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為什麼要辦知識春晚?

在過去不久的“得到大學開學典禮”上,許多 得到大學 的畢業生上臺演講,總體風格很像羅胖,就是那種把事情說的生動具體,最後宣揚情緒,拔高到世界高度。


我突然聯想到了,新東方的那些名師。出了許多創業者和知名的人士,有些也跟得到有聯繫。得到 就像新時代的新東方。

在這個演講活動中,羅胖發佈了,兩個消息。一個是 How Talk ,一個是 知識春晚 的計劃。

How Talk 當然是對標 TED 演講了。不同的是,這個是 得到 自己體系的老師和學員。

知識春晚 不由得想到了,他們已經有的“跨年演講”。想他們當時打算利用這麼一個有儀式感的日期,也就又可能會使用中國人的除夕。

“羅輯思維”這一路走來,有很多變化的動作。當初同類有很多,現在恐怕獨一家了。

剛開始時一個視頻節目,在優酷播出,類似講解一本書。當時也有很多同類的節目。也有做公眾號的,在公眾號上賣貨的,甚至做 app 的。

做了“得到APP”之後,欲意打造更多的“羅輯思維”這樣的節目,出了許多的付費專欄。“知識付費”大火,知乎36氪豆瓣都加入行列。

後來,得到推出“每天聽本書”,對大量的書本進行二次解讀。也許許多做閱讀的 app 包括知乎跟進了這個。

但把這些集齊一身的還是“得到”獨一家。

告別了視頻網站的周更節目,羅輯思維 成為了日更的語音節目。不過他們沒有放棄視頻,而且這條路上走的越來越重。做跨年演講,知識季度發佈會,跟愛奇藝和深圳衛視合作“知識就是力量”的電視節目。現在又盯上“春晚”了。

而且“得到”除了線上賣課賣貨之外,也開始賣電子書了。但其實還是離用戶比較遠的,大部分用戶,其實並沒在這個平臺上有自己的內容或者關係鏈,一錘子買賣,工具屬性。直到他們做了“知識城邦”“得到大學”。

這使得他們擁有一個完整的體系,線下學員既是 得到 的用戶,也將是 How Talk 內容的貢獻者。未來也會有更多的可能。

為什麼只有 得到 可以走到這個程度呢?理由也有很多,比如他們有一個電視臺出身的創始人,他們能守住自己價值核心,圍繞知識服務和用戶做產品,主抓頭部的策略。

但這些肯定不是一開始就規劃出來的,剛開始他們還打著“自由人的自由聯合”,弄出許多稀奇古怪的組織。有人從這些憑空產生的信任和自由聯合中,圈了一波錢走。

我想根本的原因是他們還活著,賺錢並活得很好,才可以折騰。能活著既有自身的奮鬥,也有時代環境的原因。過去沒有這樣的信息化和支付條件。

但我想回到“知識傳遞”本身這件事情上來。如何讓人理解一個信息,換句話說,如何讓人懂一個事物。這是我特別希望弄清楚的。

每次當你自得於,自己講得很通俗易懂的時候,還是會有人不理解啊。人與人之間的鴻溝,在於擁有不同的大腦,不同的經歷和思考習慣。

如果學習就是模仿與複製。拿一個簡單的事情說,雖然現在一個幾歲小孩就會玩手機,但是中老年人,就很吃力,不知道怎麼操作。他們會很奇怪,為什麼小孩就比他們會。

那我演示一遍,你也跟著演示一遍,是不是就學會了?

不是這樣的。到某一步你就不知道怎麼進行下去了。我們面對自己不懂的事情,也常常是這樣的。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信息傳遞問題,像計算機程序一樣,我寫好步驟和規則,就自動運行分毫不差。

我們還有思維習慣,思考方式的問題,這些要改變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所以,我們並不是在學校裡,通過答疑、寫作業、練習題、背課文就能獲得新知。這一套傳遞知識的方式,是否存在革新的可能,有更高效的方式?

在科幻的作品中,有植入芯片,或者像吃麵包一樣,就能獲得知識的假想。但實際人腦沒那麼好對付。

過去信息不那麼方便查詢的時候,記憶力很重要,我們要在找不到信息的時候,提取出來。現在信息方便查詢了,我們更需要整理信息的能力,理解信息的能力。

這麼看來,我們的信息時代還處於早期。互聯網解決了信息的尋找問題,我們還需要解決信息可用問題,和理解問題。可用可信任的信息,區塊鏈也許能解決。而可理解的信息,就得靠知識服務和學習方式的變革了。

現在大家從課本上學習到的知識,是一部分科學家學者對世界認識積累的成果,這背後是廣泛的經歷和思考。我們怎麼擁有這些人的思考結果呢?

人們是通過體驗獲得認識的,這是符合人類直覺的方式。大家應該有這樣的體驗,許多成語和俗語,我們不是從課本上學到背來的,而是看電視劇學來的。

看到一個報道,某旅遊景點的一個掛個籃子賣東西的小男孩,會好幾國的語言,甚至中國方言。他的學習方式,肯定不是像我們通過在課堂上,背單詞語法和記句型知道。他是從遊客那學到的,他擁有使用語言的體驗。

類似學習母語的體驗,我們能將這種學習的方式加工提取出來,並工業化嗎?

關注熱點的吃瓜群眾,會有這樣的感嘆“將軍墳前無人問,戲子家事天下知”。那些保家衛國的,鑽研技術的,探索宇宙生命的,沒被大多數人記住,卻記住的是好像看上去不重要的人。

去看看微博關注數量,熱度最高的肯定不是政客科學家商人公益人士,而是明星。為什麼會這樣呢?

科學家的體驗沒法,大規模傳播,這種體驗在傳播中目前還存在屏障。但影視作品綜藝節目,都是可感知的可創造體驗感代入感的東西,更符合人類理解信息的過程。

你為什麼更喜歡遊戲喜歡電視劇綜藝呢,書本的內容在傳遞信息上也許是準確的,但卻是低效的,沒有體驗的。

得到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某些人類認識成果,的體驗化。他們走的這條路,必然要求去像影視像綜藝一樣,走向臺前,走向群眾的身邊,創造感官。

辦春晚,無論是為了追求更多的用戶,還是鍛鍊自己的團隊。都是他們走向體驗化的一部分。如果將來他們會推出遊戲還有視頻和VR,都不奇怪。

可能有人覺得,為了學英語,所以把想學英語的人都送到英語國家去生活,這不可能,費時費錢更低效。這是因為過去我們創造體驗的技術,還比較差。

人類創造文字,創造各種信息工具,就是為了加速信息被傳遞和理解。

正如移動互聯網普及後,越來越多的知識科普視頻,各種測評,各種vlog,各種有趣短視頻出來。我們必然走在這條路上。

得到為什麼要辦知識春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