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昨天刚看过一个重要的资料,今天要做报告整理,却怎么也找不着文件。于是只能在脑子里拼命的回忆,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最后只能靠着仅有的一点点思绪,硬着头皮进行“自我创作”。

现实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像这样的问题。因为短期记忆的遗忘,而不得不花大把的时间用在搜寻需要的资料上。

曾经有报告显示:知识工作者1/3的时间,会用在寻找某些他们永远没有找到的信息。信息爆炸时代,面对越来越庞大的数据量,如果我们还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用在一些重复性的活动和操作上,那么真正留给具有创作性工作的时间则会越来越少。但往往却是这20%的创造性工作,主导了80%的重点内容。

正如比尔盖茨所说,“收集管理和使用信息的方式,决定了你的输赢。”

如何把个人所收集到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成了逆转这部分低效率工作的重要环节。

普通人如何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美国的PaulA.Dorsey教授是最早提出关于个人知识管理(PKM,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概念的人。他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我们应该善于对自己习得的知识进行有意识、有规律的梳理,以方便日后更高效率的使用它们。

虽然此后又有多位研究人员对个人知识管理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定义,但基本大同小异。其实质都是在于整合个人的信息资源,对个人获取的知识进行系统、有效的管理,进而提升个人的工作效率和竞争力。

就像德鲁克说的,“没有人为你负责,除了你自己,而你唯一的资本就是知识。”

只有在拥有对知识获取和再创造能力的条件下,才能帮助我们更快的实现个人能力的精进。

普通人如何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横扫清华图书馆和牛津饱蠹楼,看“中国文化昆仑”钱钟书的超强笔记管理术

我们知道青年时期的钱钟书,因为创作长篇小说《围城》,而在当时圈粉无数。但最终确定他个人在中国文化学术届地位的,是他于晚年时期创作的《管锥篇》。

《管锥篇》全书分为4套,总共约130万字,均为文言文形式。这套书出版后,也被人称为中国的“国学大典”。它倾注了钱钟书生前大量的心血,而这一套书作为他在学术界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却是来自于他的个人笔记。

这与他早期完成的中国传统诗文评述《谈艺录》如出一辙,都是来源于他对平时大量读书笔记的整理。

据当年熟悉钱锺书的人描述,印象中他总是能够随口背诵、大段默写、广泛的旁征博引来自各种书籍的段落,仿佛就像是一个自带搜索引擎的移动文史图书馆。大家认为他就是个过目不忘的天才。

然而钱钟书自己却不这么认为,他说,“越是聪明的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他的好友施蛰存也说,“钱钟书,我不说他聪明,我说他用功。”就连他的夫人杨绛也认为自己的丈夫只不过是好读书,肯下功夫,勤于做笔记。

普通人如何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而这跟他在读书时期的养成的做笔记习惯,是密不可分的。当时还在牛津大学进修的钱钟书,因为牛津图书馆(也就是后来他口中的饱蠹楼)是不允许图书外借的,所以他每次去图书馆读书,都只能边读边做笔记。

根据杨绛的回忆,钱钟书做笔记的习惯大概就是开始于那时。因为杨绛自己也做笔记,但是后来她发现自己做的笔记并没有钱钟书整理的好,就转而去看钱钟书的笔记。他的笔记在读完的基础上,不仅要抄,而且还要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对于一本好书,他不仅读1遍,还要读第2遍、第3遍,甚至是第4遍。然后再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反复咀嚼和反刍,最后得到新的感悟,又会在之前的笔记之上进行添添补补。

随着《钱钟书手稿集》的出版和越来越多资料的挖掘,在当年没有互联网搜索的时代,钱钟书究竟是如何做到对看过的书籍过目不忘的,如今这个谜底也在越来越清晰。

因为答案就藏在了他的笔记里。

正是这一页页的读书笔记,才帮助了他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层层的内化和整理,最后完成知识的连接,形成自己独有的一套知识系统。

