官,人人得而诛之。


史研


说起李绅这个人,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感到很陌生,但要说起他曾写过的一首诗,相信绝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详,这首诗叫做《悯农》,全诗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肯定很多人会觉得李绅是一个心系百姓的好人,他如果能当官,一定能够造福一方。

后来,这位李绅也不负众望,成为大唐帝国的宰相,但令人意外的是,身居高位得李绅并没有造福一方,反而堕落得让人不齿,这究竟是何缘故呢?

这位李绅,原本也是一位官二代,他得父亲是浙江湖州市乌程县的县令。

但是,在李绅6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意外去世,家道也由此中落,他和母亲不得不颠沛流离,四处讨生活,也是在这种情况下,你亲身验到到百姓们的疾苦,这才有了流传千古的《悯农》诗。

不过,李绅的才华虽然出众,但他的科举之路却一定都不顺利,他一生当中多次科考,直到34岁才考中一个进士,随后候补了一个国子监助教的官职,也就相当于在国子监教书,只有俸禄没有品级。



后来,李绅觉得这个官没有什么前途可言,就离开京城南下到南京,到当时的镇海节度使李锜府中当幕僚。

结果这李锜竟然暗中想要谋反,李绅可不敢跟着谋反,于是被李锜抓紧监狱关了起来,直到一年后李锜被杀后才获释,心灰意冷的李绅便回无锡惠山寺读书。

此后五年,李绅一直在惠山寺居住,因为其贫困潦倒,寺中的僧人都对他非常苛刻,动不动就冷嘲热讽。唯有一老僧厚待他,还凑足盘缠助其到京城去谋出路,特意嘱托:“郎君今后必定会发达,千万不要因为我辈犯了过错,就以灾祸相加。”

然而,这位老僧却不知道,这五年的穷困潦倒和受人白眼的生活,已经彻底改变了李绅的心性,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忧国忧民的热血青年,而是沦落成一个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的势利小人。当李绅再次来到从长安时,他的命运也从此变得不再一样。

李绅先是通过巴结权贵,谋取了一个校书郎的小官,这段时间里,李绅还算安分守己,他还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为唐诗做出巨大贡献。

等到公元819年,唐朝中央政府爆发著名的“牛李党争”,李绅见机投靠李德裕、元稹等人,成为一名“李党”,并且还成为李党的三俊之一。



自此,李绅的仕途就开始扶摇直上九万里,先后担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等职。随着权力和地位的不断上升,李绅心中隐藏多年的阴暗也开始爆发出来,那些以前看不起他的人,他都要一一进行最严厉的报复。

比如,惠山寺的很多名僧人,都被他抓紧监狱整得惨不忍睹,甚至惠山寺,都差点被他给查封。还有李绅在发迹之前,经常到他的族叔李元将家中寻求救济,每次见到李元将都亲切的称呼他为“叔叔”。当然,这其中也遭受过不少白眼。

所以,等到李绅发迹后,他就不再叫李元将为叔叔,反而要求李元将降低辈分,李元将称自己为“弟”、为“侄”,李绅都不高兴,直到李元将称自己为“孙子”,李绅才勉强接受。于是乎,李绅的族叔反过来做了他的孙子。

不仅如此,李绅还开始了穷奢极欲的生活,他爱吃鸡肉,确切的说,爱吃鸡舌头,其余部分,全部扔掉,传说他为了吃一把鸡舌,需要杀掉500多只鸡,奢侈程度可见一斑。与此同时同时,他家中还养有无数的美女歌姬。

有一次,和他同朝为官的大诗人刘禹锡被邀请到李绅家中做客,结果当他看到李绅府上这奢华的情形后,便忍不住做了一首《赠司空妓》来讽刺李绅:“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翻译一下就是说,李绅家中那是美酒佳肴,歌女美色,轻歌曼舞,这对于李绅而言是司空见惯,但这奢侈糜烂的生活,却让我刘禹锡肝肠寸断,于心不忍。由此可见李绅是有多奢侈和腐败。

后来,李绅为讨好李党老大李德裕,还一手炮制了著名的“吴湘案”,将曾经得罪过李德裕父亲的吴湘等人全部处死,制造了唐朝中期的一场大冤案。最后,就是这样一个坏人,竟然还善始善终,终年74岁,死后被追赠太尉,谥文肃。

