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是个开国皇帝,可为何会继续沿用“汉”做国号甘愿做继位皇帝?

Avrola™


刘秀是个开国皇帝,可为何会继续沿用“汉”做国号甘愿做继位皇帝?

  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称帝,建元建武,国号为汉,史称“东汉”,也称后汉。刘秀为什么会沿用汉做国号呢?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我简单说说个人的看法。

  首先是因为刘秀的出身,他真的是汉室后裔。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是汉景帝第六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和其他宗室一样,刘秀的先祖,因为遵行推恩,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有济阳县令这样的小官可当了,刘钦去世,刘秀兄弟们就都依靠叔父刘良抚养,成了彻头彻尾的平民。(网络图)

  刘秀虽是平民,但毕竟姓刘,祖先是真正的阔过,和后世刘渊之类的冒称,完全不同。如果汉家天下仍然是刘姓当家,他也许就一直做着小百姓,可王莽篡了汉,建立新朝,刘秀等宗室子弟起来和王对着干,也就正常了。

  其次是汉这个旗帜好用。咱们中国人,行动先讲究个名分,王莽行不义之事,天下人人得而诛之,但哪个名号,都没有“汉”好用,因为王莽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夺的,是刘家的天下。人们心里,对“汉”依然有着强烈的亲和感。

  刘秀是个聪明人,也是个谨慎人,据《东观汉记》载“上深念良久,天变已成,遂市兵弩”,公元22年十一月,“光武遂(从宛)将宾客还舂陵”,会同大哥刘縯,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舂陵正式起兵。

  更始元年即公元23年,宗室刘玄被绿林军的主要首领拥立为帝,建元更始,复用汉朝旗号,笼络了一大批人,刘縯及南阳刘姓宗室虽不满,但只能静观其变。这支队伍其实和东汉末的联军有点像,但为什么没有一开始就崩?一来是强敌在前,二来是汉的大旗不能随便反。刘秀兄弟屈居其下,甚至是刘縯被刘玄杀掉,在力量还没有到达优势时,他也不能反。

  后来,刘秀甩开刘玄单干,邓禹劝他“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虽然刘秀在当时的处境并不好,各处都有称帝的小政权,但是相较而言,刘秀的个人能力最出色,最能找最能扛,运气也相当不错,所以,最后,他取得了成功。

  刘秀起兵,刘秀军对抗王莽,都是秉承一个原则,那就是重兴汉室,所以,刘秀虽是东汉开国之君,却也是沿续汉室,恢复汉家荣光,他的成功,固然离不开个人出色的能力,但与“汉”的号召力可分不开,所以,他以汉之名立国,是顺理成章的事。

  个人浅见,抛砖引玉,期待朋友们的关注。


叶之秋


无他,名正言顺耳!

刘秀,高帝刘邦九世孙,景帝刘启第六子长沙定王刘发六世孙,高祖舂陵节侯刘买,曾祖郁林太守刘外,祖钜鹿都尉刘回,父南顿令刘钦,谱系清楚的汉室宗亲,比刘备那种“汉室宗亲”名头靠谱得多。

刘秀本支,因武帝“推恩令”,自刘外开始,便没有了爵位,成为平民,但是家世还是显赫,世代为官,舂陵侯国自湖南零陵北迁至河南南阳后,舂陵子弟大都是南阳豪族,地方实力派,与地方其他豪强联姻,不是没有根基的普通人,刘秀母族樊氏就是当地数一数二的豪族,地方上有人犯事,逃到樊家,官吏都不敢上门捉拿。

 刘秀出生时,父亲刘钦是济阳令,后迁南顿令,好歹正儿八经的县级官员,皇室宗亲,虽然在刘秀九岁时就去世了但是刘秀兄弟依靠外家及担任萧县令的叔父刘良,生活也是比较从容的。年轻时,刘秀就前往长安,成为太学生,学习“尚书”,并通晓大义。

汉末,元成哀平渐次疏于政事,荒嬉无度,朝政日益衰败,诸帝昏聩不堪,多委政母族致使外戚逐渐掌握大权,其中成帝母族王氏最终获得政争最后的胜利。外戚王莽掌权之后,经其多年掩饰、沽名钓誉之下,终于在初始元年十二月(9年1月),自皇太子刘婴手接受“禅让”,夺取皇位,建立“新朝”,改元始建国。