据不完全统计,钱钟书的《管锥篇》里,旁征博引的作家就有近4000位,著作约上万种。而这些庞大的引经据典,基本都来自于他的笔记。笔记就是他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手段。而像《谈艺录》、《管锥篇》的著成,正是他个人知识管理的最高体现。

当大家都在称赞钱钟书绝顶聪明,是个神人的时候,他只不过是一个肯在做学问上下笨功夫的读书人。通过这种不断抄抄写写和对知识的反复咀嚼,最后整理成笔记的方式,把学到的东西进行了内化和应用,最终集大成为自己的个人代表巨作。

普通人如何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职场老油条“漫无目的”的业余爱好,竟意外促成了人气漫画作家之路

斯科特·亚当斯因为创作了职场呆伯特系列漫画,在世界各地迅速走红。而起初的他只是把连载漫画和写作,当成自己的业余爱好,却没想到因为一时广受大家的欢迎,最终走上了漫画创作的道路。

然而每位成功者的背后,一定有他不为人知的“秘密”。

亚当斯创作的漫画主人公呆伯特,是一位白领、电气工程师。他的头发很搞笑,长得像一把剃须刷,鼻子上戴着两只白色镜片,胸前挂着一条硬木棍似的领带,经常发出末日般的苦笑。他就是全世界著名的职场倒霉蛋,呆伯特先生。

普通人如何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然而亚当斯为何一出手,就能创作出如此引起大家共鸣,又不失幽默搞笑、解读职场残酷生存法则的主题漫画呢。

这要追溯回当时还只是个办公室白领文员的他,那时候白天还要上班,所以他必须每天早上4:00就起来画画。然而自己长期坚持的业余画画和写作,却也只能带给他相当于工资收入5%的物质回报。有人问他为什么还要继续做这件事,但他也回答不出个所以然。

后来经他自己回忆并总结道,当时之所以会选择完成这些任务,其实是奔着形成自己的“系统”去的。

比如他给自己定了坚持在博客上定期写作的目标,但是他并不会管所写文章的收入和阅读量有多少,而是把博客写作当成是形成自己“写作系统”的重要手段。

起初他通过使用不同的写作口吻,譬如愤怒,幽默,批评的态度去创作内容,然后再具体观察哪一种情感更能引起读者们的共鸣。随着创作的积累,他也越来越能把握住读者的口味。而经过长期的时间验证,他当初想要建立起来的个人“系统”,也在这一次次的创作中,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不断地理解融合成新的创作“灵感”。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他首次在华尔街日报开专栏,就广受欢迎的最大原因。因为他总能知道读者爱看什么,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够激起他们的神经兴奋。

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研究如何提高效率上,他说:“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

从起初在博客写作上“漫无目的”的业余者,到成为人气漫画作家,亚当斯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功之路:

他认为只要在自己身上多发展几个熟练的技能,并把它们结合起来,就有可能做出出类拔萃的成就,这就是他所说的“前25%法则”。他深知自己画画的技能并不是世界一流,创作笑话的水平也不是全世界最好的。但是他能够把两者的水平都练到了世界前25%的水平,并把它们结合起来,于是创作了人气漫画呆伯特系列。

亚当斯既有写作的才能,又有画画的技巧,然而他并没有辜负他的这些天赋,而是通过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把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起来,融合成一项新的潜能。

这同时也进一步验证了他个人知识系统的形成,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

普通人如何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那么普通人如何才能通过做好个人的知识管理,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按照知识在转化关系中的递进关系,我们可以把它分解为5个层面,即数据、信息、知识、能力、智慧。而这5个层面之间也存在一定相互关系,由浅入深,逐渐形成一个由易到难的排序。

个人想要做好知识管理,就必须遵循知识从数据获取、信息整理、内化吸收、转化应用、到最终形成个人智慧体系的这一规律。

个人知识管理(PKM)里包含着5个重要的核心环节,就是学习、保存、共享、使用、创新。

那么我们如何通过以上这5个关键词,在自己的领域实现个人知识的有效管理呢?