不过,正义终究不会缺席,在李绅死后的第二年,朝廷为“吴湘案”平反。这时李绅虽已去世,但按照唐朝的规定,酷吏即使死掉也要剥夺爵位,子孙不得做官,因此,死去的李绅受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处罚。


我是赵帅锅


李绅在唐朝并不是非常出名的诗人,只因为写了两首《悯农》,让他得到了“悯农诗人”的称号。也成为脍炙人口、儿童都会的著名唐诗。

那么,能写出如此悲天悯人诗句的李绅,到后来为什么是一个祸害百姓的贪官,实在是无法相信。

李绅写下这两首诗的时候,他才不过30岁,不过他要一直到35岁才考取进士,也就是说写这首诗时的李绅还在读书,还是个穷秀才,亲眼看到农民辛苦劳作收获的粮食产量也不多,这引发了李绅的同情心。

一、官二代家庭

此前家里的爷爷、父亲都是高官,李绅就是个官二代,不过父亲在小时候就死去了,让李绅家一下子穷苦起来,受到了同族的排挤,这在李绅小时候的心中埋下要做官发财夺权的念头;

二、流浪生活

后来母亲也跟着过世,就剩下李绅过着流浪生活,充分接触了底层人民,不过他依旧没有忘记读书。这样的苦日子造成了李绅双面的性格,一个是自强不息怜悯贫穷;二是立志成材做官发财;

三、一朝成魔

唐宪宗时的宰相被刺身亡,成为李绅命运的转折点,由于之前所忍受的白眼,李绅一朝成魔投入李德裕门下,成为李党头马,一步一步向权利臣服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政客;

四、奸人李绅

有一个姓崔的官员,和李绅是同榜进士,有一天,崔同学特意来拜访李绅,可是在路上他的仆人和城里百姓吵起来了,后来被李绅听说了,就把这个仆人处以极刑。还把崔同学也一起抓了,吓得崔同学赶紧磕头道歉,李绅还是打了他20棒子,才算了结。

李绅因为被权利彻底蒙住了心,才做出一些无法理解的事情,在他眼里,只要能保住他的权利,百姓的性命算的了什么?他就如同一个小丑般,飞扬跋扈。

最终,死去的李绅因为“酷吏”被褫夺三官,子孙不得再入仕。


不务斋


唐代大诗人李绅,是不是大贪官不好说,毕竟史料没有明确的记载。只是,他的品行确实是有瑕疵。但是,如果说他祸害百姓,鱼肉乡民,那这就应该是有人断章取义了。李绅整体上,应该还是比较同情劳苦大众的。

李绅在翰林院做学士时,曾经写过三首《悯农诗》,其中一首“锄禾日当午”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千古名诗。第二首、第三首诗,所写的农夫、织女等底层劳苦大众的生活状态,可以用悲惨来形容了。其中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对天下百姓生活状况的描写,可谓是一针见血。种粮食的农夫,种出了粮食,却是饥肠辘辘,甚至被饿死;织布的织女,织出了布匹,竟然无衣可穿。当时的大唐盛世,真实的社会状况是什么呢?正应了同时代杜甫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呀。

此时此刻的李绅,已经是翰林院学士,并非穷困潦倒。李绅是从内心深处同情劳苦大众的,并非像某些说法中,李绅只是在自己还未出仕前,家庭贫苦时,才同情劳苦大众。

而李绅所写的第三首《悯农诗》,原本是李逢吉想用来陷害李绅的。李逢吉将诗举报给了当时的唐武宗。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武宗看过之后,却检讨了自己久居高堂,忘却民情的过失,还晋封李绅为尚书右仆射。李绅阴差阳错竟然成了当朝宰相,甚至李绅当时还误认为是李逢吉推荐了他,对李逢吉是千般感谢。