王莽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史称“王莽改制” ,其中有利有弊,而弊多利少,并有大量空想化、不切实际的制度,改制并没有解决西汉末年以来的土地兼并以及流民问题,相反却造成百姓无所适从,赋税、徭役负担相对于汉时更为加重,成千上万的百姓死于非命,人心思汉越来越明显,悲惨生活使百姓不得不铤而走险,揭竿而起。

此时的刘秀,名义上还是皇室后裔,但已经是远支旁庶,疏离一脉。其为人“多权略” ,处事谨慎。在旁观了多年以后,刘秀眼见王莽倒行逆施,民怨沸腾,统治已经摇摇欲坠,经深思熟虑,天下确已大乱,刘秀方才决定起兵。 

新莽地皇三年(22年)十月,刘秀等人自宛城起兵,开始就明确打出“复高帝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其带领宾客从宛城来到舂陵,会合长兄刘演,一起举兵。  

刘秀兄弟起兵后,联合南阳舂陵宗室子弟,史称刘秀兄弟的兵马为舂陵军,主力即为舂陵刘氏宗亲及和本郡豪杰,初期因物资奇缺,刘秀骑牛上阵,后世称刘秀为“牛背开国皇帝”。舂陵军先后与新市、平林、下江三军进行了联合,大破新莽军,扩大了力量。 

新莽地皇四年、汉更始元年(23年),同为舂陵子弟的宗室刘玄,被绿林军拥立为帝,建元“更始”,即更始帝。对此,刘秀长兄刘縯及南阳舂陵宗亲极为不满,但绿林军人多势大,强敌在前,只得暂且作罢。更始帝授刘縯大司徒,授刘秀太常偏将军。 更始政权复用汉朝旗号,大震新莽,王莽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发精兵四十二万,直扑向昆阳宛城,欲消灭更始政权。 

同年五月,刘秀从阳关(今禹县西北)撤回昆阳,此时新莽军已逼近,刘秀率十三名骑兵乘夜出城,赴定陵县、郾县调集援兵,后有步兵、骑兵一万七千精兵赴援昆阳。 

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强大,扬言:“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耶!”于是向昆阳城发起进攻。昆阳守军别无退路,坚守危城。

新莽军久战疲惫,锐气大减。刘秀于六月初一率领步骑万余人驰援昆阳。亲率千余精锐为前锋,反复猛冲,斩杀王莽军千余人,汉军士气大振。

随后刘秀又以勇士三千人,迂回到敌军的侧后,偷渡昆水(今叶县辉河),向王邑大本营发起猛烈的攻击。王邑依旧轻敌,下令各营勒卒自持,不得擅自出兵,自行和王寻率及万人迎战,王邑兵马陷入困境,王寻战死,诸将未敢出援。昆阳守军见城外汉军取胜,乘势出击。新莽军大乱,纷纷夺路逃命,互相践踏,积尸遍野。新莽军万余人涉水被淹死,滍水为之不流。 新朝号称百万大军的主力覆灭于昆阳城下,天下震动,新莽政权土崩瓦解。更始元年九月,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混战之中,新朝覆灭。 

正当刘秀在马不停蹄的攻城略地时,噩耗传来,长兄大司马刘縯被更始帝杀害。刘秀遭受打击之下,强忍悲伤,益发谦逊,悲愤不形于色, 为了不受更始帝的猜忌,他急忙返回宛城向更始帝谢罪,彰显其隐忍负重、韬光养晦的本色。

汉更始元年(23年)十月,更始帝刘玄遣刘秀行大司马事北渡黄河,镇慰河北州郡。刘秀在他人协助下,攻破了邯郸,击杀割据政权首领王郎。刘秀在河北日益壮大的实力,使更始帝开始不安,于是遣使至河北,封刘秀萧王,令其交出军队返回长安。刘秀以河北未平为由,拒不领命。 并授意部属将更始帝所派替代自己及接管河北者斩杀,收编其兵马,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  

接着刘秀与占据河北州郡的铜马、尤来等农民军展开作战,击败对手后迫降数十万铜马农民军,将其中的精壮编入军中,实力大增,此后刘秀被称为为“铜马帝”。 

汉  更始三年、建武元年(25年)六月,“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固城店镇)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 一是本就身为高帝后裔,孝景皇帝七世孙,二是 表重兴汉室之意,所以刘秀建国没有取用“萧”或者“舂陵”以至其他字号为国号,而是仍然使用“汉”的国号,重建汉宗庙,以孝元皇帝刘奭为皇考,再立汉社稷。

后世史家称后汉、东汉,刘秀也被后世子孙上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两汉诸帝,只有高皇帝刘邦、光武皇帝刘秀,因一个开国,一个中兴,没有加谥号孝字,这可以看出刘秀得功绩之高!)

