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時期,禿頂會怎麼辦?

放學後的teatime


在清朝建立前期,其統治者曾強制推行剃髮令,要做清朝治下百姓,就必須剃髮,如若不肯,就會被處死。



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這個人禿頂怎麼辦。其實這也沒什麼問題,只要他腦後的頭髮能夠扎一個金錢鼠尾辮就行。

當時對剃髮的要求是這樣的:

女真習俗都剃髮,只留腦後少許,上下二條結辮以垂。除上唇鬍鬚只留左右十餘根外,其餘都鑷去。

頭上禿頂也不妨礙腦後的頭髮,腦後的頭髮需要留出金錢大小的面積,而且辮子必須能穿過銅錢的方孔,這樣才算合格。


不過這樣的禁令到了清朝中後期逐漸變鬆,能夠保留的頭髮逐漸從金錢大小,變成了一個巴掌大小。尤其是在清朝後期,百姓可以留一半的頭髮。

在清朝推行剃髮令早期,很多百姓因為願意剃頭,選擇出家或者當道士,但後來還是被清朝嚴厲打擊,最終這種髮型在清朝的血腥推行下確立了下來。

禿頂在現在看來不太美觀,但在清朝根本看不出來,畢竟人人都是一個金錢鼠尾,頭頂上的頭髮也被剃乾淨了,誰還在乎是不是禿頂。


東方大史


清軍入關之後,為了鞏固滿清統治和消除潛在的抵抗力量,頒佈了“剃髮令”,要求漢族人十日之內全部改剃成滿族人金錢鼠的的辮子髮型。還提出了那句著名的口號:“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這個命令遭到漢族大規模反對,有些人拼死抗爭,寧死不剃髮。對深受儒家薰陶的漢族來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句話深入人心,也是金科玉律。為了保持中國古代傳統習俗,很多有血性的漢人拼死反抗,引起清軍舉起屠刀,大規模屠殺漢人,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雖然滿清推行的“剃髮易服”在上百萬上千萬漢人被屠殺後最終在全國推廣,雖然這命令對滿清200多年的統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對漢民族的傷害也是極其巨大的,也是漢族仇視滿清的非常重要的源泉。

清朝前期和後期的辮子髮型完全不一樣。



這就是前期所謂的金錢辮。

而影視劇基本都採用後期的辮子,因為前期的辮子,再帥的帥哥才子都撐不起來。

至於禿頭,不要緊,頭再禿,也不會禿到後腦勺,只要留有一撮能扎辮子的頭髮就可以了。

和尚,有度牒的,說明情況有很大幾率被放過。

至於全禿的老百姓或者沒有度牒的和尚,嘿嘿,不好意思,拉出去,砍了。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


最後,真的有男人喜歡這樣的髮型?真的有女人喜歡這樣髮型的男人?真的有這樣的辮子,還有人覺得美嗎?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滿族人推行剃髮令,一方面是因為頭髮某種程度上,就代表了漢人的文化認同感,漢人沒有了頭髮就沒有了民族認同感,滿族人就是用這種方法來讓漢人臣服於自己。另一方面是滿人可以用這種方法來分辨誰是對自己不滿的人,誰可能是自己將來的對手,暗中繼續力量剷除異己。總而言之,剃頭這個行為就是對於漢族人的一次大規模鎮壓,在剃頭的那一刻就好像自己的頭被砍下來了一樣。



滿族人要求所有的漢族人都要剃頭,就算是禿頂的人也不能例外,換句話說就是,禿頂的人也有辦法辮髮。這和滿族人辮髮的樣式有關,滿族人的剃頭令不是要求漢人把所有的頭髮都剃光,而是隻把頭部前面一半的頭髮剃去,留下後腦勺的另一半頭髮辮成長長的辮子。禿頂的人只是腦袋頂上沒有頭髮,腦袋後面的頭髮還是可以辮成辮子的。


所以在滿人入關之後,除了光頭的之外,所有人都被要求剃了頭。對於漢人來說剃頭並不僅僅只是個法令而已,這也是滿族人對他們的文化洗腦。從頭髮開始,滿族已經開始一步步地統治著漢族人。而且如果有人不想被滿族文化所統治,還想保住自己的小命的話,那隻能去當和尚了。所以還是生活在現在的這個社會中幸福啊,至少每個民族之間都會相互尊重對方的民俗文化,也不會被逼迫做一些自己並不想做的事情。


