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只有儒家的学问,没有儒家的品德,是否可以称之为“伪儒”?

朱八戒CC


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儒家”或者“佛家”、“道家”,说穿了均是宗教的性质!其实,像“儒家”又分孔子的“儒学”与后来的“儒术”之别,大没必要混为一谈!

从一定意义上说,孔子的儒学或者说孔子思想在当时并不受关注和推崇,故其一生贫困潦倒。加之,后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孔子的罄书被付之一炬,于是儒学仅存留于世的只是片言只语而已。即使到了汉代的历代皇帝均不任用儒者,像开国皇帝刘邦仿佛还非常仇视儒者,竟然有“向儒冠里撒尿”的事例!不过,到了汉武帝刘彻时代,不悉先儒们用何样的方式感动了刘彻(据资料显示,孔庙的阁楼里还供祀着个“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裸像),故汉武帝有悖祖训竟然下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说,儒家地位一步登天的确立,始于汉武帝时代,而且推崇的则是“儒术”!也就是说,大凡拜读过《诸列子集》的人不难发现,儒家尽管推崇孔圣人,但孔子思想的原著不复存在,那么儒家的学问又从何而来?这可说王充如是说:“前儒不见本末,空生虚说;后儒听前师之言,随旧述故”,呵呵!王充的揭示也叫绝了,不亚于刨了儒家的祖坟吧?!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儒家的学问仅限于孔圣人的片言只语,至于“儒家的品德”,借用报载社会学的话说,那可能就是“滑头理论”和“市侩哲学”吧?倘若依王充的前儒与后儒之延伸看,是不是同样会有“旧儒”与“新儒”的存在呢?由此言之,不论儒术秀才文人是前儒还是后儒或者旧儒还是新儒,大概都是一丘之貉,又何“伪儒”有之?……

有位哲人曾说过:“无知是迷信之母”,似乎同样适用儒家吧?


李太元391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阁下说的伪儒,我们可以换成另外一个更好理解的概念“伪君子”。

其实人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真君子,伪君子,真小人。

不管儒家有多少种学说,但万变不离一个仁字,因此,我们判断一个人是真君子,还是伪君子,或者真小人,关键看他能不能够做到爱人如己。

1.真君子

不管它是否精通儒家的学说,甚至都不管他是否受过学校教育,只要是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能够有同理心,能够照顾对方的关切,能够在自己和他人之间,利益和责任之间,欲望和天理之间,语言和行动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对等,不偏不倚,如果他能够一以贯之,我们就可以基本断定他为真君子。

真君子一定能够像孔子说的那样“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也就是说,一个真君子,在处理与别人关系的时候,一定先思考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自己获得利益,不能够超出自己承担的责任。

还可以理解为,一个真君子,往往愿意先履行义务,后进行利益诉求,而且利益诉求不会过分。

真君子也一定会做到知行合一,他所说的就是他所做的,他所做的也就是他所说的。

言语和行动是可以互相参照,互相印证的,绝不是嘴上说一套,现实当中去做另一套。

台上讲执政为民,讲反腐倡廉,台下去大吃大喝,去收礼受贿,绝对不能算是真君子。

君子更多的应该是孔子讲的那样,讷于言而敏于行。往往是先做后说,或者多做少说。

还有,一个真君子,踫到任何问题,一定不会先指责别人,而是先反省自己。是孔子所讲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生活当中一张嘴就讲别人不好的人,十有八九很难是君子了,要么是真小人,要么是伪君子。

真正的君子,往往都像曾子讲的那样“吾日三省吾身”。

就是说,真君子喜欢跟自己较劲,伪君子和真小人喜欢指责别人,挑别人毛病,跟外在的人事物较劲。

2.真小人

  • 目光短浅,只看眼前,看不见长远;
  • 见利忘义,只想得利,不愿意尽义务;
  • 贪得无厌,无分寸感,吃相特别难看;
  • 我执心重,自高自大,错误全归别人。

3.伪君子

外在的表现,非常像一个真君子,甚至有的时候调门比真君子还要高。

但在面对具体问题时,真正去待人接物时,面对天理和人欲的抉择时,则是和真小人一样。

这样的人,官场里面特别多,大学老师里面特别多。

一些官员开口就是正大光明,做事往往自私阴暗。

一些大学老师讲起课来头头是道,俨然是一个大学者,但是在面对利益,面对道义时,便成为一个活脱脱的小市民。

不管是真君子还是真小人,最起码有一个真字,伪君子最具有欺骗性和社会危害性。这种人自欺欺人,最后只能自食其果。


问古思塾


儒家学问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个体而言,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勇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文化的内核和要义。它讲究知和行的统一;道德与行为的统一。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学问,不是指文字、言词,是指人生体验、行为方式。