经过十二年的征战,至建武十二年(36年),刘秀先后消灭赤眉建世政权(假手灭更始政权)、梁王刘永、齐王张步、海西王董宪、朔宁王隗嚣、隗纯、成家皇帝公孙述,统一全国、克定天下。自新莽末年以来四分五裂的中华再次归于一统。

统一后的刘秀,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 发布释奴令和禁残令,自西汉末年以来,失地平民沦为奴婢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汉末战乱之后土地荒芜、人口又不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并实行轻徭薄税,减少租徭役,兴修水利。罢免贪官污吏,加强中央集权,裁撤官吏,合并郡县,极大的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至建武中元元年(56年)刘秀崩逝前一年,汉在册户口人数达到了两千多万,比其即位时增长了一倍还多,国家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所以后世史学届称刘秀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又因其间国势昌隆,号“建武盛世”。

赞曰:炎正中微,大盗移国。九县飙回,三精雾塞。人厌淫诈,神思反德。光武诞命,灵贶自甄。沈几先物,深略纬文。寻、邑百万,貔虎为群。长毂雷野,高锋彗云。英威既振,新都自焚。虔刘庸、代,纷坛梁、赵。三河未澄,四关重扰。神旌乃顾,递行天讨。金汤失险,车书共道。灵庆既启,人谋咸赞。明明庙谟,赳赳雄断。于赫有命,系隆我汉!------《后汉书 光武帝纪》





伯虎42


汉是一杆大旗,是号召天下万民积极响应的集结号,刘秀当时能够成事,除了依靠自身卓越才能之外,更是依靠刘氏子孙的名号,当时天下大乱,民心思归,民心思汉,说明汉朝经文景之治,及至武帝鼎盛,人们对于身为汉民有着安全感,自豪感,而纷纭乱世,战火不断,王莽新朝的税赋繁重更是让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中。汉朝气数未尽,所以东汉才能得以建立和延续。到后来曹魏政权篡汉自立,不但没有太多民心民意反对,反而人民乐于在曹魏政权下生活,得民心者的天下便是如此。


王小店的小生活


首先是因为刘秀的出身,他真的是汉室后裔。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是汉景帝第六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和其他宗室一样,刘秀的先祖,因为遵行推恩,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有济阳县令这样的小官可当了,刘钦去世,刘秀兄弟们就都依靠叔父刘良抚养,成了彻头彻尾的平民。

其次是汉这个旗帜好用。刘秀沿用汉国号,更能让其站在正统地位,从而能更好的笼络人心,引来别人的效力,毕竟站在汉朝这一边的人不在少数。古人的忠贞就是这么神奇!皇权神授,正义之师,打哪儿都是有理的。咱们中国人,行动先讲究个名分,王莽行不义之事,天下人人得而诛之,但哪个名号,都没有“汉”好用,因为王莽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夺的,是刘家的天下。人们心里,对“汉”依然有着强烈的亲和感。


地皇三年(22年)十月,刘秀与李通从弟李轶等人从宛城起兵,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更始三年(25年)六月,已经是“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固城店镇)的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为表重兴汉室之意,刘秀建国仍然使用“汉”的国号,史称后汉(唐末五代之后也根据都城洛阳位于东方而称刘秀所建之汉朝为东汉),刘秀是为汉世祖光武皇帝。


血祭军鉴


这是因为刘秀是汉景帝的后裔,作为汉室宗子,恢复大汉朝是他早有的梦想。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推行改革,但是不切实际的政策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迫使人民造反,全国各地都爆发了农民起义。此时流落民间的刘秀也乘机起兵,并带人加入了绿林起义军的队伍中。因为刘秀熟悉兵法,饱读诗书,所以很快刘秀就在起义军中脱颖而出。在决定起义军生死存亡的昆阳之战役中,刘秀运用计谋打败了王莽的四十万大军。这一场大战彻底瓦解了王莽的绝大部分军事力量,而起义军却显示出了势不可挡的气魂。