而实际上呢,李逢吉是李绅的政敌,只是想借举报李绅之机,邀功请求封赏,让自己升官而已。事实上,李逢吉后来,一抓到机会,就继续这么做。这让后来知道了真相的李绅会作何感想?恐怕是信任越深,伤害越深呀,这绝对会影响到李绅以后的行为举止。再加上李绅为人刚直,在李绅得势后,那些曾经欺压过他,让他心存怨恨之人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李绅干了两件让人所不齿的事情。

第一件事,叔叔变孙子。

说是李绅有一段时间,长期寄居他乡。每次路过一个名叫李元将的人家门时,李绅都要叫李元将为叔叔。多部史书上都记载,“李公羁旅之年,每止于元将之馆,而叔呼焉。”其中,并没写李元将对李绅多好多好呀。有些人,表面堂皇,背地龌龊,如果遇到过,就应该有所体会。李元将到底对李绅好不好,恐怕很难说。李元将到底是正人君子,还是虚伪小人,从他之后的举动也可以看出来。

李绅发迹之后,李元将为了巴结讨好李绅,竟然自称为弟,然后又自称为侄。他见李绅还不满意,最后竟然自称孙子。这时候,李绅才接受。如果李元将真是一个忠厚正直之人,恐怕不会如此。根据李绅对众多故人好友的态度,如果李元将真是对他很好,李绅应该不至于这个态度,这个我们后面讲。

第二件事,流放同窗。

说是有一名姓崔的巡官,与李绅同窗。有一次,特意来拜访李绅,因为天晚,就没直接去打扰李绅,而是住在了旅馆。崔巡官刚住下,其家仆就与一市民发生争斗。李绅得知是崔巡管的仆人(就是针对崔巡官的),竟然将仆人和市民都处以极刑。李绅又让人将崔巡官抓来,问为什么不立刻来见他。崔巡官就解释了原因,并且磕头谢罪,请求放他归乡。李绅却把他绑起来,打了20杖,然后发配到了秣陵。崔巡官吓得面如死灰,甚至都不敢哭一声。

李绅果然是不念旧情之人么?恐怕不是,这个我们也放到后面说。

但是,因为这两件事,时人开始纷纷议论:“李公(即李绅),宗叔翻为孙子,故人忽作流囚。”当地的士绅百姓开始恐惧李绅再次突然发疯,牵连到自己,很多人都渡过长江、淮河,逃往了外地。有人说百姓逃跑,是因为李绅征收苛捐杂税,鱼肉百姓所致,纯粹瞎扯。只是因为李绅未说明原因,惩罚了两个人而已。李绅不宣布原因,的确是李绅做的不到位,显得有点酷暴了。

更大的问题是,两个故事到这里并未讲完呀。对于百姓逃跑,李绅是这么应对的:

主吏启曰:“户口逃亡不少。”丞相(即李绅)曰:“汝不见淘麦乎?秀者在下,糠秕随流。随流者,不必报来。”自此一言,竟无逾境者也。

下属跟李绅汇报了士绅百姓逃亡的事情,李绅以淘麦作比,说饱满的麦粒留下,糠秕被淘去,是正常的事,不必在意。而百姓听闻此言后,知道李绅没疯,也就不再逃走了。

从上面的两个故事来看,李绅应该是睚眦必报,鼠肚鸡肠之人。如果真是完整的看过史料上的相关记载,那就应该知道,在两件事之后,还记载有一件事。

李绅故交辛丘度的儿子拜谒李绅。李绅有点礼节不周,稍显怠慢。结果,李绅被辛姓少年作诗给骂了。而李绅却自嘲说:“辛大有此狂儿,吾敢不存旧矣。”很多惧怕李绅的官宦子弟,还为李绅受辱而高兴,而李绅也并未因此事,去报复辛丘度父子。从这里看,更多害怕李绅的人是谁呢?不言自明么。李绅又不会去鱼肉欺压普通百姓,百姓有什么害怕李绅的。而那些真正惧怕李绅的人,正如史料所载,“趋事皆惊神破胆矣”,被李绅吓坏了。所以,李绅被人断章取义,进行完全的黑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呢,我们还是要客观对待李绅发迹之后的所为,的确有点为官酷暴,生活奢靡。