也正因为受儒家学问的教育影响,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滋养,历史上众多的文化人,是忧国忧民、舍身取义的典范;是知行结合的典范。大诗人陆游离世前还在爱国忧民,诗叹: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文天祥以身许国,其诗何等壮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相反,一个满腹经伦的人,他的学问只停留在嘴巴上、书本上,而品德低下,做人做事很差劲,那他自诩的满肚子的“锦绣”“八股”,实为“糟粕”、“屎溺”。

当代的教育家、文化人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一个中学生,他的作文得了满分,而在回家途中不愿给一个老人让座,那他的作文为0。

结语:一个只有儒家学问,没有儒家品德的人,只能称之为“伪儒”。


崇阳37


这个问题要回答,首先要知道儒家有哪些学问吧。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基本就是孔子整理出来的,是儒教的基础,但是根本不适合当时诸侯争霸的政治环境,所以折腾到后来屁用没有。

后来在汉朝董仲舒把君权天授、天人合一、五德轮回、天人感应这些东西加了进去,让汉武帝统制更加稳固,也提高了儒家在统制阶级中的地位(独尊儒术)。

后来朱熹、二程等等对纲常学说进一步完善,越来越禁锢思想,最后形成了崇古、保守、贪婪、虚伪的儒教理学这样的封建理论,使得中国文化再无进步。

因此说儒教文化有什么?没有!发展到现在,儒教没有实用的文化,只有虚伪的说教,孔子两千年前不能成功,儒教子子孙孙传扬的儒教思想更加没有意义,除了虚伪没有什么实际的东西,五四运动、打到孔家店,还需要继续。必须明确一点,中华文明传承博大精深,不是儒教理论能够代表和概括的,必须在继承的时候去伪存真。



想当医生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首先得明确,什么叫做“真儒”?明确了“真儒”的标准,也就确定了“伪儒”的界限。

一、儒家的品德是什么?无法准确界定

什么叫“真儒”?按照孔子提出的标准,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什么意思呢?

这是孔子讲的四条做人的标准:道、德、仁、才兼备。但德的标准是什么?并没有明说。孟子又曾经提出一个道德标准,叫做“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但历史上太多的儒者都是三妻四妾、左拥右抱,这怎么解释“淫”?至于“威武不能屈”,那儒家还告诉我们要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相时而动呢。如果说儒家告诉我们要遵守“三纲五常”,那李世民搞“玄武门之变”也没见儒生门出来批判,反而纷纷去拍唐太宗的马屁!综上,所谓的儒家品德,很多观点只是一种笼统的意会标准或者说写意情怀,你一较真,它就漏洞百出。当然,道德标准本身就是一个很广泛很主观的问题,汝之蜜糖可能正是彼之砒霜。所以,以道德评价儒的“真伪”,这很片面。

其实,纵观历史,儒家所谓的品德,往往儒家都是向君王、向别人、向学生、向群众提出来的标准要求,劝导别人要怎样怎样做,而对自己,则是该干嘛干嘛。难怪人家韩非子说,“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这并不是空穴来风。对此,老百姓也有形象比喻,象一支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

二、以品德无瑕疵作为判断标准,世间皆是“伪儒”

如果就是有人说,反正凡是违背社会基本规则、导致不良风气的,都不符合儒家的品德。那我还要进一步追问,请问谁能做到?就拿朱熹来讲吧。他有没有跟尼姑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情,还很难说,史料中还存着他给皇帝的“检讨书(《落职罢宫祠谢表》、《落秘阁修撰依前官谢表》)”呢:“罪多擢发,分甘两观之诛(称自己之罪擢发难数)”“以至私故人之财而纳其尼女,规学宫之地而改为僧坊。谅皆考覆以非诬,政使窜投而奚憾。”当然,朱熹当时可能也是为了表现得“认罪态度良好”,说一些违心之言也未可知。