此后,刘秀带领一支队伍向河北进军,先把王朗打败,后又降服了“铜马”军,历经千难万险,终于统一了天下,结束了多年的战乱纷繁的局面。刘秀把都城定在洛阳,作为汉室宗子,他试图恢复大汉朝的赫然巨威。因此他登基后,针对国家百废待兴的局面,实行了一系列的休养生息政策,减免赋税、提倡节俭等。同时在文化上,沿袭西汉的做法。重又建立了太学、儒家地位再次受到尊重、节义观念得到提倡。这些措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几年后,国家又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刘秀在位三十三年,溢号是光武,因此人们把他的功绩称为“光武中兴”,把他建立的正权称为“东汉”。



半个南山人


首先,刘秀不是开国皇帝,他是以大汉皇室成员身份继承皇位的。尽管这次的继承有些艰难,但刘邦的后人,包括自称刘邦后人的不只他一个。能被大家认可已经不错了,想另立朝廷,必然是群起而攻之。

其次,刘秀的成功,不在于他有开天辟地的伟力,而在于他竖起了兴复汉室的大旗。没有这面大旗,他与当时许许多多的草莽英雄并无二致。无非是起于草莽,终于草莽。做个乱世英雄可以,想坐天下,难!

第三,按照当时的五德终始说,汉不当绝。如果刘秀另立国号,天下乱象必将继续下去,群雄逐渐鹿的局面将难以把持。


津乐文化


我们当下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人要是能自己创建一个公司,并且把这个公司发扬光大,其成就感,肯定比继承父祖的公司的成就感强烈。而且世人常常都只记得公司的创始人,对那些继承人的印象却比较模糊。“宁为鸡头,不为牛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用这样一种认识来看刘秀,似乎就有些不理解了。

刘秀所建立的东汉,基本上和西汉没有什么关系。就像刘备所建立的蜀国,与东汉没有什么关系一样。虽然刘秀姓“刘”,而且据刘秀自己说,他是西汉皇室的后裔。但这是一件并不确定的事情。而且,就算刘秀真是西汉皇室的后裔,可是,他和西汉却并没有皇位的继承关系。江山基本上是他一手打下来的,与西汉的关系不大。

那么,刘秀为什么不当一个开国皇帝,而要当一个继位皇帝呢?

其实,我们只要比较一下开国皇帝和继位皇帝,就明白刘秀的做法了。

开国皇帝虽然风光,但其实麻烦事非常多。首先一点,如果皇帝是开国皇帝,大家对开国皇帝都很不信任。为什么不信任呢?

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对皇权的神化,都觉得皇帝并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当的。要么你是“天子”,要么你是皇室后裔。如果你是“天子”,也就是说,是神的儿子,那你得证明这一点。一般来说,要证明这一点是很难的。因为谁也没办法证明。你所说的那些,可能是你装神弄鬼的结果。比如刘邦曾经以“赤帝”的身份斩“白帝”,但是同时期的陈胜还装过“狐狸叫”。实践证明,陈胜装“狐狸叫”不过是混世魔王。那么,刘邦的所谓“赤帝”,会不会也是“装神弄鬼”,刘邦会不会也是混世魔王呢?

而作为皇室后裔,这一点,大家是看得见的。刘邦起义的时候,当时有六国的后人也跟着造反,怀疑六国后人的就很少。项羽虽然不是“皇室后裔”,但也算得上是名将后裔。如果他不是因为杀掉义帝熊心,他领兵打天下,大家也找不到很好的理由反对他。

事实上,历史上所有的开国皇帝,如果是从一穷二白起家的,比如刘邦、朱元璋等人,包括那些没有成功的农民起义者领袖,大家都不信任,都会反对他们。

因为大家对开国皇帝不信任,因此,开国皇帝会费很大的精力来处理国家稳定的事情。

首先需要处理开国功臣的问题。在开国功臣看来,开国皇帝和自己原本就是一样的人。在打江山的过程中,自己所出的力,所立下的功劳,并不比开国皇帝小。为什么开国皇帝可以当皇帝,而自己却不能当皇帝,只能当大臣?因此,不免就有些蠢蠢欲动,说一些牢骚话,做一些不合规矩的事情。这样一来,开国皇帝不得不采用杀功臣的办法,来处理这件事,这实在是一件麻烦事。

其次需要处理天下归心的问题。虽然开国皇帝把江山打下来了,但这可能造成了很大的仇杀,国内会很不平定,天下并不归心。总有一些人,要借故造反。最好的“借故”方法,就是自己拥戴的是一位“皇室后裔”。比如清朝初年发生过的那么多起“朱三太子”事件,就是很多人不服,要借明朝皇室后裔说事,借尸还魂。元朝初年,也发生过多次这种事情。