歷史小昆蟲


清朝統治中國後,滿族統治者要求所有漢人都要易服,穿戴滿族衣帽。清廷還下令,所有的漢族男子必須剃滿族的頭髮和扎滿人辮子。如果漢人反對的話,他們要麼被當場杖殺,要麼被流放到遙遠的邊疆。


起初,並沒有多少漢人願意剃髮,因為漢人深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一傳統觀念的影響。但是如果他們不執行這個殘酷的剃頭令,就會被判死刑!所以許多漢人不得不剃髮改服。


滿清男子髮型是怎麼樣的?

讓我們先來談談清代不同時期的髮型。

在清初,頭髮的數量非常少。除了頭頂和後腦勺的一小部分紮成辮子外,其餘的頭髮都剃光了,給人一種奇怪的感覺,紮成的辮子剛好可以穿進銅錢中間的小孔,這就是“金錢鼠尾辮”。


到了清朝中期,只有頭頂有一些頭髮,但頭髮的體積略大於清朝早期,但辮子較長,變成了“蛇尾辮”。在晚清,我們可以參考下現在的清宮劇,辮子粗了很多,粗度和牛的尾巴差不多,變成了“牛尾辮”。


清朝滿族執政者為何下令漢人剃頭?

清朝統治者希望通過剃頭令來保持滿族的統治地位,防止滿族人被漢族同化,讓他們習慣滿族的髮型。1911年辛亥革命後,當中華民國號召人們剪掉滿清辮子時,男人們又開始在街上排隊剪辮子。


清朝滅亡後,大多數男人仍然不敢剪掉他們的辮子,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害怕在剪掉辮子後被遺留的清室殺死。可見,清朝對漢人的奴化統治思想,已經深入了漢人的骨髓。


切回正題,清朝禿頂會被砍頭嗎?

在清朝,每個男人都扎著辮子。對於禿頭男人,比如地中海禿頭,只要他們不掉光所有的頭髮,還是可以剃掉兩邊的頭髮,並紮成一小撮辮子的。


至於全禿的男人,那也沒有辦法,就把他們當成光頭就是了,清朝還是有很多光頭的。清政府也不能因為一個人沒有頭髮就殺了他,所以清朝的禿頂男人,在整個剃頭令執行時期,心理壓力是最小的。



搞史人


陰陽頭

許多人(尤其年輕人)熟知的清朝男士髮型都是上圖中的陰陽頭,而你可能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在不留官方髮型就會被砍頭的清朝,謝頂的夥計怎麼辦?要達到留一半頭髮,顯然難度極大

此前,我們簡單瞭解一下清朝髮型史

清軍是公元1644年入的關。當時頒佈了一個“剃髮令”,要求沿路居民、官員10天內必須剪成官方指定髮型,要麼就原話是“削髮垂辮,不從者斬”,也就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不過在清朝政府推行新發型時發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情況——人民群眾的反抗力度超出了統治者的想象。當時“要頭髮不要腦袋”似乎成了一種潮流,大眾對於官方髮型的反抗甚至比反清復明更具那麼問題來了,陰陽頭並不是醜得令人髮指,推廣起來為何這麼難?

除了當時被統治漢人的價值觀,還有一個原因:

在清初,官方指定髮型其實是這樣“金錢鼠尾”辮,辮子比小拇指細,能穿過銅錢方孔才算合格

這髮型別說在清初,就是拿到現在也算是一款“概念髮型”,唯一的特點就是醜。用當時漢人的審美,這髮型簡直就是不過終究胳膊擰不過大腿,在“護髮志士”們犧牲之後,此髮型還是被成功推廣,畢竟關於要髮型還是要命這個事,大部分人還是會冷靜地思考一下。說到這裡大家應該看出來了,大部分禿頂的朋友,留這款“概念髮型”沒什麼壓力。

最關鍵的是,一直到清末八國聯軍戰爭時期,這個髮型也一直都有人留。所以謝頂的兄弟在清朝基本是不會因為髮型而有什麼性命之憂。

八國聯軍侵華時期,諷刺畫像

電視上演的那種“陰陽頭”,清朝歷史什麼時候出現的?