李绅爱财不,应该爱,但并没有关于他巧取豪夺的记载。李绅好色不,绝对好美色,但还不至于完全沉迷。李绅家中私妓成群,经常邀请好友到家中聚会玩乐,足见其的奢靡。

一次,刘禹锡(做《陋室铭》那位)受邀到李绅家中做客。他看到李绅家的美姬时,有感而发,不由得作了一首《赠李司空妓》的诗。食色,性也,过于压抑了倒是会出问题呀,当然也不能太不负责任了呀。李绅呢,看到刘禹锡对美姬如此着迷,竟然还赋诗一首,很大方的将自己的家妓送给了刘禹锡。

还有一个记载,说是李绅与同僚张又新有嫌隙,两人做什么事都对着干。而张又新被罢官后,回乡途中,又因翻船失去了两个儿子。张又新非常悲痛,又担心李绅报复他,就给李绅写信,对以前的事情表示歉疚。“酷暴”的李绅对张又新的遭遇表示非常同情,还说过去只是争论,他又怎么会记恨。张又新亲自去见李绅道谢。李绅发现张又新竟然跟自己请来陪酒的风尘女子,在数年前就已经相爱,只是有情人未成眷属而已。“酷暴”的李绅,竟然让张又新这个昔日的对头,将女子领去,一起归乡,成就了一桩姻缘。李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恐怕不能简单而论。

从李绅对辛姓少年,及后面这两件事来看,李绅的“酷暴”并非针对所有人,而是有所区别的。这也是李绅跟通常所认为那些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有所不同的地方。只是呢,曾经做过坏事,欺压过人,侮辱过人的那些人,都希望曾经被欺压、被侮辱的人,在得势之后,原谅自己过去的所为,最好还优待自己,所以,就给人们不断的洗脑。这才让人觉得,凡是事后报复的人,都是鼠肚鸡肠之人。这种观点应该改改,对于真心悔过之人,应该原谅;对于那些只是想投机之人,应该让他们负起应有的责任,给与惩罚。

所以,李绅所做的事,还真不一定就值得诟病。而李绅最最为人不齿的事情,也被认为是他人生最大污点的事情,就是制造了一桩冤案,“吴湘案”。

当时,74岁高龄的李绅出任淮南节度使。时任扬州江都县尉的吴湘,被人举报贪污公款,强娶民女。李绅接到举报后,直接将吴湘逮捕下狱,判处死刑。案件上报朝廷之后,谏官怀疑其中有冤情,派御史崔元藻前往复查。崔御史经过调查之后,认为吴湘贪赃属实,强娶名女则不实,所以,罪不至死。

但是,李绅却坚持处死了吴湘。同时,朝廷中维护李绅的宰相李德裕也将崔元藻给贬官外放。

事情的真实原因呢?应该是李德裕的父亲与吴湘的父亲有世仇,而李绅属于李德裕一党。此时的李绅该怎么做呢?有过类似经验,特别是吃过大亏的人,估计选择都不会有什么太大差别。

所以,与其说李绅发迹后变坏了,倒不如说是唐朝末期的“牛李党争”影响了李绅。所以,对李绅的评价,通常是文学才华非凡,却因为“牛李党争”,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反而变得酷暴,奢靡。李绅跟那些完全自私,完全为了自己利益,而贪赃枉法,酷暴无情的官吏,还是有所区别的。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李绅也就是缺了那么一点为了理想,英勇献身的魄力。所以,他妥协了,还染上了欺软怕硬的坏毛病,甚至为了派别利益,不惜枉法。因此,相比同样被党争影响的杜甫等人,李绅过得相对好了点,也就没有杜甫等人的名望更好。

不管如何,史料上并没有李绅祸害百姓的记录。而李绅曾经敢于冒着杀头的危险(如果遇到只喜欢报喜不报忧的,这李绅完全就是在污蔑大唐盛世,应该早就获罪被处死了),直接写出了底层百姓的困苦与凄惨,这一点是值得敬佩和永远赞扬的。同时,也为虚怀若谷的唐武宗点赞!


奕天读历史


在浩瀚的唐诗海洋中,李绅的《悯农》不仅通俗易懂,还颇具深意,因此,千百年来被人广泛传诵。而李绅也因这首诗流芳万代,成为忧国忧民的诗人代表。

(李绅)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李绅,是不是也像他在诗中所表现的那样,忧国忧民,帮助百姓呢?

