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麼多人對他國國籍趨之若鶩?

明確一個觀念:

加入外國國籍就意味著放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身份,換句話說就不能稱之為中國人,只能稱之為亞洲人,對於中國來說他們也只能是“國際友人”。

外國國籍真的這麼好用嗎?舉個例子。

為什麼那麼多人對他國國籍趨之若鶩?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媽媽會選擇赴美生子,只要在美國,待上三個月,花費十多萬就能獲得一個美國籍寶寶。所謂投資就有回報,她們圖什麼呢?

  • 優質教育資源

美籍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資源,12年免費義務教育,擁有世界聞名的公/私立學校,學費/獎學金與國際相比有明顯優勢。

哈佛,麻省理工,這些用超高成績或者天賦技能作為敲門磚才有可能踏入的名校,對美籍學生簡直就是大開方便之門。

為什麼那麼多人對他國國籍趨之若鶩?

【空中嬰兒】國籍歸屬之謎


  • 國內多數行業“崇洋媚外”

雖然近些年“海歸鍍金”有所好轉,但是不得不說,中華民族面對歐美國家似乎骨子裡有一股自卑感,“歐美回來的見過大世面”這種心理總是揮之不去。不談企業對外聘人員的優厚待遇,整個學界也對外籍學生“另眼相看”。

舉個例子,如果談起中國頂流名校,清華大學當仁不讓,在最新的QS世界大學排行榜中,清華大學位列第16位,清華可謂是國家的驕傲,也是莘莘學子的最高目標之一。

但就是這樣一所學術殿堂,嚴苛的分數要求讓絕大多數學子望而卻步,對外籍學生卻是易如反掌。《清華大學2020年國際學生(本科)招生簡章》明確表示:國際學生不需要進行筆試!

為什麼那麼多人對他國國籍趨之若鶩?

《清華大學2020年國際學生(本科)招生簡章》

國際生和國內生哪裡不一樣?一紙外國國籍成了最有用的投名狀!

更有甚者,人大附中曾有這麼一個班級,2017屆共有外籍學生36人,其中35人報考中國高校,100%被清華、北大、人大錄取!最神奇的是人家和咱們一樣黑頭髮黃皮膚,只是不知道從哪獲得的外國國籍。

這說明什麼?擁有外國國籍不僅能享受外國優質教育資源,想上國內頂流大學也是猶如探囊取物,輕而易舉

為什麼那麼多人對他國國籍趨之若鶩?


  • 國外對人才的優厚待遇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哈佛女孩”劉亦婷。1999年,包括哈佛在內的4所美國名牌大學對劉亦婷拋出橄欖枝,她在哈佛申請函中寫道:

關心窮人、希望學成歸國後,可以為改變中國的貧窮奮鬥終身。但最終她背棄了自己當初的夢想,在美國兩年她就加入了美國國籍。

為什麼那麼多人對他國國籍趨之若鶩?

“哈佛女孩”劉亦婷

再舉個例子,林燁和梁思禮。

新中國成立初期,導彈專家梁思禮(梁啟超兒子)毅然從美國趕回中國,為我國導彈、運載火箭控制系統做出巨大貢獻,然而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有這麼誠摯的愛國之心

林燁是梁思禮的同學,國家公費送他到美國深造,美國人開出高薪收買林燁留在美國工作,在波音公司,他研發出了民兵洲際導彈,中國也在美國洲際導彈威脅之內。梁思禮說:林燁研發的民兵號導彈,是用來瞄準中國的,而自己研發的東風號導彈,是用來保護我們中國的。

加入美國國籍後名利雙收,回國發展面臨艱難科研條件,但是孰輕孰重,相信大家自有判斷!

為什麼那麼多人對他國國籍趨之若鶩?

洲際導彈

“包機”事件背後的國籍之爭

近期國內疫情告一段落,國外卻逐步淪陷,英國首相說“群體免疫”,明眼人都知道這是自欺欺人的措施,所以引起了滯留英國華僑的恐慌。今日166個家庭簽字要求國家包機接回滯留在英國的1.5萬名小留學生。

為什麼那麼多人對他國國籍趨之若鶩?

中國留學生在國外

中國的基礎教育難道就如此不堪嗎?

父母為何狠心讓孩子在國外求學?

外國國籍為何這麼多人趨之若鶩?

或許我們是時候該反省一下,我們到底是不是真的愛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