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而清朝的官方髮型也是經過了“鼠尾 →豬尾 →陰陽頭”的發展歷程的。清末才逐漸變成我們現在在清裝劇中看到的陰陽頭。當然,假髮這個東西也在清代之前就被髮明出來,所以就算後腦勺全禿的朋友還是不會有性命之憂。所以,事情很簡單了。無論髮量多少,在清朝都有辦法留官方指定髮型。

如果就是任性,不想留官方髮型,還不想被砍頭怎麼辦?

那就出家當時的清政府對於不能喝酒吃肉、把妹泡妞的出家人是沒有什麼髮型要求的。


王者榮耀武氏騷媚娘


女真人傳說中出過一位傑出的前輩英雄人物,叫作束機能,因其人前額和兩鬢天生禿髮,所以被後人稱作禿髮束機能。聰明的努爾哈赤於是束髮為辮,一則致敬前輩英豪,有利於人心所向,眾望所歸;二則以此為始,避開了先前各女真貴族的干擾。努爾哈赤於1616年終於統一了女真各部,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轄地數千裡、臣民數十萬的後金國。也就在那個時期八旗制度正式確立,政權上下使用滿語滿文;服裝髮式亦須一律,婦女不得纏腳,男子皆要剃髮留辮。清軍入關後實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政策。為了頭髮,還發生過很多流血事件,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因為很多漢人不願削髮,古訓雲: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早期的束髮是金錢鼠尾幾乎就是光頭,腦後半部留一小塊頭髮,束一個小辮,可以穿過銅錢的方孔,所以這種髮型對於禿頂的同志影響不大。到了清朝後期,頭型逐漸演變成只剃前半部,後半部束髮為辮,就是我們平時看的清朝電視劇那樣的髮型。這對於禿頂的同志就是很大的麻煩了,這時候一般有兩種辦法:第一種就是帶個帽子,遮住禿頂的部位,只把辮子留出來,那樣既美觀也不違朝廷規矩。

第二種方法是戴假髮,對你沒聽錯,就是戴假髮,假髮的歷史可就長了,讀過四書五經的條友都知道,裡面有比較詳細的記載中國人很早就有了佩帶假髮的習慣,起初為上層社會女性的飾物,配合上原有的頭髮上,看上去更濃更密,並能做出較為複雜的髮髻。春秋時假髮盛行,到了漢朝依據《周禮》制定了髮型與髮飾。三國時期婦女也常用假髻;北齊以後,假髻之形式向奇異化的方向發展,直到元朝時漢族婦女開始使用一種叫鬏髻的假髻。清朝出現的鬏髻樣式依然很多,其中也有男士的辮子假髮,但中華民國成立後,髮型轉趨簡便,少用假髮、假髻。



現在明白清朝禿頂男同志的處理辦法了吧。


追思者


清朝前期對於“剃髮令”的推行是十分嚴格的。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那時候因為不剃髮被殺的人無數。滿清當初進關可是打著“替君父報仇”的旗幟,可進關後,卻又撕掉面具,強制百姓剃髮易服。順治二年頒佈“剃髮令”,稱“自今佈告之後,京師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行剃髮。若規避惜發,巧辭予辯,嚴懲不貸。”

清朝前期的髮型,是女真遺風,頭上大面積頭髮剃掉,只在後枕部留有一小撮頭髮。所以,禿頂,只要不是全部掉光,只要腦後有頭髮的,也是要剃光兩側,只留後枕下部,梳一個細細的小指粗細的小辮子。 隨著清朝統治越來越往後,頭髮保留的也越來越多。直到清末,已經變成了我們電視中見到的,只在前額上剃掉一部分。其他保留。所以清朝前期,禿頂的人並不妨礙剃髮令,只要剃掉兩側就好了。但光頭是沒辦法的。總不能殺光光頭吧?所以光頭是最沒壓力的。

而清朝中後期,連皇帝都經常明代衣冠做模特繪畫(雍正,乾隆),剃髮令已經越來越寬鬆了。 太平天國時期,乾脆留起了頭髮。清朝也只罵一聲長毛。該圍剿圍剿,卻沒有嘉定三屠,揚州十日那樣殺光,屠光!這也變相說明,清朝的統治力變得薄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