实际上,真实的李绅,生活是极讲排场的。

有一个成语叫做“司空见惯”,就是从李绅那里来的。李绅在家里蓄养了很多年轻貌美的家伎。当时,诗人刘禹锡在苏州当刺史,他到李绅府中赴宴时,看上了一个容貌娇艳的歌伎,于是在宴会上写下了《赠李司空妓》一诗,其中有“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一句。李绅见了,哈哈一笑,当即把歌伎送给了刘禹锡。

虽说在唐代,这其实是极为风雅的一件事,但是从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李绅的生活,确实是比较奢靡的。

李绅除了生活奢靡外,在做人上,似乎也有许多为人诟病的地方。

唐代笔记小说《云溪友议》记载了一件事,说李绅在年少时,由于家境贫寒,经常到族中经济优裕的亲戚家中打秋风。

有个叫李元将的人,是族中家境最好的,于是他百般巴结,甚至还主动把自己在族中的辈分降了一级,称呼李元将为叔叔。

李元将很高兴,经常收留他在家中吃饭。

李绅做官后,一改往日对李元将的态度,每次待他都极为倨傲。

(刘禹锡)

李元将为了巴结李绅,再也不敢以“叔叔”自居。他主动降低辈分,先以弟弟自称,接着又以侄儿自称,结果李绅都对他爱理不理。最后,李元将只得自称孙子,李绅的脸上才有了几分笑意。

这件事不知是否属实。如果是真实的,李绅的人品确实是有问题的。

李绅虽然身居高官,但是,他似乎并没有把精力用在为国为民上,而是参与了当时危害朝廷的“朋党之争”上。

当时,李绅由于依附“李党”宰相李德裕,得到李德裕和元稹的扶持,仕途上平步青云。

不过,后来,“牛党”强力反击,李德裕和元稹都被贬到地方为官,李绅也被贬到千里之外的南海去了。

新皇继位后,李德裕重新得宠,李绅也跟着从南海一步步调回了京城,并重新位居高位。

正因为参与了朝廷倾轧,所以,李绅虽然当了大官,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作为。

李绅在当官期间,不但做的利国利民的大事不多,而且还做过草菅人命的事情。

(李德裕雕像)

宋代笔记小说《册府元龟》记载,李绅晚年的时候,曾经办过一桩“吴湘案”。当时,有人告发扬州江都县尉吴湘行贿受贿,强抢民女。

由于吴湘与李德裕有世仇,李绅为了取悦李德裕,于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竟然罗织罪名,判处吴湘死刑。

朝廷在看了李绅的案宗后,认为破绽很多,必有冤情,经过调查后,发现吴湘所贪金额不大,强抢民女一事不能成立,所以罪不致死。

可是,李绅却执意对吴湘处以斩刑,甚至都不能等复核后便定论。

李绅去世后次年,李德裕被贬去了地方,李党势力因此大不如前。这时候,有人再次提起“吴湘案”。经过彻查,皇帝发现是一起冤案,于是给予平反。

诗人应该是德艺双馨的。所谓“我手写我心”,心里面是怎么想的,笔下才会怎么写。李绅一生生活奢靡,为了个人的利益,依附权贵,谗陷攀爬。而且把自己的一生时间都陷入“朋党之争”中,并没有干出多少帮助老百姓的事情。由此可见,李绅确实是对不起他写下的《悯农》这样的诗歌的。

(参考史料:《新唐书》《云溪友议》《册府元龟》)


张生全精彩历史


很多历史冷知识想必你听过前半段,但是,结局是出乎你意料的。

小时候让梨的孔融的精神被我们从小学习,但是,他长大后不知道发生什么,写了一篇《父母与子无恩》,内容就是说父子没什么恩亲,只不过是一时激情所致,母亲不过是一个容器,最后却被曹操以不孝的名义杀头。


出身不好,但热爱学习的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也是被人津津乐道的,后来他也凭借努力学习走上仕途,官至丞相,随着权力的掌握,和欲望的贪婪,他滥用职权,骄横跋扈,后来被皇帝知道贬为庶民,永不录用。

再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诗,想必绝大多数是耳熟能详的,在餐厅、食堂的标语比比皆是,关于作者知道的人少,当然,能写出这样的诗,很多的就是觉得人如诗一样,是一个勤劳、节俭、心系百姓的人。

那么,在真实历史上,这个李绅是个什么样的呢?为什么会成为祸害百姓的贪官?

