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條約》簽訂之後,咸豐皇帝為什麼不願意返回北京?

咸豐在位時期,可以說清政府是非常的艱辛,一方面要面對外國侵略者的巧取豪奪,另一方面對太平天國起義束手無策,然而,咸豐皇帝偏偏還是一個喜歡遙控戰爭前線的君主,不斷地壓榨曾國藩的能力卻又不給曾國藩實際的升職。直到後來肅順的舉薦,曾國藩才得以出任兩江總督。

《北京條約》簽訂之後,咸豐皇帝為什麼不願意返回北京?

咸豐在位十餘年,最丟臉之事莫過於連京城北京都守不住,英法聯軍一來,他直接讓自己的弟弟恭親王出面議和,而自己則是帶著後宮佳麗、皇親大臣們一溜煙跑到熱河行宮去避難了。他的離開,直接導致京城陷入一片混亂,百姓官商紛紛出城避難。或許咸豐自己也沒有想到,離開京城的他此生竟然再也沒有機會活著回來。

咸豐皇帝在熱河看大戲的時候,恭親王忙著與各國斡旋,不得不簽訂城下之盟《北京條約》,以極大的讓步尋求所謂的和平,值得一提的是,清政府與俄國之間的《北京條約》和《璦琿條約》被人評論為是開啟了世界歷史中土地割讓的新記錄,中國一共損失了四十萬零九百十三英里的土地。

按理說,《北京條約》簽訂之後,咸豐皇帝應該立刻回到京城,穩定局勢,穩定民心,然而,咸豐皇帝並沒有這樣做,不管皇親國戚、朝廷重臣如果進諫,他都固執地說“不”!那麼,咸豐皇帝不願意回京城,到底有怎樣理由呢?

《北京條約》簽訂之後,咸豐皇帝為什麼不願意返回北京?

英法等國與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之後,雖然英法兩國撤走了大量軍隊,但是仍舊留下了威妥瑪一行人留在北京城,等著見咸豐皇帝交換國書。咸豐皇帝以此為藉口:“二夷雖以換約,難保其明春必不反覆……”,況且讓外國人和自己親弟弟交流已經不成體統,竟然還要見自己,那是絕對不行的。恭親王沒有辦法,只能再次與外國侵略者溝通,自然也不斷地懇請皇帝哥哥回京城,咸豐於是又新找了一個理由:“本年天氣漸屆寒冷,朕擬暫緩迴鑾,待明歲再降諭旨。”而後直接下旨通告所有官員,皇帝暫時不回京城了,大家不要再勸,“再來饒舌”,“不準再行瀆請”

群臣們得知消息之後,簡直是驚呆了——國內形勢依然如此嚴峻,不過仍舊有忠正的官員上奏勸說,如兵部尚書沈兆霖、侍郎勝保等,咸豐在收到奏疏之後,竟然只硃批了一個“覽”字,可見其有多懶,有多不在意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當然,咸豐皇帝非要留在熱河自然不是單單這兩個原因。

《北京條約》簽訂之後,咸豐皇帝為什麼不願意返回北京?

眾所周知,咸豐皇帝被酒色掏空了身體,身體素質非常的差,雖然那個時候他虛歲三十,但實際上經常咳血,冬天讓他折騰,的確是會要了他的“老命”。每個皇帝身邊都有寵臣,咸豐也不例外,他的寵臣們天天在他面前粉飾太平,說皇帝不回去影響也不會很大,並且這些寵臣們在熱河大興土木,為皇帝修建行宮,“導帝射獵或娛情聲色”,同時不少大員們也在熱河修建府邸,為長期留在熱河做準備。

以上種種,成了絆住咸豐皇帝回北京的繩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