开国皇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总会采用严刑峻法来处理。而刑罚太重,反过来又会造成国家更不稳定,更失去民心,更容易失控。

再次需要解决家族纷争的问题。或许功臣造反问题、天下归心问题用残忍的手段解决了,但是家族内部的问题却还存在。毕竟这个家族本来都是普通百姓,忽然一个人当了皇帝,权欲熏天。大家对这一点都非常神往,都想自己是否也能过一把皇帝瘾。于是家族内部的打斗,自然而然就发生了。汉朝初年发生的“七国之乱”,晋朝初年发生的“八王之乱”,明朝初年发生的“靖难之役”,都是这样的例子。

不过,如果不是开国皇帝,而是继位皇帝,似乎就没有以上所说的问题发生。因为皇帝本来就是“皇室后裔”,当然也就是“天选之子”,因此,无论是功臣,还是天下百姓,还是家族内部,都比较服气。比如蜀国建立后,内部就没发生过这样的事,而同时期魏国内部这样的事情却不少。东周、南宋、东晋也很少发生那些问题。

刘秀在建国后,同样没有功臣造反、天下不稳、家族纷争这样的事情发生,可以说与刘秀甘愿做一个“继位皇帝”,而不是“开国皇帝”,不无关系。


头头世道i


譬如做生意,有一个世界名牌,现在可以无条件供你使用,难道你还会傻傻地去自创新的牌子?更何况你可以轻松的证明,你对这个名牌享有继承权。

一、“汉”的国号,是第一个在整片中华大地上打响的大一统王朝的国号,在当时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极为巨大,到如今,更见其影响的深刻与长远

西汉以前是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秦”的国号总是与暴政联系在一起。而秦朝之前的夏、商、周三朝,其统治都难以覆盖整片华夏大地。翻看中外历史,人类建立庞大统一帝国的尝试,到西汉建立前,几乎都是失败的。要么是根本无法实现统一、小国林立,要么是建立后迅速崩溃(譬如亚历山大帝国、秦朝),直到西汉,这才树立一个庞大统一帝国能够稳定长存的典范。西汉不仅实现了稳定,而且实现了强盛,其统治虽然在后期出现了很多问题,但终究已经深入人心,有这样一个帝国品牌放在刘秀面前,刘秀当然要用。

二、事实上,“汉”的国号,不仅刘秀要用,他的竞争对手也都是抢着去用,甚至为此不惜乱认祖先

刘秀在河北最主要的对手王郎,他就自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要抢“汉”的国号和正统来用。投降匈奴的卢芳也编出个刘文伯的名字来,抢“汉”的国号用。其实最正统的,应该是被王莽废掉的西汉末代君主孺子婴,他也被人拥立为帝,国号自然是“汉”。而梁王刘永的政权,自然也称为“汉”,他刘姓皇室的身份似乎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然而,最后还是刘秀,把汉家的正统抢到了自己手上。

这就像个抢财产继承权的过程,王郎、卢芳被斥为冒牌继承人,剩下刘婴、刘永、刘秀三个似乎都有资格,刘婴按理说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但是没有实力,最终,刘秀多管齐下、文成武德,将继承权抢了过来。

三、刘秀是肯定的开国皇帝,虽然大家熟知他是汉光武帝,但他的庙号实际是汉世祖,这就确定了他开国的身份

“世”有统系转移的意思,东汉朝廷自己也认为,刘秀继承的汉,已经在统系上转移了。东汉,不再是汉武帝的后代当皇帝了,而是转移到了汉武帝的兄弟长沙王刘发这一枝。“祖”这就确定了刘秀开国皇帝的地位,也就是说,只要东汉还存在,刘秀祭祀牌位是世世代代不替的,不像后来的继位皇帝,几世后血亲缘分尽了就要毁庙。所以说,继承汉的国号,并非说刘秀就是继位皇帝,因为刘秀根本就没有认西汉的哪个皇帝来当爹、当爷之类的,他早把世系上溯到了汉景帝的儿子长沙王。汉武帝这一枝衰败了,长沙王这一枝在其后代刘秀的功业下盛放了,刘秀自然就是开国之君。


星火辰


西汉末年,王莽趁着皇帝幼小,玩弄权术,迫使汉孺子刘婴禅位,几乎没有动用兵卒窃取了西汉的江山。然王莽深受“古文经学”的影响,希望通过改制来复兴西周的“周礼制度”,结果王莽改制失败,百姓苦不堪言,人心思汉。

在此天下大乱的基础上,刘秀作为新一代起义军代表走向历史舞台,推翻了新莽统治,建立了“东汉政权”,借此我们展开细说为什么刘秀作为开国皇帝,仍沿用“汉”为国号而不是其他呢?

