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的生活,口罩會不會陪伴我們一生?

麻煩140971894


春天不知不覺地降臨神州大地。所到之處,楊柳吐翠;所見之人,口罩遮面。一夜之間,十四億國人,清一色的面貌。人人盡戴口罩,處處小心謹慎。一時間口罩成了通行證,只有戴口罩,才能行天下!

疫情當前,戴口罩無可厚非。一面口罩,一道防護,一起防疫,一種責任。但是不是在以後的生活中,口罩會與我們須臾不可相離,陪伴我們的一生呢?

據說口罩最早起源於中國,在《馬可波羅遊記》

裡就有用絹布遮住口鼻在宮殿裡獻食的記載。但只有在德國醫生萊德奇在漢堡的私人診所用紗布將鼻口矇住後做手術,以降低傷口感染率之後口罩就流傳開了。當然,戴口罩還和一些宗教活動有關。可以說,口罩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口罩一定會陪伴我們一生,但不是時時刻刻,更不會人口一罩,千人一面。疫情一瞬間讓我們佩戴口罩的行為一致了起來,也一定會因此改變我們的一些傳統積習,在去往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以及醫院等特殊場合自覺地佩戴口罩。

但我們也深知長時間地佩戴口罩會降低人自身的天然免疫力,也未嘗是好事。人是大自然的產物,我們原本和自然親密接觸時是根本不需要戴口罩的。隨著疫情的結束,每個人都會以本來的面目走進大自然的懷抱。

近日,為了落實分區分級精準防控要求,加快建立正常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公眾科學戴口罩指引”,甘肅省就出臺了《關於調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口罩使用場景的通告》,將不同場景口罩佩戴建議通告如下:

以後在下列情況下就可不戴口罩

1.景區景點、公園綠道、大街等無人員聚集的戶外場所;

2.建築工地、農作勞動及其它人員分散的野外作業;

3.空曠場地行走、散步、騎行、跑步等休閒鍛鍊活動;

4.無發熱咳嗽等症狀人員且與境外人員無接觸史的單位同事在通風良好、間距適當的辦公場所、小範圍會議(按要求必須佩戴口罩的特殊行業、崗位除外);

5.獨自駕車或通風良好時和熟知人員同車;

6.非群體性、非接觸性室內外體育活動;

7.人員在通風良好的室內居家時。





國學文化研究


以後的生活,口罩會不會陪伴我們一生?

一部分人,在這漫長的疫情期間,已經養成了戴口罩的習慣。或者疫情之前,有人就有在公共場所戴口罩的習慣。他們有較強的預防意識,通過這場全球大疫情,他們的防控意識更強了。就是在風平浪靜時,也謹防著病毒來襲,必須戴上口罩。所以這部分人出行公共場所,會自覺戴上口罩,而且這個習慣會陪伴一生,還有可能會作為祖訓,影響子孫後代。

另一部分人恰恰相反,他們很反感戴口罩。疫情期間戴口罩是身不由己,迫不得已,解除疫情,首先摘下來就是口罩!別說是戴口罩陪伴一生,陪伴一個月都心裡憋得十分難受。筆者就是這部分人之一。

從中國抗疫的大趨勢來看,我們顯然不會戴口罩陪伴一生。這裡面有兩層因素:一方面強有力的群防群控,切斷了病毒源。在健康的環境中,政府容許人們戶外活動,可以不用戴口罩,呼吸新鮮空氣;另一方面疫苗的研製成功,從根本上解決不用戴口罩的問題。人們群體打上疫苗,都有了免疫力,還用戴什麼口罩呢。


鍾奮生



盛唐兵俑


不知道會不會伴隨你的一生,但作為醫護人員,可能,真的會伴隨我的一生了。


苦修醫學僧


會伴隨大家一段時間


碼尚聯盟總部


我會覺得,我自己需要經常,長期的戴口罩了


深深藍藍


因該不會!主要看個人需要!!!


自白者


帶久了也就習慣了


洞庭一戈


不會,疫情只是短時間的,但是口罩看個人意願。


家政八呦八


相信國家,相信社會,相信自己,口罩只會是我們陪伴我們一時,不會陪伴一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