《锄禾》 [ 唐 ]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从小出身贫寒,父亲去世的早,由母亲一把屎一把尿的拉扯大,因为家境的原因,他从小发奋读书,当然,在他的生活中,从小与底层劳动人民打交道,深知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也正是因为深刻的实践体验,才让他写出譬如《悯农》类似的诗,流传千古。


所谓天道酬勤,在他的刻苦发奋下,他中了进士,入朝为官。刚开始的他也下定决心想做一个为民请命的清官、好官,可是,这世界本就是同污合流的,尤其在朝廷,更是浑浊万分,谁又能出淤泥而不染呢?

“朋党之争”,被逼无奈的李绅站到了李党这边,也是站错队了,不久,李党失势,他也被殃及,被流放贬官。被贬的李绅郁郁不得志,总想着怎么再爬上去,唯一的哭就是献媚巴结,讨好上级,整点实在的就是钱了,可是,他那点工资又怎么够呢?于是,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他把主意打到了底层劳动人民,通过压榨底层人民,他累积了财富巴结讨好上司,借机升官发财。

随着他欲望的扩大,他越来越不满足,加大对底层人民的压榨力度,满足自己的需求。于是,惹的下层民怨沸腾,恨的李绅这个贪欲份子牙痒痒。

【结语:在这物欲横流的世间,谁又能做到不忘初心,谁又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最终只得现实妥协,与这世界同流合污】

我是历史守夜人,为您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加个关注吧!


历史跳动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这两句教导大家要珍惜粮食的诗,是任何一个小学生都会背诵的。但讽刺的是,写出这首《悯农》的李绅,却是个生活奢侈、祸害百姓的贪官。


历史上真实的李绅:生活奢侈

李绅虽然是《悯农》的作者,但他并不是个悲悯的人。

相反,当他走上官场时,生活可谓是花天酒地、骄奢淫逸,是个不折不扣的祸害百姓的贪官。


举个例子。

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曾被贬去苏州做刺史,当地的司空正是李绅。

某次,李绅邀请刘禹锡去他家做客。进入李绅的家门后,刘禹锡发现李绅家竟然是歌妓成群,好不热闹。于是,刘禹锡就写了一首《赠司空妓》来讽刺李绅。诗云: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李绅不仅生活奢侈,而且品行也有问题。

再比如,在唐代笔记《云溪友议》中,记录了李绅的这样一则故事:


  • 李元将评事及弟仲将,侨寓江都。李公羁旅之年,每止于元将之馆,而叔呼焉。荣达之后,元将称弟称侄,皆不悦也;及为孙子,方似相容。

这句话的意思是:

在李绅发迹前,曾长期寄宿于一个名叫李元将的人的家中。每次见到李元将,李绅都会尊称对方为叔。

李绅发迹后,李绅对李元将的态度是180度大转变。无论李元将在李绅面前自称弟弟,或者还是叫李绅叔叔,李绅都不满意。非得李元将叫他爷爷才高兴。

这样一个人品败坏的人物,在历史上也算是少有了。


HuiNanHistory


说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有一句话叫做“逢场做戏”。

当年的东林党自诩清流,在朝堂上慷慨激昂痛斥阉觉,也就是这些自诩清流的大臣们,在明朝灭亡后从其家里搜出成千上万两的白银。

现在部分贪官也是如此,落网前还在慷慨激昂的做着各种反腐演讲。

我们可以归结为他们的虚伪,也可以归结为人心的蜕变。

人是会变的。

恶人也可能曾经做过好人,好人也可能以前做过恶。

大汉奸汪精卫,年轻时也曾经热血过,还刺杀过清廷的恭亲王。

只能说,当我们面对这世界的各种诱惑时若还能保持本心,殊为难得。


布闻天下


有人说李绅是“渐次豪奢”,而我觉得李绅是从小大大本性上就有很严重的问题,或者说天生如此也可以。其实李绅还有一首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包括题目上所写的《悯农》,都阐述出他对社会底层群众所处恶劣生存环境的感叹与不平。