规则下的“自定义”

熟读历史的人均知道,“东汉”前后“西汉”,“东周”前后“西周”,随后“西晋”与“东晋”、“西魏”“东魏”与“北魏”、“北宋”与“南宋”,在此可以看出古代的朝代,国号加具体的“方位词”变成另一个朝代是很正常的现象。这种现象,酷爱史学的我,称之为规则下的“自定义”。

同时,有史料记载:西汉京都长安,东汉京都洛阳,洛阳位于长安之东,史学家为其方便研究,按着朝代制定规则,称刘邦建立的朝代为西汉,刘秀建立的朝代为东汉,两者统称为汉朝,其历经400余年。

故此,我们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为何两个独立的政权,却同为汉朝,有东西之分。可见,历史为了被记录,如同我们学习设置一个容易区分或是易于记忆的技巧来方便记忆和掌握。

“兴复汉室”的正义之师

纵看中国历史朝代的更替,很容易发现一点,即一个政权被推翻或几个政权并存,总有一个看似很“道义”的说辞。比如,武王伐纣,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两个不同的姓氏,处于道义必会说“代表上天消灭你”即商朝君王残暴无道,致使百姓流离失所。然周朝借此即将崩溃的商朝,声称其失去人心,天将有亡商之意,人言周天子之爱民,故人心离商向周。

同时另一种取代即为“复兴某某朝代”,故古有“兴复汉室”、“反清复明”等之言,这些其实都是推翻一个朝代的借口,而汉光武帝刘秀、三国刘备均是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推翻政权或是讨饭某些政权统治。

还有一种推翻一个朝代的方法,只是被后人所臭骂,即为“篡汉”,王莽、董卓、曹操等均有篡汉的史料记载。可见,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借口”或是“旗号”,即便推翻的政权,建立新的朝代,也有“窃国”之闲。

而汉光武帝刘秀幼年在太学深造,酷爱《尚书》,这点常识性的知识还是找到的,故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建立新的政权,取名为“东汉”再好不过了。

汉室宗亲,方为“东汉”

王莽篡汉,西汉覆灭,然西汉推行的“推恩制度”让没有权势的“皇室宗亲”如刘备、刘秀等如同百姓。可归其先祖,刘秀为高祖的几世孙这个不变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

有《后汉书》记载: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发生舂陵节侯买,买生郁林太守外,外生巨鹿都尉回,回生南顿令钦,钦生光武。

可见,汉光武帝刘秀为高祖的九世孙,其父亲为刘钦。刘秀推翻新莽政权,作为高祖的九世孙,建立国号为“东汉”,是毋容置疑的,同时汉光武帝一称号也可看出,刘秀有“光复”汉朝的意愿。

汉室宗亲,兴复汉室成功国号为汉,加以区分称之为“东汉”,是一种孝道,符合推翻新莽时兴复汉室的“旗号”,也符合古代朝代国号取名的“自定义”。

评价

刘秀为开国皇帝,推翻新莽,击溃各方诸侯势力,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自立国号再正常不过了。然继续沿用“汉”做国号甘愿做继位皇帝,是一种“兴复汉室”的“言必信行必果”的结果。同时身为九世孙,刘氏基业被他姓篡去,如今将其夺回,有不辜负祖先的寄托,甘心做继位皇帝也是一种儒家的“孝道”。

同时史学家为了研究汉朝文化、军事、政治等将其与刘邦建立的西汉区分开,遂将其为“东汉”,只是一个称号。历史被记载的是精髓,是智慧,不是一味的创作“新词”。

借此,个人对刘秀评价很高,史料记载刘文叔器宇轩昂,文韬武略,集谋略与智慧于一身,尤其带领三千将士,战胜王邑的42万新莽大军,以少胜多的昆阳之战永存史册;同时“云台二十八将”及其他功臣没有被残害,均能养老,可见刘秀之心胸也。

参考文献:《后汉书》、《资治通鉴》、《汉书》等。


史家说


其一、刘秀自称汉朝宗室后代,必然要用汉朝的名义吸引聚拢人气。

其二、汉朝被王莽篡夺,含在当时还有很大的号召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