但不管怎样,如果把“真儒”标准设定为品德上绝无任何瑕疵,那我们可以大胆的断定,世间并不存在“真儒”,所有皆是“伪儒”。

三、非要把学术、政治与道德联系起来,是儒家幼稚病

学术水平、政治水平的高低,其实与道德并无根本的联系。

一个满腹经纶、才高八斗的人,也可能是一个私生活很糜烂的人。同样,一个政治能力很强、政绩突出的官员,可能私底下贪污受贿,贪恋美色。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常识、事实。此外,一个人的品德也是随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个人年轻时可能天天看A片,思想乖张,并不妨碍有一天他当上国家元首。一个人从年轻时热血爱国,正能量满满,也不敢保证有一天他不会做汉奸,比如汪精卫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味地强调道德修炼,也不是一味地强调道德与学术、政治的挂钩。

私人的、家庭的道德交给自己约束,社会的、职业的道德交给法律去监管,学术上的、政治上的事儿就交给学术、政治专业机构去评判就行了。

所以,总的来讲,评判儒学的真伪,用学术上的事儿来评判,别扯上品德。


百望云端


儒家的学问本身就是围绕着“品德”展开的。所以没有儒家的品德怎么能说有儒家的学问呢?只能说有儒家的知识。

孔子讲“仁”,孟子说“义”,荀子曰“礼”。这不都是围绕着一个人应该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展开的吗?所以儒家的学问是入世的,更是有关做人的。“慎独”、“克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不都是在强调做人吗,不是在强调品德吗?

一个人,“德之不修,其才必曲”。所以也希望当世的所有读书人,如果不得志,多反思自身的人品缺陷,而不是怪罪世道不公,甚至扭曲自己的灵魂做出那些一己快意而不择手段的事。这样世道才会不断变好,所以不要再说“中国人素质低”,因为说这句话的人本身素质就不高,本身见识就有限。不要说“中国不行”,因为中国不行是因为你、我不行,不要指责“他”,人人都自强,国家才会强!


久住青山Lee


华夏传统文化的核心,原本很是质朴、简单。。但在漫长的历史中慢慢积累了无数圣者的智慧,以及对世上万象认真的观察总结。。

当然,避免不了王朝王权对文化内容的干涉!可以说权力意识决定与主导社会的走向。文化自在其中。。

糟粕、伪善登堂入室,堂而煌之。。历史无力拒绝,后人也不用奇怪。传统文化早已定义!世界本就混沌状态。唯有如此才会相互作用,相互推动。

传统文化的核心根本没有封建迷信。朴实、简单、坦白的解读了这个世界的(本质)!以及天地、自然、人类的共存法则!!

华夏儿女只需相信一点,祖先们绝不会拿子孙后代开玩笑吧!只会为后代着想,为后代认真尽责。。如何选择应该是每一代人自已的事了、、、

但是、华夏子孙理当记住∵尊重祖先们的智慧与精神!万万不可将传统文化当成我们的…工具!


大莫僧人


儒家思想没错,任何时代都有用价值。关键是政治环境,社会环境。也就是时与位的问题。乱时能用得上吗?其是人及环境问题,不是儒家思想问题。儒家思想是教育做人处事的学问,不是治国的手段。例如多学文化知识好不好,答案肯定好。但文化高者未必有文化低者会赚钱,会玩权术,会混社会,会社交。不能因这些来否定多学文化知识不好。在实际中充分利用了有知识技术之人。说明内因还是要有学问知识本领的才能发展壮大。当然古为今用,要与时具进。时代不同,古时不曾有的现代要创新,古代不适应具体方法现代要改革结合实际创新,现代的也不完全将来也全适用。但这个思想没错,永远如此,不适应是时代背景问题!


太一576


说得很对,一定是伪儒。

因为儒家本身就是一种行动,所谓只有学问,就是只是会背儒家经典。这就好像什么呢,你是佛教研究的专家,你很懂,讲起来头头是道,清清楚楚,但你又不是佛教徒,不信佛。而另一位佛教徒,可能学问远不如这位专家,但他身体力行,用佛法的原则来生活。

专家不是修行者,这本身没有问题,但他如果对外宣称,自己是佛门中人,是得道高僧,那他肯定是伪的。而后者,说自己是佛门中人,则没多大问题,即使修为不高,悟性不够,他也是真的。


真相很简单


儒家文化,不分内外,一以贯之,允厥执中!分的话,全是伪冒!只要无法贯通,越是表现高尚越是假,越是满口仁义道德越是虚伪,确实儒家内化行为确实高尚,因为真正的符合天性天人合一,而不是空洞无力的行为表现!因为人们过于追求表现化害了真正儒家文化,导致不能昌盛!若不是近五百年出了不少文圣纠正,也许儒家文化真的再难真正面目面向世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