诗如其人?我觉得肯定不是,其实我们可以从他的幼时看起,这个人基本上没有什么感恩心,对他有深恩大德的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天下的穷苦百姓了,更没一毛钱关系,所谓的悯农不过是说说罢了,也可以说是沽名钓誉的利器。

李绅曾祖李敬轩官至宰相,但家世日微之下,其父也不过一届县令而已,最凄惨的是仅仅6岁,父亲去世,家道彻底中落。

在那个时代的寺院,只要稍具规模,都会出钱办学,招揽贫困学子去读书。李绅的家境是上不起私塾的,所以先是进了惠山佛寺,在这里他得到了完全免费的衣食住用,得到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但却丝毫不懂尊重他人的崇拜信仰,损坏寺产,把僧人视为法物的经书,拿来自己做草稿纸用。

他这种自私且缺德的作为,自然受到了僧人的斥责,于是李绅愤懑之下耿耿于怀,不久就离开了惠山寺,又到了另一家寺院天宫寺读书,寺中有一老僧,为了能提供给他更好的学习条件,安心学习,将自己的僧舍让了出来。

等到李绅学成将要赶考的时候,老僧又资助了他不少盘缠,并一再叮嘱,如果万一寺中的僧人有了过错,请看在这段香火情,不要加害,留些情面。对此,李绅是不以为意的,后来发达后,也只是将天宫寺改为龙宫寺,并且为了炫耀,还在寺前立下一石碑。

无论寺院是否管他吃住,无论是否管他医药,无论是否教他学习,无论生活上是否照料,无论别人如何给他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他脑子里记住的就仅仅是毁坏寺产后,众人对他的斥责,终生不忘,犯到他手里,只要是僧人都是顶格严办。

所以我说,对自己恩人尚且如此,你让他心怀天下,同情天下悲苦苍生,那是不可能的,他只在乎他自己。

凭借着才情,他火速攀升到中央决策机构,而后便发生了台参之争,也就是官员调任前,要参拜御史台,以显示上级领导的威严,咱们所熟知的文学家韩愈,当时从政,当时应该赴职京兆尹兼御史大夫,这是李逢吉搞党争的结果,所谓的台参之争就是李逢吉借机挑拨韩愈和李绅的关系。

皇帝认为韩愈本来一副部级转京兆尹一首都市长职位有些亏待韩愈了,所以特许他无需台参,但这不能尽显御史中丞李绅的官威呀,所以李绅弹劾韩愈,韩愈就摆事实讲道理,这是皇帝特许的,他说话不好使么?他俩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旁观的李逢吉看火候够了,直接弹劾他俩搞内部斗争,所以韩愈被罢免,转兵部侍郎后转吏部侍郎。

李绅的品格缺陷,太过严重,最主要的就是忘恩负义。丝毫不念及韩愈等对他的推荐之恩。当初李绅的行卷(个人作品集,试卷以外的参评条件)引起了韩愈的重视,他对李绅比较赏识,并予以推荐,但最后李绅因为笔试成绩极其不好而落榜。时人皆有评价,虽然观点角度不同,但都认为台参之争理屈的一方是在李绅。

挟私报复,睚眦必报。吏部侍郎钱徽主考,韩愈推荐人才,人家唯才是举,而李绅则是受了人家银钱、名贵字画刷钱办事,钱徽不吃这套,李绅推举的人全部落榜,李绅告发钱徽取士不公,中间有猫腻,造成钱徽被贬,而钱徽呢也是性情中人,其他一应证据都在手中,但也没有申诉,直接不干了。

李绅也有低谷,也被贬出了长安,但是这厮会来事,谎称治下境内的蝗虫不吃庄稼,这是皇帝仁德的表现,属于祥瑞,这样一来皇帝心气一顺,李绅就再次步步高升了。

一老僧拜会李绅,与他习惯性的打个机锋,这本来很正常的事,李绅多年在寺院耳渲目染应该不以为意才对,而僧人一句“贫僧从来处来”,李绅不顾老僧高龄,直接杖责20,甩人家一句,我让你“任从去处去”,这人简直不可救药。