第一,学习:学会搜集有效信息。

信息可以说是知识的载体,没有信息作为依托,知识就无法显现和表达。而信息收集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知识的重要起步。

我们通常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我们平常能收集到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显性知识,那些能够通过正常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进行传播和共享的内容。而隐形知识,则通常指那些只能通过意会而不可言传,且不容易掌握的经验。

而收集信息的目的,就是通过有意识、定向的收集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能够起效应的信息,进而通过后续的理解和消化,转为我们的个人知识。

第二,保存:把信息转化为知识。

有了信息,如果只是简单的进行收藏并束之高阁,对我们并不能起到任何的影响。而是需要对它们进行高效的加工和梳理,并在茫茫的信息当中,提取出里面的浓缩精华。

比如生活中我们最常用的收集信息方式,就是碎片阅读,最方便的保存方法,就是一键收藏,然而信息只是被孤单的保存在了文件夹里,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信息没有了进一步的转化,本质上,它还是不属于我们的个人知识,因为即使你刚好需要用上,也得花够一定的时间去把它先理解一遍。

这时候我们就很有必要采取像钱钟书一样的笔记管理术,在阅读完收集到的信息之后,进一步通过做读书笔记的形式,把看到的东西,理解内化为日后真正能用得上的知识。比如给出现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写短评、读后感,或把关键的知识脉络梳理成条理清晰的思维导图等,都能帮我们汲取到其中的知识营养。

第三,共享:把知识分享出去。

按照学习金字塔的排序,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就是主动学习,而主动学习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把知识教会给别人。

我们有太多的方式,可以用来教会一个人知识。比如通过学习交流小组,面对面把自己学会的技能和知识教会别人,又或者学习亚当斯的践行方式,通过流行的媒体方式,写博客、发推文等,把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整理成文字,分享给更多的人。

而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能进一步巩固我们新学到的知识。著名的学霸费曼,就是采用这种教会别人的方式,总结出来了自己的一套高效学习方法-费曼技巧。

通过分享教会别人,看起来费时费力,但从长期来看,却一定是一种别样的“利己”行为。不仅教会了别人,让别人知道你在某个领域的专业性,同时又夯实了对自身知识的巩固。

第四,使用:把知识转化为经验。

学到不一定就代表会运用,只有通过不断的实际操作,才能真正验证到知识的真伪,把知识转化为实用的经验。

我们不能“死读书,读死书,书读死。”把学到的东西,呆板的保存在脑子里。“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大多数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学到相关的内容,而是学了却没有通过实际行动去运用它,导致留在记忆中的存量完全不够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谈兵只能夸夸其谈,只有把知识转化为实用的经验,才能真的完成它被“使用”的使命。

第五,创新:知识的高级体现-智慧。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虽然知识被分为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两种,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确是互为依托和互为转化的。显性知识就像是留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而隐形知识,就是隐藏在水面下的巨大冰山,因为在它的依托下,我们才看到了知识的可见区域。而事实上,深藏在水面之下的隐性知识,对我们来说更具有挖掘的价值。

所以我们经常强调要创新,要用知识去创造新的价值,而不只是简单的人云亦云。要通过知识管理的有效方式,让我们的知识变得有血有肉,灵活起来。实现知识从输入,转化输出,到形成个人方法论和知识系统的再造价值。

最后

关于个人知识管理几个建议:

1、善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快速获取信息的渠道,比如人际交往、互联网、权威媒体等。

2、建立个人的知识库,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架构整理,以方便日后对获取到的有效信息和知识进行快速的储存和查找。

3、把知识用“活”,不仅要关注知识的积累,更要关注知识的运用。多尝试通过真实的实操应用,把知识转化成更为牢固的经验输出,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修正,继而归纳出新的知识。

4、选择适合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例如国内比较流行的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微软的OneNote等,都具有对知识进行有体系的分类梳理,快速搜索,保存不同格式文件和云备份等功能,基本上能够满足个人对知识的管理需求。


我是金小牛,聚焦个人成长。擅长学习,热衷分享!

欢迎关注我,获取更多干货内容!一起交流,快速成长。

我的专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