李元将,李绅的大恩人,李绅当初混得连狗都不如的时候找到李元将,吃人家的,喝人家的,住人家的,按辈分李绅喊李元将叔叔,后来李绅发迹了,了不得了,李元将觉得李绅位高权重,得给些面子,得,你是我哥,咱们兄弟相称,李绅不干,侄子?不干!孙子?嗯嗯~李绅这才有了好脸色。

再说民力,我早说了他不会真的考虑民生问题的,还“粒粒皆辛苦”呢,那和他一毛钱关系没有,冬天李绅要征收蛤蜊,下面县官不乐意了,这大冬天的,蛤蜊都在深处,要潜入没顶的水才能捞上来,人是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没错,可这性命可是一样的性命呀,会死人的。

有的条友说李绅心理上是有个渐变过程的,我觉得不是,他是初期官太小没得可贪,表面上是“渐次豪奢”,其实是在职位的支撑下才得以越贪越多。

朝廷最终如何定性李绅呢?酷吏!

底层老百姓苦啊,耕田劳作更属不易,尤其是在李绅治下那就是超级不容易了,他治下的百姓渡江逃难者不可计数,苛政猛于虎,宁可背井离乡也不能让这块料继续管理了,不光普通百姓逃难,连乡绅豪强也都躲着走,尽量不和他打交道,都盼着他赶紧调任走人呢,除了李绅自己以外,谁也受不了,这李绅从来没变,本性如此。

现在咱们在回过头来看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您看,李绅多不要脸,农夫为啥犹饿死呢?你逼的呗,你贪污的呗,他想到自己的诗作良心怎么不会痛呢?

赶上胃口欠佳,一顿饭百贯钱,否则能上千,这要百姓劳作多久才能获得,他爱吃鸡舌头,一盘菜要宰300多只鸡。

高级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这是诗豪刘禹锡写的,他和李绅认识,还参加了他的宴会有感而发,大概意思就是美酒佳肴,佳人美色,轻歌曼舞,李绅早已习以为常,天天过着这种奢侈糜烂的生活,可我刘禹锡却肝肠寸断于心不忍,奢侈浪费呀。

当时的韩愈,贾岛,刘禹锡,李贺等文人,对李绅都是相当鄙视的。

李绅最终当上了宰相,封赵国公,而这时的他已经70岁了,担任宰相两年以来并无建树,主动请辞,回家养老,后死于扬州,终年75岁,朝廷赐给他太尉之职,并赐谥号文肃,还得了善终。

他是什么时候受到清算的呢?

李绅死后仅仅一年,被人弹劾办过冤假错案,而且就是其死前不久办的。

当时有个武官叫刘群,看上了一个大美女叫阿颜,所以借着酒劲向她的养母提亲,但是碍于当时的法律,官员不能娶治下平民女子,所以要求阿颜的养母等自己调任后再把阿颜嫁给他,没想到阿颜的养母早就将阿颜另许他人,也就是苦主江都县尉吴湘,在吴湘把阿颜接走后,刘群醋意大发,直接举报吴湘贪污腐败、违法迎娶治下女子,要不说李绅是酷吏呢,直接判处死。

这件案子有两种猜测:

①李绅接案后,曾与苦主吴湘商量,把阿颜让给他,他要送给宰相李德裕,怎么商量都不成,所以李绅把小罪定个死罪,因为仅仅贪污和违法迎娶的话,怎么判也不可能是死罪呀。他处死吴湘后,威胁阿颜从了自己方便送礼,阿颜不堪受辱自尽身亡,如果仅仅是吴湘死的话,阿颜没理由自寻短见。

②阴毒个性使然,这个就不解释了,心理多少有些扭曲。

③替李德裕解决政敌,吴湘家与李德裕一脉有私怨。

苦主的家属在李绅死后上诉,说是违法迎娶不过是杖责100,李绅竟然把嫁妆算为贪污款于法不公,按照唐朝的规定,酷吏即使死掉也要剥夺爵位,子孙不得做官,因此李绅“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